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猛菩萨亲友书讲记(二)[索达吉堪布]
第二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全知龙猛菩萨所造的殊胜教言——《亲友书》。
“初善首义”分为两方面,第一个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二个。
丁二、以意义而谦虚:
于大能仁之众教,王汝虽先已精通,
犹如石灰依月光,岂非较前更美妙?
龙猛菩萨是佛陀亲自授记的大德,他的智慧远远超过乐行国王,但为了提醒后学者拥有超群智慧也要谦虚,同时以善巧方便摄受国王,他在这里说:对大能仁佛陀调伏一切烦恼的三藏教言,乐行国王您虽已通达无碍,(我没有找到乐行国王的具体简介,但据有关史料记载,他是非常虔诚善良的君主,也是一位佛教徒。他曾依止过龙猛菩萨为主的诸多上师,对佛法的教义相当精通,不像现在的个别君主一样,只会抽烟、喝酒、贪污、做非法事,不要说对佛教一无所知,就连世间高尚道德也不了解。)可是我通过书信方式给你传讲《亲友书》,并不是没有必要的。
佛陀的教诲具备初善、中善、后善,就像《随念三宝经》中所说:不管是哪一个众生,最初如理听闻佛法,就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种下殊胜善根,这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此为“初善”;对所听闻的法义抉择思维,将自心的染污和烦恼予以遣除,并直接享受法乐,此为“中善”;最后依靠修慧来行持,彻底远离三有,获得殊胜果位,此为“后善”。所以,我对国王您再次宣讲如此善妙的如来教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说,犹如白色石灰或白漆所涂抹的墙壁,本来就很光亮了,如果再映上十五的皎洁月光,就会显得更洁白、更好看。也可以喻为,金山上映上金色的阳光,或者雪山上映上白色的月光,都会显得比以前更庄严。同样,国王您原本对佛法十分精通,我再抛砖引玉地为您传授《亲友书》,那么您的慈悲、智慧、信心等功德会蒸蒸日上,不了解的知识可以了解,已了解的知识得以稳固,因而有极大的必要。
通过此处的教言可知,我们不能因为听过一个法,或者对佛法教义略有了解,就得少为足。作为智者,对如来教法不能有满足感。萨迦班智达说过:“大海不厌河水多,国库不厌珠宝多,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很多上师白发苍苍时,仍坚持不断地闻法。我们也看过很多大德的传记,他们对一部法要听多少次?大家应该非常清楚。而个别人听了一部法、学了几堂课,或者以前听过《亲友书》,现在就不想听了,这是不合理的。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不要说显密的甚深法,就连最简单的法,有些人也不一定精通。包括德巴堪布[1],最初在格确堪布面前听《佛子行》时,当时轮到他考试,他根本讲不来,一直坐在那里,头不敢抬起来。堪布慈悲地说:“你如果实在讲不来,就给我大声读一遍吧。”他就大声读了一遍……后来我对此反思过,确实,很多高僧大德刚学佛时,也是对佛教一无所知。包括学院讲五部大论的一些法师,刚开始对很多法义都不了解,但随着善根的逐渐成熟,再加上自己不断听闻,现在已经对佛法精通无碍。
因此,你们不要听一个法就满足了。《大智度论》云:“菩萨唯以三事无厌:一供养佛无厌,二闻法无厌,三供给僧无厌。”我曾看过《大乘悲分陀利经》,里面也讲了四种无厌:“施无厌、闻法无厌、摄众生无厌、愿无厌。”一个大乘菩萨,首先闻法最关键,假如对闻法生厌倦心,不愿意听受,外面的世界那么复杂,你不可能不受影响,所作所为很容易与正法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最终没有办法挽救。
因此,大家不要有一点基础,就认为不用再学习了。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只要一历耳根,就会永为道种。曾经我看过一本书,说是印度僧护法师传法时,旁边有一个婆罗门在偷听,想知道他在说什么,结果听了半天也听不懂,但由于他听到了法音,死后就得到了圣果。有时候我去一个地方,几个便衣警察混在人群中听法,我心里也很高兴,他们虽然没有闻法的意乐,但只要耳边听到了,对今生来世都有大利益。
我们在法王身边呆过的人很清楚,法王一生中把讲经说法摆在首位。上师经常引用世亲论师的一个教证说:“闻慧有利于来世,布施亦无如是益。”虽然布施是最好的亲友、最主要的伙伴,功德非常大,但闻法可遣除生生世世的无明烦恼,彻底断除轮回的根本,布施不可能有这种利益。
在座很多大法师、大和尚曾听过很多佛法,但不能就此有傲慢心,还是要听闻其他法师的课,这对自相续会有帮助,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可以了解。学习《入行论》的时候,有些人听完之后确实有这种感觉,这次学《亲友书》也是同样,乐行王已经很了不起了,但龙猛菩萨仍让他好好听法,此举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所以大家也应该坚持闻法。
当然,在闻法的过程中,首先要了知它的功德,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一种传统。譬如买一件珠宝,你先要知道它的价值,否则什么都不懂,就算给你如意宝,你也会不屑一顾。这方面大家要记住!
乙二(中善论义)分二:一、宣说增上生与决定胜道之基础——信心;二、道之本体。
丙一(宣说增上生与决定胜道之基础——信心)分二:一、略说随念所信之对境——佛陀等六者;二、广述后三随念。
丁一、略说随念所信之对境——佛陀等六者:
如来殷切而告言:佛陀妙法与僧众,
施戒天尊六随念,各功德资常忆念。
这里讲了六种随念,为大小乘之共同修法。
佛陀又名胜者,原因是他可以力胜四魔。所谓四魔,一为烦恼魔,即对五蕴执著而产生贪嗔痴烦恼;二为蕴魔,即轮回的一切痛苦是由五蕴所生;三为死魔,即五蕴刹那变迁、无常坏灭;四为天子魔,即对证得无生无死的果位从中作梗,令人散乱放逸的天魔(如魔王波旬及其眷属)。
超胜四魔的佛陀,在《涅槃经》、《杂阿含经》等经典中讲了六种随念——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布施、随念戒律、随念天尊。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始终都不能忘记,要常常随念。
当然,这并不容易做得到,包括我们披着袈裟的出家人,一旦反观自心,确实也很惭愧,虽然没有像世间人一样,天天想发财、想出名,但包括我自己在内,也经常处于无记状态中,善法也不念、恶法也不念。世间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要么想自己的事业,要么想自己的工作,要么想自己的家庭,学生对自己的成绩特别重视,年轻人简直把感情当作生命,开口闭口就是“不愿与君长相思,但愿与君长相守”,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这方面,各种烦恼非常可怕。如果他们把这些时间都用来随念佛、法、僧、布施、持戒、天尊,诚如华智仁波切所说,可能早就成就了。
此处龙猛菩萨明确地说了,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时时不能忘的有六点:
第一、佛陀:大慈大悲的佛陀圆满自他二利,具足一切功德。我们有时观想他的悲心、有时忆念他的智慧、有时思维他转法轮的无量利益……应当力所能及地去供养、祈祷。
第二、佛法:佛陀宣讲的妙法无非是灭谛和道谛,灭谛是诸法的空性,要通过道谛而证悟。对这样的正法要念念不忘、尽量行持,常观察自心与法是否相融。
第三、僧众:佛陀的追随者——大乘菩萨和小乘僧众,是我们乃至菩提果之间的助伴,也是我们的榜样,应该要向他们学习。
以上三者,即是随念三宝。我们平时念《随念三宝经》,目的也是如此。说简单一点,皈依佛就是皈依觉悟者,因为世间的大彻大悟者唯有佛陀;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说的万法真理,对此应该通达并行持;皈依僧就是希求真理的过程中,加入希求者的团体中去。我们作为佛教徒,理应始终不离皈依三宝的心念,就像世间人执著感情、事业、钱财一样,不论吃饭还是睡觉、白天还是晚上,都要想到三宝,这样才能变成很好的修行人。
第四、布施: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作法布施和财布施,这是一切福德的来源。
第五、持戒:出家人有出家戒,在家人有在家戒,受戒之后,要经常提醒自己:“我是守戒者,我是三宝弟子,我是出家人!”
第六、天尊:此随念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忆念行持善法,可获得三十三天等天尊乃至佛陀的果位;另一种是四大天王等世间天尊,及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出世间天尊,他们的慧眼一直在看着我,是我们修道的见证者,对此应当不断忆念。
倘若修持这六种随念,则可往生极乐世界。佛在《观无量寿经》中说:“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如果我们修行不用功,有些境界退失了,什么感应都没有,也可通过六种随念将其恢复,犹如饥饿的人获得了美味佳肴,可令身体慢慢强壮。如《杂阿含经》云:“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有些人修很长时间,但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在根本上出了问题——没有六种随念,只想自己得一点受益,这样的话,你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实现。
六种随念法,在《现观庄严论》、《智者入门》等论典中都有提及,我在这里不广说。总而言之,希望修行人的心经常依于这六种对境!
丁二(广述后三随念)分三:一、随念天尊;二、随念布施;三、随念持戒。
随念佛、法、僧三宝,此处没有广讲,主要是讲后三种随念。
戊一、随念天尊:
身语意门当常依,奉行十种善业道,
杜绝一切醇美酒,欢喜贤妙之维生。
从颂词字面意思看,似乎没有讲“随念天尊”。但实际上,行持十善、断绝美酒能转生天界,通过“因”来思维“果”,由此侧面来讲随念天尊。
所谓十善,即身体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三种罪业,而奉行爱护生命、慷慨布施、守持戒律三种善法;语言断绝妄语、两舌、粗语、绮语,而尽量说谛实语、化解怨恨、说悦耳语、精进念诵;内心断除贪心、害心、邪见,而满怀舍心、修饶益心、依止正见。身体和语言的七种善法叫做“业”,三种意善业叫做“道”,共称为“十善业道”。七种身语“业”依靠心的“道”来运作,没有心的摄受,身语之业不一定完全成熟。
关于十善业道,《前行》、《俱舍论》中有详细解说。但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说出家人,在家人也要断绝十种不善业。往昔藏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时代,在家人务必要守三皈五戒,远离十种不善业。现在的居士也应做到这一点,否则,不要说大成就,连一个善良的人也当不了。有些学佛的人杀生特别严重,偷盗、邪淫、绮语、恶语也相当厉害,虽然断除内心的贪嗔痴有一定困难,但身体和语言的恶业若明显造作,绝对不是一个居士所为。如今有些人口头上吹得天花乱坠,说自己见到本尊如何如何,但连十善法也行持不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当然,身为佛教徒,还要断除一切美酒。前面讲过饮酒的过失,好酒者无法利益他众,也无法利益自己。《难提迦请问经》等经典中,都描述了饮酒者愚痴、丑陋等很多过患。所以要想解脱的话,就要把这种罪业一并铲除。前段时间我也翻译过华智仁波切《饮酒之过失》,里面从五个方面来阐述:一、总说酒的过失;二、分说与别解脱戒相违;三、分说与菩萨学处相违;四、分说与密宗誓言相违;五、宣说戒酒的功德利益。这部论典,我觉得非常珍贵。饮酒的过失特别大,历史上有很多君王因美酒而毁坏了国政,丧失了江山。现在也有很多领导,整天喝酒来虚度人生。佛经中说:“莫喜乐饮酒,酒为毒中毒。”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除了远离十种不善业外,还要断除饮酒、抽烟等恶习。
在这个基础上,龙猛菩萨说应当过一个善妙的生活,衣食住行不要染上十种恶业。在家人虽不可能全部剃度出家,佛陀时代出家人比例也很少,但即便你在家,生活也应该维持清净。现在很多人一说学佛就想出家,其实只要符合居士的要求,尽量不造十恶业,不喝酒、不抽烟,通过正当的经商务农来过活,这也是开许的。就算你在做生意或者耕耘的过程中,犯下一些罪业,也可以通过念咒语来忏悔。藏地大多数都是佛化家庭,平时不杀生,依靠自己的能力享用清净饮食,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在家人,不能过于贪恋五欲、无恶不作,天天喝酒、杀生,疯狂般地摧毁因果,在短暂的人生中,自己应该守持清净的戒律,过一个善妙的生活。《正法念处经·十善业道品》中说:“若不坏法意,常于法中住,则不行生死,彼白法具足。”假如没有毁坏正法,长期住于如理如法的行为中,那你不会堕入生死轮回,完全具足各种善法。
所以,在家人应生活清净,不要花天酒地,每天都造恶业,毕竟俗世享乐都是虚假的。但是,若把孩子、家庭统统抛弃,一个人躲到山顶上,这也不太现实。原来我读甘孜师范学校时,有一个同学叫云中益西,我们两个很想出家,但他父母不同意,把他囚禁起来。后来他只好结婚生子,有了两个孩子,但前两年还是出家了。他的决心非常大,许多人也很随喜,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他有家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违缘。所以,刚开始若没有因缘,事后也有一定的麻烦。当然,倘若你发心很坚定,最后也有成功的希望。
总之,有些人不要太极端了,如果像唐朝的汉地和我们藏地一样,在家人守在家人的净戒,出家人守出家人的净戒,在各自的位置上行持善法,对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也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戊二、随念布施:
知财动摇无实质,如理施比丘梵志,
亲朋贫者为他世,施外无余胜亲友。
我们要认识到,有漏财物如同水泡一样,现而不实、刹那毁灭,无有可信赖的实质。有些人无论多么富足,仍然贪得无厌,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理当如理如实地布施。(如果布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或来世的财富,这种发心非常不清净,我们理应杜绝。)
至于布施的对境,应是具足功德的比丘、沙弥等功德田,因为他们相续中有戒体;或者是印度的梵志(婆罗门),他们一辈子行持善法,最终获得五通;唐译《亲友书》中说还有“仙师”[2],即仙人,是在寂静地方有超越功德的一些修行者;以及恩德非常大的父母等恩田,或者修行过程中饶益自己的好友;还有贫困者、弱小者、脆弱者等等。对这些对境应该尽量作布施。
布施对来世的利益相当大,为了来世,再没有比布施更殊胜的亲友了。世间亲友在你离开人间时,一个也带不走,但如果尽心尽力地布施,来世定有福报和功德伴随着你,即使转生为饿鬼,也会变成守财饿鬼[3]。
其实世间财物虚幻不实,今天你是亿万富翁,明天也许会一贫如洗。10多年前有一个人叫邢诒前,他拥有亿万资产,是远近闻名的香港富豪,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家财散尽、身无分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故事。因此,当你拥有财富时,理应“知财动摇无实质”,广作布施、造福众生。
2006年,“股神”巴菲特宣布,他将陆续把85%的个人股份,捐赠给比尔·盖茨夫妇慈善基金会,价值高达370亿美元。
2008年6月,比尔·盖茨对全世界宣布退休,这条消息本是财经界轰动一时的大事,但他的退休“宣言”却比这更令人震惊。他宣布:将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
这些人有没有大乘或来世的概念,我不也太清楚,但这样主动散尽家财,的确不失为明智之举。因此,有条件的话,应该尽量布施。但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像《贤愚经》中所说:有一个穷人没有钱,捡几块干净石头供僧,因为有诚心,后于91劫中随意享受安乐。
这方面的公案比较多。有一次,嘎达雅那尊者去舍卫国的途中,见到一位女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大哭。尊者问她为何如此伤心,她说:“我是一个苦命的穷人,每天都感受着饿鬼般的痛苦,实在是不想活了!”尊者开导她说:“不要伤心,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女人惊叫起来:“你不要乱说,有什么人肯买贫穷?”尊者回答:“卖给我,我肯买!”“那怎么卖呢?”尊者开示道:“要布施!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前生没有布施;富人之所以富贵,是前生肯布施。因此,布施是卖贫买富的最好方法。”
女人听后道:“你说得不错。不过我一无所有,手中的水瓶也是主人的,你叫我怎么布施呢?”尊者把钵递给女人说:“布施不一定要钱,见别人布施,自己随喜也可以。现在你持此钵盛水给我,作为你对我的布施。”女人此刻才真正明白布施的意义,当即依教奉行。后来她以供水功德,死后转生为天界具福报者。
如今很多唯物论者的因果观念比较差,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贫穷。其实就如同一个父母所生的两个孩子,一个好好读书,成长之后有智慧;一个不愿意读书,长大后就找不到工作,二者命运有天壤之别。同样,我们即生中若勤于布施,来世就会有财富,但如果特别吝啬,理所应当变得贫穷。所以,我们希求“因”比希求“果”更重要。有一个人总抱着黄财神像说:“黄财神,我很想发财,你快给我财富!快给我财富!”听说她在佛堂里天天磕头,一直把头贴在黄财神身上。其实就算黄财神的威力不可思议,但你若没有种布施之因,也不能得到财富之果。所以,布施对今生来世的功德非常大。
戊三、随念持戒:
汝戒未失无缺憾,未混未染当依之,
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一般来讲,当时的印度国王都受三皈五戒,故作者对乐行国王说:具足清净戒律的四种功德,大王你理当继续依止、受持,若能如此,一切功德皆依戒律而生。\
哪四种功德呢?所持之戒远离一切破戒的过患,清净无损,这叫做“未失”;在这个过程中,具足强有力的对治,未被违品的烦恼所沾染,这叫做“无缺憾”;勤于追求寂灭之果,未混杂希求小乘寂灭的发心,这叫做“未混”;也没有染上破戒之因的烦恼和恶心,这叫做“未染”。概而言之,远离一切破戒过患之未失,圆满一切对治智慧之无缺憾,远离希求世间果报之未混,断除一切破戒因之未染,具足这四种条件的戒体,诚如《普贤行愿品》所言:“无垢无破无穿漏。”乐行国王你应该受持。
乐行王守持的是居士戒,需要具备以上功德。当然,作为出家人,按《毗奈耶经》要求,也要守持清净戒律,这对今生来世的利益无法言说。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常引用本颂的“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作为教证,以强调戒律的重要性。意思是说,大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飞禽走兽、地水火风、房屋草木的依处就是大地,同样,增上生与决定胜一切功德的根本,即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律,有了清净戒律,一切功德才有产生的可能。《遗教经》中说:“当知戒为德所依。”与此处所讲的不谋而合。
这方面,在“文革”期间,法王如意宝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典范。上师说:“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厄难的时期,守戒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我们这些老比丘经过艰难险阻,始终能护持清净戒体。你们现在持戒的环境如此优越,为什么不珍惜宝贵的戒体呢?”
虽然每个人的烦恼和对治力不同,持戒的情况也各种各样,但大多数人依靠对治力,应该能守护清净的戒律。我们学院就有些出家人,在家时行为很不如法,每天呆在不清净的场合中,但出家受戒之后完全变了,三门护持得非常清净,这样的修行人也相当多。所以,戒是一切功德的来源,能见到佛陀并不重要,见到上师也不重要,守护自己的根门才最重要。如佛陀在经典中所说:“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为了守护清净的戒律,有些人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记得《贤愚因缘经》有一则公案说:有位沙弥到一个施主家化缘,当时施主全家外出,只留一个女儿看家。她见沙弥长得庄严,欲火中烧,就在他面前摆出各种媚态,强迫沙弥与她行淫。沙弥无法脱身,暗想:“我有什么罪业,碰到这样的恶缘?我宁舍身命,绝不可毁犯三世诸佛所制禁戒,绝不可玷污佛法僧三宝!”乘女人闭门之时,沙弥拾起一把剃刀,合掌发愿:“我今为护禁戒,舍此身命,愿投生之后,出家学道,修清净梵行,漏尽成道。”发愿毕,自刎而死。国王听说后深生敬仰,前往礼拜供养,并广为赞叹,将他的事迹传遍全国。
现在末法时代,像这样的修行人非常罕见,但一般来讲,出家人当护戒如目,在家人也应守持三皈五戒。如果没有以戒律为基础,任何功德皆无法产生,哪怕想转生于善趣,也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因此,我们受了戒以后,一定要以正知正念来守护,永远不要毁坏。
希望所有的人都有清净戒律作为所依,有了清净的戒律,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可以增长。如《赞戒论》所言:“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赞戒论》的作者格蒙旺波·丹增诺吾[4],一辈子守持清净戒律,圆寂时是站着往生的,他口中念诵:“我是邬金莲花生,无生无死之佛陀,菩提心体无偏袒,沙门八果离虚名。”边念边示现圆寂了。
因此,清净戒律对每个修行人都非常重要,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一切功德的依处。《教比丘经》中说,有些人的戒律是痛苦之源,有些人的戒律是快乐之源,破戒者堕入恶趣饱受无量痛苦,而守戒者暂时转生到善趣中,究竟则获得无上涅槃。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的上师。
[2] 唐译:“知财体非固,如法施比丘,仙师及贫贱,来世为亲友。”
[3] 生前经常布施,但由于戒律不清净,死后沦为饿鬼。不过以布施的果报,做饿鬼时仍拥有大量的财富。
[4]详见《显密宝库15—戒律辑要》之《邬金丹增诺吾略传》。
思考题
4、佛陀的教诲具备初、中、后哪三善?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5、名词解释:四魔 六随念 十善业道
6、怎么样修持六种随念?如此做有什么功德?
7、种什么样的因才能得生天界?衡量一下自己,你有把握吗?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8、我们辛苦积累的财富,为什么要布施出去?请从今生、来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9、你现在守的是什么戒?如何让它具备四种功德?为什么要守持清净的戒律?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