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儒道诸家>>正文内容

圣迹·灵地·挚友情

       

──孔孟故里寻根之行杂感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9日
来源:明伦月刊 357期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对于一个诵读圣贤典册的中文系学生而言,能够亲临历史现场,身历其境地瞻仰并感受孔孟故里的灵气,该是多么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一个偶然的机缘下,我成了第五届“孔孟故里寻根夏令营”的一员,有幸与台大、东吴、成功、义守等四所大学的师长同学们,共同飞往齐鲁大地,接受山东大学师友的招待。也因而得以遍访济南、曲阜、泰安、淄博、威海等地的名胜,圆满了多年来的心愿。

  常言道:“江南出才子,江北出圣人”,而上古圣人的诞生地又几乎都集中在山东,莫说本地居民必定引以为傲,如我等初踏上这块灵地的远道访客,也都油然兴起敬慕赞叹之意。十天的行程中,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灵岩寺、刘公岛等景点,固然令人流连忘返,但对我而言,印象与感触最深者,仍当推孔孟故里和巍巍泰山。

不废江河万古流

  当年太史公司马迁造访鲁地,写下了这么一段千载名文:“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两千多年后,我这名同样“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的后生小子,也来到了孔庙、孔林和孔府,虽然此地百年来经历无数次人为摧残,再也无福见闻弦歌不辍的往日盛景,然而从西汉迄于今日,又经六十余世,孔子其人其学的光辉,终未因时代的磨洗而稍稍褪色,反而早已为全世界的人们所共识共认。

  举头凝望着参天的古柏,我不能不再次坚实地肯定,天地之间的确有一超越性的真理,它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亘古而不易。烽火兵燹的大患、意识型态的斗争,毕竟皆成为过眼云烟;而叱吒一时的所谓英雄人物,终究还是得退至开启人类真智慧、弘扬文化真价值的圣贤君子后头。这正是少陵诗中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些喧腾一世的衮衮诸公们,而今安在哉?唯有可大可久的伟岸风骨与济世学问,岿然以独存、历久而弥新,永远烛照着万古的长空!


(望着参天的古柏,肯定天地间确有一超越性的真理,亘古不易)


能与孔孟为一家

  孟府、孟庙中的游客较为稀少,也因此相对清幽许多,有心人能较无干扰地缅怀亚圣的正气浩然,乃至孟母的芳猷德范。

  当我见到孔子后人所留的“孔孟一家”字样时,内心激动不已。孟子毕生以学孔子为志,正如匾额所题的“道阐尼山”,两位夫子的生命同在一条大道上,先后绽迸出万丈光芒,以孔孟为一家,真是毫不为过;今之人若能有志于道,踊跃自强,遥契圣人之心于千载之上,何尝不能与孔孟为一家?

  又若天下人皆能放下私我、敞开胸怀,为提升生命层次而携手奋进,又何患四海不能为一家?由此可知,两岸同胞本也应是一家人,然其共同根源不在政府、土地、宗族和语言,而唯在历史文化。双方有识者若皆能善护善弘此一血脉,则两岸情感之和合,将不待人力而自成;反之,若始终画地自限,只在现实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上筹量计度,两岸间的鸿沟恐将日益加深,最终渐行渐远。

  离开曲阜的途中,我深深感到,对古迹的至诚瞻仰,往往能够使人们在数千年时空的洗涤与激荡下,暂时扬弃本有的短视与成见,升华出超越性的胸襟眼光,从而认识到蜗角名利、戏梦人生之外,那无垠浩阔的大千世界,而人们所应该蕲向的真正价值,至此也方能一目了然。

(孟庙高悬“道阐尼山”,意谓孟子私淑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过去对此语总是囫囵读过、不甚了了,直到这次亲见泰山,甚至身在此山之中,才全然晓会孔子此语的深意。

  泰山山势开阔稳重而不陡峻,气象刚毅而无压迫,这不正是弟子们眼中“温而厉,威而不猛”的夫子形象吗?又泰山虽兀立平畴、瞻之岩岩,但一天二十四小时,旅人们却总在此盘桓流连、络绎不绝,可知它看似肃穆,其实可亲,这不也正是孔夫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仁者风范吗?我这才明白,孔子所说的仁者乐山,必然是指泰山无疑呀!而当我通过了十八盘的挑战,登至泰山顶峰,得以俯瞰群峦之时,突然又对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旨有所领悟。

  孔子所登的泰山,深一层来说,其实是胸中之泰山;而所谓的小天下,正是以高旷的胸次、超拔的见地,俯瞰天下人汲汲营求的名利富贵,无所执着。因此孔子虽然有着不熄的救世热情,却也同时具备了非凡的超世心灵。亭子上的对联说得好:“跋险惊心,到此浮云成梦幻;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销沈”,那一批又一批的登山客,无不享受着登临绝顶的快感,但是“一览众山小”的同时,又有几人能超越凡知俗见,真正攀上了心中的顶峰呢?

  

通过十八盘的挑战,登至泰山顶峰,自然领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旨趣)


思无邪真情流露

  在这段游览齐鲁大地的丰富旅程中,有一额外的收获,那便是有幸结识一群至情至性的山大同学。山东人的性格向来以直爽闻名,而与山大同学们相处的这几日,我具体印证了此点。我感受到他们的眼神之中,闪动着至诚无伪的光芒;举手投足之间,也洋溢着朴实自然的气象,《大学》云:“诚于中,形于外”,《孟子》亦云:“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这绝非刻意造作所能文饰。他们有的刚毅木讷、有的豪迈不羁、有的笃实稳重、有的随性洒脱,一个个不同典型的活跃生命,为此次寻根之旅倍添缤纷光彩。

  孔子曾经以“思无邪”赞美《诗经》三百首的真情流露,又特别重视礼乐薰化、中和之道,其最终鹄的,正是在教导人们如何在日用寻常中、待人接物上,达到真、善、美的最佳状态。数日来,我发现台湾与大陆的同学们,无人不陶醉在此种摒除机心、温情相对的互动中,不禁暗想:儒学的真精神何需远求?其实已在此中体现了呀!只是多数时候的人们,不能如我们此时一般,自然而然地进入心灵的原乡罢了!

  今日的台湾社会,以及日益迈入工商生活的大陆沿海地区,如何在追求经济跃进、都市发展的同时,保有农村中蕴蓄着的淳厚人情与恳挚交谊?真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省思与努力的课题。

  十天匆匆已过,而方寸中早已谨慎收藏了瞻礼圣迹、参访灵地的无数感悟,行囊中也满溢着众多山大友朋的殷殷祝福。归程的飞机上,我心怀感恩,感恩一切有缘相遇的人们,包括台湾的、山大的师长与同学们、尽责的导游、司机、饭店厨师、服务员、海关人员……等等,当我思维着此行对我有恩之人竟是这般数不胜数,便不禁欢喜叹道:这是何等幸福美好的旅行!小小的寻根之旅如此,扩及整个人生又何独不然?倘若在漫漫人生道途中,我们都能够心怀感恩地踏上每一步,那么我们的人生,必然也都将是一次幸福美好的长途旅行!

  行文至此,搁笔阖眼,心中盼望两岸人民的将来,都能够同样地幸福、美好!我默默地祈愿、深深地祝福……。

标签:儒家|孔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