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浅释藏文版心经(8)
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浅释藏文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8)
视音频在线地址:
http://so.tudou.com/isearch/%E6%85%88%E8%AF%
前面分析抉择了五蕴的空性,下面接着讲空性的本体。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空性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前面也讲了,中观可以分为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而在自空中观当中,又有普通的空性与大空性之分:第一种,是普通的单空,也即用中观的逻辑推理方式,对色、受、想、行、识分别进行分析思维,从而抉择为单纯的空性;第二种,就是远离一切执着、戏论,远离一切物质、精神之分别的空性。
什么叫做戏论呢?就是我们平时执着的对境,包括常断、好坏、善恶等等的分别。
中观自空所讲的空性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因为远离了一切戏论,所以空性的本体既没有色,也没有受、想、行、识。
既然空中没有这些,为什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有的呢?这些都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而言的。所谓“世俗”,也就是指虚幻;而“谛”字,又表示真实。这种“虚幻的真实”表示什么呢?这就表示,虽然从物质本体的角度来说是虚幻的,但从凡夫的角度而言,却是真实不虚,而不是虚幻的。
这些虚幻物质对我们的作用,也和真实的物质所产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我们有了执着,随之便有了对境。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对境与执着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些实为虚假,却仿佛真实的作用。然而,这一切都只能在虚幻、无明的状态下存在。当我们还被无明统治的时候,才会产生这些现象。在我们脱离了虚幻世界以后,一切都是空性。在空性当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色、受、想、行、识。
这就像电脑显示屏或电视机荧光屏上面所显示的完整图像一样,虽然从远处看来,是一个人的脸部、手臂,一座山或者一条河等等,但实际上却只是由一些红、黄、绿等颜色的荧光点所组成的而已,除了这些光点以外,并没有什么人、山、水等等。
一开始,我们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到这些,当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切身地感觉到佛陀所说的这一切。
很多人都见过,在西藏一些神山的岩石上,有很多以前的高僧大德们留下的脚印、手印等等。这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留下的呢?在平时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当修行人的内证力量非常强大的时候,外境就会被看得很淡,当外境淡化到一定程度之际,修行人就会有一些感受:我可以随随便便地穿过这堵墙壁,可以轻轻松松地从这栋高楼上跳下去却安然无恙,可以被火烧、被水淹而不会有任何痛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就像是在梦中一样,虽然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景象,但如果知道自己在做梦,则即使从梦中的十楼跳下去,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梦,那么从梦中的十楼跳下去,就很有可能会梦见自己摔得双腿残废,甚至粉身碎骨、一命呜呼……
同样,那些修行人有些时候这种感受特别强烈,在那时,他们就有可能在岩石上留下脚印、手印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在这个人的心里,绝对不能有任何“我能不能在这个石头上留下脚印”的分别念,一旦产生这样的怀疑,这种念头就会覆盖空性的境界,这样一来,即使是再伟大的高僧大德,踩在岩石上,也只会像普通人一样,而不可能留下什么脚印。
关于这些现象,在史书当中也有很多记载,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为的“手印”、“脚印”,或者牵强附会地将一些山洞中自然形成的图形,误认为是某些神迹的可能。很多去过溶洞的人都看到过,有些看起来像是佛像的石头,实际上却是洞中岩石上长期滴水,水中的石灰质所形成的石笋、石钟乳,所以,任何事物都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智慧的人应该能分清其中的真假虚实。
尽管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手印”、“脚印”却是有凭有据、实际存在的,这些不胜枚举的事实,也是外境为虚幻的有力旁证。
当然,即使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堵墙壁是虚幻的,但纵然使尽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现在也不可能穿过这堵墙壁。再比如,我们都知道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但如果我们用手去摸带电的电线,就肯定会有触电的感觉。
为什么这些外境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真实,而那些修行人却能轻易地把外境改来改去呢?因为我们心里还没有太大的修行力量,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还是坚固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修行人不但知道了这些道理,而且他们的修行也十分到位了,因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外境,改变一切。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有那么多可以改变外境的修行人,为什么他们不齐心协力地把这个娑婆世界变成极乐世界呢?
虽然修行人可以改变世界,但他所改变的,只是在他自己境界中的改变。不过,有些时候修行人所改变的外境别人也可以看得见,就像前面所说的手印、脚印等等。在这些证悟者的境界当中,世界的确是虚幻的,像做梦一样,他们对外境也不会有什么执着,因而可以随意改变。
我们不是在说神话,这些都是普通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就像对一个四、五百年前的普通人描述现代科技所能做到的事情,他也会认为这一切都是荒诞不经的牛皮,但即使是现在的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这些是真实无疑的,因为这些科技成果,已经普遍被我们的日常生活所利用。
同样,对没有什么修行的凡夫,讲证悟的境界、菩萨的十地、佛陀的智慧、禅定的感受,也就像对几百年前的人讲量子力学、高能物理、现代科技一样,很难理解,即使翻来覆去地用中观的逻辑思维方法去推理半天,他也是将信将疑。但在他们自己通过修行开悟了以后,就谁也不会否认确凿无疑的事实了,因为他们自己已经亲身体悟到这一切了。
以上内容,宣讲了五蕴的空性。下面继续分析十二处、十八界等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成立;
前面已经介绍了眼根、耳根的概念,下面介绍鼻根、舌根和身根:
所谓鼻根,是指鼻子里面用于感觉味道的特殊物质;所谓舌根,是指舌头上面所有的味蕾等特殊组织机构,因为舌头里面有了味蕾等属于舌根的东西,才能感觉到味道,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则不能尝到味道。
所谓身根,则是指身体。因为毛发和指甲既没有和身体连在一起,也没有感觉,所以不属于身根。什么叫做“意根”呢?意根没有一个物质的结构。虽然个别的小乘经典认为心脏是意根,但这只是不究竟的说法;现在很多人认为,大脑是意识的来源,其实也不是。到现在为止,即使是医学或者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也不能证明意识是怎样产生于大脑的。现在所知道的,就是大脑的某一个部分在受到破坏之后,就会发生神经错乱、身体的某个部分没有知觉等等之类的问题,所以大家就猜测,意识与大脑有一定的关系,意识可能是从大脑当中产生的。
但这种猜想是错误的,在佛经里面,尤其是密宗与藏医的典籍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讲得非常清楚,大脑跟人的思维和感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大脑是意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虽然实际上是意识本身在感受,但是却要通过大脑,通过眼、耳、鼻、舌、身,才能够感觉到。密宗与藏医都认为,我们的肉眼要看到东西,耳朵要提到声音,就是需要大脑,但大脑本身,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要画一幅画,他的画笔与他所画出来的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画笔质量粗劣,画出来的画也会不理想。这就像计算机里面缺少了一个软件,就无法完成相应的工作;就像汽车的某个重要零件损坏,也就会出现故障而无法正常行驶一样。意识是依靠肉体来工作的,肉体的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功能,像机器的零部件一样,如果肉体当中最关键的部位——大脑的某个部分受到了损伤,意识就失去了必要的工具,既然失去了工具,也就不可能如愿以偿地完成工作,如果受损的程度很严重,所有的大脑都彻底瘫痪,意识也就只有停顿下来了。
但这一切只能说明,离开了大脑,意识就不能正常工作,但意识本身,却并不是大脑,不但意识不是大脑,也不来源于大脑。
有的人会说:既然意根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那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意识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像流水一样,当心里冒出的一个念头可以持续一分钟,我们就可以把它分成六十秒,其中前前的意识,就是后后意识的意根。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前面一刹那的意识间断了,后面的意识就无法产生,所以,意根不是别的,就是前一刹那的意识。
以上讲了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色法是眼识的对境;声音是耳识的对境,……法是意识的对境。
“法”是什么呢?是不是指佛法呢?不是。佛教所说的“诸法”当中的“法”,是指我们心中所想的,包括物质、精神在内的所有事物。
以前有一个人听到有些僧众在念《心经》,就说:“哎呀!你们好笨噢!你们不需要说‘无眼耳鼻舌’这么多嘛!只需说一个‘无头’,不就什么都包括了吗?!既然没有头,就肯定没有眼耳鼻舌啊!”
要知道,“无眼耳鼻舌”不是有头没有头这么简单,它要表达的含义是,六种外境和六根不存在,也即十二处不存在。
“处”是什么意思呢?
“处”,也称为“入”,表示来源或产生的地方。这段话所说的,就是“十二处”的空性。
其中五蕴是最略的,其中不包括无为法,而只有有为法;
再广一点,就是十二处。在十二处当中,既包括有为法,也包括无为法。在前面所讲的,作为意识对境的法当中,就包括了有为无为的一切法。
更广一点的分类,就是十八界。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界”是指什么呢?“界”的梵文读音,为“达尔玛”。意思有两种,第一种,是指所有物质对后面的第二刹那来说是因。比如说,这本书现在是一本书,但它却不间断地在运动生灭,每一个前面的刹那是后面一刹那的因;第二种含义,是指物质的特点。每一个物质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书有书的特点,麦克风有麦克风的特点……
“眼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十二处”当中的眼根,在“界”的分类当中,眼根就成了眼界。虽然名字有了变化,但内在的含义却是一样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说,六根、六境、六识这十八界都不存在。其中的“乃至”,就包含了此中所省略的,眼界与意识界之间的其他十六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以及身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不仅无明不存在,老死不存在,甚至从无明直至老死之间的一切缘起都不存在。不仅无明的灭尽不存在,老死的灭尽不存在,甚至从无明直至老死之间一切缘起的灭尽都不存在。
从无明直至老死,是轮回的十二缘起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前前是后后产生的因法,这种顺序或过程,叫做轮回的十二缘起。
既然没有无明,也不可能有无明的果法——行支,这样一来,也就不会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前前不存在,就不可能产生后后的法。这一系列的过程,叫作轮回的还灭——涅槃的十二缘起。
既然轮回和涅槃二者的缘起都不存在,都是空性,因而轮回和涅槃也不存在。
无苦集灭道;
在空性当中,苦、集、灭、道“四圣谛”都不成立。四圣谛和十二缘起已经讲过,所以此处就不再重复了。
无智亦无得。
佛的智慧不存在,既然佛的智慧不存在,所以就没有什么可以获得的。
大家要清楚,这些都是从空性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佛的智慧当然存在,我们也肯定可以成佛,可以获得佛的智慧。如果不能成佛,我们现在学佛就成了毫无意义。
刚才所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基道果”当中的“基”;十二缘起和四圣谛,则是“基道果”当中的“道”;而佛的智慧,则是“基道果”当中的“果”。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因为没有任何基道果法,所以,诸大菩萨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空性,就能使心里没有佛经所讲的烦恼障、所知障等任何障碍;因为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等等,所以菩萨的心里没有恐惧。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心里已经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等等,所以外境对他们就没有任何影响,世间的痛苦、烦恼等等,在他们的境界中都是如幻如梦的,所以他们就无所畏惧。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颠倒梦想”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着。
“究竟涅槃”,这就是究竟的涅槃。
有人会提出疑问:你刚刚还说没有涅槃,为什么此处又说“究竟涅槃”呢?
这就是混淆二谛所产生的疑问。二谛我以前也讲过了,大家一定要分清。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所有的佛陀,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的,没有一个可以例外。如果不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或者没有证悟空性,就不可能成就。
“阿耨多罗”是梵文“阿耨柔达RA”的发音,在藏文版的《心经》当中已经把它的意思翻译了。
其中“阿”,是梵文当中的否定词。表示汉语当中的无、不、没有之类的含义;“耨柔达RA”,是“上”的意思。“阿耨柔达RA”合起来,就表示无上。
“三藐三菩提”,这里面的“三”,没有数字“三”的意思,而是梵文的一个发音。
“三藐三菩提”的梵文发音,为“三要三布达”。其中的“三”,表示正等觉中的“正”;“要”,表示正等觉中的“等”;第二个“三”,也表示“正”的意思;“布达”,则表示觉悟。这个词合起来,就表示“正等正觉”。像“出有坏”一样,“正等正觉”也是表示佛陀功德的一种称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现在讲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神咒”这个词,在藏文版中没有,而是以“般若波罗蜜多咒”代替的。
平时我们认为,六字真言、金刚萨埵心咒等口中念诵的词,才是所谓的“咒”,但实际上“咒”并不一定是词,“咒”的本体,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有广大神通、有神奇之力的咒语。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彻底断除可怕的轮回,获得佛果。
“是大明咒”,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能断除无明;因为能够断除无明,所以叫大明咒。
“是无上咒”,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般若波罗蜜多是证悟空性的智慧,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咒,没有什么更上乘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已经是最顶极的智慧了,所以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无等”,是无敌、无与伦比的意思,在此处特指佛,因为佛陀是谁也不可与之比肩,任何人都不能与其等量齐观的;后面的“等”字,表示等同、相等的意思。“无等等”合起来,表示修般若波罗蜜多可以使众生与佛陀同等成佛。佛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佛。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波罗蜜多可以断除所有的痛苦,是真实不虚的。
这里所讲的“真实不虚”,和前面所讲的一切法都是虚幻,没有一个真实不虚的法之间并不矛盾,这要从二谛的角度去理解。因为前者讲的,是一切法的本体,是从佛的境界而言的;而后者,却是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我们现有的执着是错误的,相对来说,空性是准确的。
另外一种解释,整个世界全部都是虚幻的,这个虚幻世界的基础,一切万法的基础,就是空性、光明。空性光明却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可以说是真实不虚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