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图书连载>> 亲友书讲记>>正文内容

亲友书讲记(十一)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1日
来源:宁玛·嘉绒寺» 启迪智慧   作者:索达吉堪布传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十一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正在讲智慧广说正念等智慧的第二个问题。

庚二(真实宣说具智慧之道)分二:一、别说重要之见;二、真实之道。

辛一(别说重要之见)分二:一、抉择无我;二、观察我之所依蕴。

壬一、抉择无我:

当悟经说色非我,我不具色非依存,

色亦不依我而住,如是余四蕴皆空。

关于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佛陀在《般若经》中有详细破斥,一一对应宣说得非常清楚,此处仅象征性地说明不存在。

为什么不存在呢?如果存在,那与五蕴要么是一体,要么是他体,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方式。既然如此,我们下面进行分析:

首先,以色蕴为例来观察,1)一体:色蕴可用眼睛看、用手触摸,它是众多的、无常的,与的法相完全相违,与众生的执著也不相同,因此色蕴肯定不是。就如《中论》所说,假如二者是一体,要么有众多之过失,要么有阻碍性之过失,种种过失不一而足。(色非我

2)他体:如果与色蕴是他体,那么具不具有色蕴呢?如果具有,就像人具有瓶子一样,那么必须要先成立。可是此处的是一个尚待观察的法,其本体还没有成立,如此一来,具有色蕴的说法,跟石女的儿子具有宝瓶的说法没有差别,所以不具有色蕴。(我不具色

那么,色蕴与是不是互相依靠呢?如果是色依于我,那本体还没有成立,色蕴怎么依靠呢?我们可以说瓶子依靠柱子,但尚未成立的话,色蕴想依靠也不可能。(非依存

如果是我依于色,也同样不成立,犹如说石女的儿子依靠地板一样。(色亦不依我而住

后三者是从他体角度分析的。进行分析时,色蕴并不是,也不是除以外的他体法,因为的本体没有成立,又如何与是他体呢?两个有实法之间才叫他体,就像慈氏和近密两个人一样,但石女的儿子与柱子之间,绝对不能承许为他体。

因此,与色蕴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依此类推,与受、想、行、识这四蕴,也不是一体或者他体。五蕴各自通过四相来观察,总共有二十种我见,如《入中论》云: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无我我无色,当知四相通诸蕴,是为二十种我见。以上述方式进行推理,可知其余四蕴也没有,这就是佛经中常提到的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大山

关于无我的道理,在座各位听得不少了,但只是听了还不行,平时要在修行中反复串习。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不存在,然而被无明缠缚的可怜众生,往往将不存在的假我执为实有。其实,承许究竟义中有存在的人,并没有通达释迦牟尼佛甘露妙法的美味,《中论》云: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

在这个世间上,无数众生将本不存在的,反而执著为实有,每天为了这个而奔波,由于没有遇到善知识和大乘佛法,一直在轮回中漂泊,还认为自己见解相当正确,并把很多人引入邪道中去。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必须对佛法的核心——无我法门有所了解,并经常串习这种境界。就算偶尔依靠中观或密法的见解,明白不存在,但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非常深重,把佛性遮蔽得严严实实,要想一直安住在无我境界中,也有一定的困难。只有做到长期串习,对无我的定解越来越稳固,那么凡是与有关的烦恼,最终才可以销声匿迹。

很多人没有学空性法门时,相续中的我执特别严重,不管是对色法也好、感受也好,一旦有人侵犯自己,绝对不能容忍。可是学了中观般若方面的教言之后,现在虽然也有我执,但只是偶尔产生一些烦恼,不像以前那样特别可怕。有些大德用春风来比喻说,冬天狂风肆起的时候,非常凛冽、难以阻挡,可是到了春天,虽然也吹着风,但风力温暖柔和,不像寒冬腊月的狂风。

我们依靠闻思修行,可以逐渐减少我执,若真正通达无我之理,则称为名副其实的菩萨。《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所谓的菩萨,又名勇识者,意即心特别坚强的人。在什么面前坚强呢?并不是遇到怨敌时非常勇敢,拿着宝剑刺入他的心脏,而是执著实有法产生烦恼时,能用无我的境界来消除实执,摧毁自相续中的我见。看一个人是不是菩萨,关键要看他的我执是否比较少?是否经常不起烦恼?如果他天天愁眉苦脸,跟这个发脾气、跟那个吵架,不一定是真正的菩萨。尽管菩萨也可以显现忿怒相,但他内心是寂静调柔的,悲心、菩提心如如不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无我教言是佛教中最殊胜、最深奥的,福报不够的人遇到这样的法门很容易退失。包括学习《入行论·智慧品》的有些居士,由于没有积累资粮,听闻空性法门时往往半途而废,怎么听也听不懂,最后充满失落感而退出。所以,能不能接受般若法门,与自己的根基和福报有密切关系,假如你前世没有承事诸如来、供养十方善逝和上师、积累殊胜资粮,今生遇到空性法门,恐怕会生起邪见或者退失信心,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最终修行不能善始善终。

所以,我们现在遇到般若法门,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自相续稍微与正道脱离,就要祈祷上师三宝,忏悔无始以来的罪障,一定不能离开无我空性。有相、有执著的任何法门,你求得再多也比不上空性法门,这方面的教言以后会给大家传讲。

壬二、观察我之所依蕴:

众生执著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五蕴,由于把五蕴执著为,从而漂泊在六道中无有出期。所以,我们要观察一下:五蕴的本体存不存在?如果本体不存在,那有什么必要去执著它呢?

当知蕴非随意生,非时节及自性生,

非体自在非无因,乃由无明业爱生。

大家一定要观察五蕴,因为它与我执的关系特别密切,我们每个人都执著五蕴,只不过有些人不知道而已。那么,五蕴的来源是什么呢?

内外道的说法各不相同:有些外道认为,五蕴是随意而生,偶尔从中产生,偶尔从自性中产生,偶尔从地水火风空中产生,或者像有些教派声称,由上帝或其他万物所生。这些说法都不合理,蕴并非从这些事物中产生,否则,柱子或石头随随便便就可以产生五蕴了。五蕴不是随心所欲就能产生的,必须要借助众生相续中的特定因缘,因此,随意而生的说法不成立。

还有外道认为,犹如春天可产生万物一样,五蕴从常有的时节中产生。这种说法也不对,正如《四百论》中所观察的,时节的实体根本不成立,除了万物的相续改变以外,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时间[1]。退一步说,即使时节是常有,常有的法中怎么会产生无常的五蕴呢?因此,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数论外道认为,神我和自性是实有的,喜忧暗三德平衡时是神我,不平衡时自性产生其他二十三谛法,五蕴就包括在二十三谛法中。这也不合理,如果说自性的本体实有不变,那怎么会出生形形色色、能变动的万法?常法中现前无常的各种变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有外道认为,五蕴从自之本体中产生。破斥方法也跟前面的推理完全一样:如果说它的本体是常有,常法中不可能产生无常法;如果说本体是无常,这又不符合他们自宗的观点。

大自在天派、梵天派、遍入天派等认为,一切万物由天神来制造。这种说法也无法成立,如果五蕴是天神所生,那是他们有意而造,还是无意而造?若是有意而造,天神就不自在了,因为被欲望所牵引;若是无意而造,那他就不是万物的主宰了,因为他无法控制万物的产生。

顺世外道(现世美)认为,一切都是无因生。这更不符合道理,无因生是所有外道中最低劣的见解,假如无因可以产生万法,就会有万法随时随地都应该出现,或者随时随地都不应该出现等诸多过失。

通过以上各种观察,可知五蕴的产生没有一个主宰者,也不是无缘无故而生的,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照佛教观点,万法在胜义中不生不灭、远离一切戏论,而在世俗中,蕴是由无明、业、爱等相互联合产生的。(前段时间有些道友在讲考时,把这方面的因缘分析得比较清楚。)这种蕴聚假合不是自性实有的,月称论师也说:经说依止诸蕴立,故唯蕴聚非是我。因缘聚合的时候,和五蕴可以现前,而一旦因缘不具足,由于胜义中一切皆空,世俗中无因也就不能起现,《入行论》亦云: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

因此,大家要清楚,五蕴并不是像外道承认的由常法所造,而是以十二缘起所产生的。就像没有损害的种子埋在土中,经过灌溉、施肥,苗芽可以萌发。同样,被无明覆盖的业,通过爱的滋润之后,众生的五蕴也可以现前,这就是十二缘起。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细致阐述了十二缘起,它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一环,《中论》也有这方面的教言,如颂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意思是说,众生因无明愚痴所覆,为后世造下善业、不善业、不动业,以此缘故,随业入于六趣,像水车一样在轮回中不停流转。

一切万法均依因缘而生,这种因缘可分为外因缘和内因缘,外因缘就如同种子可以产生苗芽,内因缘则是十二缘起,依靠因缘聚合,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方得以形成。这个道理非常甚深,没有智慧的人根本无法了知。有些人认为色法是无因生,有些人认为是常因生,这些说法都不合理,除了因缘聚合的假象以外,根本没有实有的本体。因此,龙猛菩萨说: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认为无因而产生色法,这无论如何也不能成立,只要是具有智慧的人,就不应该耽著这些本体无实的色法。

大城市里忙忙碌碌的人,对色法从来没有剖析过,每天被各种色法所左右,非常可怜。佛说万法远离一切戏论、皆是空性,可很多人对这个道理无法了解,因此,大家有机会的话,应该多看一些般若空性的教言。《维摩诘经》云: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引用第一世顿珠法王的教言说:眼前的虚空,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如果我们有一定的境界,不管眼前出现什么显现,人也好、器世界也好,应始终处于虚空般的境界中,这样一来,别人对你百般挖苦或者不悦意的对境现前,你的心也不会随之动摇。

当然,这也不是特别容易的。但如果经常这样串习,跟没学过这种甚深法的人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别。听过般若法门的人面对事情时,对自己的耽著、对事物的耽著,跟没有听过般若法门的人完全不同。如果对一切万法没有贪执,就像在梦中做事一样,只是在众生面前随缘行事,那么,你就是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

辛二(真实之道)分三:一、宣说道之违品——三结;二、道之顺缘——精进;三、修学道之本体——三学。

壬一、宣说道之违品——三结:

通达无我有三大违缘,我们就是因为有这三个障碍,以至于无法如理如实通达无我境界。这三个障碍是什么呢?

理应了知戒禁取,萨迦耶见及怀疑,

结缚有中此三者,阻塞解脱城市门。

我们不能通达虚空般远离戏论的无我空性,天天执著一个,不能享受无我的快乐,讲课时好像处于无我的状态中,大家都很开心,似乎回去也不用吃饭了,可过一会儿遇到不悦意的对境,强大的又冒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病根没有断。每个凡夫人都有三大烦恼,又叫三种,很多论典说,就是烦恼、束缚之意。这三种结若没有断除,我们不可能照见无我实相。

那么,这三种结是哪三种呢?

一、戒禁取见:是指见解受外道的影响,把不符合佛法、没有功德的非戒,执取为正确而受持。比如外道认为自己生生世世与动物有关,今生中就把动物当作母亲,或者学狗吃不净粪,或者依止火瑜伽或风瑜伽,或者通过沐浴来清净业障……以颠倒邪执妄受无义痛苦,无法获得解脱正道。

当今社会,邪说邪见层出不穷,无不遍及,各种气功、功法也相当多。作为一个修行人,除了秉持佛陀言教以外,其他奇奇怪怪的见解和行为,最好不要去行持。现在很多邪行此起彼伏,今天出现一个、明天出现一个,有些人觉得很新鲜,就忙不迭地趋之若鹜。很多佛教徒头脑比较简单,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实际上这些不可能让你得到解脱,对今生来世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是证悟无我的一大违缘。

二、萨迦耶见:是将自身五蕴颠倒视为,本来不存在,却认为真实存在。《中阿含经》[2]、《大毗婆沙论》[3]等中,萨迦耶见又名为身见。除了圣者以外,凡夫人都有这种邪执: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感受,这是我的执著……”

三、怀疑:对道果之法疑团重重,不相信依靠修行之道能得圣者之果,经常寻思:我修持佛法、学习中观,到底能不能获得佛果啊?”“佛陀究竟存不存在?三宝的加持会不会无欺现前?”……这样产生各种怀疑,也是证悟无我的一种违缘。

以上三者叫做三种结。《入中论》云:生于如来家族中[4],断除一切三种结。获得一地菩萨果位以后,就完全断除了戒禁取见、萨迦耶见、怀疑这三种结。一地菩萨不可能生邪见,也不可能行持外道的无义行为,《涅槃经》等大小乘经典都讲得了,获得须陀洹果位(小乘初果)时,已经断除了三种结,一地菩萨就更不用说了。当然,我们凡夫人没有摧毁身见、怀疑、戒禁取见的种子,有时产生这些烦恼也情有可原。你生起一点怀疑时,没有必要特别伤心:哎哟,我今天对三宝起怀疑了,我没有希望了!凡夫人的根基跟圣者相差悬殊,有怀疑、有身见也是正常的,但大的身见和大的疑惑,对解脱还是很有障碍。

《俱舍论》讲过,这三种结可比喻为不愿意前往目的地、迷路、对路途有疑虑。比如一个人前往拉萨,如果根本不想去,就不可能到达拉萨;如果去的途中迷路了,本该去拉萨,结果到了成都,那也到不了目的地;如果你对路途产生怀疑,认为这条路可能到不了拉萨,也无法抵达终点。同样,我们证悟人无我也有三种障碍,如果身见很重,根本不愿证悟空性,连《智慧品》都不听,肯定跟空性没有缘分;如果你虽然听了空性,却误入歧途,趋入外道的断空邪空中,也不能获得解脱;如果你对空性能得解脱心存怀疑,那绝不可能证悟空性。

这三种结是修行的大障碍,我们要想断除,离不开世间和出世间正见。如果对佛道生起无比正信,知道外道见解对自己没有用,以这种心态修无我见,那肯定有希望。有些道友的修行很正,对无我法门极有信心,几乎没有邪知邪见,旁边人说一些正法以外的话题,他根本没有兴趣听,这确实与自己的福分有关系,也与证悟无我的缘分有关系。

经常听有居士抱怨:这些特别深的法语,什么三种结啊,四种障碍啊,我根本搞不懂!其实你应该搞得懂,乐行国王毕竟也是在家人,一个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他处理,他应该比你更繁忙,但龙猛菩萨仍要他断除三种结,因为这三种结若没断除,在家人也不能得到解脱。如同一个人被三道绳子捆起来,不解开这些绳子就不能获得自由,我们凡夫人也被三道绳子”——对善法常起怀疑、我执特别重、邪见特别厉害——捆得紧紧的,所以应想尽办法解开束缚。这一点,大家虽然没得到圣者果位,但在平时的修行中,应该也能感觉到佛法的殊胜性。

壬二、道之顺缘——精进:

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具足广闻戒定者,应当精勤修四谛。

证悟空性的解脱,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精勤,不可能仅靠他人帮助,就让你毫不费力地出离轮回。虽然有些论典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和威力,可以让弟子往生净土,但这也要看你是否具有强烈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纵然佛陀亲临也无济于事,所以还是要靠自己。

释迦牟尼佛曾对弟子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佛陀在度化众生时,并不是把众生直接抛到清净刹土,而是宣说三宝、四谛、无我的法门,教给他们解脱方法,至于能否解脱,则依赖于各自缘分。上师也同样如此,为你如实传讲佛法中取舍的道理、因果的道理,并教诫你要精勤修行,但如果你实在不听,上师也没有其他办法。其实,世间的老师也是这样,本来他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智慧,可是学生若实在不争气,老师也无计可施,每天要打他骂他,老师也会生厌烦心的。所以,成就要靠自己的勤奋,对于特别懒惰的人,金刚道友可以暂时帮忙,但完全依靠别人让你解脱,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龙猛菩萨劝国王一定好好地修行,不要认为自己是国王,上师就会把自己带到极乐世界。

有些人自己不修行,一直依赖上师——“我的上师很了不起,我不用学法、不用修加行,什么都不用,天天睡懒觉就可以。我想上师的时候,就祈祷一两声,上师的智慧眼一直关注着我,哪怕我睡懒觉,可能也看着我吧!你对上师有这么信心,当然非常好,可是若自己一点都不学,天天散乱懈怠、做非法事,你的上师再怎么伟大,可能也没有办法。

因此,我们务必要精勤修行。修行的时候,先要对显密教法广闻博学,具备一定的智慧,同时,受一分以上的清净戒律,心要专注法义。具备戒定慧三学以后,应该进一步修持四谛:首先当知苦谛,了知世间各种各样的痛苦;然后当断集谛,明白苦谛的来源是集谛,对此应当断除;那用什么方式来断除呢?依止道谛,用道谛来断;断了之后,最终是现前灭谛。《瑜伽师地论》以重病、病因、病愈、良药四者[5],分别比喻苦、集、灭、道四谛。譬如,医生要治疗一个重病人(苦),先应知道他的病因(集),知道之后应病予药(道),吃药过后便可渐愈(灭)。因此,《涅槃经》说: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假如真能现见四谛,就可以斩断生死轮回的相续。

修持四谛真的非常殊胜,有关经典里说,有漏法中,集谛为因,苦谛为果;无漏法中,道谛是因,灭谛是果[6]。如果你一点都不勤修,完全依赖佛陀让自己解脱,这是很困难的。当然,倘若对佛陀没有信心,想依靠佛力来往生更不可能。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缘不获善。天王虽然降下雨水,但种子若已烧焦,则不可能出生苗芽。同样,尽管许多佛陀已经出世,并转了法轮,可是对佛没信心、没兴趣的人,根本得不到善法解脱,只能漂泊在轮回中不断受苦。

所以,希望大家还是要靠自己,不要一味地靠别人,我的上师非常了不起,我的道友非常了不起,我现在不用听课啦!不听课对我们没什么损失,但对你而言,不听课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佛法就不知轮回痛苦,不知轮回痛苦就不会想从中解脱,既然连解脱的念头都没有,那算什么修行人呢?有些人认为自己上师了不起,其实这只是一种迷信,以前在果法期的时候,独觉依靠身体显示神变,可以让有缘众生获得解脱,但如今是末法时期,善知识一定要通过讲经说法,弟子将佛法的道理反反复复串习,断除烦恼才能解脱,次第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很多人根本搞不懂,没有通达解脱依赖于自己的道理,所以在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

壬三(修学道之本体——三学)分二:一、总说三学;二、别说慧学。

癸一、总说三学:

理当恒常勤修学,殊胜戒律及慧定,

二百五十余分戒,真实摄此三学中。

修道的本体是戒定慧三学,它包括佛教的所有内容,因此小乘也讲三学,大乘也讲三学,只不过有些内容不同而已,实际上它的大体意思没什么差别。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学习殊胜三学。为什么叫殊胜呢?因为外道与世间道没有这种教言,清华大学也好、哈佛大学也好,任何高等学府中都得不到三学教义,因此,它是极其殊胜、无与伦比的知识。

我经常这样想:你们可以说有非常深厚的福分,否则在末法时代,不可能遇到如此殊胜的大乘法门。所以,大家应当经常勤修此戒定慧三学——“戒律是一切功德之根本,禅定是令心安住于佛所传下来的法义中,通达万法取舍就是智慧

龙猛菩萨告诫乐行国王:你应该具足这三学,因为出家比丘253条戒律完全可归摄于此三学中。毕竟乐行国王的王妃也多,日常琐事也多,不一定有出家的机会,但只要好好地行持三学,出家功德也可以间接包括在这当中。

出家和在家的区别,主要是以戒律来划分,在家人要守持五戒,而比丘有4个他胜罪、13个僧残罪、120个堕罪、4个向彼悔、112个恶作罪,共有253条出家戒,比丘尼还有更多戒条。这些戒条是受比丘戒的人必须遵守的,可是乐行国王只要认认真真地行持三学,出家人的戒条就可以间接包括在这里面,而且大乘菩萨戒的根本戒和支分戒也间接包括在这里面。

现在有些居士非常虔诚,昨天我在一个地方遇到一位居士,他从18岁开始天天念度母,现在六十几岁了,从来没有间断过。《二十一度母颂》比较长,但他念好几百万遍了,然后让我回向。他学佛的时间非常久,可是从来不厌烦,经常受八关斋戒,居士戒也一直没有毁坏过,虔诚的信心从来没有改变,纵然遭受十年浩劫等违缘,他仍一直默默地修学。当然,出家人中也有特别精进的人。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具足三学的一切学处。

癸二(别说慧学)分二:一、说明出离染污品之理;二、说明善入清净品之理。

子一(说明出离染污品之理)分二:一、厌离此生之方法;二、厌离一切轮回之方法。

丑一(厌离此生之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自在忆念所属身,如来所示一捷径,

彼当策励勤守护,丧失正念诸法亡。

自在是对乐行国王的称呼。作者说:自在大王啊,身念处的修法是佛陀为希求解脱者指明的唯一必经之路。倘若不懂得身念处,不可能获得真实的解脱。佛陀在经中言:能清净一切众生、能超离不悦痛苦、能辨别如理之法、能现前涅槃之唯一途径,即此身念处也。我们认识苦谛能清净一切众生,断除集谛能超越一切不悦痛苦,依止道谛能辨别如理之法,证悟灭谛能现前涅槃,而修持这四谛的究竟窍诀,就是身念处。

身念处的观想方法非常多,你可以观想身体的来源是父母不净种子;身体的结构是36种不净物组成;身体的本性是吃下再清净的食物,也能加工成臭秽的不净粪。所以贪执身体没有任何意义,一想到身体的种种丑陋,就没必要天天忙着打扮、保养了。可如果忘失这种正念,任何善法功德都将毁于一旦。凡夫人对身体的执著非常强,若能将它看作是空性的、无我的、虚假的,修行会自然而然增长,但若对身体特别看重,家里买很多大大的镜子,门口放一个,洗手间放一个,卧室也放一个,天天在镜子面前照来照去,这样的话,所有的修行时间都耽误了。

《瑜伽师地论》说:言正念者,不忘教授故。所谓的正念,就是经常不忘教授,如果忘记佛陀在经典中的教授,一味耽著自己的身体,最终不可能证悟空性。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对身体时时剖析,哪怕走路时,也要看着自己的手指想:虽然我今天执著它,但终有一天会抛弃它,抛弃时它就不是我的东西了,所以贪著身体没什么可信的。就像乞丐捡到一件破烂衣服,坏了也不会伤心,同样,假如我对身体没有很大执著,把它看作一件暂时借用的工具,就算我得了癌症也不会痛苦。可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始终把身体当作如意宝那样保护,一旦出现损害,我肯定接受不了,修行也会以此而毁坏!

大家理当护持这样的正念,时常提醒自己不要执著身体。阿底峡尊者一生有三大窍决:一是时时刻刻观自心;二是长期修持菩提心;三就是不忘正知正念。我们也应不忘正知正念,常以正知正念观察身体,不要跟没有学过佛的人一样,对自己的身体万分耽著,出现一点点病痛,或者别人说你身体难看,就开始伤心不已。我们要认清身体的本质,只有这样,相续中的烦恼才能得以泯灭!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详见《四百论·破时品》。

[2]《中阿含经》云: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

[3]《大毗婆沙论》云:有三结,谓有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

[4]登地以上的菩萨,才是真正生于如来家族中。

[5]《瑜伽师地论》云:复次四圣谛说次第者:谓由此故苦,此最为初。如此故苦,此为第二。此二摄黑品究竟。由此故乐,此为第三。如此故乐,是为第四。此二摄白品究竟。譬如重病,病因,病愈,良药。

[6]《涅槃经》卷十二: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

思考题

44、怎么样通过抉择无我,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明白这个道理,你有哪些收获?

45、五蕴的来源是什么?外道有何不同说法?请一一剖析。按照佛教的观点,对此又如何解释?

46、我们为什么不能照见无我实相?请详细分析其障碍,并以比喻进行说明。

47、有些人依止一位大德后,认为依靠上师加持,自己肯定能往生净土,从此就高枕无忧了。你对这种现象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48、要想获得真实的解脱,佛陀所指明的必经之路是什么?该怎么样修持?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标签:智慧|亲友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