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菩提心>>正文内容

不一样的欢喜心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23日
来源:药师山通讯第十二期   作者:紫空居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壹、前言

  在药师山通讯第八期,紫虚居士写的“慈悲喜舍的意义和修习方法”中,提及“喜心”分为“自心喜”和“随心喜”。本文从“欢喜心”的角度,思考人生中很难起欢喜心的一些问题。

  在面对“顺境”、“美好的事物”时比较容易产生“喜心”,但是面对“逆境”、“不美好的事物”、“伤害我的”、“不顺我意”、“令我害怕恐惧”时,就不容易产生“喜心”。但是学佛要学习“四无量心”,“无量喜心”在面对“顺逆二境”,也一样能保持欢喜心,进而对宇宙万事万物,各种缘起,各种善恶,也都一样保持欢喜心。

  本文不从理论上探讨,而是从实际的问题来讨论。在面对各种顺境逆境皆要生起欢喜心,毕竟是“违反人性”——如何叫我面对死亡时能欢喜呢?如何叫我事业失败时能欢喜呢?如何叫我面对夫妻恶缘时能欢喜呢?但是面对各种顺境逆境生起欢喜心,的确是“符合佛性”,谁叫我们太执著世间呢?

  笔者面对这些问题时,也有人性的挣扎,内心有大大小小的伤口,及各种心态的转折。但是以向佛之心的体会,学习遇到逆境时,努力地转排斥心为欢喜心。以下是目前的看法,提供各位参考。


  贰、以欢喜心看待一些问题

  一、行菩萨道者,必须保持欢喜心

  行菩萨道者总是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并不一定每件事都能迎刃而解。当面对自已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有时不知如何面对。有时会退缩,或恐惧,怕惹事,怕麻烦,怕看到不好或悲惨的事。如果因为自己没有处理好,造成他人的不便,心中便常怀有愧咎和遗憾。或者面对有些事,因为和自己的个性、成长环境有所不同,也有可能会没有勇气去行菩萨道。

  问题可能在“恐惧”,怕自己面对不好的结果,或是怕别人伤害,想要保护自己。“恐惧”来自对自己没信心。这时的恐惧心,会造成心理的障碍,也很难起欢喜心了。

  如果我们愿意行菩萨道,也能事先知道将会面对有解决不完的事,也承认自己一定有无法解决的事,对承担业障也能坦然,这时如果能“保持欢喜心”,我们便有勇气,也会愿意面对将会发生的因难挑战,而且不会畏惧失败,不会害怕承担业障。一般信心较强的人,比较会勇于面对挑战。

  大部分的学佛者,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会觉得“很苦”,可能来自他人的误解,可能承担了业障,可能身心皆受创。或许他会励行六渡,做大布施,要求自己忍辱,严格的持戒,精进的修持功课,禅定的功夫也很好,更能上求佛法的智慧,但是面对这样的逆境,实在很难起“四无量心”的“喜心”。能不“嗔恨以对”就算很好了。行菩萨道所产生的痛苦,缘自对自身的爱护,愈能放下执著,愈容易起欢喜心。执著愈强,痛苦愈深。

  行菩萨道的过程或许真的“很苦”,所以也愈容易退转。但是我们可以“欢喜以对”。“初地”名为“欢喜地”,便是行菩萨道面对逆境顺境,面对所有的考验,不仅不退转,而且能“欢喜的坚持慈悲心”,一点也不觉得痛苦和后悔,能深入体会行菩萨道的真义。不管在顺境逆境,除了“平常心”、“精进”、“忍辱”之外,保持“欢喜心”,我们可以走得更愉快,即使在这个“五浊恶世”。

  二、面对死亡,要保持欢喜心

  世间任何人,只要谈到“死亡”,“如何面对死亡”,如果他没有死亡经验,或是不知死后会去那里,或是感觉死亡是非常痛苦的事,通常的反应是避之不谈,畏惧害怕,或表情严肃,很少人能有欢喜心(除了少数清楚死亡情况的人)。

  在医院许多老人刚生病时,可能生的病并不严重,但身体衰弱下来时,多少会产生恐惧心。如果得到癌症,医生多不敢明说,因为医生怕病人恐惧害怕。因为生病,有许多人在死亡前,受到太多病苦折磨。如果有宗教信仰的人,则会寄托于来生、天国、极乐世界;但是没有信仰的人,会感觉死亡有如刽子手,他不想接近,但是死亡却一步步走近他。有多少人,在受到病苦折磨时,能有欢喜心呢?

  很多哲学家面对死亡时,几乎是无解。在西方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希望脱离上帝,强调个人存在的价值,对于当时的基督教,有相当强的反省力;当他们极力脱离上帝之后,便发现自己的存在有些荒谬,因为他们对于“死亡”是件极无奈的事实,“生非我所愿,死亦非我所愿”。在中国古人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天人合一”,就是希望将人的境界往上提升到和天一样,能“与天齐寿”,“万寿无疆”,希望人生不朽,遂有“立德、立功、立言”,希望“名垂青史”,将自己等同历史,做精神上的生命延续。

  很多宗教面对死亡,是寄托于来生的幸福,如寄托天堂,成为仙人,来生能出生在好人家,希望往生极乐世界。在面对死亡时,是因为有所寄托,有所安慰,有一种“脱离苦海”的解脱感,欢喜心便是建立在这种“脱离苦海”的解脱感之上。

  在佛教有修行的高僧大德,也知道死亡是痛苦的,但是他们在面对死亡时,有二种态度:(一)坦然接受,准备往生。这种态度是将死亡寄托于死后的极乐世界,或是能到菩萨的净土。(二)能透彻看透死亡,能明心见性,能真正了生脱死,这时他便能起欢喜心,时间一到(或说世缘已了),便入涅槃。由于对世间不执著,所以他们能以欢喜心来面对死亡。

  所以在面对死亡,很多宗教家、哲学家都很努力要解决这件长期困惑人类的事。对于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或学佛尚未能了生脱死,在看待死亡时,也不怎么有勇气面对,怎能起欢喜心呢?即使死亡的知识,过程都清楚,通常还是有恐惧,还是不愿面对,舍不得这个世间。如果死亡前,因为生病或其他的问题,所产生的身心皆痛苦难过,都还是希望能早早解脱,不能欢喜以对。

  虽然我们不一定能了生脱死,可是死亡是人生必经路程,如果能修行至了生脱死,了解死亡的过程,当然就不会有恐惧心。以我们的情况,至少可以转变我们的心态,将心态转成“欢喜心”。如何转变呢?一是“精进修行”以消除恐惧的业障,一是“去掉我的执著”而尽力服务世间,视“死亡”为理所当然,甚至以欢喜心准备死亡的来临。时候到了,只不过将这辈子的生命暂告一段落,离开世间,或许会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做我的本份事,以这样的欢喜心,将不会有所恐惧,也就不会怕死。

  我们不见得能“真正解决”死亡的恐惧,但是保持欢喜心,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吗?

  三、面对挫折,要保持欢喜心

  人生在世,智慧不见得足够,能力不见得足够,福报、因缘、助缘也不见得足够,所以不见得每件事都很顺利,可能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一件事,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

  一般人都有挫折的经验,遇到挫折时,或许无奈,或许自叹倒楣,或许怨世嫉俗,怨天尤人。对于从小到大一切顺利,飞黄腾达的成功者,挫折便很难忍受,经不起打击的,就会走上自我摧残,更严重的便自杀,因为他承受不起失败的痛苦。

  学佛者如果能视挫折为很正常的现象,世间事不可能凡事皆顺我心,面对挫折,把它当成是一种考验。如果起欢喜心面对,就可以转自责为检讨,并加强智慧,能力的培养,进而做好善后的工作,毕竟挫折已发生,但我们不要因挫折而感到气馁。

  凡是成功的人皆不怕挫折,挫折发生时,也是习性出现的时候。在修行的过程,要深刻注意面临挫折时所出现的习性,如果发现,心生欢喜,因为能发现习性,也就能修正习性,修行便可更上层楼。

  四、遇到夫妻恶缘时,保持欢喜心

  世间恩爱夫妻毕竟不多,多少都有些恩恩怨怨,遇到夫妻恶缘的人都深感痛苦,消极的便沉默以对,不然就是冷言冷语,或是尽量逃避,更残酷的以杀害对方来泄恨。

  面对夫妻恶缘时,通常会影响内心的平衡,嗔恨、抱怨在所难免,如果夫妻恶缘没有善了,通常还会延续到来世。有人希望逃避眼前的痛苦,但是终要了缘,还会再相会,内心嗔恨、抱怨,于事无补,也容易在八识心田种下恶业的种子。

  夫妻恶缘,首先要“忏悔”,“忏悔”自己所造恶缘的种子,故今世自受果报。明白“自作自受”,面对恶缘也坦然,生再多的气,来生一样自受果报。如果要还债,千万不要抱怨,而是要欢喜心地还债。抱怨心的还债,效果可能打折,欢喜心的还债,效果加倍,不仅还债,也给对方欢喜。有缘识此,可以快速消除夫妻恶缘。

  五、有人恶意攻击时,保持欢喜心

  现在社会言论自由,有一种现象,因言论没有责任,所以有很多恶意攻击、是非造谣。像报纸杂志、电子邮件,有些人喜欢散播小道消息,不实言论,挖人疮疤。

  通常学佛人遇到别人攻击时,如果自己有错,应该还可以保持谦虚的心;但是如果自己没有错,而旁人还是误会加以攻击时,就很难保持欢喜心了,通常也都会“不满”、“抱怨”、“我都已经做到这样子,为什么你们还要污蔑我,说我错?”甚至会起而反抗反弹,不仅忘记忍辱心,还生起嗔恨心。若遇到外道邪说,令人啼笑皆非,不知该说什么。

  虽然有的学佛人会忍辱,但是是将自己不满抱怨的心“硬压下来”,因为他知道要忍辱,但还不是心甘情愿,还有气愤(也就是嗔忍),所以面对这些事时,心中难免不平而有怨言,总有一天还会爆发出来。而且不满的情绪易种在八识内,变成见到此人便起无名反感。

  如果能保持欢喜心,这种恶意的攻击便不会影响我们,并且能转化别人对我们的恶意,在我们的内心便不会有不平,也不会在内心留下不好的记录(假如我们跟著起了抱怨、嗔恨、不满,也只是让自己徒增业障而已)。由于我们保持欢喜心,我们还可以坦然面对,解决纷争,恶意攻击说不定会自动消失。

  不用怕别人恶意攻击,就怕自己丧失欢喜心,心中不平。别人的恶意攻击,自有其口业,我们不必起烦恼心。如果毁谤名誉,只要我们老实修行,终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并可藉机考验我们在逆境应变的能力。别人攻击机会愈多,修行试炼的机会也愈多,等到修行成就时,还要感谢攻击你的人。所以有人恶意攻击,便是早日成就我,怎么不心生欢喜呢?

  六、面对事业失败时,保持欢喜心

  人都希望在工作或事业上有所成就。有的工作上遇到“人事调动”,人人皆想升官,但是当无法升官或是被降职,如果自认为努力认真,心中有时会产生不平。有时会抱怨“这个人能力那么差,为什么会当上主管?”“我这么认真努力,却如此待遇?”“为什么有特殊关系的人就这么吃香?”产生了傲慢心、嗔恨心,便很难升起欢喜心赞叹他人。

  在面对事业,虽然努力经营,但是因种种因素而造成事业失败,事业失败之后,接下来便有许多烦杂的问题,好一点的其他人会来协助,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是我们的社会并不一定每个人都那么好,有的还会落井下石。

  我们或许会很感慨社会的人情冷暖。在这种情形,我们面对事业失败,有的人会惋惜、感叹,有的人会想东山再起,若是遭人陷害,日后还要找仇人报复。或许这些心都是人之常情,属于贪念、嗔恨念,或是“不明世间本来如幻”的痴念。

  因为太执著事业,所以深陷其中而跳不出来。因为“我”被事业绑住了,事业就是“我”,事业成就便是“我”成就,事业失败便是“我”失败。这种等号,无形中就变成“事业失败,就是人生失败”。

  事业的失败,才有慧命的成长。事业太成功,容易掉入世间凡夫心!许多人是在事业失败之后,才发觉自己深陷其中,忘记生命最重要的事,于是开始思索人生,开始修行,才渐渐找回自己。并且知道人生是各种试炼,“事业”对于学佛人而言,不过是“维生”,“布施”,或是“帮助众生的事业”,当下事业失败,也会保持欢喜心,“因缘到了,该没有就没有,成住坏空本来就很正常”。

  七、面对污秽肮脏时,保持欢喜心


  很多人会感叹社会的不公,社会环境痛苦指数增高,大自然环境也被破坏,整个环境慢慢恶化。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人人自危。

  有些人习惯干净的环境,喜欢好的,当面对文化属于比较低下,环境较为恶浊时,很容易会起“不愿意接触”、“躲避”、“排斥”、“批评”、“不舒服”的念头,慈悲心很难升起。例如大陆较偏远的乡下,或是非洲难民区,或是较贫穷落后的地方。

  如果愿意到污秽贫穷地方服务的人,除了“慈悲心”之外,还要起“欢喜心”,要很愿意,很高兴,他们便可以像史怀哲一样到非洲去服务,也可以像德雷莎修女照顾生病穷人,就算岁月青春花在这里,也无怨无悔。

  在台湾也有很多人,用他们的青春岁月来照顾贫穷的孤儿老人,他们必须有慈悲心(有的是“爱心”),欢喜心,在这个以功利取向的社会,才能做得长久,才能保持高度意愿,才能从中做出乐趣。

  行菩萨道有这样的喜心,在面对污秽肮脏的环境时,就不会像一般人不愿接触,排斥嫌恶,反而是慈悲欢喜来面对。渐渐地我们会知道众生的苦,我们也会渐渐明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八、失去一切时,保持欢喜心

  因为喜欢执著,希望亲人团圆,希望夫妻幸福,希望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子孙满堂,希望家财万贯,希望事业兴旺,希望一切美好。如果我们失去我们心爱的人、事物,失去职务,失去健康,我们会起伤感、悲哀、不平的心。如果面对亲人生离死别,或自己生命的死亡,会起悲伤哀痛的心,甚至起恐惧的心,人便是在这些恐惧害怕中烦恼。

  “失去”这些,是因为我们错以为我们“拥有”这些,我们“错以为”拥有财富、健康、儿女、亲人、事业,我们以为我们拥有这些,所以当失去这些,我们就变得不快乐而痛苦,会遗憾,会恐惧。但是事实上在百年后,还有多少人仍在世间呢?也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认清楚,所以我们以为“失去”这些,事实上我们不曾“真正”拥有,或只是“暂时”好像拥有而已。如果明白我们只是暂时使用,当面对失去这些时,其实本来就是如此,便不会有所失落。如果能认清,还可以起欢喜心,在面对人生的失去,或失去生命,便不会再恐惧了。

  失去,反而拥有更多。失去短暂的拥有,却可体验生命的智慧。从出生至死亡一切都拥有的人,终其一生只能称为“大痴人”,痴于他拥有的东西,觉性却没机会开启,执著一切,“失去”反而成为最大的痛苦。觉醒的人,再看待“失去”,反而欢喜,能从中解脱。

  这是很难的自在境界,但是“欢喜心”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在失去的同时,还能很自在,不会被外在事物所绑。人被“所拥有的东西”所绑住,失去,不过是回到原来的状态而已。

  九、要完成艰钜任务时,保持欢喜心

  艰难的任务,一定是超出我们所能负荷的事。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去完成艰钜任务呢?或许是长官派任,或许是觉得重要,或许觉得责任感。任务不简单、很艰难,可能要花许多时间和精神,要面对很多人的责难,要面对失败的结果,要冒生命的危险。

  我们都希望胜利成功,完成任务。成功的果实令人高兴和振奋;当面对不好的结果时,我们会“不愿意”,“担心任务无法完成”,“恐惧失去名誉性命”,很少人能以欢喜心来面对。一般事情容易完成,但是艰钜任务,不成功的机会很大。如何来面对“不成功”便是一项难题。

  如果能认为“艰钜的任务,便是考验我的智慧和能力,帮助我生命的提升”,便可以起欢喜心来面对,不管结果如何,就算准备失败,也是以欢喜心来准备接受试炼。成功表示我的智慧能力可以接受考验,失败表示智慧能力有所不足,还要再充实修正,以面对下次的考验。

  在世间有艰钜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学佛也有艰钜的任务。对学佛者而言,不一定会喜欢面对这些任务,因个人个性差异太大或相反时,更是明显不愿去做。如果不愿去完成,其实也不必勉强,但是要克服自己个性去执行任务,对自己而言也是很大的挑战。

  “学佛”是学佛之行、佛之智,成佛之前有不少的障碍,有外障和内障。外障包括因果和魔障,内障包括习性业障和发不出菩提心。最难的任务,便是完成“成佛”的任务,须要克服种种外障和内障。学佛人所需要最大的勇气,便是“降伏自心”,能降伏自心,便能克服障碍。

  学佛人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自己为什么不愿意面对,一定是自己内心有所障碍。在面对自己的障碍时,如果能克服,才是真正面对自己,去除习性(有时执行艰钜的任务,只不过是要去除自己的习性而已)。能明白这些,是否就可以起欢喜心,不受任务的艰钜所影响了呢?

  十、面对世间如梦如幻时,起欢喜心

  学佛人大部分都还是执著这个世间,一般人当然更执著。希望在此一生有所成就,能有所得。学佛人面对世间或许知道世间如梦如幻,可是毕竟习性还在,毕竟还未开悟,毕竟还不是真正了知世间如梦如幻,只不过是意识心上的了解,潜意识心并不是真正明白,所以对这世间仍然有所执著。

  当世间有所变化时,有些人便会感觉痛苦,在佛教便称为“无常”,“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鱼少水,斯乐何有?”这种“无常”的痛苦,会让人精进修行,希望“彻悟”这世间,到底这世间的真象是什么?“无常”即真实,又虚假。世间的变化是那么真实,在梦境中的变化,又是那么虚假。我们面对世间,把它当真是痛苦,视为梦境又虚假。如果起欢喜心,便不会被世间的痛苦所困惑,也不会感觉梦境是虚假。

  如果明白世间的升起,是来自“空性”(缘起性空),我们就可以以欢喜心来看待世间各种面貌,又不惑于世间的多变,否则执著于世间如梦如幻,深感无常、悲哀、悲观,会觉得世间不好,没有希望,急著想离开这世间。修行较好者,便会想办法入空,不再到这世间。

  菩萨行者,还是要重回这世间,也要对这世间有所眷恋,但不著于这世间。起“欢喜心”,不过是要来这世间,帮助尚未觉悟的众生,希望他们终有一天能够觉悟。众生的觉悟,也令菩萨行者深感欢喜。

  菩萨行者在做这些事,明白自己在世间打转,所以保持愉快的心面对世间一切,不会执著,即使遇到大风大浪,即使世间如梦如幻。知道自己在做梦,也要做个好梦;希望他人能知道自己在做梦,也希望他能做个好梦。即不会落入世间如梦如幻的消极,还能欢喜以对。

  叁、后语

  欢喜心是一股动力,能在面对各种风雨时仍安然自得。笔者在上面的问题中,也曾迷惑,也在佛法中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希望有助于学佛路上也在困惑的人,对于人生的逆境,不仅坦然,也能欢喜,真正能“欢喜自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