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爱心慈善>>正文内容

一个人的“爱心事业”能走多远

       

发布时间:2006年07月11日
来源:报刊文摘 2006-7-10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新华每日电讯》7月6日刊登记者专稿说,安徽省颍上县有一所特殊的学校,这所学校实际上是由200多名孤残孩子和1位农民“校长”“养父”组成的大家庭。

  今年66岁的王家玉,因为家庭原因,他对孤老病残等困难群体一直有特殊的情结。1988年,他自己创办竹木家具厂。致富后的王家玉从1994年开始收养流浪孤残儿童。2000年,王家玉收养的孤残儿童达到68人。由于早期收养的一些孩子已到了上学年龄,王家玉倾其所有,将厂房改建成孤残聋盲学校,并聘请了退休教师,开始办学。

  工厂效益还好的时候,王家玉能养得起一百多个孩子。但2003年夏天,一场洪水使工厂遭受了灭顶之灾,工厂从此一蹶不振。而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开支,就只能靠王家玉四处奔波借钱来维持。从2003年7月至今,王家玉借贷欠债已经超过了22万元。

  对于王家玉收养孤残儿童从“富翁”变“负翁”,阜阳市民政局局长司学龙认为,王家玉创办孤残聋盲学校并未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至今没有取得合法办学资格。虽然他的个人精神非常值得推崇,但“超能力”的爱心行动到最后往往仍旧依赖于政府收拾“残局”,可能导致占用政府资源,使本该获得政府救助的群体反而得不到救助。

  事实上,对于“超能力”的爱心奉献,王家玉同样充满无奈。他对记者说:“我只是一个农民,没有多大本事。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做到后来,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却不得不撑下去,毕竟那么多孩子,我不能不负责任。”

  王家玉老了,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了。面对目前的困局,王家玉说,现在最希望有人能支持“把自己的工厂再办起来,用工厂挣的钱来维持学校,保证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然而,“以厂养校”的爱心传递,真的是爱心事业正确的出路么?


标签:慈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