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体验心得>>正文内容

一个出家人的随笔笔记(3)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28日
来源:行者社区-南阳社区 2007-10-6   作者:心道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水月镜花

  客观地说,虽然我已在九华山佛学院生活了两年,但直到今天,我还在努力地适应着它的运转。

  甘露寺座落在三面环山的深谷中,就象—艘泊港的轮船,只是它的吨级还在日益增加;藏经楼、禅堂、新斋堂……如果把大雄宝殿比作调度室的话,那么,以地藏殿为中心的教室宿舍楼则是主舱了,它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方天地。

  这是一座四层结构的木质建筑,时间的手拂去了它昔日的光彩,老鼠是我们友好的邻居,脸盆脚盆在雨天就显得格外有用。虽然我们遵循着“慢步轻声”的规约,效果却不明显:四楼的同学在拜佛,一楼的电灯也随着他的起落而摇曳;宁静的深夜能够帮助人分辨得出从四面八方隐约而来的呼噜声各自发于谁的喉咙;凌晨的醒板没敲几下,就有人翻身起床了……

  似乎每个人对于别人都没有太多的秘密,因为房间之间都是一板相隔,亲密如一家;但事实上,每个人又都有着各自独立的空间,譬如我,一本书就能够陷得我抬不起头来,在房间里闷上个一天一夜。

  外面的世界是我所不关心的,就象轮船上的乘客只是偶尔上甲板去看风景和天气一样;因为他们相信,只要轮船在平安航行,终究是会到达港口的。所以平淡无起伏的生活是比较容易为我所接受的。当然,初来乍到时,自然在某些方面有些不适应……

  身着海青上殿过堂(那时还没有求戒),要求是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班主任身兼僧值之职,每日督促我们的威仪。就拿拜佛而言:分解成四个连贯的动作拜下去,再按三个分解动作依次站起来,要求我们全体同学必须做到整齐划一,一切行动随口令,稍有差池,从头开始,往往一练就是一个下午。不说当时的感受,反正一回到房间,就趴上了床,同学又提醒:“注意!卧如弓。”叹了口气,还是翻过身来。记得童年时的家教相当严格,但和现在的生活标准相比还有一截距离,不过倒也占了一些便宜,至少没有落后,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来临时,我就把自己犟过来了。

  由于来自全国各地,各人有着不同的阅历和性格,所以半学期过去了,很多同学我还不认识。有时尝试着努力接近,却遭到了拒绝。傍晚时分,会有人三三两两地出去散步,我总是被排除在外。渐渐地,习惯了寂寞与孤独,也就学着去享受它们了。我开始拼命地看书,又如饥似渴地买书,我不再为无人和自己交流而沮丧和不安。书籍成了我交谈的朋友,我聆听他们高谈阔论,当我心情沉重时,《逍遥游》的浪漫拂去了心头的阴影;禅宗的机锋转语能使我一连几天沉浸在幽默的喜悦中;弘一大师的传记时常被我放在课桌里,自习课时就翻几页;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晚上,我就突破了时空,来到二十多年前的台北,听南怀瑾先生讲《论语》;在读《佛心禅话》时,我曾经有几个夜晚彻夜未眠……

  这样一来,原本性格内向的我,乐得不再与外界接触,沉默如铁,虽然我的心里有说不尽的话。在读了许多书以后,我也学着拿起笔来,开始只不过是记下一点体会和感受而已,慢慢地,我借着笔把自己的情感和思索倾诉在纸上;有时候,我把现实中的生活片断用意识流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时我站在文字里审视执笔的我,而有时我会在自己营构的文字世界里迷了路……

  在学习了初步的教理之后,我试着用文字来诠释佛法,并且自认为这是温习课程的最佳方法,作业时更是乐此不疲。当然有时候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但却获得了作业认真的评价。

  我的笔下,也记载了甘露寺这条船的航班:两年之间,在籍学生始终保持在四十余位,但进进出出的流动人员也不少。他们带来了外界的各种消息:云居山、卧龙寺、五台山、多宝讲寺……又带着九华山佛学院的消息离开这里:结夏、拜山、禅七……“铁打的常住流水的僧。”生活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振奋、也有颓唐,有法喜,也有迷惘,回想起来,不过是一连串的戏;但在演出过程中,我也在逐渐成长……

  从自我感觉上,我有了自己的生活规律:每天吃早、中两顿,临睡前以看书听录音带为主,为了构思文章,我也不时地出去散步。星期天,我给自己放假一天,或者下青阳去钻书店,每个月房间来一次清扫。我喜欢简单明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只有一张肚皮,躺下来不过三尺宽、六尺长而已,打起坐来,更只需一个小小的圃团,就象—叶扁舟,无论它漂泊多久,一根木桩就可以让它“野渡无人舟自横”了。

  别离已在眼前,虽然熟悉未久。九华山佛学院是我初入佛门的一个重点站,但不是终点站;它圆了我的少年梦,沉淀了我的性格;丰富了我的阅历,让我在两年的停泊后,重新启航……


  二、晚钟

  由于地处偏僻,平均每个月甘露寺都要停次把电,这往往是个意外的收获:一贯平缓无起伏的生活旋律由此而奏出了一段变音,恹恹疲累的神经自然也就随之得到了舒展和放松,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晚自习当然取消了。天公也很作美,晴得暮色总是姗姗来迟,夕阳的橙红中,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出了佛学院,他们是去散步,湮没在鸟声盈耳的竹林里。

  我收回视线,关起窗户和房门,把宁静留下来作伴,点燃一根细香,借着晦暗不明的光线,在袅袅升起的香烟中,给录音机装好电池,放进一盒《梵钟》,等待着暮色一分一秒地深沉下来。在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之前,我没忘记点燃一根蜡烛,为这个随心构造的环境再增添一份古老的蕴味和宁静的气氛:

  素洁的墙,整齐的线装书,巨大的书架,铺着草席的地板,墙角的铺盖上已放好竹坐垫和醒板。昏黄摇曳的烛光中,时光仿佛倒退了好几个世纪。

  我盘起腿来,缓缓地闭上眼睛,让心情随着眉头轻轻放松……

  有人认为我是在逃避现实,那我也只有微笑地沉默了;寂寞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但需要孤独者用心地聆听,才能有真切的体会。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安、焦虑、烦燥……这种种烦恼的心情时常会萦绕着我们;因为,我们毕竟还是凡夫俗子。虽然我们已经出了家,但累世的业依旧牵引着我们,使我们身不由己、言不由衷,不能做自己心的主人。如何从现实的迷乱中超越出来,保持清明的觉醒,是我们首先面对的课题。在我看来,就是给自己留一片天地,哪怕很小。同时尽力让自己保持一份古典和沉静的心情,来包容和接受现实中的种种缺憾和冲击。当下我所做的一切,也只是朝这个方向的努力,至于后果如何,还没做太多的考虑。

  钟声已缓缓地从录音机里响了出来。乍听,似乎沉重又单调,但如果心灵足够的清明,就能听能听出细腻的变化;就象—根琴弦只代表一个音,但因演奏手法的不同,也就从凝固的一个音化成了无限与无穷。尤其是轰鸣的余音,有时象投石入碧潭,激起了—连串的涟漪,扩大成标准的圆;有时象轻柔的晚风,吹醒了欲睡的白莲,幽香不经意地散发出来;有时象夕阳斜照竹林,阳光的金粉一粒粒地投射在修长的绿竿上,反射出温暖的光芒……

  这平缓的钟声,荡尽了萦绕心头的名利浮想,胸怀一分一分地缓缓舒放开来;唤回了忙乱中迷失的觉性,在宁静中感觉到身心的清明;照破了灵魂深谷中的千年黑暗,森罗万象、历历分明……

  录音带爬到了尽头,自动关机后,就是无声的空白。似乎是极短的一瞬间,立刻被烛光的跳动打破;又好象经历了无数次沧海桑田,才从遥远的古代滑到眼前,抬起眼帘,夜色已严严实实地挂上了窗户……

  我再次闭上眼睛,倾听这无声的旋律:月色蒙蒙夜未尽,周遭寂寞宁静,桌上玉烛光不明,照我独坐聆听……

  宁静不是一片死寂,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宁静能够听出海阔天空的乐章;宁静不是来自外在的环境,而是心灵的清凉和广大,宁静中可以体悟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镜自他不隔于毫端……

  宁静是真正的钟声,但唯有宁静的心才能享受和聆听……

  窗外隐约的钟声融入了小屋的宁静,这是幽冥钟,沉厚而绵长,似乎沉落到地心深处还余音袅袅,仿佛永恒的祈祷……

  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国基巩固,治道暇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三界四生,各免轮回;九有十类,悉离苦海。五风十雨,免遭饱馑;南亩东郊,俱瞻蕘舜,干戈永息,甲马休征……

  这叩钟偈,我在出家之初曾经花了很长的时间练习它。由于这偈颂的感人至深,再加上敲钟时全身心地投入,很多次都一边敲钟一边落泪。因为我知道,这幽冥钟是专为受苦众生所敲的,他们在暗无天日的地狱中永无止尽地受苦,而这钟声每敲响一下,地狱里就亮一次光,受苦的众生也就得到暂时的身心清凉。而钟声一旦歇止,光就会消失,他们又堕入不断的苦难中,可以说钟声响起是他们一天中唯一能够休息的机会。所以这种钟声要敲得恰到好处,才能使地狱中有一段清凉光明的时间,地狱众生才能因此而忏悔和修行,以期早日得到出离。

  可我更清楚,堕落地狱的众生由于业力沉重,都要受苦千万年乃至无数个劫才有出期,与我们每天敲幽冥钟的时间相比,实在令人感叹。所以每敲一次钟,就是一次感动,一次警醒……

  大概是由于幽冥钟的非凡意义,所以很多名胜古刹都因钟声而扬名,象寒山寺、定慧寺…而“南屏晚钟”则是“西湖十景”之一,至于九华山,由于是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应化的道场,叩钟的意义自然不同寻常。所以我每次敲钟时总要默诵: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敲钟时也都是全神贯注……

  钟声止歇了,宁静再一次地笼罩下来,如同那皎洁的月光。

  在这一灯如豆的长夜,倾听着梵钟的宁静,也聆听着宁静的梵钟。《楞严经》的文字从心中缓缓响起: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人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三、清凉夏

  还没有“灭却心头火自凉”的洒脱自在,明亮灼热的七月午后,我不留在房间里盘起双腿来观鼻、鼻观心,也不愿意借着风扇倒头一眠,往往是带着一本并不打算看的书,踱向学院外的竹林。

  远远的,夏的主旋律就带着绿色的凉意随风飘来。蝉的歌唱总是那样尽心尽力,不是异口同音,但却主次分明;四面八方的歌场交汇在一起,有主唱、有伴唱,当然也有和音,确是无心的乐意。

  密密的竹叶把阳光筛成一个个圆点,竹林里是一片明亮的阴凉。熏风穿过竹林,自然被染上了几分绿意。炎夏的倦意不知不觉地消散在宁静的喧晔中。选好一块大石坐下,开始静静地倾听。

  蝉声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特点:它其实只有一个音,但你却不觉得单调;气温越高,它唱得越亮,你却反而有身临瀑布之下的清爽。群蝉共鸣时,由低音起腔,越唱越高,越唱越亮,而到了高处,总总有一只特别会唱的蝉把歌声提上去,就象古诗中所说“鸣蛟直上一千尺,天净无风声更干”,并且它不是一响就落地,而是在更高处又转细转尖,层层叠叠,愈高愈远,最后犹如游丝飘上天际,似见又非见。就在人屏息凝神之时,游丝在瞬间化成一张网,铺天盖地地撒了下来;群蝉又不约而同地将内心的缠绵化成了歌声。

  如果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来听蝉,那也就没有诉之文字的必要了,因为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蝉的幼虫要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居住七年,靠吮吸树根的汁液为生,这几年中,它是喑哑无语的,等到它钻出泥土,纵情高歌时,那也就意味着它的生命登上了绚烂的顶峰:它将在不久后的秋风中殒落枝头,归于沉寂。

  我想:无论它是否知道自己未来的时日不久,总之它没有颓丧而沉闷,唱的是明亮热情的生命之歌,正如傍晚雷阵雨后天空出现的那道彩虹,虽然短暂,但却绚烂非凡。可以想象,如果缺少了蝉的歌,夏阳不会这样绚烂,竹林也会缺少一种蓬勃的气势。只要你用心地听,就可以感受到它们的歌声每一字每一句都发自丹田,如此的真诚恳切……

  从类比的角度来看,蝉以歌声为生命;我自己何尝又不是自己生命的歌手呢?只不过出家后的我,是以每日的学修作为自己的歌罢了。但我反省一下,总觉得自己唱的大多是无奈的旋律,而且有不少变音:我的理想超越高山,但脚却一直站在深谷没挪步;我不甘于现实的寂寞,孤芳自赏时却在自己编织的梦中迷失;有太多的抱负与目标,但切实的作为却是微乎其微,至令也只成为竹林中沉思的青年学增;教理上虽有一定的熏习,而修习上可说是几乎为零……

  因为我尽管出了家,但并没有把生死的问题看得至关重要,总以为希望是无尽的源泉,每天睡下时都坚信太阳明天照旧会升起,自己也会再次醒来;所以日复一日的生活,很多是在敷衍,是在无奈地等待和消磨,甚至可以说是“不亡以待毙”……

  当然,每一个月的交替,每个星期的更换也会触动我麻木的心灵,然后就遗憾、抱愧:从现在起要用功学习,把握每一天,但是往往好景不长。就象走入都市,随着奔忙的人群而行,久而久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车流人海中迷失了自我。我的智慧和定力还是微薄如纸,境风一吹就七零八落。只要生活的节奏稍有变动,我的心情就会起起落落,再加上忧郁的个性,在有智慧的人听来,每一天,我都在有口无心地唱着空洞贫乏的歌……

  经过佛学院的两年学习,并不能使我坦然地面对自我,而且,我也不能做到真正的直面人生,安然地迎接生活中的风雨。我甚至还不如一只在枝头高歌的蝉那样自在而投入……

  夏蝉以它金子般灿烂的歌喉告诉我:生命是一首歌,但不只是为别人的掌声而唱的,更多的是为了感动自己、提升他人而唱的。哪怕是一场短暂的演出,只要尽心尽力地展放歌喉,谢场时就可以无怨无悔了……而明夏,依旧有蝉的诗歌:平平仄仄平;依旧有如歌的蝉声:角徵宫商羽。但已换了听歌的人。竹林中的感受和思索也许和我是迥然相异,但我依然希望他也一样能在热恼的夏日听出清凉,并且能够唱出清凉……

  生命本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有欢乐,有遗憾,有成功,有感叹,不要追忆,也不要幻想,掌握今天定胜过明天……


  四、乐在书中

  每天在书堆里生活,呼吸都带着油墨香。借钱买书,负债累累,清贫如水,又富可敌国。不亦乐乎。

  彻夜看书,直到上早殿。抢着去敲木鱼,借运动集中注意力驱走睡魔。早殿结束,身心调适,一切正常,不亦乐乎。

  一边盘腿,一边看书,进人文字后,不觉腿痛,看完一段,走出文字宫殿后才发现闹钟的指针爬了大半圈,较之专心打坐要多不少,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无论多迟,每晚临睡项前也要看几页书,然后带着另一个世界进人梦乡:自己就成了书中的主人公。醒来时,梦境中的故事历历分明,有庄周梦蝶之感。不亦乐乎。

  睡梦中依旧看书,一目十行,一本接一本地换。看得多,醒来脑中依旧空空如也,一字不留。不亦乐乎。

  半夜醒来失眠,索性点亮灯,大看特看,不久呵欠连天,倒头即入三昧,再醒来时,手中依旧紧握书本。不亦乐乎。

  周日下青阳,先去邮局汇款购书,再拨长途订书,最后去书店。出发时身轻如燕,后备充实,满载而归却连车票也要同学垫付。不亦乐乎。

  同学因近视配眼镜,好奇地凑上去验光,被宣布视力正常。庆幸自己看书不顾死活,这双眼睛却久经考验,为感恩因缘的殊胜赐予,去书店又买了一叠书。不亦乐乎。

  周日不出门,看借来的书,书主亦是书迷。整天啃书本,休息日时间反比平常更不够用。效率惊人,昏天昏地,但未忘过堂上殿。不亦乐乎。

  逛书店,竟在折价书中淘到寻觅已久的书,惊喜之余,抢着买下。自觉占尽天下便宜,数日春风得意。不亦乐乎。

  老书重读,字字亲切,恰如老友重逢。所谈皆是熟知之语,却是真情实意,历经风雨,亦未褪色。不亦乐乎。

  读书不为黄金屋,读书亦不为千钟粟……只恨前生少读书,此世快快来弥补。所以是书到今生读未迟,所以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不亦乐乎。

  散步时带一本书,哪怕不看,也觉得有老友相伴,不再形支影单。“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亦乐乎。

  读书读到生活失调,头痛难忍,只好请病假。躺在床上输液时,还要用书作枕头,空着的一只手拿着书,充耳不闻别人关心的呵责,乐在其中,忘却病苦。不亦乐乎。

  买书不停,看书甚少,日渐被书湮没。想起曾有人说:架上书要少,心中书要多。不觉莞尔。不亦乐乎。

  书借出之前,郑重宣布:如何借出,应加何归还,否则不如不借,敬希理解并做到。来者诺诺而去。心想:先小人,后君子,两厢情愿,才能皆大欢喜。不亦乐乎。

  朋友提醒,过分爱书,死后要成书虫。也曾为此犹豫过一阵子,但熬不了“三日不读书”的苦头,又一头扎进文字难以自拨。劝者只好摇头叹息:习气、执着加业力。不亦乐乎。

  古人云“终日读书,未曾看着一个字。”看看自己,没读几本书,却写《乐在书中》,脸红之余,又给目己找了个顺顺当当的借口:但开风气不为师。不亦乐乎。

  毕业即将来临,面对满屋的书,想到日后的搬迁,一定是兴师动众,声势浩大,不觉担心起来,担心得头痛,索性闭目观想:书在瞬间被移至目的地,又自动上架。睁开眼睛,一切未变。不亦乐乎。

  出家两年后,遇见老朋友,交谈之后,被告之:还是那样好书,还是如此单纯,晚熟得让人不能理解,庆幸自己留住了岁月,性格一直年轻。不亦乐乎。

  以书会友,因文相交,人生纵苦短,同行即忘忧,身后净土若相逢,莫忘互赠书一本。不亦乐乎。


  五、清素滋味长

  出家之初,的确在饮食上感觉到不习惯;佛学院两年生活下来,渐渐地从素食中品尝到了真王的美味。

  早餐由以往的烧饼油条改为馒头稀饭,觉得很对口味。由于用的是锅炉的蒸气,不是蒸笼,开柜的馒头总是弥漫着热腾腾的水汽和麦香,入口也是松软香甜的。胃口好的时候,我曾经一口气吃下十五个馒头,感觉上好象走进了金黄的麦田。

  就象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一样;馒头好,稀饭的可口也是不可或缺的。细心的伙房师傅,不时地按照季节和气候调换着粥的佐料:夏天有清火解暑的绿豆粥;一碗热呼呼的红豆粥下肚,驱走了冬晨的寒意;偶尔登台的莲子粥能给人以惊艳的感觉;当然,印象最深刻的还星一年一度的腊八粥,不是因为它味美,而是它非凡的意义,想当年的悉达多由于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酪,恢复体力后,精进用功而证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手里的这碗粥就沉重起来;有时,伙房的师傅别出心裁地用小米熬上一锅浓浓的白粥,不加任何佐料,喝小米粥,就着腌豇豆来地吃馒头,有一种繁华落尽的淳朴风味,使人想到:单纯原来有出其不意的美。

  早餐的咸菜品种不少,无论是腌豇豆、腌豆角、腌白菜,还是酱箩卜、罗卜干、榨菜也好;也无论是豆腐乳,还是臭豆腐也好。甚至辣酱、豆瓣酱,都是味觉的点缀,能使人的胃口自然大开。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咸菜既无营养,又不卫生。但是我要诚恳地告诉你:回归自然可是现代人所追赶的潮流,这些腌菜无防腐剂,也没有色素。而且在大水缸里,用传统的方法腌制的菜蔬,似乎也代表着一种古色古香的文化,能让人入口思源,你说是吧?

  午餐是一日的正餐,常住在四菜一汤的搭配上确实做到了尽量的尽善尽美。时新蔬菜几乎天天都有,象冬天的大白菜,春天的嫩蚕豆,夏秋两季是最丰盛的季节,紫茄子,红辣椒,嫩黄的茭白,碧绿的四季豆,又红又大的西红柿……每一样蔬菜都闪着宝石般的光泽;至于木耳、香菇、腐竹、豆腐皮……也常常上桌来,骄傲地告诉人:素食并不寒酸,一样营养丰富,而且价廉物美。

  也许有人不相信,那我就以豆腐为例吧!这是素莱中最普通的,可是在有心人的手里,它却成了魔术的道具:如果端上的是豆腐炒菠菜,就让人想起两句诗来:金镶白玉饭,红嘴绿鹦哥。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避雨在一个农妇的家里,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吃到这碗菜,竟然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他问菜名,农妇就用这两句话来作答。逢到冬天,常常吃麻辣豆腐,红白斑驳的色彩,带着炉火的热度滑入喉咙,直到心口,让人不经意地想起“红炉一点雪”的禅宗公案。黄豆芽有个雅名叫“银丝钓葫芦”,豆腐如果和它一起下锅烩煮,可以说是气味相投,但又别开生面。青菜豆腐汤是最平常的一种素汤,但我们却常吃常新:因为它白绿相映,给人以鲜明的视觉美感,引发一尘不染的联想;进而想起“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也可以使人脑海中生起白莲绿叶的画面。它的滋味是清淡朴素的,但却如中国茶一样隽永深长。所以有些素菜馆给它取了个最高贵的名字:华严清品,似乎提醒我们:平凡才是真正的崇高……至于其它类素菜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

  晚餐亦称药石,是为了给体力或脑力劳动较多的人补充能量。一般都很简单,通常是面条和中午的剩饭,菜也多是咸菜,或中午的各种剩菜混合在一起的杂烩,这也是一种罗汉菜,目的是教人惜福。而且在进食时作治饿病想,生惭愧心……

  佛菩萨节日以及初一十五的供果,收下来后都要在午餐时平均分发,以示十方丛林福利平等的风规。往往是几块饼干,两粒糖,半个苹果或者是—块西瓜,有时也有梨,如果再加上一根香蕉,通常就可能是有人发心供众了。东西尽管不多,拿回寮房放进抽屉后,要好几天才能享受完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想想在家时骄奢的生活:苹果要红富士才算上档次;甜橙淘汰桔子,芦柑又淘汰甜橙;尝过了鲜荔枝,觉得很多水果都淡而无味了……由此可知:倘若能清心节欲,的确是粗茶淡饭亦成珍馐。

  每个周六的早餐,常住通常将馒头改做包子,以调剂我们的生活。是的,包子的确要比馒头味道好,但它作为一个时间更替的标志,一旦出现在眼前时,就会引起我感慨:唉!又一个星期结束了,时间真快啊!心情往往由此而沉重起来: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六、我是谁,谁是我

  我是一株孤独的草。春雨浇头,夏阳炙烤,秋风吹过,我已失去了生命的绿色,连日的冬雪又将我深深掩埋。我的根,我的心都冰一样寒冷。难捱的岁月,渺茫的生机;我不知道,我的命运将是腐烂,还是燃烧?——草

  我是地下的龙,潜行暗游已经亿万年之久。地壳的高压,使我始终抬不起头。屈辱的命运,我只能无声地接受,因为这是我得以生存的唯一选择:沉默啊、沉默,我在沉默中思索:听天由命,最终依旧无声地消亡,这样的结局实在可悲。

  我不再低头,我要奋力突破,我在寻找火山口;终有一天,我将会挣脱束缚。虽然那时我也即将凝固、即将殒没,但我已在瞬间的辉煌中获得永生,我将用生命谱成一曲高昂的歌!——熔岩

  我的眼睛是两弯死水,我的躯体是一具行尸走肉,我的思想是一片沼泽,我的灵魂是一片荒漠。我处在一个灾难的封闭圈中,我窒息着自己,我也拒绝着一切的开启;我在摧残自己,同时也抵抗环境;我在麻醉时痛苦,但我更不能承受觉醒的苦痛;我不能否定自我,也不敢肯定自我。一任造化之手的牵引,在轮回中堕落,永无止息。——封闭圈

  我曾经有过美丽的梦想,恰似天边绚烂的晚霞;如今已随风飘逝,再寻不着一丝痕迹。

  我曾经有过沸腾的热血和昂扬的激情,就象那一泻千里的大河,钻山越岭,势不可挡,而今已融入了无边的蔚蓝色,不再奔腾喧嚣。

  现在,酷寒已使我沉默如石,沉重如铁,坚硬如钢,寒气逼人,晶莹透彻,我是那万古不化的冰山,拒绝阳光的温暖,坚持着自己寒冷的清醒,也坚持着自己透明的清洁。——拒绝融化的冰

  一条长长的林荫道是我童年的牵挂,一端连着学校,一端连着温馨的家;一辆破旧的金狮自行车是我长大后的牵挂,一头戴着工厂的喧嚣,一头载着母亲的寂寞;三座新坟是我后来的牵挂,亲人在里面安息,我在外面枯坐;曾几何时,一堵红墙是我的牵挂,里面是青磬红鱼、晨钟暮鼓,我在墙外久久徘徊,翘首仰望;今天,那片茫茫的业海是我的牵挂,净土在那边招手,我在这边驶离港口。——牵挂

  没经过暴风骤雨,也没有经过惊涛骇浪,我只是一只小小的帆船,刚刚启航。整齐水平的海面上,朝阳已经升起,照亮我前进的方向。我将面临多少艰难?未来的征途难测难量;何时方能抵达心中的港湾?海天沉默无言以答。

  既然已有方向,既然已经启航,何必再迟疑,何必再彷徨。纵然是孤军奋战,也可能一去无返。

  因为过程就是结局,目标只是方向,我的生命体现于远航……——船

标签:出家|心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