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新生命的大美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开发生命的大美”。开发生命的大美,是希望一个人在平凡、平淡、甚且平常的生活中,建设一个好的、美丽的、光明的心灵,来面对这个世界。
◆学佛要躲在山中?
很多年前,当我刚开始学习佛法时,我非常狂热──每天都吃素,甚至有一段时间日中一食,看到别人吃两餐就认为:这个人修行有问题;看到吃三餐那还得了!看到别人吃肉,就很不开心,心想:此人一定会得到恶报,会下地狱。甚至于狂热到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没有意义,一定要寻求佛法所言最高的解脱。
当时我在很多经典中读到,要厌离这个世界才有可能得到成就。因此我对这个世界产生了非常厌恶的心,觉得这个世间无望了,自己躲起来修行才要紧。因此,我辞掉了做了十几年的工作,搬到乡下某个山上去住。
从我住的地方走路到山下,要走半个小时,当时我想:这下很保险了,等于是闭关一样,可以好好在这里严格地修行,于是我每天都拜佛、念佛,发十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读经典,整个人都沉浸在佛法里面。
在山里,躲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有一天,我路过附近一个寺庙,寺庙前有一个很大的金炉,其实佛教的寺庙通常是不烧纸钱的,但是这个佛寺前面却有一个金炉,而且有一位师父正站在金炉前,把佛经丢到炉子里烧。我看了非常吃惊,我赶紧上前请问师父:“你为什么要把佛经烧掉?”他说:“因为这些佛经堆在寺庙里大概有三年了,从没有人去动过;可是新的佛经一直送来,没有地方放,所以只好把旧的烧掉。”
当时我站在炉前讲不出话来──佛经这么棒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拿来看?古代的大德们,可能要步行一千里路,才能读到一部〈华严经〉,可是现在我们竟然把经典放在火炉里面烧!
我非常感慨,为什么这么好的佛经,却没有人愿意去读呢?
大部分的人,都把佛教看成避世的、消极的、没有希望的,对这个世间绝望的人才去出家吃素,或者去修行。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佛教不能用很好的形式来传播?不能使它变成一个美好的思想、对人生有用的思想,而真正地拿到这个世间来用?当下,我就站在那个金炉边发誓:这一辈子,我要做一项工作──把佛经变成非常简易、可读。
于是我就下山了,也开始了解到佛法要运用于世间,佛法是可以使我们的生命美丽、庄严的。
◆走向佛法的道路
如果佛法不能拿来用,会变成什么状况?记得我刚去服兵役的时候,新兵训练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每天早上班长都会检查棉被,要叠的有陵有角、恰恰十二条线、十二个角。如果棉被折的不好就会被罚在大太阳下出操,因此大家都觉得叠棉被是很痛苦的事情,后来,大部分的新兵晚上睡觉都不敢盖棉被,钻尽蚊帐以后把棉被“请起来”摆在旁边。虽然那时候是冬天,天气非常冷,但是大家都很习惯不盖棉被了,一觉醒来就把棉被“请”回原来的位置接受检查,每次都通过,大家就觉得非常开心。
有一天晚上我实在冷得受不了,就想:棉被真正的用处是用来盖的,不是用来拜的,应该把它摊开来盖!也许明天不可能把棉被折成一样地完好,可能会被罚出操,但是棉被只有拿来盖,才能发挥它的价值。所以我决定把棉被摊开来盖。哇!当时心里非常地感动,原来盖被子是一件这么舒服的事情!
佛法在世间也是一样。很多人把佛法看做是拜的,把佛法供起来,把佛经摆在最漂亮、最庄严、大家最看得到的地方供起来;把佛像摆在桌前,而心里却没有佛像。事实上,佛法是要拿来用的,佛法如果不能拿来用,就跟供在床上而不盖棉的被没有什么两样──要让佛法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学佛的意义,是要在生命里得到佛法的滋润而升起改变,而非一天拜多少拜、念多少经,这只是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佛法真正的目的,是要使你的生命得到更好的改变。而这个改变,就是使你的生命倾向于美好,使你在活着的时候,可以得到佛法的滋润。
很多人都把佛教当成是死后的宗教,死了以后才有用;但是如果等到死后才有用、它就不能检验、不能考察,并且也是不能理解的。我们在历劫的生死流中,并没有真正的在佛法里面得到利益,所以我们现在把佛法拉回世间来,拉到现在来用,拿来做为开发我们内在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摆在床边的棉被。
一个真正的学佛者,不需要有很庄严的佛堂,也不需要摆很多的经书,更不需要有多的形式,只要他在生命里面升起一些改变。这些改变,譬如说今天,他的智能比昨天更增长、他的慈悲心比昨天更深厚、他的愿力比昨天更广大、他可以做的事情比昨天更多,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正走向佛的道路,而这些智能、慈悲、愿力,以及实践,都是在提升我们生命的美。
我在乡下居住的那段时间,常常阅读很多学者谈他们关于佛法、或者对于宗教的看法与观点。蔡元培的“美学论集”里,有很多篇都在讲一个重要的观念──要以“美育”来取代宗教。他认为,宗教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透过美的教育而得到。梁启超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
这令我感触很深,其实,我认为所有的美学、美育、最好的东西,都在宗教里面──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看到很多美丽的图画、文学、音乐,都和宗教有关。所有的艺术发展到最高的美,就会进入宗教的世界。
一个人为什么要信仰佛教?佛教可以带领我们走入什么样的美?弘一大师的弟子丰子恺,曾经谈到弘一大师出家的原因。
弘一大师是历史上非常少见的艺术通才,他的音乐好、美术好、文章好、诗词好、经史也很好,又会演戏,几乎什么都好。但他在人生最颠峰时出家了,为什么呢?丰子恺提到一个理论。
【第一层楼】芸芸众生住在物质生活与欲望的世界
丰子恺说,人生就好象一栋三层楼的房子。第一层楼的人住在欲望与物质的世界。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追求三餐温饱、衣食无缺,完全没有提升的态度跟能力。
我经常在市场散步,跟市场里面的人聊天,有一回,我碰到一个卖饺子的人,我问他:“你每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告诉我,他每天清晨三点就得起来包饺子、做馅,天亮的时候把饺子推到市场去卖,一直卖到晚上才回家,一回到家里躺下来就睡觉;第二天早上三点又起床继续这样子的生活。
他这一辈子可能就这样一直下去。这样的人,在我们周遭很多,这是住在物质与欲望的世界。
住在物质与欲望世界的人,跟动物没有什么两样。有一次我碰到一件事,使我感触很深。我住在台北市永吉路,两旁都是家具店。有一天我经过一间家具店门口看到老板坐在店门前打瞌睡。这个老板打瞌睡的样子很特别,整个身体都倾斜,我在旁边看了心惊肉跳,看到他快要跌倒了,很想伸手去扶他,但是他每次都在最惊险的时候弹了起来而不致跌倒;而且,当
他整个身体倾斜的时候,口水就流了下来,流到最底,顿一下,又吸了回去。更有趣的是,这个老板的前面蹲着一条狗,也跟他睡同一个方向,口水也依势流下来。
我站在他们前面想:当人在睡觉的时候,跟一只狗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人在吃饭的时候,跟一只老鼠吃饭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人在生命里面仓皇奔走时,跟一只蟑螂也是没有什么两样的。这就是说──人如果生活在物质与欲望的世界而没有觉醒的态度,跟一般的众生,都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不管是人或者众生,都不能满足于物质跟欲望的世界,都希望能从心灵上有所超越,过更舒服的生活。
有一天,我走过我家楼下一间银行,发现银行门口蹲着五条狗。奇怪!狗应该蹲在面摊,怎么蹲在银行呢?而且这五条狗脸上都露出非常满足和幸福的表情。这些狗为什么那么幸福呢?于是我跟这些狗蹲在银行门口,五分钟后我就发现它们幸福的原因了──因为银行的门很大,进出的人很多,每次有人走进去,银行的门就拉开,然后冷气就泄出来。
连狗都有向往,希望在物质与欲望的世界里面,获取那些比较美好的经验,何况是人呢!
但是,人跟狗最大的不同是:狗没有办法自己开冷气,只能等人开了去那里吹。人比较了不起的就是,可以选择要不要爬上第二层楼。
【第二层楼】透过改变、创造,寻找心灵抚慰
如果一个人没有办法满足欲望与物质的世界,那么他就会上第二层楼,希望去寻找那些可以使心灵得到安慰的事情。
第二层楼是什么样的世界呢?是文学的、艺术的、心灵的、创造的世界。
走上第二层楼的人,不会因为他的角色、职业、身分而有所不同,什么样身分的人都可以走上第二层楼。
有一天我走到一个市场,市场旁边有很多人在卖小吃,其中一家小吃店前面挂着一个很大的招牌,上面写着“皮尔卡登蚵仔煎”。老板告诉我,这附近的小吃店竞争非常激烈,所以他想:“如果没有一个特别的东西,人家就不会来吃我的蚵仔煎。”所以就挂了一个招牌叫“皮尔卡登蚵仔煎”,上面还有皮尔卡登的签名。他说,自从挂了这个招牌以后,每天多赚了
三千元。
同样两个在卖蚵仔煎的人,一个可能每天愁眉苦脸地在卖蚵仔煎,另外一个却可能想着要去改变、创造,爬上第二层楼。
【第三层楼】从苦难、物质、欲望中解脱
但是,爬上第二层楼的人可能会发现,第二层楼虽然比第一层楼好,但是对于生命的烦恼跟困境,在根源上,并没有解决。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还是不能满足于文学、艺术、创造的心灵,你就会爬上第三层楼。第三层楼即是宗教与精神的世界。
当你登上第三层楼,就是进入了宗教的世界。你不满足于欲望与物质,不满足于这些心灵的抚慰,你要从内在彻底地改革自己,使自己变成一个全新的人。弘一大师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这样子,最后他爬上了第三层楼。慈济功德会的很多朋友们,也都是这样地爬上了第三层楼。
爬上第三层楼的人当然会比较辛苦。例如要逃难的话,必须要跑远一点,而一楼的人只要立刻冲出门就可以了。爬到第三层楼的人也会比较不容易被理解──一、二层楼的人会想:这个人怎么这么傻,爬上三楼要干什么?
可是第一层楼、第二层楼的人不晓得,第三层楼的风景是非常优美的,可以看更远、更广大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信仰宗教的原因。信仰宗教就是要从人生这些苦难、这些物质、欲望里解脱。
【世间的三个层次】器世间?有情世间?正觉世间
这是丰子恺的说法;这个说法在佛教的华严经里面也讲到。
华严经把世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器世间”,就是物质的世间;第二个层次叫做“有情世间”,就是有感情的世间;第三个世间叫做“正觉世间”,就是有正确觉悟的世间。
一个人走向佛法,就是从“器世间”走向“有情世间”,再进一步走入“正觉世间”。因此,“佛”这个字简单的讲,就是“彻底觉悟的人”,一个人如果从物质、感情里面彻底觉悟,我们就说他是佛;佛并不是有一个特别的状态、特别的身心、或者特别的样子,一出来就放光、一出来就让你感受到那种特别。我们从佛教的经典都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是一个非常朴实、平易近人的人,他讲的道理非常浅显。如果我们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走进佛法的世界──佛法具备生命里最美的东西。
【真、善、美、圣】佛法具备生命最美的四要素
佛法具备生命里四种最美的要素;这四种要素与蔡元培所说美学教育所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一样的。
这四个要素,第一个叫做“真”,第二个叫做“善”,第三个叫做“美”,第四个叫做“圣”。
什么叫做真?真就是单纯、纯净。什么叫做善?善就是善良、光明。什么叫做美?美就是美丽、动人。圣就是庄严、坚强。而一个人学习佛法、学习宗教、就是正走入这四个境界──真、善、美、圣。
◆真纯净而单存的禅心
首先我们讲“真”。真就是要有一个单纯的心,来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
为什么要用单存的心来看待世间的一切呢?因为世间的一切,各有不同的价值,所有好的、坏的、痛苦的、快乐的,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世间一切存在都有其意义
从前有一个小孩子,他读到〈牛顿的传记〉,知道牛顿有一天坐在苹果树下,被一颗苹果打中而发现了地心引力。这个小孩子很感动,于是第二天他就到苹果树下去坐,坐了一整天苹果都不掉下来,他很失望。第二天又去,苹果还是没有掉下来。第三天又去,苹果仍然没有掉下来,这个时候他就很难过,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他想到:苹果树那么高,苹果却那么小
;西瓜那么大,西瓜树却那么小,“这么小的苹果长在树上,这么大的西瓜却长在地上?这里面一定有什么伟大的道理还没有被发现。”
正在想的时候,一阵风吹来,苹果掉了下来,打到他的头,“好痛呀!”他于是想到:牛顿被打中的时候,应该也是这么痛。于是他恍然大悟,还好掉下来的不是西瓜,如果掉下来的是西瓜,他的头可能已经不在了。
所以,他得到一个很好的结论:西瓜长在地上是很好的,苹果长在树上也是很好,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有它的道理。
这个世界的一切存在,既然都有它的道理与价值,因此,一切对生命的企图、欲望、追求,都是多余的。因为生命里的欲望、追逐以及企图,只是让我们去发现而已,并没有真正使我们的生命有更高的价值。
■透过内在止息发现生命价值
所以,佛教常讲,如果要发现生命真实的价值,不是透过人们的欲望、企图与追逐而发现,而是透过内在的止息。
内在止息以后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面对着个世界一种单纯的态度。单纯的态度即是我们佛教徒常讲的:随缘、无执、无着,这些都是单存的态度。当然,我们现在很难了解,什么样子叫做单纯,因为我们现在都已经太复杂了。
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我跟几个朋友一起到菲律宾一个小岛旅行,这个地方的人从来不用钱,因为睡醒了、肚子饿了,就去摘一点东西来吃,吃完了又去睡觉。这个岛也没有电,所以每到晚上就一片漆黑。因为没有电,所以也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报纸,也没有杂志,这里的人每天都过着非常单纯的生活。但是因为现在有很多观光客到了那个地方,所以这个岛的中间就盖了一间饭店。
有一天我走进这间饭店,向服务生要了一杯椰子汁,等了半个小时椰子汁都还没有送来,于是我跑到柜台去问。柜台的人看着我,微笑地指着窗外,我很好奇的跑到窗户旁,把窗子拉开一看──居然看到刚刚那位服务生,正爬到椰子树上摘椰子!
当时我感慨很深。幸好椰子树种在门口,如果种在海边就惨了,我可能要到晚上才可以喝到。对他来讲,他没有把椰子储存起来的概念,要椰子汁那就去采嘛!而且因为不需要赚钱,所以他也没有时间概念。
服务生终于把椰子采下来了,挖了一个洞,然后就直接递给我。
过几天,我和四个朋友又走进这家饭店、我们向侍者讲:一个要椰子汁、一个要芒果汁、一个要苹果汁、一个要咖啡、一个要红茶。点完了以后,那个侍者马上昏倒在地上。醒来以后他说:“太复杂了,可不可以一个一个来?”好,先点椰子汁,然后他去爬……等到所有的果汁都送来,已经过了一个下午。‵
这样的人是多么单纯啊!他每次只做一件事情,没有什么烦恼,因为他的烦恼绝不会超过两个,如果超过两个,他先昏倒在地上,醒来之后再说。但是我们现在的人都不是这样,我们都有很多的烦恼,你回去把你的电话簿打开来,看看你记了多少个电话,就知道你有多少因缘,就有多少的烦恼。
于是我们了解,可以记住很多东西、可以累积很多东西的人,不一定可以过得快乐,不一定可以找到生命的本质。所以我们应该减少对欲望和物质的追逐,使你的心保持在单纯的状态。
最单纯的就是小孩子,我们在孩提的时候也很单纯,只是在接受大人的价值观以后,开始变得不单纯。
在我们上学以前,所有世间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譬如说,我们坐在院子里看一只蝴蝶飞来飞去,看一整个下午,自己觉得很感动;我们可能看到彩虹在天边,一直看到彩虹消失;我们可能跑很远的路去看花……做很多大人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
可是,等到我们背着书包去上学的那一天开始,大人就告诉我们:“这个是没有价值的!你因该补码学、国语、社会、自然,你要学习很多的东西。”然后我们的脑子被胀满。如果有一天你坐在院子里面看着蝴蝶飞来飞去,你爸爸可能会走过来,“啪!”一巴掌打过来。“死孩子,不去写功课,在这边干什么?”一巴掌把你的蝴蝶梦打醒了。
▓专注活在每一个当下
在我们生活的记忆里,累积了太多的东西,我们每天可能要看很多份报纸,要花很多时间看电视,事实上,这些对生命的开发,都是没有帮助的。对生命的开发最有帮助的是──保持内在的空间。而保持内在空间的方法,就是要你用一种单纯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当你有一个单纯的态度,你可以不必为明天的事情烦恼,今天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宗演禅师每天睡觉的时候,都要做这样的练习:睡觉的时候就观想自己不会再起来了,这一睡可能就死了,于是要把生命里一切的痛苦与忧伤统统放下。
不要想说这是不可能的事,这是非常可能的事啊!根据统计,全台湾每天有三百多个人躺下来睡觉,第二天就没有再起来过。有一天我也会是其中之一。抱着这样的心态睡觉的时候,就可以把烦恼统统放下。
那么醒来的时候做什么样的观想呢!宗演禅师说,醒来的时候,就好象朝阳跃出山谷,要来照亮这个世界、承担这个世界。
当你把生命每一刻都集中来做一件事时,那么你的生命就会得到非常好的品质,非常好的扩展,其实这也就是在佛法或者禅宗里面所讲的──要专注地活在每一刻:喝茶的时候喝茶、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这全赖有颗单纯的心,当你处在这样的状态时,你就可以体验到生命里的美好。
所以,你要是自己变成一个单纯的人,首先就要有一个单纯的生命与态度。我常常讲禅宗的这个“禅”──左边有一个表示的“示”,右边有一个单纯的“单”,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单纯的表示”:单纯的心、单纯的生命的态度,叫做禅。如果你可以处在这样一个单纯状态的时候,你就可以说:“我已经有禅了”。
◆善光明向上的特质
第二个是“善”。善就是清静、向上、光明的特质。在这个光明的特质上面,特别指的是心灵的提升,使我们的心灵有一种光明的特质。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办法透过物质,或者透过欲望来得到安顿、得到满足与快乐。有很多人有了很好的物质与欲望的条件以后,还是没有办法安顿他的身心。在我们的四周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有一天,我从家里出来散步,看到有一部非常漂亮的奔驰五○○白色轿车,非常豪华,滚金边的,招牌也是金色的。我很好奇,想走过去看看,到底是谁开了这么豪华的汽车呢?可能是一个头上秃秃,肚子大大的富商,才会开这么好的车吧!
走到车子旁边时,我大吃一惊,坐在里面的,是一个非常年轻、美丽的小姐,正在车里哭,为什么哭呢?我想看看她可以哭多久,就跑到旁边的商店借了一把椅子,坐在旁边看她哭,哭得好伤心呀,她哭了将近一个小时
。
当时我思考了几个问题。第一:如果我像她这么年轻,我会不会哭?我想我不会哭,高兴都来不及了──年轻实在太棒了,我愿意把我这辈子所得到的一切,别人所给予我的赞赏或者成就,来跟年轻人换取她的青春。但是这是不可能的。而眼前这个年轻人,她把她的青春用来坐在这里哭泣。
第二:如果我像她这么美丽。我会不会哭?我不会。我会赶快买一面镜子回家照,愈看愈喜欢,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然而,眼前这位美丽又年轻的小姐,为什么哭泣呢?
如果我像她这么有钱,我会不会哭呢?也不会,我会把这些钱拿来做我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但是,她有那么好的条件,却坐在那里哭。
可见,生活或物质的条件对于生命的开发,并没有什么帮助。一定要从内在,从心灵上,才可能得到内在的开发。而这种开发如果要使一个人的生命安顿,就要住好的、清静的方向走,使一个人保持在清净的状态,他才可以免除物质与欲望的捆绑,而得到真实生命的美。
■挣脱欲望的衬衫
我曾经写过一个故事:前有一个非常有钱的的人,他非常不快乐。其实,只要我们走出忠孝东路,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很有钱可是并不快乐的人,而大部分有钱跟不快乐的人,他们都是这样过下去。但是这个有钱而痛苦的人他就想:像我这么有钱而这么不快乐,一定是得了某种病,我一定要去找一个药方来治疗。
于是他到处去问,谁是最有智能的人,要去求教。后来他找到一个有智能的人,跟那个有智能的人说:“我得了一种病:我很有钱,可是很痛苦,你有没有治疗这种病的药方?”这个有智能的人就说:“有!很简单。你只要去寻找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跟他借他的衬衫穿五分钟,你的病就会治好。”
“哇!怎么这么简单,不早说!”他于是把他的财产安顿好,开始出发旅行去寻找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走出去,只要路上碰到人就问:“你快乐吗?”结果大部分的人都说“不快乐”,只有少部分的人觉得快乐。他问那些回答“快乐”的人第二个问题:“那么,你们是不是这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大部分的人都说“不是,我虽然快乐,但是也有痛苦跟烦恼不安的时候”“那你不是我要找的人。”
他只有一直找一直找,但是始终找不到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就这样找了二十年。有一天,他走到一个树林的旁边,看到有一群人在那里唱歌、跳舞,似乎很快乐。他就跑过去问:“你快乐么?”“很快乐”“那么,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不是!”
这个有钱而痛苦的人当场崩溃了!因为已经找太久了。他于是坐在那里哭。
那些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呢?”他说:“因为我在找一个世界最快乐的人来治疗我的病,可是找了二十年都没找到,我的病大概无药可治了。”这些人就跟他讲:“你找对了!这个树林里据说住着一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你进去找就没有错了。”
他一听就很开心,冲进树林,果然看到一个人,坐在树林里面带微笑,看起来很快乐的样子,便走过去问:“你就是传说中那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吗?”“恩!没有错”“哇!太高兴了,求求你把你的衬衫脱下来借给我穿五分钟,因为我现在虽有钱却很痛苦。一个有智能的人告诉我,只要穿你的衬衫五分钟,我的病就能治好。”
讲完了以后,这个坐在地上、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就哈哈大笑:“哈……你难道没有看到我是不穿衬衫的吗?”
这个人当场就呆住了──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原来是不穿衬衫的呀!
这给他一个很好的启示,他当场就把衬衫脱下来,跟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住在一起。
你可以发现,当一个人要追寻生命的美好与快乐,要从心灵上来提升;也就是要放下对于物质的追求跟污染,才可能使一个人的内在得到清净。这个世界上,没有欲望的衬衫可以使我们得到快乐,只有脱掉欲望的衬衫,才可以使一个人得到真正的快乐。这是善的经验。
◆美广大深刻的美好与美丽
第三个是“美”。美就是美好、美丽。什么叫做美好与美丽?当我们讲到美好与美丽,通常都停留在感受的层次:我们感受到这朵花很美,但是这朵花很快就会雕谢;我们感受到这个人很美,但是这个人很快就会老去。所以“美”在我们的经验里面不是恒常的,是不断地在变化。也就是说,这种平常一般人所认识的美,是短暂的、是无常的,是非真实的。
什么是一般认识的美?我来举一个例子。
▓感受之美非实
有一天我跟两个朋友开车,到台湾北海岸去旅行。我们在海边拍照、写生,一直到夕阳西下,我们三个人就说:我们到海边去看夕阳。于是把手上的工作放下。
跟我去的两个朋友。一个是摄影家,一个是画家,我们三人就坐在海边一艘废弃的船上,用很单纯、美好的心,等待夕阳西下。正在欣赏落日的时候,摄影家忽然大叫:“呀!蝴蝶,海边有一群白色的蝴蝶!”
真的啊!海边有一群白色的蝴蝶飞来飞去。当时我非常吃惊,莫不是佛菩萨示现──海边没有澍、也没有草,怎么会出现白色的蝴蝶?海边的蝴蝶真的很美,在红色的夕阳前面飞来飞去。
摄影家朋友背起他的相机,用跑百米的速度跑到海边要拍蝴蝶。我们看着他跑过去,然后又看着他停住了,站在那里发呆,然后他伸手去抓蝴蝶。我们跑上前去,他垂头丧气,把手张开──原来他抓到的是一张垃圾的纸片。发现了这个事实,那种美好的心境和感觉,刹那间荡然无存,我告诉摄影家朋友:“你如果不去抓这个蝴蝶,我们今天就可以带着很美丽的记忆离开这个海边,回到家里就可以跟别人说:今天在海边夕阳西下的时候,一群白蝴蝶飞来飞去……”,现在美梦完全破灭了。
这就是感受的美。感受的美在距离一百公尺的地方,白色的蝴蝶跟垃圾的纸片,是一样的。
所以,感受是不真实的,感受的美不是生命里真实的美,它只是生命里短暂的小美。
我们要讲的美是生命的大美──不会因为感受而改变的美。即使没有夕阳、没有蝴蝶,你都可以用一种很好的心来看待这个海边,这才是生命的美
。
■保有一颗广大与深刻的心
而生命的大美,具备两种重要的特质。第一个特质就是“广大”,第二个特质就是“深刻”。一个人如果比别人更能体验或着感受到美,那是因为他对美有更广大的观点、更深刻的体验。
从佛法观点来看,所谓的广大,就是你的见谛,也就是你的见解;所谓的深刻,就是你的体验。所以一个人要体会人生的美或着佛法的美,一定要具备这两种重要的特质──见解与体验。
见解是佛、菩萨、善知识、师父告诉我们的;完全从自己的内在提升、超越,而感受到的,则叫做体验。
一般人所看到的人生,是一世的生命,一个人八十年、五十年、或着一百年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广大的见解,你就会看到,人生是一个非常开阔的过程。
每一个人都经过无始劫的轮回而投生到这个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所经验到的一切事物,譬如说吃饭、喝茶、睡觉、娶太太、生小孩、工作、赚钱,这些在无始劫的前生里,都已经历过了,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来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要来这个世界里作一个更广大的学习,使我们的心比上辈子更开展、更开阔,认识到人生只是一个小的过程而已。
这种广大,就会使我们在一生里,不管是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都有一个好态度来生活;要不然人生就变得非常有限与短暂。譬如说,你一下子就老了,老了还要不要过日子?老了当然还要过日子,老了怎么样使你有美好的经验呢?那就是因为你知道:死后还有世界,死后还有来生,因为你知道时空是一个无限延长的观点。这个时候,你就会有一个对未来,甚至对死后的世界,有一种好的承担,或者一种好的期待。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观点、一个广大的观点,一个人投生到这个世界,投生的那一天就是开始迈向死亡的道路;这是非常可怕的。
■永远向前的姿势
记得我在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台视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电视布袋戏,叫做“云州大儒侠”,一直到现在还记得这出布袋戏。每一次“藏镜人”要出现的时候,灯光就会闪呀闪的,舞台就会摇来摇去,然后放鞭炮,黄俊雄先生就会在后面旁白:“金光闪闪,瑞气千条,莫非是藏镜人从很远的地方响响前来……”ㄅ一ㄤˋㄅ一ㄤˋ
……灯光全部暗掉,藏镜人出现,然后灯光再亮。藏镜人的造型很可怕,他全身都穿著黑色的衣服,蒙着黑色的面纱,戴着黑色的帽子,出现的时候就狂笑,笑完以后,他会讲一句话:“这个世间的人,都是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线。”
“这个世间的人,都是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线”──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在走入死亡的界线!想起来多么可悲。如果一个人没有广大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那么他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悲哀的过程,因为不断地会走向老、走向病、走向死。
但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灵若具有广大的态度,他并不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的道路,而是一步一步走向智能的道路。因为他有所开展,所以一直到死前的最后一刻,都保持向前的姿势。
佛教为什么会那么伟大?为什么有西方极乐世界,有东方琉璃净土,有兜率天,有十方诸佛国土?十方诸佛国土并不是叫你赶快死,来我这里好了,不是这样的;而是说,未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一直到你死前的最后一刻,都要保持向前的姿势,不管你是八十岁,一百岁,或者五十岁,你都要保持向前的姿势。
有一次我在基隆极乐寺参加一个座谈会,座谈会开到一半,突然有一个人走进来,走进来的时候所有的人全部站起来鼓掌、立正。走进来的那个人是谁?原来是郎静山先生,今年一百零二岁,大家看了都非常感动。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一百零二岁,我会不会还坐那么远的车来参加座谈会,万一死在半途怎么办?但是他很伟大,一直到一百零二岁,对生命都保持向前的态度。可是我们看到很多二十岁、三十岁,就已经老去的生命,实在非常可悲。
所以,我们首先要使自己有一个广大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人生。第二,是要深刻、要去体验你在这一世里所遭遇的一切,而从中升起智能。
■让知识发出光芒
“智能”用最简单的话讲:智能是上面有一个知识的知,下面有一个日──太阳,就是“自己发光的知识”叫做智,如果是听来的,没有自己发光,那就是“知”而不是“智”。什么叫做智能呢?慧下面有一个心字边,就是自己的感受叫做“慧”。所以,所谓的智能,就是可以自己发光、自己感受,能够判断和思维的叫做智能。这个智能,要透过对生命深刻的体验而开展出来。所以我们要来体验我们的生命。
通常我们讲到学佛的时候,一般人都比较偏向于去外面学习,而比较少做内在的开展与体验,我想这可能会造成一个缺失;这缺失就是,经过一年两年之后,你不知道你的智能有没有比一年两年以前得到更好的开展。所以,内在的体验非常重要。
我自己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关于内在的体验的方法。你怎么样去认识生命的美好?每天把你所经历的平凡、平淡的人生里,认为可以启发你的东西记录下来,不管是一句、两句、三句都没有关系,记录下来,这些就是你的体验,这和佛菩萨所教导的是不同的;从佛理中领悟,再透过自己的体验而得的,这才是属于我们的真智能。
有一回,我经过仁爱路诚品书店,看到我的书都摆在眼前最醒目的地方,就去翻翻我的书,感到很开心。接着,继续往前走到文具部,文具部摆着很漂亮的笔记簿,我拿起来一看,大吃一惊,因为在诚品的文具部,最便宜的笔记本,定价两百七十五块,怎么会这样?因为我的书定价最贵的一本才一百七十块,这个完全是空白的卖到两百七十五,而且纸张又那么薄
,看起来没有什么份量,为什么卖那么贵呢?当场我就问一位相识的服务小姐:“奇怪!你们这个笔记簿空白,卖两百七十五。我的书那么厚,纸张又那么好,才卖一百七十五。道理何在?”那位小姐说:“林先生呀!
“你的书都已经写满了,要人家写在那里?”而这本空白的笔记簿,每一句写下来都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写的,多么有智能的解释啊!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可能读了很多的佛经,我们可能对佛法有很多的观点跟看法,好,把它纪录下来,来开发我们更深刻的生命。
▓用心纪录生命的体验
如果每天晚上你坐下来,买一本二百七十五块的笔记,打开想要写一句有智能的话,想了半个小时都想不出来,这个时候,藏镜人似乎就从很远的地方前来,告诉你:“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线”。真的很可怕,你在一天里面智能没有得到提升,这一天就等于死亡。“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要用这样的心去记录、去记载你在生命理的体验。
常常有人问我:“林先生,你每天写那么多的文章、写那么多的书,难道你不会枯竭吗?为什么你可以一直写出这些东西呢?”我说:“如果一个人家里只种一颗树,那么他没有办法卖水果,因为他的水果很快就用会卖光,如果一个人家里有一片果园,他每天都可以走进这果园,看看那一个成熟了,就把它摘下来卖。而生命亦然,如果你有一片果园,那么你的智慧就会源源不绝。”
所以,要不断的去体验生命,使他深刻、广大,使它有一个美好的状态,不会被动摇与改变。
生命里,当然有很多波动的、好的、坏的、雕谢的、不好的东西。但是只要内在那个深刻的体验建立起来,对佛法有一个广大的态度,那么在佛法上就不可能退转。
◆圣庄严而坚强的态度
第四个是“圣”。圣就是庄严,要有一个庄严的、坚强的态度。
我们从历史上看,从释迦牟尼佛开始,所有的佛、菩萨、弟子,他们只要一站出来,都是非常庄严的,不只是他们的形貌庄严,他的身、口、意,都非常庄严,讲话庄严、语言庄严、身体是庄严的、意念是庄严的。
身为佛教徒,就是要学习怎么样使身、口、意处在一个庄严的状态;而这种庄严的状态,不管生命遭遇到什么样的痛苦、不安跟动乱,都不会被改变。
这也就是说,你的内在要非常坚强,要了解学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开发自我,为了了脱生命,为了走向生命最极致、最完美、最圆满的境地。所以在这个过程里所遭遇的一切,都只是一些干扰而已,它并没有办法真正地阻挠或者破坏我们的生命。
当然,我们学佛的人会遭遇到很多的痛苦跟不安,也可能遭遇到比未学佛的时候更坏的状况。但是没有关系,你要了解到,这个世界没有变好,就是变坏,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无常的。不要因为无常,而改变内心的态度。
■即使痛苦,也有他的有价值
我家有一个阳台,大概四个月以前,我种了一颗木瓜树。有一天,我起床的时候,发现木瓜树翻倒了,我就把它搬起来。又过了几天,木瓜树又倒了,于是我又把它搬起来;过几天又倒了,我想,这一定是我儿子干的好事,就把他叫了过来:“木瓜树是不是你弄倒的?”他说:“是。”我说:“你为什么要弄倒它呢?”他说,因为他读到一本书上面写着:“植物有向光跟向上的特性。”所以正在试验使一颗树转弯的方法。
果然,这颗木瓜树真的转弯、真的变成L形长起来了。长了一两个月以后,儿子又把它站起来,因为要让它转弯。所以我家现在有一颗木瓜树是N字型的。
每次我看到这颗木瓜树就感触很深,一棵植物它都有这种不断向上、向光的特性,你把它翻倒,它还是向光明的、向上的地方去长。人也是一样,人只要有庄严的心,被推倒了还是会往光明的地方去。
所以,当我们有这种向上的、向光的态度,那么人生的痛苦对我们来讲,都只是挂在我们庄严的生命里的花环罢了。
所以,不要害怕学佛遭遇的痛苦、困难、阻拦或不安,一切的事物都是为了来增长我们,因为即使是痛苦,也有它的价值。
我的孩子有一天读“世界伟人传记”,读完了以后就跑来告诉我,他说:“爸爸,我读了世界伟人传记的第一个心得就是──你快要伟大了。因为根据我的统计,这个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伟人都是秃头的,你很有希望。”它翻给我看,孙中山、蒋中正、甘地、爱迪生、爱因斯坦、史怀哲,每个都是秃头。第二个心得呢?他说:“根据我的统计,这个世界上的伟人,百分之百都遭遇比一般人更大的痛苦。”
“这个世界上的伟人,百分之百都遭遇比一般人更大的痛苦。”──讲的实在真好!比起一般人,我们都觉得很痛苦,但是我们如果看伟人传记,就会发现,每一位伟人都因为痛苦而伟大。
所以痛苦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人生里一切负面的东西,都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只要能提升、转化,那么这些坏东西,都可以变成好的东西。
◆抓住生命正向的时光
当我们有了真、善、美、圣的态度,生命内在的品质,就会渐渐地得到改变、得到提升。
在实践上,如果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看待我们生命里的真、善、美、圣──把我们每天所经验的生活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做正向时光,第二个部分叫做负向时光。正向时光就是光明的,好象一棵木瓜树向上长一样;负向时光就是堕落的、不安的、烦恼的、悲哀的、无聊的、无可奈何的、没有希望的、消极的。每一个人都有这两部分,然后要面对那
些负向的时光,使它转化,减少这些负向的时光。使我们生命里那些消极的部分减少。然后把你正向的时光抓住,使它延长,使它增加,使它深刻。
如此,慢慢的,我们在每一天,不好的时间就会减少,好的时间就会增加,然后我们就会真正地从内在里,产生一种快乐、美好的情怀。这在禅宗里面叫做“日日是好日”。日日都过着好日子的人,死的时候,当然会去一个更好的世界。如果日日过着不好的日子的人,即使他在学佛,或者每天拜多少佛,死了,因为他身心相应,仍会到不好的地方。
所以,我们要常常去改革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常常有正向的时光。每天都过得非常开心、非常的快乐,才不枉为一个佛教徒。我在我的书桌上,写了句座右铭:“与其愁眉苦脸的念佛,还不如抬头挺胸的做人。
佛法是世间跟出世间都圆满与完美的法,如果一个人在世间的生活,没有走向圆满跟完美的这种心情或者心境,那么他出世间的佛法,也不可能圆满跟完美。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过美好的生活,从此刻起,最一个有美丽心境的人;然后去发展你自己的那个美丽的心情、美丽的情怀,来影响你周围的人,那就是最好的度化;而不是拉着别人的脖子说:你一定要念大悲咒,不然你会下地狱。如果是这样的佛教,大家都会逃走,实在太可惜了。所以从改革我们的内心开始吧!
◆内在彻底的改革与觉悟
最后我们来看三个字。
第一个字是神仙的“仙”。神仙的“仙”左边是一个人字部,右边是一个山。什么样的人会变神仙?就是心一直往山上提升的人,走到山顶的人就叫做“仙”。第二个字是“俗”,俗气的俗左边也是一个人字边,右边是山谷的“谷”;什么样子的人是俗气的人?心一直往山谷望堕落的人,一直往物质跟欲望堕落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俗气的人。第三个字我们来看“佛”,佛这个字也是人字边,右边是弗,弗就是“不是”的意思,合起来的意义就是“不是人”;不是人就是佛,因为他革除了内在一切负面的情绪,革除了贪、嗔、痴、慢、疑,得到彻底的转化,转化成悲、智、愿、行、力,变成佛的特质;他的贪心、嗔恨、愚痴、傲慢跟怀疑,都变成慈悲、智能、愿望,然后实践还有力量。所以佛是在内心里彻底得到改革与觉悟的人。
这三个字都是由人造成的,那么你要走向仙、或者佛、或者变成俗人,都是我们生命里的选择。如果我们去选择那些美好的,而不选择那些黑暗跟堕落,那么我们就会一直往山上走,走到一个视野开阔,而且风景优美的地方。
(讲于慈济台北分会静思堂)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