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菩提心>>正文内容

菩提心的实践典范——认识菩提心(8)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6日
来源:济群法师网站   作者:济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八、菩提心的实践典范

  论及菩提心的实践典范,首推诸佛菩萨。我们读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无量寿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等大乘经典时,不应仅仅关注佛菩萨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更应看到佛菩萨是如何成就的。他们在因地的实践和法门,正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最佳榜样。诸佛菩萨都有各自的愿力和行门,或是从大悲入手,或是从智慧入手,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修行道路。

  如果感觉自己和文殊菩萨比较有缘,可以选择文殊法门修学,象文殊菩萨那样,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感觉自己和地藏菩萨比较有缘,可以选择地藏法门修学,象地藏菩萨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果以观世音菩萨作为修学榜样,就应以观音菩萨的愿力作为自己的愿力,以观音菩萨的行持作为自身的行为标准,象观音菩萨那样寻声救苦,千处有求千处应,万人称念万人灵。如果以阿弥陀佛作为修学榜样,就应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作为自身的修行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就清净国土、利益无边众生。我们甚至可以观想自己是观世音菩萨或阿弥陀佛的化身,确立了这样的身份,更能策励我们以诸佛菩萨之大愿为己任,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学佛者固然应当谦和低调,但这种勇于承担的精神却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甘居凡夫阶位,只知向佛祈求,不知行佛所行,如何能于自身成就佛菩萨的品质?当我们在内心将自己定位为诸佛菩萨化身后,还应心行上不断向他们靠拢,最终觉行圆满,与观音菩萨或阿弥陀佛无二无别。

  事实上,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在因地上也是这样成就的,不仅他们是这样成就的,诸佛菩萨都是这样成就的。释迦牟尼佛之前还有很多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之前也有很多阿弥陀佛,所谓“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他们最初修行时,也是寻找一位古佛作为学习典范。观音菩萨是向观音古佛学习,然后修习大悲法门而成就。佛菩萨是这么做的,我们也完全可以这么做。直接从某位佛菩萨的愿力和行门着手修行,观想自己就是观音菩萨或阿弥陀佛的化身,会得到极大的加持力,比单纯依靠一己之力修行更容易契入。

  在藏地,时常听说某位祖师是观音菩萨化身,某位祖师是文殊菩萨化身。事实上,将某位佛菩萨作为本尊修行,最后所成就的正是这位佛菩萨所具备的品行。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说法并非没有根据,不必视为神话。当然,不排除其中有附会和渲染的成分。本尊的修行其实并不神秘,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中的某些方法运用于菩提心的修习中。我平时住在南普陀后山,那里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我在禅坐时,就将整个五老峰观想为观音菩萨的坛场,将自己观想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具备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然后将这种悲心散发到十方世界,希望所有众生都因这种无尽的慈悲而离苦得乐。当我们作这样的观想时,心行和观音菩萨的心行是相应的。当然,我们还达不到观音菩萨那种纯度和强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通过不断的修习和强化,就能在心行上逐渐接近观音菩萨。久而久之,不仅能在座上观修时对有情生起无限悲心,也能渐渐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到那时,我们就是观音菩萨名符其实的化身了。

  我们可以将大乘经典中重要的佛菩萨及相关修行法门都查找出来。有关观音菩萨的内容,整理成“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有关地藏王菩萨的内容,整理成“地藏菩萨与地藏法门”。这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这位菩萨在因地上如何修行,二是这一法门具有哪些特征。这样,不仅对我们自身修学大有裨益,也能为发心修学菩萨行的同道提供学习方便。这方面的内容,藏传佛教也许多值得参考之处。在大乘佛教中,不是缺乏修行方法,而是我们不曾注意到,不曾找到契入的方法。

  《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法性的层面,我们和佛菩萨并无本质的不同。相反,我们和佛菩萨具有本质的相同。当我们在观想中将自身与佛菩萨融为一体时,在心行上产生作用的,恰恰就是佛菩萨的品质。通过这种观想,通过对佛菩萨行为的仿效,我们才有可能启动生命内在与佛菩萨无二无别的高贵品质。否则,我们的修行将永远落于凡夫心上,无法实现本质的超越。

  尽管我们与佛菩萨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但在心目中,始终觉得佛菩萨遥遥不可企及。原因在于,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主导作用的始终都是凡夫心,最终成就的自然也只能是凡夫心。如果我们能根据佛菩萨的愿力修行,心行就会逐步向其靠拢。在修行之初,这种愿菩提心仍属于世俗菩提心,而非胜义菩提心。但我们不必因此气馁,这种世俗菩提心如果调到位的话,就像透过玻璃看到的虚空,和实际虚空之间虽然隔了一层,却已经接近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会将这面玻璃砸得粉碎,将自己溶入空性的海洋中。

  我觉得,仔细研究大乘所有菩萨行门的话,完全可以将其归纳为具体的修行指导,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够引领我们按部就班地修起来。事实上,从行门入手比从理上入手更有力量。佛教徒中,有相当一部分修得很冷漠。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从理上入手,过分沉溺于理论中,对现实却漠不关心。如果我们从菩提心入手,以诸佛菩萨的行门为起点,然后通过见来调整心行,学佛将会非常积极主动。我们将会积极地弘法利生,积极地担当菩萨事业,而不仅仅是以“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自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