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晨钟醒世人
清代小说《红楼梦》自问世以来深受读者欢迎,不少人说它淆乱人心,万万读不得;也有说它如暮鼓晨钟唤醒痴迷众生,有大功于天下。那么,到底该如何解读这部巨著?我认为,对该书所传达的重要理念,应作佛法的观照,庶几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在高鹗对《红楼梦》的续本中点明大石幻化的贾宝玉是来到尘世历劫的,目的是磨出他自性的光明,圆成他的正觉,可见观照《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种种作为,要以佛法的眼光参勘。这部《红楼梦》又名《情僧录》,讲述的是宝玉因色悟空,脱去尘垢而得正果的故事,书里有关佛法感悟的文字处处可见,惜乎有些读者未能认真发掘。我之所见亦甚肤浅,然愿不避浅陋简略谈谈,以就教于方家。
一、好事多磨,转瞬成空
《红楼梦》开篇有一僧一道向女娲补天弃而未用的一块石头之说,世间的事都是好事多磨,转瞬成空。但这块弃石凡心已炽,恳求哀告僧道将其带到世上经历一番,两位祖师非常慈悲,便恒顺了他的要求,携他到繁华富贵之地,尽享温柔安乐之福,于是,弃石幻化为贾府的宝贝哥儿,衔玉而生。表面上看,宝玉得遂心愿,享受到世人们所期盼的一切,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他日日活在家族渐趋衰败,群芳日散的折磨中,而往昔赫赫扬扬的大家族一经巨变就家破人亡,如那树倒猢狲散。至于宝玉所最挂念劳心的群芳,也是飘散如烟,落得个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结局。宝玉来到尘世后的经历,无可置疑地验证了两位大祖师当初对其有关人生真相的开示:好事多磨,转瞬成空。通览全书,若能契入作者启迪的妙理,则可明白其眼界之高,心念之慈。世人所迷执者多般,但荣华富贵,男女情爱,实为人生之要。作者用生花妙笔写下这部奇书,使人们感悟到宇宙人生毕竟归空的真理,前半部的繁花似锦、热热闹闹与后半部的落红成阵、凄怆孤寂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人产生顿悟的大智慧。
二、好了歌
《红楼梦》开头部分写了一段甄士隐悟道的奇异文字,士隐感人生之苦,正迷闷之时,僧道祖师飘然而至,向他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士隐听后,大彻大悟,立即作了一首《好了歌注》,歌注末尾说,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于是,大祖师印证了他已悟道,遂相伴飘然而去。这里作者以菩萨心肠,金刚手腕,将世人所痴迷的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等诸相破除,去妄便显真,这个真就是无有挂碍,了了分明的吾人真真安顿处,即歌注里所说的家乡,无奈世人宁肯认他乡作为故乡,到头始信平生被眼瞒。
三、葬花词
《红楼梦》里的才女林黛玉有首著名的葬花词,不少人喜欢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去看,实则这首词是作者对宇宙人生的宏观体认,花谢花飞,盛衰无常,由落红点点,知春已无多,这种短暂、虚幻的感受,只有以深情细腻的慧眼悲心才能体认“一旦飘泊难寻觅,花落人亡两不知”,沉浸在这以智慧观照的五蕴皆空境界中,初醒悟的人是悲从中来,寒凉刺骨;大醒悟的人是破迷得乐,超脱羁绊。
四、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宝玉听戏文里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句子,一瞬间悟到着甚悲与喜,回头细想真无趣,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就对宝玉产生了大震撼,使其一念断处,回光返照,顿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但随即在外境的吸引下,此心又陷入攀缘,仍在声色香味触法之中打转。时喜时悲,烦烦恼恼。可见即使有殊胜机缘能与本来面目觌面相逢,但若不善保任,依旧会失却掌中珠。故而,只有体悟了真如本性且刻刻绵密保护,才能活得潇潇洒洒,自在无碍。
一部《红楼梦》苦口婆心劝导世人,其根本的开示原则即如《心经》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了显空,作者不惜大写空幻的繁华色相,若是读者不能以慧眼破妄显真,因色悟空,反会更执着于书中镜花水月,迷而不悟。安得寒山寺的清凉钟声唤醒梦中的世人,共登觉域。
作者的菩萨心肠并非是使众生在因色悟空后陷入顽空,而是让众生在体悟到宇宙人生真相后,以更加智慧超脱的的心态面对人生,随缘自在,自觉觉他,同沾法益。正如印光大师开示的学佛之人要敦伦尽分、闲邪存正,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努力做好人天师表,弘扬佛陀的无限光明与慈爱,践履普惠世人的人间佛教,实现至善圆满的人生境界。
摘自《寒山诗》2004年第3期
相关文章:《红楼梦》中的佛法启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