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猛菩萨亲友书讲记(三)[索达吉堪布传讲]
第三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丙二(道之本体)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教诫实行彼等之义。
丁一、略说:
施戒安忍精进禅,如是无量智慧度,
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
此颂归纳六波罗蜜多(六度)略义,要求凡是学道者行持六度万行。
六波罗蜜多涵摄一切大乘道,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可行持的。汉传佛教中,将六波罗蜜多结集成论典的比较多;藏传佛教中,麦彭仁波切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也是配合六波罗蜜多次第,宣讲佛陀因地时的公案。
作为凡夫人,真正圆满六波罗蜜多不太可能。就像《十地经》和《入中论》中所说,布施度圆满是一地菩萨,以此类推,直至智慧度圆满的六地菩萨,才算是圆满六波罗蜜多。我们很难领悟那种境界,尽管如此,在因地时也可以尽力效仿,随行修学。
下面阐述六度的各自法相:(大家虽然听过很多次,但佛法并不是听过就可以了,应该从不同的方面来了解,然后对照自己的行持,这方面值得善加观察。行持六度时,皆要以菩提心摄持,最后回向给一切众生,否则,就成了世间善根或者随解脱分的小乘善根。)
一、布施度:所谓布施,是指将拥有的一切给众生,以斩断对我所的贪执。它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又包括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自己的身体、受用、财产甚至家人,都应该布施给众生,不过这是很难做到的。有些人认为布施很简单,但实际上,你对财富有我所执,对家人也特别执著,不要说布施,别人看一眼也不高兴,像佛陀因地时那样割舍一切,我们凡夫人是望尘莫及的。
二、持戒度:指制止恶行、行持善法的一种心,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持一切善法,制止一切恶行,尤其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还要加上“利益一切众生”。真正的持戒度,是通过守持净戒来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而不扰乱任何一个众生。
三、安忍度:在各种违缘面前,心不脆弱,不容易畏缩。它分为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
安受苦忍:为了成就正法,不顾一切艰难困苦。比如在修行过程中,不管自己身体不好,还是听法天气不好,面对种种违缘时,内心坚强不屈,一点也不退缩。
耐怨害忍:怨敌当面或暗中伤害你,你不会对他们满怀嗔怒,随忿恨的心态所转。包括有些道友在发心过程中,他人经常无理取闹、无端挑衅,你也能完全接受。
谛察法忍:听闻甚深的空性实相或者广大的大乘行为时,自己不生丝毫邪见。
这几种安忍,若没有殊胜的善根和缘分,自己很容易退失。
按照有关经典和论典的说法,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这三者,可以摄于有缘福德资粮中。
四、精进度:对行持善法极其欢喜,即精进的本体。它可分为盔甲精进、加行精进、不退转精进(不满精进)。无论积累有缘福德资粮还是无缘智慧资粮,都离不开精进,否则一切功德无法增上。月称论师也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且不说成就菩提,仅仅是世间的事情,没有精进也办不成。有些人浑浑噩噩、懒惰昏沉,一天到晚消磨时光,连自己的吃住都难解决,什么实义都没有。因此,大家不要懒惰,早上起早一点,晚上睡晚一点,平时不要特别散乱,一定要做对自他解脱有意义的事情。
五、禅定度:心一直专注于善法,就是禅定的本体。它分为世间静虑、出世间静虑两种。世间静虑包括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禅定是轮回之因;出世间静虑,指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禅定,这些禅定是解脱之因。禅定是增长善根的根本因,如果心不静下来,一切善法不可能成就。大家有时间的话,也应该将心安住下来,无始以来一直随分别妄念而流转轮回,饱受痛苦,如果现在还不停止,何时才能脱离生死大海呢?
六、智慧度:能辨别万法的真相,就是智慧的本体。它分为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或者胜义与世俗两大智慧。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发现,只行持这六度已经足够了,多则不必,缺则不可。作为修行人,这六度必须要圆满,如此方能离开三有大海,到达解脱彼岸。因此,我们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若能如此,终有一天会抵达彼岸,获得如来如海圆满的妙相和功德。
六度所感的果报,《善戒经》说:“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进感寿,五禅感安,六智感辩。”其中智慧度最为重要,三世诸佛皆依此而获菩提果,《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严经》中还以比喻来形容六度,如云:“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那波罗蜜为乳母,尸罗波罗蜜为养母,忍辱波罗蜜为庄严具,精进波罗蜜为养育者,禅那波罗蜜为浣濯人……菩提心为家。”对于这些比喻,大家应该要了解,在菩提道中成长、成熟,最后圆满利益众生的事业,所有环节都要靠这六度来成就。
我们行持善法的过程中,需要明白六度的重要性。平时持戒也好、布施也好,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哪怕布施一块钱给可怜的乞丐,前面也要有发心,中间有个好心好意的心态,不要侮辱他或蔑视他,最后以大乘回向来摄持,这样一来,依靠六度之因,将来可成就二身(色身和法身)之果。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也说:“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每一个众生将来都会圆满色身和法身,但二身之因,现在就要准备,就像学生必须经过读书才能进入大学校门一样。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要认为:“六度只不过是一种说法,与我无关!”前辈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如何行持六度万行,我们也应该尽心尽力去做,这样一来,心力才会逐渐提升,烦恼障碍才会慢慢消除,最后现前如来身相,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
丁二(广说)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戊一、布施:
这里只象征性地讲了一些布施,至于具体内容,可从其他论典中了知。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
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
此处布施的主要对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否则,想把其他众生视为父母是不现实的。
大小乘的佛经中,非常强调对双亲的孝敬。一个人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在他的家族中、在他的命运中,会得到梵天、帝释、四大天王为主的白法天尊之护佑和加持。同时,诸佛菩萨化现的善知识也非常喜欢这种人,对他进行加持之后,他的家族中会不离堪为世间应供的阿阇黎。
《亲友书》的字面意思,虽然看似好懂,但对于有些颂词,希望你们不要解释错了。现场听闻的人也好,以后通过光盘学习的人也罢,一定要认认真真思维,看你的理解是怎么样的,再对照讲义里的解释,看一看有什么出入。不要凭自己的妄想分别念,把这个颂词解释成:如果孝顺父母、供养上师阿阇黎、供养梵天等,那么今生感得妙色,来世转生善趣。如果这样理解,简直与法义差十万八千里。因此,大家平时学习经论时,千万不能改变圣者的本来意图。
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离护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识的转世。同时,今生会以感恩图报等功德而美名远扬,处处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来世也将转生到善趣中。由此,假如一个人忤逆不孝,他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不管在佛教中,还是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依此可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和德行。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父母如果仍健在,自己应尽心尽力地照顾,倘若实在照顾不上,也要经常安慰他们、问候他们。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是这样,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若没有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我们根本不会懂文化知识、取舍智慧。阿琼堪布在《大圆满前行笔记[1]》中专门讲了父母对孩子的恩德,包括世间智慧的恩德、出世间智慧的恩德,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没有父母的教导,你从小在牛群中长大,现在吃饭可能连筷子都不会拿。所以,有报恩之心非常重要,这种人即生中名声远播,他世能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享受快乐。
不过,现在社会变得比较可怕,古人对父母尊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如今这个社会,孩子只学习文化知识,从来不懂孝养父母,这也跟教育脱不了干系。其实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意谓儿女把父母顶戴在头上。可是现在的人若孝顺父母,大家都觉得特别稀有,纷纷歌功颂德,这是极其颠倒的。
现今这个时代跟以前不同,以前每一家有三四个孩子比较正常,但现在因为种种因缘,父母生的孩子比较少,如果这个孩子不孝顺,那父母一辈子就没有指望和依靠了。有些人说:“我已经出了家,没办法报答父母的恩德。”这种说法不对。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莲池大师也在教言中说:“大孝之中的大孝,就是引导父母念佛,最终往生净土。[2]”
然而现在有些父母,子女如果出家了,就觉得一切都完了,让他永远不要回来,不然,附近的人会指指点点,自己也抬不起头来。但我们藏地有些地方恰恰相反,一家如果没有出家人,就觉得这家跟屠夫家一样,特别不光彩,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父母会千方百计让孩子出家,并且把这作为炫耀的资本,到处去宣传。
你们如果有出家的缘分,当然非常好,但若没有这种缘分,不管怎么样,父母健在时,自己也应该供养承侍。《大集经》中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世间上若无佛出世,善于承侍父母,即是承侍佛陀。纵然父母已离开人间,我们在开法会、朝圣地时,提一提他们的名字,或者交钱请僧众加持,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已故的父母为了养育你造过很多恶业,如今可能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若依靠僧众的威力念经超度,他们也有摆脱的机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还说:“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六祖坛经》也说:“恩则孝养父母。”因此,我们应当报答父母的恩德。如果实在不能报恩,也不要天天让他们生气,毕竟老年人很快会离开人间,在短暂的岁月里,你没有能力让他快乐,也不要让他大动肝火。有些父母脾气不太好,假如给气死了,你过失也比较大,已经造“无间罪”了。
子女对父母孝顺,就会得到护法神的帮助,很多上师也喜欢他,寺院的大和尚、住持肯定会加持,赐予他悉地。否则,对父母都不孝顺,有些上师有点害怕:“他对生身父母尚且如此狠,会不会有一天对我也是这样?”所以不敢接近他。
现在的教育体系,我始终认为,缺少感恩或者孝顺的理念,这样一来,孩子长大之后,对父母漠不关系、置之度外。我看到一本书里说,人们把该恭敬的父母扔出门外,不该恭敬的宠物迎到家里,而且“娶了媳妇抛弃娘”,种种行为非常过分。父母一辈子呕心沥血抚育他,结果他长大之后,把父母像仇人一样对待。米拉日巴的道歌中,这方面的教言比较多[3],我们讲《前行》时也描述过。
你们已经出家的人,父母虽然不一定同意,但你平时积累的善根,应该回向给今世父母为主的有情众生,以报答他们的恩德。假如父母已然辞世,有机会要给他们多作回向。我母亲现在77岁了,每次一开法会,都写她父母的名字请僧众念经,这种传统很值得学习。我们这里极个别道友,一年也不给父母去一个电话,父母的心情如何,你们也应该清楚。有些人的父母去世了,但他遇到殊胜的对境时,从来不提他们名字,也不作一点善根回向,这是不孝顺的表现,以后应该学会关心父母为主的众生,这是很重要的!
戊二(持戒)分四:一、所护之戒;二、断除彼之违品;三、行持同品不放逸;四、以比喻说明不放逸之利益。
己一、所护之戒:
下面讲八关斋戒。乐行王是在家居士,所守的居士戒有长期与短期两种,八关斋戒是短期的,即一日之戒。作为守八关斋戒的人,首先应该把戒条搞清楚,否则到底守什么戒也不懂。当然,小乘八关斋戒,出家人没有必要受[4],但是大乘八关斋戒,在家人、出家人均可受持。
八关斋戒共有八条戒律:
损害盗夺与淫行,妄语贪酒非时餐,
喜高广床与歌唱,舞蹈花鬘皆当断。
随行罗汉之戒律,若具此等八斋戒,
持长净转欲天身,当赐善男善女人。
作为在家人,诚如《三戒论》中所言,能长期守持三皈五戒是最好的,若不能这样坚持,在吉祥的日子里、特殊的节日中受八关斋戒,功德也非常大。
八关斋戒的分支是:一、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二、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三、断除一切不净行;四、不说妄语;五、不喝酒;六、不非时食,要过午不食;七、不喜爱高广大床;八、不唱歌,不跳舞,不佩带装饰、打扮化妆(这三者合为一戒)。前四条根本戒属于戒律支,戒酒为不放逸支,后三条是禁行支,以上八种要一概行持。追随往昔目犍连、舍利子等圣者如何受戒而成就,我们也应当如是受持,这样观想之后,在善知识面前接受八关斋戒。持此长净将来可投生为欲天的悦意身体,根本不会转为劣身。因此,龙猛菩萨要求乐行王自己好好地受持,因缘具足、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理应给有缘的善男善女传授。(一般来讲,斋戒应由出家人传授,倘若条件不具足,也特殊开许由具别解脱戒的居士传授,此处讲得比较明确。)
汉地的居士经常守八关斋戒,这种现象很普遍。首先,最好在一个上师那里接受戒律,后于一年不同的日子里,早上天还没有亮时,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受。这对不能长期守戒的在家人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毕竟有家庭的人持戒有一定困难,有时候需要喝酒,很多行为也不方便,甚至不能睡高广大床(很多人买了大房子之后,可能要犯戒律吧,第一个就买特别大的床,古代可不是这样,但现在人连受八关斋戒的条件也难以具足。),唱歌跳舞不允许,包括看电视也属于犯戒,这样的话,城市里的在家人长期守戒有点困难,但守一天应该可以。
很多居士守八关斋戒时,自己闭着眼睛,让家人把电视关了;有些人在车上放音乐,突然想起今天守八关斋戒,赶紧把音乐关掉……由于平时约束自己的善根十分微薄,哪怕守一天的戒律,有些人也非常非常困难。虽然平时得到灌顶也有意义,但最重要的就是守持清净戒律。能长期守持当然好,如果实在不行,也应尽量守一天之戒。
以前我翻译过八关斋戒的功德[5],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公案。记得有一次,月幢师徒到一个地方去,看见有一个重病缠身的女人,痛得辗转反侧,头发一根根竖立着,眼睛无法睁开,躺在地上。月幢上师慈悯地作加持后,对她说:“你的痛苦肯定是往昔造不善业的果报,一定要安忍。”女人哭着说:“不仅仅是往昔,就是现世,我也造了无量重罪。”于是一五一十地讲述起来:
她原本是一个商主的妻子,有一个7岁的儿子。商主到尼泊尔做生意,三年未归,她经不住外缘的诱惑,与另一个男人同居,生了一个儿子,后将孩子杀了。当时受用已是精光,依此因缘,又杀了一位上师。听说商主要回来,商主的儿子对她说:“我的父亲就要回来了,母亲,你该怎么办呢?”她听后特别生气,用脚使劲一踢,没想到正中儿子的肝脏,这个儿子也死了。商主到家后,一个仆女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他,他怒不可遏地说:“明早我要将这个恶毒女人的眼睛挖出来!”听到这话,她十分害怕,于是当晚在酒中下毒,商人主仆十一人、邻居的男女与一位上师都被毒死了。她惊惶地逃走,然后就开始生病……于是月幢上师为她传八关斋戒,她受了几次之后,命终没有堕入恶趣,而转生于印度的一个富贵之家。
可见,守持八关斋戒的功德极大。尤其是作为在家人,三皈五戒非常重要,自己一定要有戒律的约束,否则连善趣人身也得不到。正如《俱舍论》所说,持戒才有转生善趣的福分,其他善根则无法获得。所以,人生很短暂,自己一定要护持清净戒律,这样才有解脱的希望。
己二、断除彼之违品:
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
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
守持净戒的违品,作者讲了十三种烦恼,这在修行中很容易出现,我们一定要断除。
一、悭吝:拥有的财物不愿意布施给众生,不愿意上供下施,连自己享用也舍不得,一直紧抓不放,即所谓的“爱财如命”、“一毛不拔”。这种烦恼是菩提道的大障,我们拥有财富时,要尽量用它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否则,死后一分钱也带不走,只能留给亲友或者怨敌享用。因此,应该断除吝啬之心。
二、谄:《俱舍论》中说,这种烦恼是心不正直,将自己的过失覆藏起来。《法华经》云:“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按理来讲,自己的过失理应在诸佛菩萨或圣者道友面前发露忏悔,但他不愿意表露出来,心不实在。
三、诳:本来自己没有任何功德,却装模作样显出一副有功德的模样,说自己见到本尊、梦中得到授记,在众人面前虚伪诳行。
四、贪:有关讲义中说,指对受用财物十分耽著。《瑜伽师地论》云:“诸烦恼中,贪为最胜。”对我们欲界众生来讲,贪心不容易断除,若能做到这一点,行持有意义的事情轻而易举。
五、懈怠:是精进的违品,《瑜伽师地论》中说:“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有些人把睡觉当作一种快乐,不看书也不背书,整天吃饱就睡,把宝贵时光都荒废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对欲界众生来讲,每天稍微休息一下是有必要,但有些人可能烦恼现前,睡一天都没有问题,如此懒惰是不行的,对众生和佛法有利益的事情,该做的一定要做。我们有时候看别人特别精进,自己就不敢懈怠了。但有些人表面上很能干,实际上特别懈怠,跟猪八戒没什么差别。(猪“八戒”,是不是守八关斋戒啊?下午他吃饭吗?)
六、贪欲:对与异性淫行的欲乐非常贪著。
七、嗔恨:忿怒为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华严经》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可以摧毁无量善根。
八、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功德,但自以为具有,以至于目中无人、傲气冲天。
除了这八种烦恼,还要加上五种骄傲:种姓骄、相貌骄、广闻骄、韶华骄、权势骄。这些在《入行论》中也讲过,此处只是大概介绍一下。其实慢与骄有很大差别,慢是身语中出现的,骄则是心里想的。
一、种姓骄:是国王、婆罗门等高贵种姓,就有一种优越感,或者是富贵家、领导家的子女,始终觉得自己超人一等。
二、相貌骄:长得漂亮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跟天子、天女没有差别。
三、广闻骄:稍微听过一点法或者世间知识渊博,就觉得很了不起。
四、韶华骄:把青春年少当作炫耀的资本,蔑视那些老态龙钟的人,不知道他们阅历丰富。
五、权势骄:有显赫权势、高官爵位,就高高在上、自我陶醉。如果是一个副局长,局长没来之前,他在下属前趾高气扬,假如局长来了,他的头就低下来了;局长上面的副县长来了,局长的头也低下来了;副县长上面的正县长来了,副县长的表情又完全不同……这些领导有时候看来很可笑。
我们不要有这些骄傲,其实地位也好、相貌也好、种姓也好,只不过是一个假象。在轮回的漫长岁月里,如今特别低劣的人,前世也曾当过一国之君;现在相貌端严的人,往昔也沦为丑陋之人,倘若今世傲慢,来世会变得特别卑贱。所以,应该像如来芽尊者所讲的那样,无论你有财富、种姓、智慧哪方面的功德,都不要生起傲慢心。其实你的智慧、相貌再怎么样,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人间若无人比得上你,但天人肯定比你强。我们应效仿前辈大德的谦虚,不要骄傲自满。有些年轻人长得不错,身体没有病,看到老弱病残就生傲慢心,却没有想到,再过几十年,自己也照样会变成这样,衰老无常是自然规律,任何人皆无法阻挡。所以,大家要经常忆念无常,拥有幻化般、水泡般的钱财、相貌、青春时,应该依靠它来利益众生,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总之,上述这十三种烦恼,我们要视如怨敌尽力断除,就算不能完全断除,也要了知它的过患,毕竟烦恼是有为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之后,它就会销声匿迹。对此,还要经常祈祷三世诸佛、传承上师,使他们的加持融入自心。法没有融入心,什么烦恼都无法对治;法如果融入心,表面上你的行为不如法,实际上你的境界始终处于佛法氛围中,白法天神也会时时加持,传承上师也会赐予安慰,最终你的修行定可善始善终!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即《显密宝库26—前行备忘录》。
[2] 莲池大师有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3]米拉日巴尊者说:“子初悦意如天子,慈愍之心难形容,中间过分催索债,虽施一切无悦时。别人之女迎入内,大恩父母逐出外,父亲呼唤不答复,母亲呼唤不应声,后成冷淡之邻居。勾结狡者造恶业,自生怨敌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耙绳,世间子孙我不求。”又说:“女初笑颜如仙童,掠夺财宝具大力,中间讨债无尽头,父前公开索要走,母前暗地偷偷带,施给不知报恩德,嗔恨大恩之父母,后成红面罗刹女。若善他人之荣耀,若恶自己祸害源,祸害魔女刺痛心,断除无觉之忧愁,祸根之女我不求。”
[4] 因为出家戒律中已经包括,不必重新受持在家戒律。
[5]上师翻译过阿旺彭措尊者的《大乘斋戒功德》、凑哲扬珠尊者的《斋戒功德相关公案》,现收录于《显密宝库15—戒律辑要》。
思考题
10、什么叫做六度?请分别解释各自法相及其果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圆满六度?
11、宣讲布施度时,为何布施的对境只提到了父母?孝顺父母有什么必要?会获得哪些功德?你是一个孝子吗?平时如何对待父母?
12、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它具备什么特点?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
13、守持净戒的违品,有哪十三种烦恼?请一一说明。你相续中有什么烦恼?打算如何断除?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