烦恼身中藏如来——《如来藏经》
《如来藏经》义理简明精要,重点在表达众生皆具清净的佛性,只是被烦恼所覆盖而隐没不显;透过正法的修学去除烦恼,即可豁然显现出来。
《如来藏经》是阐扬如来藏思想的经典,现存有两种汉译本:一是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另一本是唐·不空译《大方广如来藏经》一卷。“大方等”就是“大方广”,本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之一,后为大乘经典的通名,意指义理的广大精深。依据经名,如来藏思想被视为广大精深的法义。
在对《如来藏经》的内容进行概述之前,有必要对如来藏思想作基本的介绍。如来藏思想常遭受批判,认为与印度的“梵我合一”思想合流,肯定一形上的实有,有违佛教缘起性空的根本教义。关于此点,圣严法师的观点很值得参考,他说:“我更相信如来藏思想,并不违背缘起的空义,而具有实宽容性。”进一步又说:“佛性、如来藏、常住涅槃等,其时都是空性的异名。佛为某些人说缘起空性,又为某些人说众生悉有佛性,常住不变,但是因缘法无有不变的,唯有自性空的真理是常住不变的。有了无我的智慧,便见佛性,见了佛性的真常自我,是向凡夫表达的假名我,并不是在成佛之后,尚有一个烦恼执著的自我;那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的一切智心,绝对不是神教的梵我神我。”(《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台北:法鼓文化,页5、7)也就是说,不能离开空性的体证来理解如来藏。其实,空性的体验是离言说相的,但为了与尚未体证者沟通这种至高的境界,因而假藉“如来藏”、“佛性”之名来表达。
众生皆有如来藏
在此经开首,介绍了诸位菩萨及其余会众之后,佛陀突然进入三昧而显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其数无量,色香具足,而未开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犹如宝帐。一一莲花,放无量光,一切莲花,同时舒荣。佛神力故,须臾之间,皆悉萎变。其诸花内,一切化佛,结加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于时此刹,庄严殊特。”本来未开的许多莲花,花中都有化佛,上升于虚空中;在放出无量光明之后同时绽放,突然又枯萎败坏,这样的景象代表著什么意义?
就在会众都感到疑惑的时候,会中有一位名为金刚慧的菩萨,代表大众向佛陀请求决疑,是这部经典的当机众。佛陀表示显现这样的瑞相,是将要演说名为《如来藏》的大乘经典。未开的莲花苞譬喻烦恼众生;花中的化佛喻众生所具的清净如来藏;花开而后萎变显现化佛,喻如来演说佛法让众生去除烦恼,显现佛性。
《如来藏经》的义理简明精要,重点在表达众生皆具清净的佛性(如来藏),透过正法的修学去除烦恼,即可豁然显现出来。对信受如来藏教义的人来说,这种正面肯定如来藏的教义是“了义教”,也就是圆满解说的教义。经中的核心文句述说如下:“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众生的烦恼身中本来就具有清净、常住不变的如来藏,与如来的智慧德相无异,只是被烦恼所覆盖而隐没不显;虽为烦恼所覆盖,却无碍于本质的清净。因此,依据如来的正确教法去除烦恼尘劳,即能体证此本具的如来藏。
如前所述,我们不能单从“有”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段落,还必须透过“空”义来思惟此义,如此才不致落入一边的偏执。由于此经说理极为精要,应当配合其他佛性、如来藏相关经论,从全体义理的脉络来掌握其意趣。
譬喻方便显深义
在简明地开阐如来藏的意义之后,为了让听闻者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及较深刻的领会,佛陀再以数个譬喻作为补充。第一个是“群蜂绕蜜喻”,其文如下:“譬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淳蜜代表如来藏,岩树指众生的烦恼身,群蜂好比众生的烦恼;有一人以巧智方便去除群蜂,取得淳蜜,惠施远近,譬喻如来能自觉并觉他,以智慧和方便教化众生,为他们开启佛的知见。
其次是“糠※粳粮喻”如下:“譬如粳粮,未离皮※,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如来藏好比包裹在粗糠(烦恼身)下的精米,愚痴凡夫(贫愚)只见外面的糠皮,所以视为无用可弃之物;如来(国王)则能将外面的粗糠除尽,享用精米。如来以佛眼照见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众生自己却不知晓,所以“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佛。
第三个是“金堕不净处喻”:“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数年,真金不坏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语众人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随意受用。”如来藏(真金)在烦恼不净中仍能保持清净的本质,因是隐没的,凡眼无法照见。如来(天眼者)以佛眼照见,示导众生去开发自家宝藏。
接下来是“贫家宝藏喻”,贫穷人家有宝藏而不自知,一直过著贫苦的日子,宝藏又没有嘴巴告诉贫家自己在哪里。烦恼众生就像这样,不知自家有清净的佛性而不去开发,冤枉地久远流转生死,幸好有如来为我们开示这个深义。
第五个譬喻是“庵罗果种喻”:“譬如庵罗果,内(种)实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果核(烦恼身)内的果实(如来藏)是不会坏的,遇到合适的因缘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如来藏朗现、成佛)。
其次是“弊物裹金喻”,有人带著真金佛像(如来藏)到外国去,怕遭遇到抢夺,就用破旧物(烦恼身)包藏著。这个人在途中忽然死了,金像连同破旧物遭弃置旷野,任人践踏。有得天眼者(如来)能见到破布中的金像,将它取出,金像于是受到一切世人的礼敬。佛陀说法让众生开显自家如来藏,若能修行成就,即受世人恭敬礼拜。
第七个譬喻是“贫贱丑女怀轮王喻”,叙说如下:“譬如女人,贫贱丑陋,众人所恶,而怀贵子,当为圣王,王四天下;此人不知,历经时节,常作下劣生贱子想。”贫贱丑女指烦恼众生,怀了尊贵的转轮圣王子(如来藏)而不自知,以为所怀的是种姓低贱的儿子。如来因此为众生开阐如来藏的教义,让他们产生可以修行成佛的信心。
第八是“铸模内金像喻”,金像(如来藏)铸成后,暂时还包在焦黑的铸模(烦恼身)内,当打开铸模时,则显现出放出金色光芒的真金像。如来观察到:“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如是观已,广为显说,彼诸众生,得息清凉,以金刚慧,捶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如来说法为众生显示如来藏,令他们开发般若智慧破除烦恼,照见清净的佛身,安住于清凉的境界。
凡夫烦恼垢重,常对自己能否修行成就不具信心,轻视自己,以致在实践上缺少动力。如来慈悲,见到众生都具如来藏,都有成佛的潜能,所以广为众生说:“善男子!莫自轻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进,灭众过恶,则受菩萨及世尊号,化导济度无量众生。”让他们生起精进修行的决心,朝无上菩提的证得而努力。
行者闻已生信心
关于如来藏思想这种启发众生的意义,还可以参考《楞伽经》的一段话:“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如来藏不违空性,如来藏是从正面肯定的方式来说明(表诠),空性则透过否定的进路来呈显境界(遮诠)。然而,许多众生慧根尚未成就,听到“无我”的教义会感到惊怖恐惧,直接教导性空义理会产生反效果,佛陀以如来藏教义来引导他们,既让他们能够信受佛法,也能强化修行上的信心。
在这部经中,提及信受这个法门并说明修行的利益:“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其中“等正觉”是佛的觉悟境界,也就是说,有缘的众生信受这个法门,专心用功来提升自己,将来会成佛而广行度化众生的事业。信受如来藏法门,修行成就,将来亦可为众生宣扬如来藏教义而广行法施:“诸佛出兴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藏,彼即信受,净一切智,普为众生开如来藏,无碍辩才为大施主。”如来藏教义有其在佛法教学上的重要意义。
这个世间有人重思辨,有人重信仰,如来藏思想有其极大的时代适应性,圣严法师说:“适应未来的世界佛教,仍将以如来藏思想为其主轴,因为如来藏思想,既可满足哲学思辨的要求,也可满足信仰的要求,可以连接缘起性空的源头,也可以贯通究竟实在的诸法实相。”(同上,页7)为了达成这个教化目的,我们首先必须去除过去对如来藏思想的不恰当解释,发挥其与性空义理融通的深义,使其成为世人悟入诸法实相的重要跳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