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公案七则
埋沒自己
有一位神赞禅师聪明绝顶,他原在本州(今福建省福州市)大中寺习禅道,由于不得法,未有丝毫进展。后来他到各地云游,寻师访道,跟百丈禅师学习多年之后,他又回到大中寺住下。日日参禅,境界不同往日。
某日,他看到一位老和尚在窗下研读佛经,正好有只蜜蜂迎着窗纸亮光嗡嗡不停地撞着,想飞出去。
神赞站在一旁信口说出:“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却钻它故纸,不知何年何月才出得去?”
老和尚骤闻此言,放下手里的经书惊问:“你外出云游时,曾碰到甚么高人?”又说:“自从你回来之后,我发现你的言行与昔日大不一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时,神赞把自己亲近百丈禅师的经过说了一遍。最后说道:“有他的指拨,才得大悟。”
老和尚知悉情况后,召集全寺僧人,恭请神赞上堂说法,故迪群僧机遇难得。神赞登上法座,手执拂尘,目视远处,说了《蜂子投窗偈》一首: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这首偈子启示了禅的灵活的智慧和机趣。有些人经年累月,固守一室,一头栽在故纸堆里出不来,埋没自己。
贫富悬殊
历代禅师写诗者为数不少,往往禅境颇高,超凡入圣,成为不朽之作。
唐代有位梵天和尚,他写的白话诗,道尽世间众生相,可谓入木三分,发人深思。如《吾富有钱时》写道: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做生意)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面色难看)。人有七贪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看人,且看来时道。
这首五言古诗,读来使人心酸。若你富贵有钱,妻子儿女大献殷勤,见你脱衣裳,他们立刻把你脱下的袍袄叠好;若你外出经商,他们又会不厌其远,一直把你送到路上;若你把钱拿回家里来,更是个个满面笑容,像白鸽似的绕着你团团打转,又像鹦鹉似的滔滔逢迎。
一旦你穷困了,情况就大不一样,连自己家里的亲人,睑色也变得难看起来了。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千古人情,如出一辙。世态炎凉,惆怅莫名。
梵天禅师写出这首诗来,使人明白世间上一切都是虚幻的,就是自己的亲人,也跳不出这个圈子。习禅的人要有“定力”,不为富贵贫贱而转移,才是真实的人生。
缩头乌龟
梵天禅师由于禅境高,不为俗人俗事所缚,看上去似乎“吃亏”,实际上高人一着,自由自在。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这首诗含有佛理,用在处世方面,能少烦恼。诗中作者自白,我有件很高价值的处世法宝,亦即“方便”。应用到日常生活里去,就是平时碰上与人相打吵骂,处处甘心情愿地服弱认输,吃了大亏也到死都不上县衙告状。
俗话说:“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平常人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所谓不是白痴?也是阿Q的典型人物了。但是,一个参禅学道的人,跟平常人就是不一样,他能忍别人所不能忍,能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佛家说,此乃是大丈夫也。相反,处处与人计较得失,深恐自己吃亏上当受骗,一定要争个全赢才罢休!
一个懂得禅理的人,除自身修行之外,还要帮助世间苦难的众生,趋彼岸。此岸是苦,彼岸是乐、离苦得乐,全在一心。梵天禅师现身说法,把自己那种与世无争、息事宁人的处世哲学,亦符合儒家的“恕道精神,就连耶稣讲道时也说:“有人打了你的左脸,把右脸也给他打吧!”
东、西哲人主张说法都一样,为甚么?这就是禅道!
笑来笑去
唐代一个“疯和尚”名叫寒山禅师,别人看他语无伦次,东一句,西一句,他留有长发,满脸尘垢,破破烂烂的衣裤,穿上一双没有后跟的烂布鞋,一副喜颜笑口常开的样子。他似乎又好多管闲事。且看他写的一首诗:
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
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
渠(他或她)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
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
这首诗看起来通俗易懂,平淡无奇。深一层去探索,却包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
这首诗的内容、揭示了世人痴迷,不晓世事无常的佛理:东家那个婆婆,变成了一个“暴发户”,已经三五年了。当年还是个“拣破烂”的老婆婆,而今富裕了,竟忘了过去穷困潦倒的苦日子。以前我笑她,可现在却轮到她笑起我来了。这样彼此笑来笑去,从过去笑到现在,从现在笑到将来,从东边笑到西边,从南边笑到北边,又何处是尽头呢?
这种笑,不是发自内心喜悦的笑,而是一种轻视别人的蔑笑,或者是一种嘲讽别人的讥笑,带有不健康的,报复性的笑。出于这种心理,甚至发生“骂”,以及“打”都是相类似的,骂来骂去,打来打去,循环不息,又何时可了呢?
明师点拨
一个禅师无时无地不在密切注视继承人,这是延续慧命的具体做法,但在表面上却又表示无动于中。因为这种继承衣钵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而这种师徒之间的关系,一种是来自左右的人,从中辨识谁是个中人,而且还要经过无数次的“考验”和“印证”,达不到相应的阶段,此“法”传不下去。另一种根本是不相识者,在三言两语中,犹如磁石相撞,火花迸射,来者不凡,必是传人。
六祖慧能原是目不识丁的担柴汉,但他悟性高,在弘忍禅师门下,默默无闻做个炊事杂工而已;而寺中负有盛名的首座和尚神秀大师,寺内僧人无一不仰慕他,把他看为五祖当然的接班人,没有人料到,弘忍大师却看中了无人瞧得起的慧能粗汉,把衣钵传给了他。这完完全全是依法不依人,因为慧能在悟境上远远超过了神秀。
还有沩山灵祐禅师,他是百丈的弟子。有一天,他正在侍候百丈,百丈要他拨拨炉中,看看是否有火。沩山拨了一下说看不到火。于是百丈亲自去深深地一拨,居然被他拨出一点火星,便指给沩山说:“这不是火吗?”
听了这话,沩山才恍然大悟!
在禅道上,尤其在关键一刻,明师的点拨非常重要。
弦外之音
禅师之间,往往在“对话”时,或某些动作中,包含着“禅机妙用”一问一答,都显示彼此的境界,是高是低,立见分晓,赤裸裸,毫无掩饰。这些话语皆来自性海流出,不是刻意造作,这就是所谓“本来面目”。默默无言的动作,其中禅味无穷,“拈一枝花”、“翻一筋斗”、“哈哈大笑”、“大吼一声”、“棒子打来”……能否从中“悟”其旨趣?不能会其真情责义,足以表明对方仍在“门槛”外,平庸之辈而已哉。
例如,有一次,一个初习禅的和尚拜访雪峰禅师时,这位老师立即道:“你从哪里来?”
对方简单扼要说了两字:“覆船(乃其师之名)。”
雪峰说:“生死之海还没有渡过去,为甚么先要覆船呢?”
那个和尚不知雪峰谈些甚么,便回去把经过告诉给覆船禅师。
覆船对那个和尚说:“你为甚么不告诉雪峰说:‘我已超越了生死呢?’”
于是那和尚又去把覆船的指示告诉雪峰。雪峰便说:“我有二十棒请你转带给覆船;另外有二十棒我留给自己吃。这一切与你无关。”
由此看来,覆船的见地偏于超越性,而雪峰却偏于内在性,似乎彼此各欠“圆融”,因此之故各打“二十棒”!
古镜有瑕
一般说来,用禅的人、平时绝少说话、甚至默默无语,因为语言不达到实义,如口说“火”字,此“火”并非“真火”,因“火”有燃烧作用,若口中说“火”便是“火”,岂不要把嘴巴烧坏?所以,禅师们用语言来斗“机锋”(唇枪舌战),从中探索对方“禅境”达到了何等阶段。
有一次,雪峰禅师和三圣禅师同去峨嵋山,看到树上一只猴子跳跃不停。雪峰便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古镜,这只猴子心中也有一面古镜。(古镜意味着佛性而言)。”
三圣回答说:“旷劫以来一切都是无名的,又哪里有古镜呢?”(“无名”者也,旨在破除事相,古镜从何而来?)
雪峰回答:“因为产生了瑕疵的缘故啊!”(指有烦恼) 。
三圣便说:“你这老和尚,急个甚么?连‘话头’都不知道呢?”(谓“话头”,是参禅者寻找事物最初之一念是谁?)
雪峰又回答:“这是因为我做了方丈的事太繁忙了啊!”
从他两人的对话来看,显然地,雪峰也和三圣一样的知道“话头”重点,但他之所以说“古镜”,说“瑕疵”,乃是为了初学者。唯有这样表达才清楚:明知说“火”,非“真火”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