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四法印>>正文内容

四法印讲记(九)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30日
来源:显密佛网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3、成为趣入空性义的依处

所谓“依处”,就是依靠处。在抉择到内外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无常之后,整个身心世界就成了只有当下一刹那的显现,在这个刹那上观察、抉择,就可以趣入诸法无我的意义,因此说通达无常是趣入空性义的依处。由此也就知道,四法印中第一印诸行无常是第四印诸法无我的入门关键。

以下分两方面作抉择:一、通达无常是趣入人无我的依处;二、通达无常是趣入法无我的依处。

一、通达无常是趣入人无我的依处

人无我可分成“无遍计我”和“无俱生我”两部分。首先看前者,由通达无常自然趣入无遍计常我的意义。

古今中外,很多外道学说都承许有常我存在,比如,数论外道承许神我、自在天派承许大自在天,或者具有五种差别、九种差别的不可思议我……这些五花八门的我,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恒常不变、永远不灭。

事实上,在凡夫见闻觉知到的所有事物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常法。连常法都没有,哪来具有各种具体特征的常法呢?连安住到第二个刹那的常法都没有,哪来永远不变的常法呢?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上面已经以理抉择了一切内外的有为法,不论器世界地水火风,还是根身、心王、心所,一切都只是刹那灭的现象,也就是分别心中的所有现象都是一刹那就消失的现象,在这些内外法当中哪个法是常法的我呢?根本不存在常法的我。

我们在器世界的任何法或者有情众生起心动念的状态上面去看,念念生灭的器世界上没有常我,念念生灭的身体上没有常我,念念生灭的心、心所上也没有常我,身心世界上没见到任何常法,身心世界之外又没有任何现象,所谓的常我到底在哪里呢?以理观察,确实是没有的。为什么?万法的本性在名言谛中唯一是缘起生,而且都只是一种因缘造作的刹那灭的无常法,在这样的法的本体上面、里面、外面,由一体的关系、他体的关系、能依所依等的关系安立一个常有的我,是永远不可得的。所以细无常观察到量,自然就破除了常我戏论,而且以观察引生定解的力量,一刹那也不会作常我想。(因为这样的无常是以理观察、抉择引生的定解,是毫无动摇的一种如理的定解。这个定解的力量一起来时,一刹那也不会做常我想。)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心引导》中说,对无常等着重观察抉择,以修习的力量轻而易举就能认识无我。(就像只要不断地烧火,就可以让水沸腾一样,火虽然不是水,但火是让水沸腾的因,有智慧的人认识了这个关系,就会着重在烧火上努力,因为他知道不烧火,水是不可能开的。同样,我们要趣入甚深空性,必须重视观察、抉择无常。通达了无常,就能顺利趣入空性;没有通达无常,就难以趣入空性。以这个道理,这里说通达细无常是趣入空性的依处。)

想一想,外道讲万法也有自生、共生、无因生等,或者说器情万法有各自的体相等,但它说作者是常我、神我,有个不可思议的常我存在,这就是他在根本上出了大问题。我们通达了诸行无常,当下就可以止息种种外道的邪见,完全可以知道他所安立的是一个颠倒的常我戏论,所以闻思细无常到量,引起定解,由定解的力量,一刹那也不会做常我想。所以通达无常就直接趣入无遍计我当中。

通达无常可趣入无俱生我的意义

我们知道,包括旁生在内都具有的俱生我执,就是对自己这个自相续的五蕴念念说“我”、说“我的”;对自己以外其他有情的五蕴,如亲人、朋友,念念说“我的”,这就是俱生我执。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深处,有一种错误,就是认为有个不变的我的实体,从过去来到现在,再走到未来。(从无始以来到今天,以及未来乃至没有得解脱之间,生生世世堕在轮回中,就是认为不变的我的实体,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去了,有这样一种错误的念头。)

我们观察细无常,有非常明确、透彻的认识,确实心里会清楚,在自他的五蕴上只见到刹那生灭,不论自己的五蕴,还是其他众生的五蕴,或者外在器世间的色蕴,一切都见到刹那生灭的无常,全部都明白了,看得清清楚楚。里里外外,自他相续五蕴所摄的法,只见到了刹那生了灭,根本没有一个我。这个细无常可以从深处彻底瓦解掉俱生我执,这就像一个炸弹能把一座房屋完全炸成粉末一样,因此通达细无常可以趣入无俱生我的空性义。

再具体一点讲,在上面“遍推内外”时,已经抉择到:身相续只是一串他体的刹那,心相续也只是一串他体的无分刹那。身心五蕴只是一个刹那生了灭了,下一个刹那又生了灭了,这样相续不断而已。

众生特别愚痴,没有想到自己的五蕴就是刹那刹那地生起灭去,只是这么一个身心在相续不断。从无始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或者从凡夫到成佛,并没有俱生我的存在。我们把身心相续分成一个个他体的刹那,我们见不到有任何常法从过去来到现在,从现在走到未来。以两刹那为例,第一刹那灭了,第二刹那生;在第二刹那生的时候,第一刹那已经彻底灭了,它根本没有走到第二刹那上来。所以,由第二刹那找不到第一刹那,就知道第一刹那并没有来过。

由此就彻底明白,并没有我从过去来到现在,不是有我来了,只是有同类的相状现了。这里永远没有一个常法在来来去去,有的只是刹那刹那地显现相状。为什么会认为有个常我从过去来到现在呢?这就是由于心识错乱了,把前后相似的现象看成是同一个,由此引起了有我从过去到现在的错觉。

总之,在自他的五蕴上,看清是刹那性,就明白这上面没有任何我的东西,没有任何我所的东西。不论清净的圣者还是不清净的六道凡夫,都没有“我”的存在。这并不是在五蕴上有个清净的我和杂染的我,这只是为了辨别蕴的杂染和清净的差别,而安立种种圣者、凡夫的名称。这个名称只是安立的,不是真有有情的实体。圣者也没有圣者佛菩萨的人我的存在,凡夫也没有单独不清净的六道凡夫我的本性存在。

我们比较两种情况,不通达细无常的人,看圣者和凡夫,都是带我执的有色眼镜来看,不用说凡夫,他想佛菩萨也是以有我的观念来想,他想佛是“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有个不变的实体从那边走到这边,又结跏趺坐、又打手印、又传法、又放光等等,全都是脑子里认为有个我,包括佛都是这样不变的一个实体我。总之都是在我执里面,把佛菩萨也看成有实体,这就根本没有趣入无我。或者他观想自身是佛也离不开“我”的概念,这根本不会相应无我空性的修法。所以对没有通达细无常的初学者来讲,他的起心动念,不管知不知道,他的状态就是在我执上面。

相反来看,通达细无常之后在见解上会有大的转变。对细无常引生定解之后,只见刹那不见常法,也就是见到身心五蕴只是一串刹那的假合。所以,佛菩萨、六道凡夫不是真有那样常住不变的实体。常法的佛菩萨、常法的凡夫是绝对没有的。佛菩萨是对清净蕴假立的,凡夫是对不清净蕴假立的,除了只是现前了清净法身之外,并没有别的佛。所以通达了刹那生灭的无常性之后,见解上会有天翻地覆的改变,可以洗掉执我的概念。也就是,在安住刹那无常时,不会再起有常法佛菩萨、常法凡夫的念头。

的确如全知老人家所说,真正通达诸行无常,是趣入空性的依处。

二、通达细无常是趣入法无我的依处

首先看声闻缘觉趣入部分法无我在细无常这个点上。

细无常是小乘佛法当中一个核心的法。从见解上看他们抉择到了一切有为法是刹那性之后,就只有一个个他体的刹那法,没有实有的粗大相续存在。

小乘抉择时空万法有两个方面,一是微尘方面,最后见到只有无分微尘,没有粗大的色法;二是刹那方面,见到只有无分刹那,没有粗大的心相续的实体。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最后落在胜义中有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一切粗大的时空现象都只是世俗虚妄的所见。

小乘经论所抉择的内容就到了这个地方,而且他把一切粗大的、相续的、对粗大时空现象的执著,全都判定是世俗谛的妄见。所以,小乘修行人从闻思上完全这样理解,安住四念住修行,就是小乘入资粮道的一种修行,上至独觉阿罗汉证到的境界也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知道他的见解,他的修行,他达到的果。

他抉择胜义谛、世俗谛时,一切粗大的相续和积聚都只是世俗虚妄的所见,完全就是观待不能如是通达的凡夫而安立一个世俗谛而已。真正小乘有智慧的修行人,他说一切粗大时空的现象全都是虚假的,不论粗大的色法还是粗大的心相续,完全都是虚妄的所见,这就见到了部分法无我空性。

小乘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从五道来看,他见到的,根本没有俱生我的存在,根本没有遍计我的存在,而且他在一切内外的有为法、自他相续所摄的五蕴上,见到不论粗大的色法还是粗大的心相续,全都没有真实的存在,这就见到了部分法无我。小乘趣入法无我的一大依处就是通达刹那无常。

再看大乘唯识宗,唯识宗的宗义是万法唯心、三界唯识,这是抉择名言谛至高无上的宗派,他的一个精要就是自证(也叫依他起识)。他破除了心外有境之后,把一切现象都归在一个心上,都只是唯识所现。进一步通达了刹那性,由于是刹那生灭的缘故,各刹那是他体关系,不可能同时存在,这样在当下一刹那正显现时,决定没有前前后后的刹那。再体会,这只是一刹那的身心器界,而且它不在心外,只是自己的心自己现了、自己了知,自明自知的,完全就知道万法唯心,是当下的一个自证的心识,也就是当下依他起识的本体而已。

唯识宗认为:下至凡夫上至成佛之间,在这一切阶段中永远存在的,就只一刹那的依他起识。在凡夫时叫做不清净的依他起识,在圣者位叫清净的依他起识,连佛的一切智智都离不开这个刹那的心识,所以此宗的重点是落在刹那自证上,就落在一个心识上面。而且它不是常法,也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粗的无常,就是刹那的,是最细的一刹那上安立万法唯心的。或者,唯识宗讲依他起存在就是在这个刹那的本体上面,也就是,落在一个刹那的自证上。

唯识宗讲万法唯心,就是一颗自证的心,或者一颗依他起的心识,也就是一个阿赖耶的变化,其他没有什么。我们在名言上达到这样的认识,就是无论多长久或多短暂的身心世界,除了只是一刹那的现象之外,再没有更坚固、更长久的东西,仅仅只是一个分别心的状态而已。第一刹那的法到了第二刹那就彻底灭了,在第一刹那现的时候,第二刹那、第三刹那根本没有产生,根本不存在,就只是当下一刹那。所以,万法就是当下一颗心的状态而已。如果这个当下看破了,当下安住了无生的大空性,确实就是远离一切戏论,已经直接达到了万法的胜义本性当中,也可以说无生无灭的本来面目、自然清净的智慧就显露出来了,就差这么一点。

所以,轮回的一切、有为法的一切、凡夫的一切全部归摄在当下的心上。这样认识了以后,无论眼前显现什么美好的东西,都只是自己当下一刹那的心,心外没有,心里都没有贪执。

活着的时候,醒觉位的一切见闻觉知都只是当下醒位的一个分别念;梦中一切显现,不论山河大地,还是种种五颜六色的东西等,万事万物全都是一颗梦心;在临终时,一切的境界,不论显现快乐或恐怖的境界,清净或不清净的境界,都是在当下一个念头上安立的,凭临终当下的分别念可以判断是清净还是不清净的显现,是往生还是堕落的境界等;到了中有时,一切内外的显现,无论器世界还是心和心所的法,都是在中有众生的心识上安立的。不可能把前生带到今生,今生的带到临终,临终的带到中有,绝对不可能,都是由中有心识和善恶的状态来判断,是什么样的一种苦乐状态,或者是轮回还是涅槃的境界。

所以,一个念头创造万法,万法都归在这一个心上面,而且这一颗心就是当下的一刹那的本体。前面的过了,就彻底灭了,跟石女儿一样。在第一刹那的时候,第二刹那念头还没有生起,第二刹那是不存在的,犹如石女儿一般,就只是当下的一个念头。哪怕圣者在出定位时,见到无量的佛、无量的刹土、无量的清净眷属,都是在当下一个清净心上现出来的。六道凡夫一切上上下下的境界,每个人各自的觉受或者共同的所见境,全都是同分妄见、别分妄见的差别,再没有别的,就是一个颠倒的妄心、颠倒的不清净的依他起识,而且都是当下的一刹那。这样就知道,唯识宗所讲的是非常殊胜的修法。

接下来讲大乘趣入法无我的依处也在通达刹那无常上,就是站在通达细无常这个点上很容易趣入空性的意义。

用两句话说,就是“万法归一念,一念归于空”。通达细无常,无量的器情现象顿时就归到一刹那的显现上,在这一刹那上抉择空,就趣入空性义;在这一刹那上证空,就证入胜义。所以这是进入空性的要门,是进入空性最简、最细的地方。《大智度论》中说:“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因为这个无常而得入空门。”

在大乘第二转般若法轮中,不论广、中、略哪种般若经的精华要义,都是对万法本来是离戏的空性作殊胜的抉择、开示。抉择的方法就是首先抉择到诸法从本以来没有生,由于无生,也就无住、无灭、无长、无短、无来、无去……诸如此类,依靠生所安立的种种概念全部都破除了。所以,整个般若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抉择清楚这个问题,中观论师造各种广或略的论典,处处也都是在重点破除四边生。

在这个当中,又有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抉择重点的不同。应成派是相应圣者入定的境界,抉择离四边八戏像虚空一样离一切相的法性胜义,自续派则着重抉择圣者出定位万法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的空性。总而言之,不论是哪一种,通达细无常都是趣入空性的依处,也就是不论破有边实执的单空,还是破四边八戏粗粗细细执著的大空性,站在细无常的刹那性上,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趣入。

比方说,一扇很窄的门,身体庞大的牦牛是进不去的。同样,很细的空性,有种种粗大实执的心识是难以趣入、体会的。换句话说,我们对这些世俗的显现法认识很粗,这颗心一直在各种常的概念、乐的概念、过程的概念上打转,这样心就在陷在一张无比复杂、繁琐的戏论网中,心里执著的,所思、所想、所分别、所贪求的,像大地上的尘埃那么多。这是难以抉择空性、认识空性的,即使在当下这一念上给你直指心性,也因为你的心散乱成性而难以契入。

反面看,如果一开始前行的无常修得非常好,那就做了一个大的减法,减到只剩下一个刹那。从心态上看,这已经单纯了很多,原先有无量无边的妄想,缘过去法、缘现在法、缘未来法,妄想纷飞。现在安安静静的,落在当下一念上。这就完成了一次“大扫除”,扫得只剩下一刹那。然后在抉择空性时,一切胜义理论都用在这一刹那上作抉择,看看它到底有没有自性,有没有四边,有没有生、灭、一、异、常、断、来、去,这就非常简明,容易抉择,心态是轻松而明快的。

接到前面,我们说过“抉择无生”是学般若的重点,抉择的理论很多,现在把金刚屑因用在刹那上,如果当下一刹那有生,一定不会超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情况。以下就在刹那上破这四种生:

一、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是他体的缘故,不是自己生自己。

二、前一刹那灭了,后一刹那才生起,两刹那不能同时存在的缘故,不是他生。

三、既不是自生和他生,也就不是自他和合的共生。

四、这一刹那是由因缘造作的缘起生,所以不是无因生。或者,如果无因能生这一刹那,这一刹那应成恒时都有,这和刹那生灭相违。

这样就知道,把一个法抉择到刹那,刹那生的东西在没有观察时,在世俗当中确实有缘起生,以胜义理论在这上面一观察,当下根本就没有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情况,所以当下就明白万法原本是无生的,从当下一刹那上就可以抉择到无生。所以,生和无生、灭和无灭完全是无二的,二谛无二的本性就摸得到一点、感觉到一点、体会到一点,这些境界直接间接慢慢就会生起来的。

再比如抉择“无来无去”,只看两个刹那就会明白,第二刹那时没有第一刹那,可见第一刹那没有来,因为在第二刹那显现的时候,第一刹那已经彻底灭了,它怎么来了呢?没有来者,是谁来呢?再由第三刹那时没有第二刹那,说明第二刹那也没有去。

整体来看,每个刹那现了就灭,它只安住在自己的时间点上,本来没有来来去去。我们认为有个东西在时空当中来去,这是把很多个他体的刹那误认为是一体而生起的错觉。实际上有为法刹那灭的缘故,并没有一个常法从这边到那边,从过去到现在,所以诸法本来没有来去。

总之,不论应成派或者自续派,在没有以胜义理论作观察时,所谓真实的世俗谛,就是因缘生的有为法,说得更到位一些,就是当下这一念的显现,此外没什么世俗谛。

比如在《中观庄严论》中讲真实世俗谛时,也是说,在胜义理论不观察的前提下,好像是实实在在的、生生灭灭的有为法,它各自有一种起作用的功能,这个就是真实的世俗谛,还是点在刹那生灭的有为法上面。同样,应成派讲真实世俗谛,六根识和六根识的对境,凡是世俗中存在的刹那生灭的有为法,都是真世俗谛,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世俗谛。所以说到底,确实就是当下这一念的显现,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世俗谛。如果中观学得非常好,看这个世俗谛,就是在当下这一刹那的有为法上安立的。

现在抉择胜义谛,就是在当下这一刹那的有为法上去抉择。怎么抉择呢?就是运用胜义的理论抉择色即是空,这当下一刹那的色法是空,或者说,当下的起心动念就是无生无灭的。以胜义理论观察得到的结论,就是“这一念显现”它就是无生无灭的空性。

佛法并不是让你在散乱的状态中去通达诸法的本性。按大乘不共的观点来讲,这一刹那的显现是空基(空的对象或者具有空性的事物),是在它上面抉择当下离戏的空性,所以称它为依处。没有它,在哪里谈缘起性空呢?真正的缘起性空,缘起就在当下这一刹那由因缘造作的法上面,当下空就在这上面安立,所以,如果在名言谛中没有达到诸行无常——细无常的认识,那就没有办法安立缘起性空,在哪里谈“现即是空”呢?离开当下一念,再找不到其它依处。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说,通达诸行无常是趣入空性的依处,没有这个,那就再没有其它依处,也就是离开了当下一念,再不可能找到其它的依处。

不管大圆满、禅宗还是中观、唯识,点的时候就点在当下的一念上面,让你明白这个是什么样的本性,离开这一念再找不到其它依处。我们有念头、有分别就是当下的一念,如果当下这一刹那安住当下无生的空性,就是无念。真正的禅宗法门就是无念,无分别智的精华——大圆满的修行就在这一念上面可以显现出来,所以哪怕无上的大圆满也离不开当下这一念,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称它是依处。

而且,我们要看到大小乘是在这上面区分的,小乘落到刹那性上面,因为他心里的实执很强,把这个刹那误认为是实有,不是大空性,而大乘在这上面见到是空性,所以可以彻底地消除一切粗粗细细的实执。也就是,大乘见解的不共之处就是见到当下生的时候就是无生,当下灭的时候就是无灭。

有不少人认为刹那无常只是小乘的修法,只是最初前行的修法,大乘人有智慧不必要学。这是对佛法不内行的表现。其实,学佛法在名言中都要落到刹那上,只是在“刹那是否实有”上来区分大小乘的见解。所以,不是不必要通达刹那无常,而是首先应该通达刹那无常,然后在刹那上趣入空性。这是真正修解脱道最关键的第一个关口,所有的初学者都需要在这个诸行无常的正见上面趣向解脱,这样会非常地顺利。否则的话,常有的执著、世间八法的耽著,我执、我所执,或者很多很多的邪见、烦恼、戏论执著是离不开的,但是以通达无常作为依处,作为趣入空性的要门,再趣向大小乘上上正行的修法就会非常容易。

《维摩诘经》上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楞伽经》说:“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华严宗贤首大师解释说:“以刹那流转,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无生。”

是这样从刹那上点无自性,点的当下就是里里外外通彻的大空性的、无自性的面目显露出来,本来般若无生的面目就在这上面。由此就知道,哪怕大乘的正行修法,也是在刹那流转上给你介绍当下就是无自性,因为过去的法全都灭了,未来的法一个也没有产生,就是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它就是无自性,就安住到无生的本性上去了。所以,通达这个细无常,的的确确成为趣入空性的依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