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释(九)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又说:须菩提,一切法平等无有高下,即是法性真实义。
诸法平等,不仅指轮涅平等,也指显现和空性平等、世俗和胜义平等。《维摩诘经》云:无论显现和空性,众生和佛陀全部平等。《华严经》中云:“我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引用过此教证,阐述释迦牟尼佛与十方一切诸佛自性平等,无有高下。从实相上看,世尊与众生无有差别,地狱和涅槃其性平等。《大乘起信论》中云:“一切诸法从本性来说离言论相、离名字相、离行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远离我、人、众生、寿者等一切执着,修持一切善法,即可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须菩提!所谓的善法如来说不是善法,而假名为善法。
如果将佛陀和众生或基道果看待为坚固的实质法,始终无法获得究竟的果位。《六祖坛经》云“自心清净不可取舍”,即是说自心要清净,修持时不能有人我与法我,或者说远离四相,以此方式才可以得到究竟佛果,否则所有善法全部变成暂时人天福报之因,不能直至菩提。有些未抉择过甚深空性法义的修行者,把积累资粮获得佛陀果位执著为实有,将自己所积累的少许善业认为永远不会毁灭,恒常坚固实有不灭。虽然暂时在名言中,佛陀说了因果不虚的道理,但最究竟实相上所有基道果,及轮涅所摄的一切诸法,都是无生的大空性。真正本体实有的佛果永远不存在,因而也不可得,唯有认知此理,依见解修持才能得到无上圆满的佛果。《楞严经》云:“圆满佛果归无所得。”世俗显法中可以承认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以实相理论观察时,首先发胜义菩提心远离四相,最后方得无实相之佛果。
谛洛巴祖师云:“显现不成障碍,执着令成障碍。”学修此经者,了知此理后应于善根等一切法减少执着,如果执着未曾减少烦恼依然深重,则修任何善法虽有暂时功德,始终会成轮回之因。修行者相续一定要以三轮体空来摄持,才能成为究竟解脱正因。因此智慧不能离开大悲,大悲不能离开智慧,二者双运一味,以如是正见摄一切法,方为学佛之道。麦彭仁波切在《光明藏论》中,将十一种续事全部抉择为大圆满离一切戏论,依成就圣者的智慧,可知金刚经与大圆满无任何差别。若未以理抉择一切诸法本体空性,修任何法亦无法成就,只有在空性见解基础上,远离四相修持善法才能获得真正的无上正等觉果位。
所谓的善法,分随福德分的十善,与随解脱分的四禅、四无色界之因或三十七道品等善法。这些法于世俗中虽如梦如幻显现,然而究竟实相中,所修持的善法亦无可修,善法只是暂时的一种方便法。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既不思维善,也不思维不善,究竟来说修持中没有任何善恶可依。六祖又云:“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任何一个修行人若执取善业果报,就不是善法。《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名言中善法虽是解脱之因,获得幸福安乐,从胜义实相角度而言,十善六度也并非真实存在。此无倒甚深大乘正理,唯于大乘佛法兴盛的地方人们易接受,小乘佛法兴盛的国家,人们则特别执着修持善法,并且始终认为佛的身相永恒不灭,能获得有实质性的佛果。如此执着实有的凡夫虽有信心,有一定的佛法因缘,但对空性法未曾深入闻思研习之故,于生死中不能出离,着实令人遗憾痛惜。针对人们对善法的严重执着,祥宋和尚说:不管黑狗、白狗,咬出的血全是红色;同理,不管对善法、恶法的执着,都是一种执着,实为轮回之因。
未曾深入细致的广泛闻思者,表面上虽然发心清净,精进磕头、烧香、供斋等善法,但由于未证悟空性法门的缘故,总是耽著于希求真实存在的佛陀和解脱之网。当然相对业障深重的凡夫,顷刻之间证悟空性境界确实有困难,但通过再三的观察思维,如理作意,放弃对基道果的执着,也可趋入空性。但初学者需警惕又堕于一边,放下不是不修持,无智浅学者往往认为不是有即是无,放下就是什么善法都不用修持,如是趋入断见邪道。末法时代,真正如理宣说弘扬般若法门者寥若晨星,听闻受持者也极为罕见,现在多数人只是表面学佛的持形象者,并未真正明白了解佛的密意。不说真正懂般若空性之理,字面上是否能解释都会令人怀疑。末法时代持正见者,尤其应维护自己的见解,否则诸多邪见等损害因缘,随时会损害自己。希望有缘听闻此经的人业际不颠倒,见解行为稳固如山,不要象池中枯水一样逐渐减少,有减无增,而应以般若摄万行,灯灯相传、光明互映。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如果聚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象须弥山一样大的金银等七宝供养布施众生,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言喻。然而,不必说念诵、受持全经为他人说,哪怕仅仅受持其中四句偈的功德,即已远远超过前面的功德。以七宝布施的功德比不上法施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数、言无法表达衡量。
“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须弥山的七宝作布施,一是用如须弥山一样大的七宝作布施。
于此般若超胜之理,一方面因般若是一切诸佛之母,是诸佛本源、佛性种子故,持诵此经实际已成修持诸佛菩萨之因;另一方面般若经是于自相续中真正生起如来智慧之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依般若经而成就正等觉的果位,所以仅以四句偈持诵为他人说,即是种下解脱成佛的善根,其功德非常广大,胜过七宝布施功德。久尼夏智云:财布施是人天福报之因,可召感天人、转轮王等受用圆满的果位,而持诵般若空性经典可证悟诸法本相,是最殊胜圆满的成佛之因。财布施的功德易于灭尽,犹如死水;持诵般若经典证悟空性作法施的功德如大海,远远胜过其他功德。唐玄宗皇帝云:“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初闻似乎功德很大,实际此善业还是不离生灭的本性,四句偈子的经文虽少,但证悟即可直至菩提,当下获得正等觉佛的果位。由此可知无论如何庞大的财布施,若无有智慧摄受,也还是无常生灭法的本性,并非成佛之因;若已证悟很少的四句般若经文,则当下获得菩提果位。般若法是直接成就菩提之因,《心经》云:“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品般若经》亦云:“过去诸佛以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十方无量佛也以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坛经云:“若其般若真正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直至菩提。”如果自己相续中已生起般若空性智慧,一刹那间将妄念全部熄灭,并且认识本性直至菩提佛果。凡夫执著于有法,以他人作财布施功德大并且愿意随喜,而不认为令人在相续中生起般若智慧功德更大,希望见闻知晓此理者,应明二者的功德大小,使自相续中生起正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你等不应以为佛有如是的分别念‘我应当度众生’,须菩提,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实际上无有众生如来所度。如果如来有度化的众生,如来就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
佛说为度众生而做法布施的功德极大,但从胜义实相的角度而言,对此不应有任何相状执着,任何相执都是障碍。从名言中说每一个修行者,都应发无上菩提心,度化无量众生,诸佛菩萨也曾如是发愿于现世中度化无量有情。《妙法莲华经》云: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一切诸佛以无量方便令一切众生趋入如来的无漏智慧。佛陀以智慧方便度化众生,不同于凡夫以分别念度化众生,《大律经》宣说四种度化众生的方式:法施度即世尊转八万四千法门,宣说十二部经度化众生;二身力度即以身体形相度化众生,如具足种种相好的庄严身相令众生欢喜爱乐,种下善根得以度化;三神通力度,即在有缘的众生前显现各种神通神变以度化之;四名号度,《贤劫经》中云,听闻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即不会堕落。修行人于世俗中应该有“我当度众生”的愿心,但在实相中,能化所化都不存在,一切如梦幻泡影乃至离一切戏论。《圆觉经》中云:所谓众生实际是心所证知,名言中显现存在。所化众生是所证而已,观待胜义,所度化的众生并不成立。众生本来是佛,还要去度化使之成佛,即成了矛盾之语。六祖云:从实相上讲众生本来是佛,佛再三说要度化,成了妄语。因此佛经中再申究竟了义的实相中,众生本来是佛,若有众生如来可度,如来即有四相的执着,如来即非如来而成凡夫。有任何执著即得不到涅槃,不名如来,所以如来有众生可度是非理之说。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观待迷乱众生的显法中,如来说有我,实际真实义中并非如是,而凡夫人错误地认为有我,生起各种执著。而这些所谓的凡夫,如来说并非真实存在的凡夫,假名安立为凡夫。
诸佛或说我或说无我,而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未断尽我、我所执之前,自相烦恼尚未减少,对事物经常生起我执,这样的众生可称为凡夫。而在法界本来实相中无一法可立,《中论》中云:“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大乘观五蕴论》中云:“云何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唯信。”凡夫指对圣法未加揣摩、研究,不了解胜义本性,于佛法无真实信心的众生。所谓异生是指在六道轮回中不依其它助缘,各随业力在六趣中转生。凡未学习宗派,没有达到一定修行境界时,认为确确实实存在实有的我,圣者完全了达无我之理,并且现证诸法无我,所有根本不会再执着有我,其根本慧定面前没有凡夫,非凡亦无。《维摩诘经》云:“非得故,非不得故,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者非离圣者。”与本文意义相同,未得实有果也并不是不得果,无凡夫也无非凡夫法,没有圣人,也没有非圣人,总之在世俗名言中可以安立凡夫等种种假名,但凡夫与佛陀在真如本性上无二无别,因此所谓凡夫在实相中不存在,证悟人无我与非证悟也不存在。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问:须菩提,名言中一切诸法无欺显现,并且诸法皆有各别自相,那么能否以三十二清净相看待如来?须菩提言: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佛的福德功德所致,见相好即可见如来。佛对须菩提说:如果以三十二相可以见到如来,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就成如来了。
观待凡夫就会有圣者,进尔引申出凡圣差别之相,如来具足三十二种众生所不具的清净妙相。圆满殊妙之相好,都是佛在因地经过多生累劫的积集福德资粮而现前成就,在《中观宝鬘论》中广泛细致地叙述了成就如来微妙相之因。佛是具有不共殊胜功德的圣尊,然而为什么佛否定了须菩提的观点呢?一方面世尊以推理方式驳斥须菩提的错误:如果以三十二相可见如来,则转轮王成了如来,因转轮王亦有三十二相,因此如果说三十二相可代表如来,在语句上已成为明显的错误。从因明上讲,如果转轮王成如来,也有世尊不需出家修道等诸多过失。另外如来与转轮王的三十二相也有差别,在《俱舍论》中列举了三种主要差别:一是明与不明显的差别;二圆满与圆满的差别;三诸相位置端正与不端正的差别。佛相好庄严极其明显,而转轮王的相好需要仔细观看,不详细看则看不出来;佛的相好圆满无缺,如十五满月,而转轮王一些相好尚有欠缺,并不十分圆满;以肉髻为例说明,佛的肉髻生在固定的位置上,不会偏左或偏右,而转轮王的相好,有时偏左有时偏右,并不是非常庄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对佛陈白:世尊,依我对佛所说义的理解,不应以三十二相看待如来。此时,世尊用偈文方式宣说了自己的真正的密意:如果以色见到我,以音声来求我,则此人已步入邪道,不能见如来本面。
至此世尊不再以迂回辗转的方式导引,而是直接切入实相本义,以偈文宣说。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经常引用此偈做教证,宗喀巴大师的《根本慧论大疏》、荣素班智达的《入大乘论》、全知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以及麦彭仁波切的一些论中都曾引用过。此偈道出如来的真正密意:名言中有缘弟子所见到的如来的不共庄严身相,只不过是暂时清净的现相,从法身空性的角度而言,不管在显宗、密宗,都承认那不是真正的如来。但应注意,不应执断空之见,认为恭敬释佛像无有功德,名言中还是有功德。只不过在胜义谛而言,将佛的各种身相庄严看成是佛,是一种错误。而且以各种声音来求见佛也是不了义的,这样的修行者也非真正的修行者,彼等已经趋入了邪道。此处邪道指的是修行歧途,并非世间的邪魔外道,汉传佛教解释为世间所有相状执著即是邪见,即未分了义与不了义。《六祖坛经》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即出世间法是真正的正见,而邪见是世间法。佛陀无论示现涅槃与否,皆没有实有的五蕴与我。如果将佛陀看作一种有形的色法,完全是一种错误,执相者未趋入法性,故不能见到如来的本相。《中论》云:“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邪见深重的人认为如来不存在,把如来寂灭相认为有也不合理。真正的如来相就是现前心的本性,诸法的法性,名言中佛相是暂时的假立。《诸法无生经》中云:“无佛无法无僧,谁知此理乃智者。”不了解大乘佛法的人见闻此实相法句义,可能会生起恐怖害怕之感,其实勿须怖畏,因真正的法相,一切法本性如此,应了知此理避免“以色见如来、以音声求如来”的邪道。
藏文译本中此偈后还有一偈,玄奘义净法师的译本中也有,只有鸠摩罗什的译本中无,可能是翻译或流传的过程中疏漏所致。后一偈即“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应当把佛的本性观为法性,也是引导众生的导师之法身,这样的法性离一切戏论,非一般凡夫俗子的分别念所能测度、衡量。《入菩萨行》中亦云:“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胜义谛不是分别心的境界,心及心所之境被称为世俗谛。般若经云:“天子,若胜义谛是身语意之境,则不是胜义谛,而成世俗谛耶。天子,然其胜义谛者,远离一切名字,于真实中不生不灭,离一切能说所说及能知所知,乃至超离具胜一切智智之境,此为胜义谛也。”《妙法莲华经》云:“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子,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又云“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认为“如来因为具足相之缘故,得无上正等觉果位”是不合理的。须菩提,你等也不要这样作意:因为如来并不是以具足相的原故,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
此处第一句“如来不以具足相故”中的“不”字,藏译本与玄奘、义净译本中均无,可能是久远流传过程中误添加的字,联贯上下言语意义来看,没有“不”字更通畅连贯。前段经文刚刚讲了如来正等觉不能以相好具足与否来衡量,此处世尊于经中再重申,以相获得如来正等觉不应理。所谓的相在《楞严经》中云:“相者,如所处形相、色形相名为相。”处所形相、色相等一切显相称为相,不论如来的庄严妙相还是凡夫平常处所相,都不是真实究竟之相。所谓的相是因缘所生之法,其本体为空性,显相上似乎有,实际中依因缘所生的法全部是空相而非胜义实相。希望学者千万不要认为可以种种妙相得见如来,此种错误认识者易堕入常边,始终无法获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你等如果这样认为,发无上菩提心者会执著一切诸法都是断灭空性,承认一切法是断灭之空。这种想法成非理之见,因为发无上正等觉心者对一切法不说为断灭相。
中观指出,如果过去有现在没有是一种断见;或抉择诸法本性时,显现没有单单承认是空边,这也是一种断见。如片面看待世间规律,认为因果没有、轮回无有、得三菩提三解脱子虚乌有等,执诸佛断灭一切缘起诸相,执一切为空无断灭,这就是一种断见。《心经》中也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的真正实相是显空不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法性。如果认为诸法实相是断灭,即是非理之说,因此见已堕入断灭之边故。《中论》中认为断灭空见是一种始终不能恢复的边见,真正实相中无有一法的本性可生可灭,如果承认灭法,这种灭法的境界确实无法恢复。从修行角度而言,灭法是无色界禅定境界;从见解上而言,无垢光尊者将其批驳为一种外道邪见。因此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不说诸法断灭,若有此断灭之见,也不会是真正大乘发菩提心者。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如果菩萨以遍满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布施,其功德固然不可思量;但如果有人了知一切法无我,且已得无生法忍,此菩萨的功德远远超胜前者。
仅仅施予畜生一抟之食的善法,其果报也不可思议,何况以遍满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布施众生的功德?对初入佛门者而言,平常上供下施、供养上师三宝或布施乞丐孤贫的功德非常大,但如果通过闻思修行,对佛所说般若空性法理生起定解,其功德远超前者。由此可知,平时表面的布施,心不清净故不一定有很大功德,而在相续中如理生起闻慧、思慧、修慧中的任意一种,哪怕是仅仅一刹那间观修空性,对无我法生起坚定不退转的定解,其功德无可言喻。
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许多人以三宝圣地等外缘加持,会自然趋入佛法正见,而汉地千千万万人都是持邪见者,极少有修持正法者,以此自心随外境转于边见而难以保持稳固正见。世间愚昧的凡夫根本不懂佛法的道理,在痛苦来临时,根本不知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从而枉受诸苦。佛法最殊胜的精华即是无生法忍般若法门,内道弟子学修佛法对此法门生起不退信心,至关重要。《大智度论》云:“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心已通达无碍,是名无生法忍。”对于无生灭的诸法实相真正通达无碍,得到不退转的境界后,只需在此境界中刹那安住,其功德已远远胜过他人相似布施之功德,因为此菩萨已没有任何实相的执著,住真实法性义之功德极为殊胜。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为什么得无生法忍境界的功德已远远超过了布施的功德?因为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问佛:“世尊,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佛言:“须菩提,菩萨对所作善事得到的福德,不应贪著执取任何相状,所以说不受福德。”
《六祖坛经》中云:真正所得的功德实际是一种空性。从名言显现方面讲积累福德资粮,显现色身,但是究竟的胜义实相中一切都不存在。在菩萨的境界没有可得的智慧与福德,不贪着任何法相,如《心经》云:“无智亦无得。”菩萨以般若空慧摄一切修法,断除贪执果位的所知障,住于大等性。《维摩诘经》中云:“诸法究竟无所有。”如果福德自相实有存在,则以满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布施,也不能得到任何福德,任何法也不能显现。《定解宝灯论》中广述菩萨所得的智慧,只是暂时道中的一种所证之法,法身境界若以分别寻伺衡量则成非理之举,因此应观诸法实相为空性。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如果有人依著相分别说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此人根本未理解佛说法之密意。因为所谓如来,无有来亦无有去,其性无有迁变,以此故名之为如来。
如来与凡夫众生有天渊之别,如来已如理如实来到或证达诸法本地。显密共同承认,凡夫众生是漂泊流转于轮回中有迷乱显现的有情。世间凡夫的见解纷繁复杂,多数人认定如来有来有去,是基于这样的史实:世尊从兜率天降生阎浮提蓝毗尼园,苦行六年,于印度金刚座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觉后,广度有缘。如来有住的地方,世尊在灵鹫山等十大圣地分别说法,在嘎亚郭拉地方驻足25年,世尊也示现如何修行、吃饭等,尤其在小乘的戒律详细记载世尊居住、结夏、化缘入坐等的地方,最终世尊住世84年后示现涅槃,趋入清净刹土。如是种种显现在众生眼识前现量成立,在世俗中毫无疑问应当承认。而从胜义实相分析,如来无来无去,上述承认完全是一种错误观念,依现象判断如来有来去,说明彼人没有真正了解如来的实相。佛经云:“诸法自性无所住,无来无去如虚空。”常啼菩萨求般若法的公案中,常啼菩萨见到法胜菩萨后,问自己在路上见到的佛从何而来,去于何处,法胜菩萨因而宣讲了《诸佛无来无去品》。此无来无去品中,以众多如阳焰水等比喻说明诸法无自性,如来无来住去。《老妇请问经》中云:一切诸法无生如鼓声一样,暂时显现声音,实际鼓声无有任何来源。真正的鼓声既不在鼓上也不在手上,始终得不到一个真正实有自性的鼓声,以此无来无去的鼓声比喻如来的无来无去。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其微尘之数是不是很多?”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如果微尘众实有,世尊根本不可能说是微尘众,为什么呢?佛说所谓的微尘众根本不是微尘众,只是假名安立为微尘众。”
即使一个碗碎为微尘也不可胜数,无法衡量,何况将组成三千大千世界全部碎为微尘呢?但是实相中微尘众并非实有,名言中任何一个法都是这样,因一切法本来无实有,所以说是微尘众。如果微尘实有,则不可能依理抉择为空性。小乘认为无分微尘是一切法的基础,胜义谛中此微尘成实存在;外道认为微尘常有、实有不变,凡夫人的分别智慧有限,依彼非正量的思维认为微尘极其渺小细微,无法继续分析观察,故是常有。而实际上不仅中观宗派不承许,即使因明宗派也不会承认微尘成实常有。从名言角度出发,佛也在各类经典中说微尘多,一个微尘中有无数个刹土,如《华严经》中云:“一尘中有尘数刹。”此亦说明世尊不承认微尘实有,如果微尘实有,佛则不会说微尘多。因为说微尘多是从世俗而言,在胜义中以理观察时,或观待圣者的根本慧定前,所谓的微尘非微尘,微尘众多只是名言中的一种假相而已。在胜义中微尘尚不成立何况其形状多少呢?《大幻化网》中引用显宗的经典作教证云:“一根发尖端,不可思议刹,各形皆不一,彼相无混杂。”一毛发尖端有无数的刹土,每个刹土形状功德都不同,恒河沙数无量世界相互无有混淆。对此凡夫人难以接受解释,以佛教观点推理,诸法皆是空性,空性中不灭缘起,以法性不可思议之缘起力,可以有缤纷多彩的各种的显现。佛教中称作微尘,而自然科学家们将其称作原子、中子、质子等,名称各异,但不论何种名词都不能改变微尘与世界非常有的本性。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世尊,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实际非世界,只是假名。如果世界是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所说的一合相,并非实有,只是为其安立名称,假名为一合相。
真正在胜义中观察,从微尘到三千大千世界之间,诸法没有任何实有自性,无论胜义谛还是世俗谛中都不存在一法有自性,它们既不是断灭也不是常有。倘若执取世间实有,则成为对事物总相的一种执着。一合相即是一种总相,世界本为众多不同因缘组合,而彼等各有别相,无有共同的相——即总相存在。如瓶子本来由许多微尘组成,但人们对瓶子有着一体聚合的概念;人也是如此,由头、手、足等各支组成,本来无有所谓的身体,但人们认为有一实有我存在。同样器世界本来不存在,凡夫众生迷乱分别感觉上实有诸法聚合为一体,人们以业惑对其形成一种总相的虚妄执著,这叫一合相,并非实相中真正存在。蕴的聚合、世间的相续等都是假法,如来在佛经中常说一合相都不存在,聚合而成的总体假法中,人们产生一种邪执认为诸法实有,这是邪执实有而不是真正实有。《中观四百论》中云:“于集聚假法,邪执言实有。”所有因缘聚合之法全部是假立不实的,诸法虚伪得象影像一样,哪里会有真实的存在呢?一合相并不是真正的一合相,《入菩萨行》中云:“虚伪如影像,其中岂有真?”《圆觉经》中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众生国土,皆为同一法性,即不实有;所以地狱、天宫皆是净土。如果净土真正实有,则众生国土不会同一法性,地狱天宫不会都变成净土。所以如来说名言中的一合相,在实相中并非一合相,只是假名。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一合相,在实相中是不可说,但在名言中凡夫人贪执而安立。
对器世界有情世界的总合相状执著,皆称为一合相,究竟实相中无一法可立,因此一合相实际不可言说。以瓶子、柱子为例,不仅大乘中观论典,即使小乘中也认为瓶子、柱子只是一个总相,《俱舍论》中以理抉择后确认瓶子是世俗谛,是一种假相,因此一合相的本性不成立为实有,只是世俗显法的一种假相。世间愚迷颠倒凡夫不了知此理,经常以妄想贪执其为实有,更不能如实了达此离一切戏论的诸法实相,因此佛在经典中常说:若佛不出世为众生开示甚深甘露法要,恐怕彼等于此法义不能解了。但凡夫人的智慧非常浅薄,深深地执著五欲,听到空性法门也不能真实理解,因此不应于非法器面前宣说般若法要。《妙法莲华经》中云:“凡夫识深执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凡夫人智慧根机有限,又有种种迷乱业障遮蔽,根本无法见到真实法相,如有眼翳者耽执空中毛发一样,以此长久漂泊于轮回之中。佛成道时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证悟犹如甘露法性义,为谁宣说也不可证悟,故当独自安住寂林中。”世尊成道时已证悟如甘露般的妙法,为什么四十九日不欲对世人宣说?因为世人妄执深重,不会真正通达佛的甚深法要,不能放弃一合相的妄执,所以世尊不愿为之演说,而宁可至寂静林中独自安住。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果有人说佛说过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此人并未通达如来的密意。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所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它们并不实存,只是在名言中安立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佛在经中所述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并不是一种究竟了义之说,也不是真正承认实相中有四相。任何大乘修行人不能承认胜义实有,如果予以肯定承认,也将成为此人修道中的一种障碍。世尊提出此问实属必要,因为佛为调化根基不同的众生而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有些钝根乐小法著相骄慢者,宣说有我的法门,如小乘的《阿含经》、《毗奈耶经》中承认万法为有,另外佛本生公案中常常涉及“我的眷属中,舍利子、目犍连等象银瓶一样”,又说“在因地我曾经变成某某国王,做过什么事。”有时又说:“我今天头痛,是因为我以前当渔夫儿子时看……而笑。”这些都是佛陀亲口所说,难怪末世浅学者会认为所谓的我实有存在,合乎法理,而不去广泛闻思以实践通达世尊的究竟密义。为使人们摆脱这种恶见的束缚,世尊特发此问以引出究竟了义实相,须菩提通过世尊善言诱导,已经悟入佛之密意,因而答:执四见实有的人未理解世尊的意趣。三转法轮的了义经典《如来藏经》中亦云“我是常有,众生的佛性恒常不变”,世尊第三转法轮中宣说了常有的概念,但这是从光明显现分而言,并非表明诸法实有存在,而是强调显空无二的如来藏光明显现,也是最了义的空性。
此处六祖如是抉择:我见就是如来藏本性实有,人见是诸法本性常有,众生见是众生的烦恼本来清净存在,寿者见是众生在实相上不生不灭。六祖的解释言词不多,所抉择的方法不同别家,但意义通彻,经文幽玄,与原文很接近。胜义实相中以理观察时,四相可以包括在无我空性之中,因佛陀最究竟的甚深法要,可以归纳包括在无我空性中。空无我之理是诸佛所达到的真正境界,它能摧毁一切世间边执邪见,是趋入涅槃的唯一法门。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云:“如佛虽离萨迦见,亦常说我及我所,如是诸法无自性,不了义经亦说有。”佛陀虽然已没有萨迦耶见,但在显现上经常说有我及我所;同理,诸法本来无有任何自性,但在不了义经中针对相应众生的根机,佛也常说自性是存在的、我是存在的。有些经中说有我见等,这是不了义的,只不过是在以名言量为主进行抉择时,这样宣说而已,并非究竟实相本义。因此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言中的一种假相,是妄想分别心的所缘,凡夫众生心识所了知的实相亦非实相,只是名言中称为实相。胜义法界本性超离言思分别之境,唯是圣者智慧的所缘。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发无上圆满正等觉菩提心的菩萨,对一切法应以般若空慧摄持,如实了知,如是信解,不生任何法相。所谓的法相,就实相胜义而言亦非法相,只是假名而已。
本经的教言主要为破相执,整部经前面破一切边执邪见,此处破一切法相不存在,所以禅宗大德常称此经为破相论。对于已经发无上菩萨心入了法门的人,应心入于法,与法相应。自己应当真正生起一些证相觉受,依《金刚经》而对于诸法实相生起感悟,否则虽然有听闻读诵的功德,但在烦恼现前时,会毫无办法。倘若在精进闻思修行,相续中对诸法无生的本性生起证悟,则般若经中所述最甚深不可思议境界已然出现。
初学者首先通过依止具德上师,如理听闻明了经义,断除增损疑惑,反复思维至基本能照见诸法本性为思所智慧,然后通过反复修持,才能获得不退转的定解和境界。如此通过闻思修三方面修持,对无生法相了了分明,显而无自性的般若空慧必然会显现出来。
古代持明禅师有一个弟子,每天念诵一百遍《金刚经》。一日禅师问弟子:“《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义?”“弟子只是在字句上读,并不知道经的意义。”禅师说:“每天可以不念太多,只是念时需要用心观想。”后来弟子每天只念一遍,一天念到“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时顿时开悟。所以修任何法都应先如实了知,中间如实信解,最后如实在自相续中生起不退转的定解。罗睺罗赞颂云:不可言说智慧到彼境,不生不灭虚空之本性,各别自证智慧之行境,顶礼三世如来之佛因。若勤修持,最后自己一定能到达这种不生不灭的不可思议的境界。
世俗凡夫所说的相,在胜义中并非法相,只是在名言中的假名。《大乘义章》中云:“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六祖坛经》中亦云:诸法无相为体。《华严经》中云有六种相,《解深密经》中讲三种相,《大智度论》中也谈到三种相,本经则说四种相。不论相有多少,一切相在胜义中即是虚妄假立。久尼夏智在讲义中强调最后一定要远离一切相状,这是证悟无我最殊胜的方便道,若未离一切相,人无我法无我不可能证悟。外境的相执如果没有断尽,执著未除,不能真正证悟空性,《释量论》中亦云:“如不断此境,不能断彼执。”世间任何相都不是真实,必须予以遮破,破斥一切相才能现前自然本智。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须菩提,如果有人用遍满无数世界七宝作布施,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如果有善男善女发了殊胜的菩提心,念诵受持此经,甚至仅仅经中四句偈,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远远胜过前者布施的功德。 (在念诵本经前,首先应念三遍或一遍皈依,最好是三遍,然后念四无量心。念完全部经文最后回向,藏传佛教仪轨中都有皈依发心回向。这样具足了三殊胜,功德很大。)
念诵、受持为人演说经中四句偈,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功德已胜过广大财布施的功德,何况全经如此行持呢?极力修学此经者,若如理受持、通达此经,机缘具足时应常为他人演说。现在自身具有本经的传承,又有所化的众生,应至力广弘此经,否则浪费光阴,错过机缘只有扼腕大叹。若确实不具备地点时间等因缘传讲全经,可以仅为别人演说四句偈义。一般人没有足够的时间财力等福报作广大的财布施,但演说一偈既不需很长时间,文字又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只需发一个清净心即可同时成办自他二利,这无疑是最好的积累资粮的方式。
大乘经论的读诵和演说功德不可思议,读诵、演说都属于十大法行,《现观庄严论》中云:“开阐正法鼓,谛语为第十,彼性不可得,当知名修论。”及“多闻无厌足,无染乃法施,严净成佛刹,不厌倦眷属。”一方面,缮写读诵等属十大法行,另一方面,此经主要宣说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受持此经与修持空性功德等无差别。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云:“世间最大的三种功德是发菩提心,宣说大乘佛法,观想空性。”因此具善缘者应常观想,闻思此经,至少应每日读一遍,若时间有限诵一偈亦可。麦彭仁波切云:“若无有闻思修的能力,得到人身还是应当每天持诵一个具有传承上师加持的金刚语,这样可得到殊胜功德。”世人认为供养上师一条哈达或一百元钱功德很大,而沾沾自喜。从一方面看,这样供养确实有功德,但另一方面,真正发菩提心观修空性,为他人传法解经,功德更大。有志者应勇于荷担如来家业,在汉地广弘般若空性法门,使不信佛教道理者皈依佛门,懂一偈为人讲说都会成就自他利益,否则通晓佛法的人不弘扬佛法,而象阿罗汉一样入灭定,这并不合理。无垢光尊者在《上师心滴》中云:“有些人安住在灭定中,实际是小乘行者,为了自己成就而舍弃利他的事业,并不符合大乘教法。”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如何为人宣说呢?应安住于实相中,不取任何相,如如不动。
世尊为度化各种根机不同的众生而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全部意义都是引导有情趋入般若空慧之道。一切法的实相是菩萨根本慧定的所境,在入定时无有任何相可缘,如如不动,远离一切戏论。《般若经》云:“若人见此法无减无灭,犹如虚空也。”任何相在入定智慧前都为颠倒错谬,因此不执取任何相,才能与三世诸佛的无为智慧境界无二无别。这种境界无有所破所立,真实义中自然安住,能现前真实的本性。《宝性论》等论典中云:“此中无所遮,亦无少所立,寂灭中安住,正见即真相。”真正能现前这种境界,已超胜发菩提心等任何善法的功德。《不可思议经》中云:发菩提心不及观空性持正法功德的十六分之一。因此观修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智慧的功德非常殊胜,具有福德智慧清净戒律的持藏者,应当广宣流布,稍稍安住此经的境界,其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为什么呢?一切有为之法,皆如梦、幻、泡、影、露水、闪电,应当如此观待一切法。
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经常喜欢引用此偈,藏传佛教中在长净期间也常于午饭前,供食子或给邪魔外道的众生作布施时念诵此偈,此偈概括了这部经的全部内涵,若无时间修持此经念诵全经,可仅念诵此偈。
菩萨在出定时应观一切法如梦如幻,凡是因缘所摄生灭法,皆是有为法,而有为法全部是迷乱意识安立的,虽有能取所取之法,其本性丝毫不能成立。就象梦境与幻化师幻变出来的幻像;又如同镜子里种种影像,因缘积聚而显现,因缘毁灭时又消失;无常似水面的水泡,又犹如早晨的露水,虽然放射璀璨的光芒,但顷刻后马上消失;诸显现好象闪电一样,瞬息刹那生灭。此处从诸法无自性与无常两方面作比喻,藏文中此处还有如流星、如眼翳、如灯、如云四喻,共九喻。玄奘法师译本与藏文本同,而此译本差异可能是由于梵文原本不同或流通中疏漏。其他佛经和《幻化网》中多运用幻化八喻,《闻解脱经》中有十二种比喻宣说一切有为法无有自性,《妙臂请问经》中云:“三世一切如虚幻。”《长阿含经》中有比喻:“色如聚泡,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中论》中云:“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焰梦,如乾达婆城,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诸如此类如幻如梦的比喻非常多。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世尊圆满讲说此经后,须菩提及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人、阿修罗听后都生起大欢喜心,信受并依教奉行。
如是甚深般若经,仅闻亦断轮回根,
读诵受持何堪言,故恒实修极重要。
以此善根皎月光,遣除愚众痴意暗,
趋入光明解脱道,速得如海身智德。
此《金刚经释》是法王晋美彭措足下愚徒索郎达吉在喇荣传讲此经之同时撰著圆满,增吉祥,2000年8月15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