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禅话
勤修法门
当前国内外不少佛弟子,非常热门勤修念佛法门,受印光大师《文钞》教导影响所致。即使不信佛的人,在生活中自然而然也会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为甚么要念佛?单就字形上来说,“念”字是一个“今”字和一个“心”字合成的,分开来说,就是“今心”,合起来说,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语Buddha,按中国意译来说,就是“觉悟”的意思,俗话说“明白”的体会。念佛是人人本份的事,也是人人本性的事。念佛的意义,就是求得现前一念心的觉悟与归命。一个人如能发心念佛,则“一念念佛,一念觉悟,念念念佛,念念觉悟”。“一念念佛,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人谁不愿觉悟?谁不愿明白?但是人们口里只管说想觉悟,想明白,而心里却存著一些糊涂想。佛经说“无明”(即烦恼),由于心有糊涂想,身体就去做糊涂事。甚么是糊涂想?就是“意”三业(贪嗔痴),甚么是糊涂事?就是“身”三业(杀、盗、淫),“口”四业(两舌、恶口、妄语、绮语),由于身、口、意三业不净,许多、许多坏事由此而生,故念佛为“净业法门”。
广结法缘
佛教讲究因果循环道理,是非常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人活在世上,常常会碰到善缘和恶缘两大类,遇“善缘”则“喜”,遇“恶缘”则“惧”!有位刘居士深受净宗高僧大德的启迪,他看破人间事都是无常的,为了广结法缘。他想在郊区买个地方做佛堂,给志同道合的友人共修,在不同的时间做“念佛堂”或“禅堂一。在佛门来说,这是非常好的,有益于身心修持法门,并得到不少善信支持,更得力于经济上的帮助,这些人统称谓:“善缘”。可是有人眼看别人在他附近修建佛堂,顿起恶念,想方设法干涉和破坏,甚至出面叫嚷,不许做这样,不许做那样,于是有人从中调解,讲条件,也有人提议说,“报警!”决不向恶势力低头。明明是件好事情,却碰上种种莫名其妙的障碍,这称之谓“恶缘”。对于“恶缘”的存在,是需要去“化解”它、疏导它!不能用以恶制恶的手段去对付它,加深恶性循环,于事无补。佛家说,恶缘障碍是一种“无明”心覆蔽的表现,也就是说对方极不明智的,对这样的“蠢人”,必须用“智慧”了。
更高境界
有人说,不信“因果”、“轮回”之说,是因为看不见、摸不到的缘故。这话在表面上似乎能成立,若深一层去思考,世间上有许多东西看不见、摸不到的,比方说,“物质”是甚么?人们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到的桌子、椅子,这些有形状的东西,只是“物体”而已,或者说“物资”,但决不是“物质”,谁也说不清楚。犹如“原子”或“原子核”等物,又有谁能看得见、摸得到呢?谁也不能。特别是精神世界的东西,它属于一种更高层的无形的境界,纯属心灵上的一种非常特别的感受,如高尚的“情操”、“德行”……之类的东西,也不是看得到、摸得到的,但它确实存在的,谁也不能否认它。说到这些精神世界的东西,是相当奇妙,也是非常细微的,而且是非常实在的,一点也不虚假的东西。说到“因果,报应”之事,也是很微妙的切身感受。如佛经说:“欲知过去世,今者受者是,欲知未来世,今者作者是。”在人生社会上有各种“幸”与“不幸”的遭遇,这都是“过去世”所作所为的果报。你欲知未来世怎样呢?就得看你“今世”如何造业了。
恶念自毁
信仰佛教的人,他(她)们从教理中获得启示,知道因果循环的道理。不少经常布施的人,虽然不期求获得甚么回报,然而却大都毫不例外的觉得,每次行善之后,心情总是显得比较愉快:这种精神上的轻松愉快,事实上便可说是一种极好的回报。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这种愉快的心情,身体自然容易变得更健康,病痛与苦恼的机会,也就相对的大力减少。反之,一个为非作歹,有愧良心的人,由于经常感到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结果自然也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和意外的产生。“一个喜欢行善的人,由于经常心存善念,因此在外貌上,也大都显得慈眉善目,和霭可亲,与其交谈,犹如春风沐浴,感到无比温馨。”佛家教导:戒“贪、嗔、痴”,称之谓“三毒”。佛经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一旦起了嗔恨心,甚么坏事都敢做。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反之,快乐的情绪,却能产生有益人体的化学物质,藉以剌激细胞,生长精力。佛说:“慈悲为怀,怜愍众生。”
断除烦恼
佛教的因果律,不仅可以解释一切物质的变化,而且还可以适用于心的变化,及心物合一的变化现象,可以称为“万有因果律”,因为一切的现象均为“因缘果报”所造成。所谓因是“主因”,缘是“助因”(如水分、土质、肥料等),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东西便是“果”(如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因此,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才能产生,因缘离散便要消灭或变化。佛经云:“假如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意思说,一旦种了因,时间再长也不会自行消灭。此“因”不论久暂,遇缘即生“果”。此外,自作“因”便自受“果”,一切祸福皆由自作,并非天神或上帝赏罚,亦不是“自作他受”或“他作自受”。因此,因果报应是“自作自受”!虽父子至亲也不能替代,一个法治的国家,谁犯罪,谁承当法律制裁,这也是一种“果报”!因果律也是如此,丝毫不爽。也有少数信徒明知因果报应之说,但他(她)不能实践,其原因是个人业障太深所致,无明蒙蔽了智慧,这叫做凡夫,凡者,烦恼是也。没有大智慧的人,欲斩断无始以来烦恼障,很难!信佛的人,要勤修,断烦恼!
习气难除
皈依佛门的人,最重要的是遵守戒律,在家俗弟子,一般来说,要守持“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酗酒)。不能做到以上守则,算不上是个虔诚佛弟子。成为一个佛弟子,就应当遵守佛家戒律,信受奉行,才能免于劫难。否则,皈依佛门仍然我行我素,忘掉戒律,还是难逃劫数。一位老法师语重心长地说:“在我的皈依佛弟子中,我早已发现有一位不能遵守佛门戒律。对他的许多旧的罪恶毫无忏悔,仍然不改,此人枉自投入佛门,我认为此人难逃劫难的。”果然此人不久因犯罪而被捕。佛门弟子必须遵守戒律,戒掉贪嗔痴,忏悔过去,自然不会犯新的罪行了,又何至遭到劫难呢?因果昭彰,不爽分毫的。从这人的事例来看,不是贵在法师的预知性,而是继续犯罪不知悔改,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贵在要有自觉性也!也有些人明知故犯,这是为甚么呢?人类活在世上,不是数十年过一生就算了,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在六道轮回中不知流转了多少世世代代,所谓“劫数”,在本性上就占有许许多多习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有善性,也有恶性,要清除本身的恶性,很难!信佛的人懂得这层道理,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畏因畏果
佛家常说一句话:“一念嗔恨起,八万障门开!”
“人”与“佛”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就是前者“迷”,后者“觉”而已;人之所以“迷”,因有“无明”在支配自己,佛之所以“觉”,因有“智慧”了知一切;佛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如果懂得以上这些佛理的人,可以说获有少许“智慧”了。
所谓“菩萨畏因”,是指一些有智慧的人,对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部非常明白因果的道理,料到后果的严重堪虑,决不轻易去做,这叫做“畏因”!不造恶因,怎有恶果呢?但是有些人受“无明”(盲目的欲望)驱使,不择手段,干尽坏事,在受到严厉制裁时,就感到恐怖极了,这叫做“畏果”!
关押在监狱里的许多罪行严重的犯人,差不多是“畏果”不“畏因”的人,当他们做任何坏事之前,根本不考虑做了以后的苦果如何,如果在做坏事之前考虑到必受恶果严惩的话,或许会不敢轻举妄动了,但他们利欲薰心,不明因果相报的道理,一意孤行,犯下了种种罪行。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终于逃不脱法律上及心理上的制裁啊!有些人受得了有形的法律制裁(除死刑囚之外),但有些人受不了无形的良心惩罚,悔恨交加,直至临死前,也得不到安心!为何?他们申辩说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何堕入罪恶深渊,悲哉!
坚忍不拔
凡是懂得一些佛学的人,都知道“忍辱的重大作用,尤其对“修行人”是最大的考验;没有“忍辱功夫”的人,所谓“成佛”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没有“忍辱心”,无充分说明“我执”未破啊!佛家认为:“忍”,是一种坚毅不拔的精神,是属于“智力”的心法。忍辱之行绝不是“强颜耐辱”的“偷生”;而是“有力大人”的境界;佛经以“身力”、“口力”、“意力”,“神通力”、“道力”,“慧力”六事来说明行“忍辱”得一切智的道理,《杂阿含经》也以“其心如金刚,坚住不倾动”来形容忍辱的力量,故忍辱是行菩萨道的一种精神上的武装,是所谓“著忍辱铠,捉智慧剑,执禅定楯,遮诸烦恼箭”的不可缺少的武装之一。
倘是把忍辱看成在艰难环境下低头,或者恶人面前屈服、这是无耻的“苟生”,是强颜的“偷生”,和“有力大人”的忍辱毫无共同之处。佛家所说的忍辱行,有著更深层的意义。
菩萨以忍辱行于深入众生中锻炼自己的智力,终能达到最高的修养,净化了自己的身心,使之坚强如金刚,柔和如春水,它的力用现前时能降伏大力的魔鬼,也能爱护最弱小的鸽子。大智度论称“众苦艰难不应怖畏”,正道出忍辱的崇高精神,故称为忍辱波罗蜜多,意义在此。对世俗人来说,懂得忍辱并能运用,必能完成大事业。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