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般若心经>>正文内容

慈诚罗珠浅释藏文版心经(7)

       

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浅释藏文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7)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30日
来源: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博客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视音频在线地址:

http://so.tudou.com/isearch/%E6%85%88%E8%AF%9A%E7%BD%97%E7%8F%A0%20%E5%BF%83%E7%BB%8F

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1、何谓识蕴:

五蕴的最后一个,是“识蕴”。所谓“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什么是“眼识”呢?现代医学所说的,眼睛所有的包括视网膜、晶状体等等在内的物质结构,佛经里面统称为“眼根”,然而,仅仅依靠这些物质结构,却不能看到东西,而必须要有一个精神的成分,那就是眼识。眼根支配精神,通过眼根产生眼识,才能看到东西。比如说,我们之所以现在能看到白色、红色等等之类的东西,其中当然需要眼根,但真正能感觉到白色、红色的感知,却是我们的眼识,除了我们的眼睛以外,手、脚,或者外面的墙壁、桌子等等,就没有这样的感受。

它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感受呢?首先,它们没有眼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它们没有作为精神的眼识,所以看不见。如果离开了眼识,就看不到任何东西,虽然有些仪器可以测量一些东西,从外表看来,似乎有一种类似感觉的反映,但实际上却只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而已,并不是什么感觉,跟眼睛看到东西,耳朵听到声音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从意识的角度来说也是这样,在我们思维的时候,意识是通过自己的本能去思维的,在一般情况下,它不需要物质的帮助。

现在科学家也发现,很多人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思维。这种情况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脑外记忆”。顾名思义,就是大脑范围之外的记忆。比如说,有些人可以回忆前世,有些人在精神脱离肉体的状态下,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等等,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以前很多人都认为精神是大脑活动的产物,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为,包括很多的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等,都从不同的地方收集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例,最后大家不得不开始相信,原来意识既不归属于物质,也不是物质的产物,不但不是物质的产物,而且还可以反过去影响物质。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意识作用于物质的例子。虽然这还不是所有物理学家的观点,但很多非常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都对此持赞同态度,由此可知,精神是可以影响物质、“遥控”物质的。当然,西方科学界在此方面也刚刚起步,还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大家都各自为政,互不承认,所以,在解释意识方面,现代科学也没有什么可讲的,只有佛教才是唯一的权威。

除了眼识之外,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而六识的最后一个——意识,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此处着重地介绍一下。

意识是一个综合的名称,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个,是阿赖耶识;第二个,是末那识,即我执,也称烦恼识或者染污意识;第三个,是能思维的意识。

其中的阿赖耶识,也是所有识蕴的基础;在阿赖耶识的基础之上,才建立了意识和烦恼识。为什么要把烦恼识从意识当中独立划分出来呢?因为它导致了数不胜数的烦恼,造作了无穷无尽的业,所以才把它从意识当中独立划分出来,而成为一个单独的意识;剩下来的,就是作为我们平时思维的一般意识。

2、如何是空

首先,意识也跟物质一样可以分解。当然,因为意识不具有形状,所以不能按东、南、西、北、上、下的方位来进行分解。

那怎样分解呢?就像上面所讲的受蕴一样,是按照意识所延续的时间长短来分解的。

还有一种方法前面也讲了,就是以分析意识产生的因果关系,来抉择意识的无生、无住乃至无灭。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理论上的推理方法,还不是最关键、最有用的方法。

什么是最有用的方法呢?就是修空性。

以前我们从来不观察,不往内看,只是一味地往外去分析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什么东西对我好,什么东西对我不好……包括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是如此,大家都不去研究自己是否存在,自己的本心是什么样的,从来没有打算过要去了解自己。

我们曾经也提到过,笛卡儿的一句话很多人都以为是正确的,那就是“我思故我在”。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怀疑外面所有的东西,但却不能怀疑我们自己存不存在,因为我正在进行思维,所以对“我”无需怀疑。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或者从凡夫的角度来说,这句话并没有错,我们就是在思维,但是,如果从佛教的理论去看,“我”怎么样“思”呢?什么叫做“思”呢?这样详细观察以后,才了解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内幕。那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

第一个感觉,就是精神可以思维善、恶、无记等等的很多东西,并且还具有很大的力量。比如说,在我们还没有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被外面的物质所控制的,不但不能去征服外界,而且还必须服从外界。此时就需要修行,无论修空性也好,或者修一些四禅八定也好,当修到一定程度,也即当修行境界比较成熟以后,就能控制外界,也许还会出现一些神通。对心了解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再往深处观察,就有一种空性的感觉,那就是心的本性。越往深处思维,越靠近心的本性,我们的语言就越不管用,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那种境界离我们的语言和思维,已经越来越远了。前面我们也引用了海森堡的一句话,来证明人类语言的苍白无力。其实,他所表达的含义比佛教的含义要浅薄得多,二者之间还有着天地的差别。

虽然那个境界不能用“有”、“无”等等之类的语言来描述,但有一个非常清楚的空性感觉,就是我们已经肯定证悟了心的本性。那时就会感觉到,平时我们所认为的好、坏、常、断、有、无等等,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的,既然基础都错了,那么这些观念就更是大错特错。这是第二个阶段,也是普通中观的证悟方式;

如果再往深处思维,就会认识到,原来我们认为:“心的本性不可能是真实不虚的,心的本性是空性,是虚幻的”,然而现在看来,所谓正确不正确、清净不清净、空性不空性、轮回不轮回、解脱不解脱、上下左右、黑暗光明、天地阴阳等等所有的观点,都是我们的意识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意识本身,也是盲目愚蠢的。在没有经过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培训和锻炼以前,由它所建立的有、无、黑、白、上、下等等,全都是毫无用途的东西。

比如说,在开车的时候,就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如何超车、如何转弯、不可逆行、不能闯红灯、不能行驶于非机动车道等等,为什么不能违反这些规矩呢?因为,如果汽车不照章行驶,就很容易出交通事故。

试问:如果没有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又需不需要这些规则呢?根本不需要。在汽车没有出现之前,根本就没有红绿灯、没有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区别,只是因为有了汽车,才制订了这样一个交通规则。如果我们都可以像鸟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根本不需要汽车的话,所谓的交通规则也只有废除了。

同样,因为我们的意识错了,所以在错觉当中,由错误意识的基础而建立的东西还是需要的,有空、有不空、有左、有右、有阴、有阳……,我们也可以把空和不空、解脱和轮回、染污和清净等一大堆的东西,分成黑白分明、互不相容的好与不好的两类事物,但这些都是我们的执着。如果有朝一日连这个错觉的基础都一起烟消云散,这些东西还成不成立呢?都不可能成立了。

原来所谓的空性是怎样建立的呢?就是像交通规则一样,因为我们心里有一个执着,为了推翻它,所以就建立了一个空性的观念。与以前的愚昧观念相比,相对而言,这个空性的观念是准确的,是很有说服力的,但从真正的空性光明境界的角度而言,这个空性概念就像交通规则一样,因为没有任何执着,所以空性也是多余的东西。

既然如此,那么心的本性究竟是怎样的呢?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大圆满所讲的自然本智,显宗所讲的如来藏、光明、空性,都是一回事。就是远离一切语言思维范畴的空性。

有人会问道:刚才你还说连空性都不存在,为什么此处又说是“空性”了呢?

因为我们给这个不存在任何空和不空的境界,起了一个“空性”的名字,前面我也讲过,空性可分为一般的空性和大空性,这个境界,属于大空性、大光明。

那还不是有分别了吗?既然有大,就应当有小,这难道不是一个观待、相对的东西吗?

非常准确!这些名字是相对的东西,但只有这样形容,别无选择。不仅仅是我今天这样说,释迦牟尼佛当初也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证悟以后,也只能用人的语言来将自己证悟的境界告诉我们。当我们把大空性的境界纳入语言的框架之内以后,因为语言的框架本身,就是一个颠倒的东西,所以,在此框架内的“空性”、“光明”,也不可能如实地表达该境界。真正能够如实感觉这一境界的,是既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思维,而是我们自己通过修行去证悟。前面讲过,这种境界,就像高原秋天的天空,说它有,却没有任何东西;说没有,却连没有都不存在。

大乘佛法当中讲了二十种空性,其中有一个空性,叫做空空。空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包括以前我们所讲的“空”也不存在的境界。

如果不空不存在,空也不存在,那还有什么存在呢?

这里面没有什么存在的,这里面没有什么人类,或者天人之类的凡夫语言、思维所能表达、想象出来的东西,这就是大空。这就是中观应成派、他空中观、大圆满的境界,也是禅宗所证悟的境界。虽然这些修法的具体过程各不相同,但通过修行,它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当走到终点的时候,它们就在同一个地方汇合了。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但通过大圆满、禅宗等等的修行,在粗大念头稍稍离开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办法看到这个东西的。这就像太阳即将升起之前的曙光一样,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空性曙光”。

虽然能看见曙光,但真正的“空性太阳”,却是一地菩萨以后才能看到的。

怎样才能证悟这样的境界呢?

具体的顺序就是:首先通过修持外加行来培养出离心,再依靠内加行来培植菩提心,同时适当地积累资粮、清净罪业,因为此时想完全清净罪业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后,便去寻找一个合适的环境,并安排好适当的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能对上师三宝、对大圆满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就有机会通过上面的修法看到这一切。

综上所述,经文当中所说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展开来讲,就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空,相空),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一段藏汉文的版本差不多,只有第一句稍有不同,在藏文版的这段话当中,讲了八种甚深道——空、相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汉文版当中只有七种。

观世音菩萨继续说道:“舍利子,是诸法空相(空,相空)”,舍利子,因为前面所讲的种种原因,所以诸法是空性的,相也是空性的。

“相”指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分别:红、白、黄、绿、高、低、左、右等等。

“不生不灭”,诸法为什么不生呢?这个很简单,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如果诸法要生,肯定需要因和缘,有了因缘、有了因果的关系,才能产生。虽然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我们都承认因果关系,连目不识丁的农夫,也知道稻种播下去以后,就会生出稻芽,但这些都是未经观察的结论。通过前面三番五次的分析,我们都已经知道,无论怎样分析思维,最终都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因果关系。

此处要申明一点,不是“找不到”,而应当是发现根本没有因果关系。以前我也说了,“找不到”和“找到空性”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有误会。如果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就等于是没有因果了。既然没有因果,那又怎样产生呢?如果没有因都可以产生,那随时随地都可以无缘无故地产生,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切万法是不可能产生的。既然不生,也就不可能灭,所以说“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从本体的角度来说,因为无始以来,包括任何物质和精神在内的一切法,就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烦恼和罪业也不存在,所以说“不垢”;

既然没有烦恼和罪业,又怎么会有它们的干净呢?清净和污垢,是相对的东西,既然没有污垢,就没有清净,所以说“不净”。

“不增不减”,功德既不会增长,罪业也不会减少。

从世俗谛或者凡夫的角度而言,凡夫通过学佛、修行,乃至成佛,就增长了很大的功德;在功德增长的同时,罪业也就减少了。其实,所谓世俗谛的意思,也就是幻觉。在幻觉当中,不空、有相、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但是,除了空性以外,没有相、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垢、没有净、没有增、没有减,这叫做现空双运。

以上八个要点,被称为“八种甚深道”。

标签:心经|藏文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