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正念 活在当下(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人的生、老、病、死,在医院里可以说是一览无遗,本文作者是位护理人员,长期在医院照顾病患,因此比一般人更了解人在重病时,那种身心的脆弱,没学佛的人对老、病、死总是惊恐万分、彷徨无助,尤其是病人在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刻,譬如:需不需要动手术?手术的风险有多高?病危时要不要急救?这些问题对长期修学佛法的出家人来说却有所不同……。
一个炎热的午后,一位师父背着简单的行囊办理入院,从外表上看不出师父有什么问题,仔细一问病史,才知道这位师父的胸痛已久,每次胸痛的时候,痛到他无法再讲课,严重时,痛到全身冒冷汗,需要暂时停课,静坐调息之后才能再上课。
师父这次来院住院检查,完全是随顺居士的好意,并不在他的规划之内,他常说:他宁可死在讲堂(或禅堂),也不愿死在医院。即使他接受心导管检查,知道体内有三条供应心脏养份的大血管都阻塞得非常严重,仅靠心脏上长出的侧枝循环,来维持心脏工作(他这种病被医生形容为“身上背著定时炸弹”,医师也建议这位师父开刀,做血管绕道手术,不开刀要比开刀的危险更大。)最初师父决定不接受开刀,他说:只要活在当下,正知正念以待,就好,没有品质的生活,还不如舍报,何必眷恋这个臭皮囊呢。
经过医生劝导,尤其是居士们一再劝请:“您不为自己想,也得为众生想,太多苦难众生需要佛法!”。师父随后决定开刀,并发愿手术后,生生世世到苦难的地方,继续宏扬大悲法门,开导众生发菩提心,修学佛法,永远离苦得乐。
心脏绕道手术,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开心手术,需要八至十个小时的时间,而且是在心脏停止跳动状态中,接心脏血管,如果血管接完心脏无法恢复跳动,那就是面临死亡的境界了。
我看到师父做了接受手术的决定后,仍旧一如往常的整理演讲资料、静坐,唯一的改变,是他身上多吊了两瓶强心针剂的点滴。师父常说:“凡是不能改变,不值得改变的,就随他去吧;我唯一能作的就是活在当下,保持正知正念。我相信‘所作不失,未作不得’,业果是会相续的,即使往生,来生我一样会出家修学佛法。”当时只感到他是如此的自在、洒脱,一点也看不出来有任何的紧张及挂碍。他唯一要求别人帮忙处理的,是找志工,签下大体捐赠同意书,因为他不愿意别人为处理他的后事而烦恼,更希望能够废物利用。
在加护病房时候,当他察觉照顾他的护理人员因情绪不稳而疏于职守时,他不但不计较,反而念大悲咒回向给她,并适时开示她。因为他认为;逆境正是增长自己慈悲与智慧的时候:对方有烦恼才会情绪不稳,本来这就够苦的,悲悯他都来不及,又怎么可以令她苦上加苦呢?更何况不论外境如何,都是因缘和合,自己应当如理作意,保持这一念心的清净,怎可随境而起烦恼呢?!
回到病房,师父身上插满管路,有胃管、呼吸管、伤口引流管、动脉管路、静脉管路、还有一条导尿管,而胸骨锯断后也以钢线固定,伤口像个拉链缝在胸前,这在一般人而言,必定是疼痛万分。但师父却不用止痛药,依然保持静坐、读书。手术后的饮食及营养的确非常重要,一般人都认为必需靠鱼类、肉类、高贵的营养品才能补充元气;可是我看师父照旧只吃五榖米饭、烫烫地瓜叶及红菜、吃点水果,反而将朋友送的营养品转送给其他病友。我很疑惑他这样营养够吗?但是一直到师父出院前的检查报告,都显示他没有贫血,也没有营养不良的情形。其实五榖米的蛋白质含量也很高,并不需要杀生来补充营养,也不用吃一些高单位的蛋白质来增加肝肾负担。
手术后心律不整是个棘手的问题,只有靠药物及休息来慢慢调整;可是师父转到普通病房后,就没有停下来休息,每天只睡四个多小时,而且访客不断。曾经建议在病房门口贴上“拒绝访客”的告示牌,但师父说不可以,如果有人真有困难需要他帮忙,怎么可以拒绝呢!真是个大慈大悲的师父呀!
师父可以下床活动之后,他比我们护士还要忙,到处开导其他病人调适情绪,或念大悲咒回向给他们。医护人员照顾病人的身体,师父则照顾病人的心灵。每当师父听到病人忧虑或烦闷不安时,便主动前往病房,开示病人及家属佛法的安心之道。后来护理人员都习惯在医院的长廊跟师父打招呼:“师父,您又要去巡房啦!”他似乎只注意别人的苦难,而忘了自己也是个病人,带著心律不整的身子,到处为人服务。在临出院前的一个星期,师父的服务对象已扩展到医护人员及医院其他部门的同仁。众所周知,医护人员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除了面对病人的苦痛,还得承受来自家庭、同侪、及工作的种种压力;师父都一一给予指导。师父说:也许他前生伤害过许多众生,今生才有这么多的病痛,虽然如此,现在能够不障碍修行,已算是重罪轻受了。“病者,众生之良药也”,师父又说:经历了这场病痛,除了内心非常感念三宝恩德外,此后更要加紧用功,并以大悲心护念众生,如此才能忏除罪障。为了报三宝恩及众生恩,他认为这条命是属于三宝、是属于众生的,因此师父出院后第二天,即使有些伤口还没拆线(医师嘱咐胸骨及伤口要六个月才能愈合),立刻就领众礼拜大悲忏及开示佛法。
本文重点并不是要叙述师父生病的枝枝节节,而是经由照顾师父的经验看到佛法的力量,不但能增长大智慧,更能发慈悲心救护众生。
谈论佛法容易,但能依照佛法去调伏自身烦恼,活在当下的出家人能有几人?
真心感觉佛教的使命很重,有许多的佛教徒与社会大众,如同我这个初学佛法者的想法一样:难道参加法会就能消灾解厄吗?
念念经、作作早晚课就能称之为佛教徒吗?
真正了解经文的意义吗?
究竟该如何才能调伏烦恼、增长智慧呢?
期待佛菩萨的救苦救难,自己一点都不努力可以吗?
平常鲜少看见僧伽传道说法,但是在有人往生需要助念时,就自然而然的想找师父诵经。如果这是大多数人对佛教的刻板印象,就表示佛教界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佛的慈悲及智慧,佛法的安心之道,要如何才能普及众生,令我们离苦得乐呢?活在当下,正是我们应该好好思维的方向,摘录师父的部分讲义,供大家分享。
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过去的事,因缘业已过去而不存在。不论是多美好且令人怀念,或是多么丑陋令人追悔,都没有必要沉缅于过去的情绪中。对过去的怀念或追悔,只是徒增自己的情执,进而干扰对于当下的因缘作出正确的因应。当然检讨与反省过去,以为后事之师是可以的,但却没有必要因此而影响当下的情绪。至于未来的事,由于因缘尚未成熟,也是不存在的状况。虽然可以去计画、去努力,但未必要执著于它一定得如己所愿,而期待的情绪,常常染著著掌控的意图,因而引发烦恼;即使未来果真能如其所愿,然而却又会如火益薪地长养贪欲,当然如果不如预期,则难免失望或愤愤不平。有时与其忧虑失败,期待如愿,还不如尽己所能去努力耕耘,实在没有必要因不存在的未来而影响当下的情绪。
排除了执著过去、未来的不存在,所剩下来的,就是“正知正念,活在当下”了!正知者、对当下的起心动念清清楚楚,正念者、能了知当下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缘和合与消散的过程中,是无常的、是无我的也是毕竟空寂的。因而不去取著这缘起的假相,而如如不动的安住毕竟空、第一义谛中。这是修行人应有的智慧与生活态度。如此“先以习成性,次以性养习”,锲而不舍,所有的苦难,自然就会终止了。
最后以师父的偈语“且随云水伴明月,但求行处不生尘。”与大家结个善缘。
后记:听说师父回到美国后,在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又连续举办七天的大悲法会,心中除了随喜,更希望他不要太劳累,毕竟来日方长,还有很多的众生须要他护念及教导!
作者慧琪,本名刘惠琪 台湾台北振兴复建医学中心,心脏专科资深护理师。
【附录】 本文中的那位法师的简历:
湖南湘潭人,1957年生于台湾台北,自小爱好读诵中国传统典籍。及长,获台湾淡江大学电子学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电机计算机硕士。
1983~1989年于硅谷从事高科技行业并自行创业,其间除为专业经理人、市场顾问、企业诊断顾问之外,同时从事社工服务,义务执行心理辅导。2005年于洛杉矶曾筹组非营利组织--菁英生命教育学会,希望透过提升生活与生命智慧的教育及实践,来促进学员拥有有效的生涯规画及充实的生命内涵。
法师一生最大福报,是于1990年得遇 妙境长老,为其开启佛法大门,随即皈依、受戒,两年后依止长老出家。
曾就读台湾福严佛学院,及美国法云禅学院,致力修学观世音菩萨大悲法门,与弥勒菩萨的大慈法门;并于美国、台湾及中国各地多次带领读书会学习《瑜伽师地论》,及领众共修大悲忏法。
多年来曾在中国担任佛学院讲师、培训班讲师,并开办佛学院师资培训班;亦曾在台湾创办扎根教育基金会,及在美国创办慈氏学苑。法师曾经讲述大悲法门,《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归依三宝、从凡转圣的次第、三十七道品与止观、如何消除烦恼、如何面对死亡、缘起的生命教育、佛法的安心之道、快乐的处方、压力与情绪调适,及纾压安心之道等专题。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佛法的生命教育,及纾压安心之道,以缘起教义及大悲心为体,结合唯识、四念住、止观等法门,并以心理咨商为方便,针对现代人心理压力之问题,予以开示及辅导。
师父的偈语“且随云水伴明月,但求行处不生尘。”上面还有两句,“三界无家谁是亲,十方唯有一空身。”
以下文字是师父当年开刀后演讲的讲义,目前开刀已满三年,师父仍然奔走于美国、台湾及内地弘扬大悲法门、大慈法门以及止观法门。未来将在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宣讲《瑜伽师地论》的《修所成地》,可至基金会网站下载。
活在当下:
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逝者已矣,来者不可知,如果我们不活在当下,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将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难终。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跋地罗帝偈”中所表达的主要精神,就是“不追悔、顾恋过去,不憧憬、忧惧将来,不染著现在”。
过去的事,因缘业已过去不存。不论是多美好而令人怀念,或是多么地令人追悔,都没有必要沉沦于过去的情绪中。对过去的怀念或追悔,只是徒增自己的忧伤与沮丧,进而干扰对当下因缘的正确处理而已。检讨反省过去的因缘,以为后事之师是可以的,但却没有必要因此而影响当下的情绪。
未来的事,因缘尚未成熟,也是不存在的状况。可以去计划、去努力,但未必要执著一定得如己所愿;而与其忧虑失败还不如尽己所能去耕耘,实在没有必要因不存在的未来而影响当下的情绪。期待的情绪,常常染著主宰掌控意图,因而引发烦恼。即使未来果真能如其所愿,然而却又如火益薪地长养欲贪;如果不如预期,又难免失望或愤愤不平。
排除了执著过去、未来的不存在,所剩下来的,就是“活在当下”了。对当下的起心动念清清楚楚,而又不染著,此即正知正念。“念无有坚强”,当下的一念都是因缘和合、刹那生灭的,所以不必执著。这是行者应有的智慧与生活态度。如此“先以习成性,次以性养习”,锲而不舍,所有的苦难,自然就会终止了。
无所得,了不可得。即是安心之道
初祖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
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可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与汝安心竟。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虚空不拒诸相,至人岂畏万缘,是非场里出入逍摇,逆顺境中纵横自在。
放慢脚步、回顾展望、重新真诚实在地看待自己的生命吧!
生命之意义、价值究竟何在?我们为何存在?为何生于此?死后又去哪儿?
你这一生究竟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你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吗?你有为自己活过吗?还是永远只是求人认同,而随波逐流的活著?有成就感吗?你每天所做的事都很有意义吗?能令你心安理得吗?每天花多少时间在达成自己生命中的目标?还是你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几乎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患得患失吗?害怕死亡吗?究竟什么事令你烦心、忧虑、愁恼、放不下呢?
当你生命终了,你会不会希望自己曾经以另一种方式过活?如果你只剩下一个月的寿命,你会做什么改变?检视你自己的内心深处。你快乐吗?有什么东西是你觉得必须拥有才会快乐?你确定拥有那样东西之后,你一定会快乐吗?那样你就满足了吗?人生难得,到目前为止,一生中哪些时光会是你觉的没有空过的?
对自己提出上述的问题非常严肃也非常重要,我们不该再麻木不仁、机械式地重复过日子,不该再悠悠忽忽、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而必须用心、用智慧去活。
信心是生命的力量,依信心建立了人生的目标,才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只问耕耘迈进。过程中要度德量力,审势择人,方能契理契机。
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规划生涯、考虑机会成本才能永续经营。
闹篮谁肯急抽身 自古青山隔市尘 莫谓桃源无路入 落花流水是知津
多数不明佛法的人选择在闹市红尘恣情纵欲,而猷以为乐,不肯抽身离苦;自古青山﹙清净的涅槃﹚是远离市尘﹙烦恼尘嚣﹚。不要认为解脱无门,不知如何到桃花源﹙涅槃寂静﹚?实在观察落花流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是通往桃花源的渡口。
希望借着这篇小文章,能够帮助您享有吉光片羽的喜悦,更希望能使您在这苍皇脱序、无常不保任的世间,找到生命的桃花源。
我这边还有智中法师的文章,也可以去佛陀教育基金会的网站下载mp3等资料,还可以去莲心网下载。
法师去年在大佛寺演讲:皈依三宝;如何消除烦恼;如何面对死亡;从压力舒缓到佛法的安心之道。己有DVD流通,目前正在输入字幕,即将再度流通。有意者向广州大佛寺图书馆传耀法师索取。
(作者:小菩提 xllindy@hotmail.com 2006-6-22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