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出离心>>正文内容

上等修行人的修行准则:世间没有两全法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7日
来源:德格宁玛嘉绒寺_新浪博客 2012-06-28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修行人懂得放下,才会成就。如果从内心深处想修法,必须自心放下现世利益一直到死。假设能生起这样的意念,那么,天、人、鬼三者必定不会使其为难。”若有了舍弃一切的心态,即使我们修行中出现违缘,也定会逢凶化吉。历史可以证明,真正的修行人,没有一个人饿死,也没有一个人冻死。试想,倘若是个世间人,放弃工作很可能会饿死,但修行人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依靠护法神的护佑,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只要坚定地修行,衣食不但不成问题,最后还会获得无上成就。

  扎噶仁波切曾说三种修行人:上等修行人,已将贪恋现世中欲妙之藤斩草除根,专心致志地修行,从而获得了见修行的稳固境界,在此基础上,利他事业也极为广大。中等修行人虽然无有广闻博学的智慧,可是对于上师所传授的窍诀要点,却能像盲人握住牛尾那样一丝不苟地以无比虔诚的信心恭敬猛厉祈祷,并通过实地修行菩提心与正见获得证相,进而达到了无有厌倦地利益他众的境界。下等修行人虽然住在寂静处,却仍旧未断绝今生的束缚,身在静处的他们经常为现世的名闻利养而奔波忙碌,在世间人看来,他也成冒牌的修行人,在佛菩萨们看来,就成了耻笑的对象。 

  现在有些人说大话特别厉害,口口声声是“看破、放下、自在”,可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句话只是口头禅,真正能像古大德那样做到的,可以说寥寥无几。但即便做不到上等修行人,我们也应该做个中等,为听法至少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而不要天天追求世间享乐。

  智悲光尊者曾说:“修行人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那正法还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尊者说得非常非常好!一个修行人,适度拥有一些资具是可以的,但太过了就会变成障碍。有些人不光要求吃穿圆满,住处也想要舒适,一间房子不够要两间..这样就太没有必要了。修行不好的人依靠这些容易先成就了魔法。魔法是什么呢?就是散乱,这是修行的大障。《大庄严论经》亦云:“愚者贪利养,不见其过恶,利养远圣道,善行灭不生。”愚痴的人因为贪著利养,就见不到它的过患,最终,利养、名声、财富等,让他逐渐远离圣道,乃至灭尽一切善行。

  《阿育王经》里就有一则公案:有个修行人,虽然经历了长久修行,但对饮食起居特别讲究,故一直未能成就。为了调伏他对身体的爱执,优婆鞠多尊者将他带进山里,以神通化现一棵很高大的树,以及一个深广无比的大坑。尊者说:“你若能一切都听我的,我就为你说法。”他说:“好。”于是尊者让他爬到树上,先把两只脚放下来,他依教奉行。又让他放开一只手,他也照做,整个身体就靠一只手悬着。尊者要他把最后一只手也放开,他抗议道:“再放开的话,我就会堕坑而死了。”尊者说:“说好一切都听我的,不照做就不为你传法。”

  他想到此行目的,随即把眼一闭,不顾一切把手放开,准备堕下去。正当他这贪爱之念去除的一刹那,树与坑都不见了。从此,他不再执著色身,能够放下一切。上师这才为他传法,他精进地加倍用功,很快地就证得阿罗汉果。

  一个修行人该知道知足少欲,对修证而言,这是个很大的方便。不过,有时候不要堕入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刚学佛时,热情高涨:“我一定要当个上等修行人,夜不倒单!”然后非要苦行,把衣服、用具全扔出去,刻意吃些差的饮食。如果你能永远这样倒可以,但这很可能只是一时的行为,正所谓“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随着信心的退失,苦行慢慢也消失了。特别佩服有长久道心的人,十年、二十年乃至有生之年,对佛法的信心不断增上,对财产、名声从不贪著,只是一味地护持佛法和利益众生,这种精神非常可嘉。作为真正的佛教徒,希望每个人也能对照自身,好好斟酌一下这些道理。

  修出世间法所应经历的苦行:这也是上等修行人的修行准则。

  往昔诸噶当派大德,有所谓的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这是噶当大德留给后学的精华窍诀。

  一、心依于法:心依于解脱法,而不是世间法。

  二、法依于贫:修解脱法依于简单的生活。古来大德都是如此,是简单生活成就了他们的修法之旅,而非丰富的物质条件。

  三、贫依于死:过这种简单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时比较贫穷,成名后就开始过另一种生活。

  四、死依于干涸之壑:保证贫穷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沟里。

  修行人是分等次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像米拉日巴尊者,像噶当派诸位大德,像禅宗的众多高僧,他们都是或居于山洞,或住在森林,或修建茅棚,一辈子都在修行,这就是上等修行人。他们的目标只有解脱,不理会世间琐事,放弃一切,为求种种法,无怨无悔、永无疲厌地苦行,正如《华严经》所云:“头目及手足,肌肉施无悔,求种种经书,心无有疲倦。”

  像唐僧取经,也是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求得了正法。所以,如果我们要做上等修行人,就应放弃一切,一辈子都住在山里。据说,如今在汉地的终南山、云居山等地,就有许多这样的修行人。藏地桑耶附近的山洞里,也有许多隐士。我家乡就有一个,他离家二十多年了,一直在桑耶修行。去年他母亲死了,他回家超度。家人让他住满七七四十九天,他说:“我还是只呆七天吧。”七天以后,他又回到了山洞。家人也不拦他,早就当他死了,而他也从不联系他们。这就是上等修行人。

  真正的上等修行人,死时也死在山沟里,如同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死时无人探望我的尸体,瑜伽士我就心满意足了。”不过,死后尸体无人掩埋,或许世间人觉得太凄惨。但实际上,人死后尸体怎样处理都可以,根本没有什么差别。有人去尸陀林看了,回来后说:“尸体被砍成一块一块的,再喂给秃鹫,太残忍了,我死时可不愿意这样!”其实,天葬残忍的话,火葬也好不到哪儿去。当尸体被烈火焚烧时,肉都被烧得嗞嗞响,一会儿工夫,就只剩下一点灰了,这岂不是更残忍吗?其实,尸体送去尸陀林天葬,可以圆满极大布施的资粮。很多人布施了一辈子,在生命完结之后,还用身体再作一次大布施,邀请那么多秃鹫来享用,这确实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尸陀林的甚深意义,务必要深入学习才能了解,而不是用好奇心拍个照,就自以为是权威了。这些现象,若去关心的话,就会发现它有它的学问。像在古印度,有许多密教隐士在八大尸陀林修行,这方面有很多精彩故事,以此可以了解印度文化、藏地文化,乃至佛教与生活相结合的方方面面。

  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

  如今有些人觉得,修法不需要丝毫苦行,在成办今生俗事,享受幸福、快乐、名誉的同时,也能修成正法。其实,怎么会有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呢?对每个人来说,出世间法好的,世间法肯定不好;世间法好的,出世间法肯定不好。自以为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不管是你的上师、同修或是其他什么人,只是世间法比较突出而已。如果你觉得他各方面都很棒,那他也只是随顺你、随顺世间而已。但过于随顺世间的话,不可能具备真正的出世间法功德。凡是想世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从智慧、悲心、人格乃至各方面考察,没有任何一位补特伽罗,能胜过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但佛陀也没有想出世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因此犹如丢唾液般舍弃了转轮王的国政,离开皇宫来到尼连禅河畔,在六年里历经苦行精进修行,期间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只吃一粒米。佛陀还说过:“我于无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净诸业障,得胜智功德。”佛以自己的行持告诉我们:证悟绝非轻而易举,想一边享受世间,一边获得出世间成就,是不现实的。

  既然佛陀都不能兼顾,那谁又有能力两全呢?所以,作为修行人,我们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傲慢,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根基。有些居士听后,可能忧心忡忡:“如果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我不放弃家庭和工作,是不是就永远没机会修行了?”这倒也不是,我刚才所讲的,是上等修行人。你做不到的话,也可以用次一点的标准要求自己。作为一个居士,可能做不到这种上等修行,更做不到佛陀那样的苦行。但我觉得,一边学习、工作,一边修行,也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不过,有些人不喜欢做下等修行人:“如果做不成上等,那我中下等的也不做,干脆不修行了!”这种说法有些偏激。就像做人,你若做不成最好的人,又不愿做中下等的,那是不是人都不做了?或者像读书,你读不到前三名,就书都不读了?很显然,这种选择是错误的。不能名列前茅,至少也要完成学业;做不了最好的人,做个差不多的也可以。修行也是如此,把能做到的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人可能问:“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怎么理解六祖的‘佛法不离世间觉’呢?”

  其实,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对上等修行人而言,他们获得成就,并具有极高境界,虽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动,还会以世间法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不离世间法;而我们凡夫人修行,因为不能纯粹地修出世间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时,仍可以兼顾一部分世间法,尽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会为来世积累资粮。

  因此,对这些道理,大家需要多方面观察。其实,对从小就学佛的人来说,一般不会有很多矛盾。但后来才遇到佛法的人,在原来固有的信仰上接受佛法,还是会经常冒出各种疑惑。在这个时候,系统闻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米拉日巴尊者为例,说明世出世间法不能两全

  昔日,藏地的米拉日巴尊者,修行时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仅仅依靠荨麻充饥。到了最后,他整个身体形似骷髅,身上绿毛丛生,长满吸血虫,以致别人看到他时,都认不出是人是鬼。

  尊者身上的绿毛,是吃荨麻的结果。荨麻,不知道你们吃过没有?我小时候放牛经常见到,非常好吃。不过上面有刺,不小心扎到手很疼。尊者修行的地方荨麻很多,吃完最初带来的粮食后,他没有再去化缘,好几年中就吃这个。时间久了以后,他的衣服烂了,一片也不剩,毛孔和头发都变成了绿色。

  有一天,一群猎人来到他的山洞前,被尊者的样子吓了一跳,大叫:“你是人是鬼?”尊者回答:“我是人,一个修行人。”猎人们几天没打到吃的,准备抢他的食物,但进洞里一看,只有荨麻,其他什么都没有。他们问:“你修行的粮食在哪儿?”尊者答道:“我的粮食早就吃完了,一直吃荨麻,暂时还没有得到别的供养。”一个猎人问:“供养修行人有什么好处?”尊者说:“可以给自己带来福气。”猎人轻蔑地笑道:“好,那我就供养你一次吧。”说完,他把尊者抱起来摔在地上。尊者本来就骨瘦如柴,这一摔让他非常痛苦,但他还是对猎人生起悲心,不住地流下眼泪。另一个猎人很同情尊者,劝那个人说:“你不要这样做,你看他真是一位苦行者。即使不是,我们挨饿也跟他无关,你这样对待他算什么?”然后,这一群猎人就离开了。他们走了以后,尊者并没有念恶咒,但也许是护法神的惩罚,或者是作恶的业报现前,不久以后,那个欺辱尊者的猎人因为一件事,被法官判处了死刑。除了那个好心的猎人外,其余人也都受到了很重的处罚。

  可见,因果确实是不虚的。你干了坏事,当下不一定会感果报,但它已经埋藏在你的“基因”上了,这就是所谓的“业”。一旦这种业力成熟,必定会给你带来痛苦。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在因果面前充英雄:“无所谓,我来偷盗!我来杀生!”就像一个人主动吃毒药一样:“没事没事,我来吃!”等你吃完了以后,就算暂时无恙,但毒性一发作,也只有独自承受了。实际上,因果真的很可怕,但很多年轻人,甚至包括修行人,还不明白它的厉害。这是讲米拉日巴为了获得出世间成就,怎样舍弃世间一切,坚定不移、饱经沧桑精进修法。如《大庄严论经》云:“不作难苦行,不得一切智。”这个公案也说明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能同时成办,不然,像米拉日巴尊者那么聪明的人,以前学恶咒一学就灵,如果真有两全之策,他又怎么会做不到呢?

  传记中还记载:米拉日巴尊者在上师马尔巴前求得正法后,有次回了一趟家。当时他家的房子已经倒了,母亲也早就过世了,他最喜欢的《大宝积经》被雨水淋得七零八落,几乎成了鸟巢。伤心之余,他把母亲的骨头作为所依,作了超度,并想把《大宝积经》供养给从前教他识字的老师。可到了老师家,才知道老师也已去世了,就把这部经供养给老师的儿子。老师的儿子对他说:“既然你是马尔巴的传承弟子,就应该学你上师那样享用明妃。不如你去弄一所房子,把你未婚妻结赛娶过来,继承你上师的宗风,这样不是很好吗?”尊者说:“我没有上师那样的境界。大狮子跳跃的地方,小兔子自不量力跟着去跳,一定会摔死的。”

  现在有些人对米拉日巴的苦行很不理解,觉得他为什么非要抛弃一切?其实对不懂佛教的人而言,什么话都会说,什么话也都敢说。不要说对于佛教,就算是世间上,尤其是去了一些自由国家后,不少人疯狂般地什么都说,觉得自己能说点与众不同的,才显得特别有水平,但这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对于米拉日巴的传记、对于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对于特别有价值的历史故事,不了解的话,千万不要妄加评论。这一点,分别念重的人尤其要注意。希望你们以后要有公正的态度,不要把什么都当成迷信,统统扔进历史的垃圾箱,不然,你到晚年时绝对会后悔的。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有智慧,这样才能分得清真与假。

  以其他大德的公案,说明世出世间法不能两全

  此外,大成就者金刚镜,他在九年中只靠吃拉刻树皮修持正法,最后获得了成就。

  同样,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桑耶青浦依止格玛燃匝尊者时,数月中仅以三藏升糌粑和二十一颗水银丸维生。下雪时就钻进牛毛袋子里,这个袋子既做衣服,又当坐垫,在出世间法方面历尽苦行,终获得非常伟大的成就。他的《七宝藏》、《三休息》等金刚语,引导了无数人走向解脱。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肯定只能在世间、出世间中任选其一,二者绝对不可能并存。

  其实汉地的大德也是如此,像莲池大师,就是“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即以野草为食胜过空腹,以茅棚为屋胜过露宿,人生若懂得知足少欲,所有烦恼将一扫而光。相比之下,现在人的生活太复杂了,因为复杂,压力就大,自己也越来越痛苦,始终不可能真正修行。因此,我们应该过简单的生活。

  还有,大梅禅师也是“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一池的荷叶,足够做衣服还嫌多;树上的松花,全当食物还绰绰有余。他当年在山里修行,很多年后,师兄得知他下落,欣然派人迎请。禅师就写了两首偈子以示推辞,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见,真正的修行人宁愿死于山间,也不愿堕入红尘。

  这些大成就者的故事,都有一段苦行经历,非常令人敬佩。我们作为求学者,不管是求世间的知识,还是求出世间的境界,也应效仿这些先贤大德,过简单的生活很有必要。否则,每天面对纷至沓来的信息,内心杂念纷呈,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不会有真实的修行。所以,大家理应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净化一下心灵。

  我(索达吉堪布)本人而言,这三四年来,尽管没有苦行的因缘,但只要住在学院,下午就会把电话关掉几个小时,清洗清洗自己的头脑。就像电脑里有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过段时间如果不清除一下,就运行不动了。同样,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有各种信息充斥着自己,假如不想办法清理一些,时间久了就会出问题的。

  所以,大家应该偶尔让心静下来,念个经,看点前辈大德的书,享受一下放松的生活。尽管我们没有因缘像古德那样永居山林,但即使是住在城市里,只要有这样一颗心,适当地调整一下,就算不能整天如此,也可以拥有一两个小时的安宁。总之,世出世间法不能两全的公案相当多。往昔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将今生的琐事抛于脑后,历经苦行、精进修持而获得了成就。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在成办现世俗事的同时,顺便修行而成就的。

  米拉日巴尊者如何修出世间法

  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里唱过一首道歌:

  “我病无人问,若死无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我在这里修行,生病时无人探问,死亡时无人哭泣,能死在这个山洞里,瑜伽士我真是心满意足。

  可现在人的想法完全相反,病时若无人问津,就特别难过;死时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也会死不瞑目。尤其是孩子已出家的父母,因为不信佛法,更是特别伤心。伤心什么呢?“孩子出家了,我以后生病怎么办?死的时候怎么办?”其实生死有命,该活就活,该死就死,而且死了神识就走了,尸体处不处理都可以,这样一想,心也就豁达了。不过,世间人很难真正想得开,尤其像尊者这样的境界,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

  “门外无人迹,室内无血迹,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我的门外没有往来客人的足迹,洞内没有积累财产的“血迹”,能死在这个山里,瑜伽士我心满意足。但现在的世间人,分别念多,家里来来往往的人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多,老鼠也多。不像米拉日巴尊者,一心只是修行,洞内洞外干干净净。有一天,半夜三更来了个小偷,进他的洞里摸索,这时尊者放声大笑。小偷问:“你笑什么?”他说:“我白天都找不到任何东西,你黑乎乎的怎么找得到呢?”

  传记中还记载,对于尊者的苦行,他妹妹见了忍不住大哭,结果尊者在欢笑,两种声音在山洞里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以,真有如是境界的人,不论遇到什么,即使是死在山里,也依然是快乐的。

  “何去无人问,此去无定处,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我住在这个山洞里,想去哪里无人过问,去处也不必固定,能死在山里,瑜伽士我心意已足。

  谁都喜欢不受约束的生活,想走就走,没有领导,也不用说妄语请假。但对我们闻思修行的人来说,在尚未达到一定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脱离群体。 我们有些发心人员,也想像尊者那样,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听说其他上师好,就自行离开,去追求向往的修行之路。但离开以后,好多事情也未必如你所愿,到头来只好到处漂泊,想进其他寺院,进不去;回家,家人不理,居无定所。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只有眼泪洒向大地了……

  “腐尸为虫食,血脉为蚊吸,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当我死了以后,腐烂的尸体为蛆虫所食,血脉为蚊虫所吸,能死在山里,瑜伽士我心满意足。

  尊者的确是上等修行人,他的境界无人能及。我们尽管现在达不到,但也不必灰心,应该随分随力地修行。像在这次研讨会上,从很多佛教徒的发言来看,大家都有利他心,有向往修行的心,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只要在有生之年努力闻思,或者每天修一个小时的法,或者尽己之力去缓解一个众生的痛苦,这些都值得我们努力,这也是佛教的精神。

  虽然严格来讲,必须放下对现世的贪著,不畏一切艰难地修行正法,但我们也要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若是力所能及的,就应该努力行持;至于眼前做不到的,也可以发愿并祈祷在将来实现。总之,学法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当落实在行为上!

      (编辑摘录自索达吉堪布《大圆满前行广释》,标题为编辑所加)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