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禅宗>>正文内容

禅与“EQ”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01日
来源:莲花山居士网   作者:游祥洲教授(台湾)讲演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明海师: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今天我们寺院有机会接待从台湾来的、在佛学方面卓有成就的游祥洲居士以及夫人一行。

对于游居士可能各位并不陌生,在我们大陆的一些佛学杂志上面也时有他的文章发表。我对游老师个人背景的了解很有限,我只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包括过去介绍一行禅师的一些文章,还有在《法音》杂志上连载过的关于《华严经》的一篇文章。我的印象里面,他在台湾是一位既有深厚的信仰又在佛学方面造诣很深的佛学家。今天我们来听游祥洲居士做一个佛学的讲演,他要讲的题目叫《禅与“ EQ ”》。至于什么叫作“ EQ ”,我也不知道,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现在我们就热烈欢迎游老师来给我们作开示。

游教授:

首先我非常非常地荣幸,今天有这个机缘来到我们赵州禅师的祖庭。我研究禅宗的历史有几十年了,对赵州禅师有一份很特殊的感情。大概只要是谈禅都离不开要谈赵州茶,所以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很多地方一直都在买这个赵州茶。今天回到我们赵州古庭再来补货,事实上我今天回到赵州禅师的祖庭是回来学习的。但是大和尚非常慈悲,我们禅宗总是要做一个功课,叫“ 考功 ”,这一堂报告我想是大和尚要考功了。所以我想不揣自己的肤浅、不揣自己的不足,做一个报告请大和尚来鉴定一下是不是还可以及格。

刚才在决定这个题目之前,我也特别跟明海法师商量,怎么样的一个题目比较适合。明海法师提示我一点,是不是把外面的一些信息跟大家分享。最近大概七年来在西方的社会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新观念,这个观念叫 EQ 。所谓 IQ 是指一个人数学的演算能力,指我们一般推理的能力,是比较着重于理性面的;所谓 EQ emotion , 就是指我们的情绪,也就是指情绪方面一个人管理自己的能力。在美国他们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调查,研究者通过对 500 个大企业的调查,征询企业老板用人的标准,结论是在绝大多数的企业里面对 EQ 的重视。就是说一个人 IQ 很高,你的智商很高,你的理性的推理能力很强,只占你个人这一生成功比例的 24% ,相反情绪管理能力占这个人一生成功比例的 76%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书读得很多,学历很高,但他的人生不一定成功!有许多人他不一定读很多书,但是他的事业是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 EQ 很高,也就是他情绪的管理能力是很强的。为什么美国人经过一个世纪强调 IQ 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突然在 1995 年转向强调 EQ ?因为他们进行了一个长期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找来一群 4 岁的小朋友,然后在一个教室里面,每个人一张小桌子,桌子前面发两颗糖。老师就说:“ 小朋友,现在每一个人桌子上两颗糖,老师要到隔壁的教室去,你们如果等老师回来就可以吃两颗糖,如果不等老师回来只能吃一颗。 这个游戏规则非常简单, 4 岁的小孩不能太复杂!老师就跑到隔壁去了。隔壁从小孩子这边看过去呢,那个玻璃是一面镜子,可是从老师这边看来呢是透明的玻璃。——有一种玻璃它一面是镜子,另一面看是可以看得穿透的。然后老师就开始观察这些小朋友:有些小孩子看老师一出去马上就把一颗糖吃了;有的小孩子觉得不行,我要吃两颗,所以他就忍耐。看到那个已经吃的人呢,他就觉得很蠢。忍着忍着忍不住了,两颗都吃了;只有剩下非常少数的几个小朋友等到老师回来。对那些老师一走就吃糖或者是忍到一半忍不下去也开始吃的那一群,少数能够坚持不吃的那些小朋友就劝这些说:“ 唉呀!你们忍耐一下吗!等老师回来就可以两颗都是你的了。 但是其他的小朋友还是不听的!

好,这些 4 岁发生的事情统统被记录下来了。然后做研究的人员就开始追踪,他们看这些小朋友进了小学、进了中学、进了大学,这个实验进行了 20 年。最后发现, 那些老师一走就吃糖的,大概念到小学的程度、念到中学的程度就渐渐跟不上了;那些坚持到底的,后来都上了大学,成为佼佼者,成为很优秀的领导人才。美国人经过这 20 年的实验之后,他们在探讨:看起来这些小朋友的 IQ 都是很高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子自我淘汰掉呢?而有的小孩子他可以上大学,表现非常好呢?结论就是 IQ EQ 不同。因为在整个实验里面发现两个要素:一个要素叫做 延迟满足的忍耐力 ,第二个要素叫做 同理心

我们先说第一个。老师要到隔壁去,你吃糖是一种满足嘛,可是要等老师回来才能够满足,这个叫做延迟满足。延迟满足要有耐力,要能够忍耐呀!你忍不住就被动了,所以在这个实验里面第一个检验的就是你的延迟满足的忍耐力。古时候有个传说,说仙人炼丹要 99 天,可是有人沉不住气,只差一天他的盖子就打开了,这个丹就炼不成了!我觉得,这一个延迟满足的忍耐力的确是人生成功与失败的一个重要环节。表面上是人家把你淘汰了,其实是你自我淘汰。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如果你不能坚持到底必然自我淘汰。

同时在这个实验当中,发现了第二个重要的特质,就是 同理心 的问题。同理心英文叫 empathy 。这个字跟我们通常用的另外一个字 同情心 有所区别,英文叫 sympathy ,就是你很可怜别人。在这个实验当中发现同理心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当有的小朋友一开始就要吃时,其它的小朋友就劝他,你要忍耐,这就是说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同理心跟同情心的不同在哪里呢?同情心是我有你没有,我觉得你可怜;我很强你很弱,觉得很同情你。同理心不是这样子。同理心是你也许很强,我很弱,可是我设身处地站在你的立场来思考。在这个实验里面发现,同理心比较强的小孩,当他长大以后,他的领导能力比较强。换一句话说,一个领导者他必须要有一种能力,站在干部的立场、站在被领导者的立场去思维。因为只有他这样思维的时候,他跟被领导者,或者说管理者跟被管理者之间才不会有矛盾出现,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就容易取得一种协调。

从这样一个美国做的实验来看,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把他作一个引申。佛法里面讲 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我们仔细去看,其实六波罗蜜是从 戒定慧 三无漏学扩大开来讲的。我们看南传佛教,也就是过去所谓的小乘佛教,它着重是 戒定慧 。到了大乘佛法的时候,戒定慧就不够了。戒定慧可以自度,但是要讲六波罗蜜才能够利他,这个利他的基础才能够建立起来。我们看六波罗蜜里面: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般若。这当中的第二持戒,第五禅定,第六般若智慧就是戒定慧呀!这是同南传佛教所共的。可是大乘佛教为什么要加上第一布施波罗蜜、加上第三忍辱波罗蜜、加上第四精进波罗密?有道理!因为我们要普度众生,就先要跟众生广结善缘,布施波罗蜜就是结缘般若蜜。通过布施的作为来跟众生广结善缘,不管是财布施,不管是法布施,不管是无畏布施也就是安全感的布施,可以说都是跟众生来结缘。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在六波罗蜜里面成为第一波罗蜜,就是因为布施波罗蜜通过布施这样一个最简单的行为,来充分体现什么叫做空性,充分体现什么叫无我。

常常有人讲佛法、讲空,讲了半天都落空了。真正善学空义、学空是要落实不是落空。如何落实?就是落实在布施波罗蜜上面。你一分的金钱能舍,你就是对空性一分的体现;有一分不舍,就是一分的不空。不舍就是执着啊!你有执着你就舍不得了,你就不可能有所得了。所以为什么说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 ,就是因为能舍,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空性缘起的智慧在里边。假设大乘的菩萨道没有布施波罗蜜,人我关系就跨不出去,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所以菩萨道的实践一定要从布施波罗蜜开始,然后持戒。那为什么要加上忍辱波罗蜜呢?就是这个 EQ 的实验里面所强调的,延迟满足的忍耐力。

要利益众生,可是什么叫做众生啊?众生这个字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中文,最早在东晋时代就有了。众生这个字有时我们望文生义: 众者多也 ,众生就是很多很多生命的意思。其实众生这个字在中文原来不是这个意思,“众生,五众所生也”,五众也就是 五蕴 。在隋之前这个五蕴都翻译成五众,到了玄奘大师之后,就是大部的时候把它翻译成五蕴,所以众生这个字是五蕴所生的意思。到了玄奘大师把它翻译成五蕴相续,就是五蕴相续、和合相续而生的意思,所以所谓的众生就是五蕴相续、和合所生。

五蕴和合所生的这些众生,都带着 贪嗔痴慢疑 。如果你对 贪嗔痴慢疑 不耐烦,你不要说度众生,你度不了别人,连自己都有困难。为什么?因为你不耐烦啊。众生是很难伺候的,贪嗔痴慢疑的众生是非常难伺候的!所以我们如果发愿要行菩萨道,发愿说 众生无边誓愿度 ,那你就要知道前面还有一句 烦恼无尽誓愿断 。为什么?因为 众生无边 这句话就蕴含了烦恼无量,众生就是烦恼所生啊,五蕴和合啊!所以如果我们不耐烦,——忍辱波罗蜜就是耐烦波罗蜜,你就是要耐这个烦恼,所以讲忍辱波罗蜜。从众生忍,到烦恼忍,到对法的忍,到向上提升到 无生法忍 。这一层一层地向上提升,都是在一个耐烦的功夫上。因为你耐得住才能够安住啊!先要耐烦才有安住,不耐烦怎么能够安住呢?所以在美国讲这一套“ EQ ”,第一他跟你强调的就是这个耐烦力,然后接下来跟你讲同理心。

如果再往深入的地方探讨“ EQ ”的内容,我想至少有六个重点可以在这里跟各位来报告:

第一、人生没有忍耐什么都不会成功。你看母亲怀小孩要十个月,要不要忍耐呢?要忍耐。至少十个月你肚子要慢慢大起来,小便也不方便了,身体的重量增加了,种种的不方便。像很多的妇女因为怀孕的关系,到了七、八个月的时候,脚上的静脉都肿起来了,因为她的新陈代谢缓慢。我们知道静脉是把身体血液循环过程里废弃的东西再送回来嘛!她输送的过程减缓了,很辛苦的。生个小孩你看要不要耐烦?要耐烦波罗蜜呀!更不要讲佛法里面讲的修行。菩萨道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什么意思?三大阿僧祇劫,是一个数不尽的一个时间啊!不耐烦的人就不要讲成佛了!

我一个朋友前几年开始对学佛有兴趣。结果他去找了一个人算命:我现在开始修行,请问我有几年修行的命?修行也要算命啊!这个算命朋友就跟他讲了: 啊!恭喜你,你有三年的命可以修行! 他说:“ 要这么长时间啊! 意思就是说一年他就要把什么都修成功了。你要知道,如果我们种木瓜,——北方不晓得有没有木瓜。在南方、在台湾有一种水果叫木瓜,长得可快了!你种子播下去,大概 3 个月,很大的木瓜就长出来了。但是木瓜的生命周期很短,他不耐久。如果我们种松树,那可要三五百年了。

我记得以前一位国学大师叫钱穆, 先生。我小时候读了钱先生的一篇文章,非常感动,非常受启发。 钱先生有一次到西安去参访一些佛教的寺庙。看到有一座大的寺庙,很有规模的大雄宝殿,前面有两棵大松树,都是五六百年以上的老松树了。不过这两颗松树一棵长得非常好,有一棵松树已经倒了。 钱先生就看到松树旁边有一个小沙弥在那里,种什么呢?种夹竹桃。

各位听说过夹竹桃吗,就是那种今年种,明年就开花的那一种很容易长大的树。先生一看到这个景象就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寺庙气数已尽。各位知道气数已尽的意思吧?就是说没气了,没有发展了。为什么钱先生看到小沙弥在庙前面种夹竹桃就叹一口气,就论断这个寺庙气数已尽呢?因为 钱先生他有一个看法。他在想,想当初五六百年前,大雄宝殿在盖的时候那个开山的方丈和尚,他是何等的眼光!在大雄宝殿的两旁种这两棵大的松树,这种松树没有长五六百年,跟这个大雄宝殿是衬托不起来的,不配衬的。所以他就想当年这里开山的和尚啊,那是何等的胸襟!开山的时候,他在建这个大雄宝殿的时候,他心中已经想到了这个寺庙五六百年以后的光景,这五六百的气运已经在他的心里面了。现在这个小沙弥在这里种夹竹桃,今年种明年就开花。他想现在的方丈和尚看到的只是明年的光景啊!所以他论断这个寺庙气数已尽。

你想想看,这就是我们讲忍辱波罗蜜里面的第二忍——法忍。什么叫做法忍呢?就是对时间的忍耐。我们行菩萨道最要紧就是对时间的忍耐,沉得住气。比如说打禅七,你不能一上座就等着敲板。你如果是老是一上座就想着等那个声音,你每一支香都坐不好。为什么?你对时间缺乏耐性啊!你少了这个耐烦波罗蜜,你这个米就永远煮不熟。对时间的忍耐很重要,就是要在这个地方沉得住气。你再观呼吸,一吸一呼之间这样的从容,时间跟你是打成一片的,你不跟时间赛跑,就是这个耐烦。做什么都要靠耐烦的功夫,佛法的境界如此的深远,如此的不可思议,不耐烦你怎么能够深入法义呢?今天听不懂不想听了,听不懂更要下功夫啊!

我记得我十九岁的时候,在台湾去参访一位大善知识,是在净土宗念佛有成就的人,一个老和尚,上证下莲老和尚。我们带几个同学大家去了,请老和尚慈悲开示。老和尚就讲了一句话:“ 深信因果 。我们是要来听老和尚讲一点精彩的、没听过的。就等啊!在那里陪老和尚坐了很久。后来有一个同学沉不住气了,就说:“ 老和尚请开示! 除了“深信因果”这么平常的,总不会没有别的话可以讲嘛!我们就等啊、等啊!老和尚最后又讲了 4 个字 深信因果 。现在我回想,老和尚第一句话讲完就是开示已毕啊!最要紧的话已经跟你讲完了,你还要听什么精彩的!可是我们坐在那个地方熬了两个小时。现在想一想,我这一生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那一天听上证下莲老和尚这四个字的开示。整个佛教,整个基础离不开 深信因果 这四个字。所以我们求学问道就是要这个耐烦,学功夫就是要耐烦。今天北京的万院长在此,他一身功夫,哪一样功夫不是从耐烦中做来的!你学什么功夫,每一个招式要交待清楚,这个交待清楚就是要耐烦,你不耐烦马上就自我淘汰了嘛!所以我们讲“ EQ ”,第一件事情就是讲耐烦。诸位都是非常年轻的,要耐烦。

我们非常殊胜的因缘就是大和尚跟一行禅师结缘甚早,从 1995 年开始就跟一行禅师结缘。我个人第一次读到一行禅师的书是受一件事情的感动。一行禅师过去在越南的深山里面出家,也是在一个大庙里。那边的庙里,有一件苦恼的事情,10 多岁出家一个小沙弥在大庙里面,每天都要洗碗。他每一次都觉得这个洗碗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出家是来修行的,怎么每天都在洗碗呢?他觉得洗碗跟修行没有关系,所以就觉得这个出家的生活过得不快乐了。直到有一天碰到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浴佛节,也是佛诞日。

受我们汉传佛教的影响,越南人在浴佛节这一天也是要浴佛的,大家舀点水帮刚刚生下来的佛洗个澡。一行禅师当时是一个 10 几岁的小孩子么,他就觉得浴佛怎么这么好玩呢!那一天晚上他洗碗的时候,他就把这个碗当作那个佛,觉得洗碗就是在浴佛。他非常专注地做,因为他在浴佛,他是非常专注的,因为这是很神圣的时刻。他把水舀起来慢慢倒,他觉得这是件很美的事情,于是他在洗碗的时候就用那种浴佛的感觉去洗碗。这一下子,奇迹发生了!原来洗碗是这么美妙的事情。

在座的诸位如果天天洗碗,有机会开悟。你用不耐烦的心情去洗碗,碗就越洗越辛苦,天天都是苦差事。可是如果你用这种, —— 用一行禅师的话来说,用念念分明的,我觉得我洗碗就是在浴佛,所以每一个动作都变得很美,每一个动作都变得非常神圣,每一个动作都是真正的修行。

我看了一行禅师这一段话之后,我整个生活都改变了。修行修行,并不是有一种东西会让你开悟。我们总以为我好好坐禅,有一天一不小心就会开悟;或者念咒,念念念哪,一天突然这个奇迹出现我就开悟。其实,开悟不是这样一件事情。开悟是在每一个当下,我就是这样的清楚明白。当下这一念清楚明白的心,这一念的觉知,这一念的觉察,当下这一念心即是佛,我就是佛。用古人的话讲:“ 将心待悟 永远不会开悟的。带着要开悟的心,拼命地要找开悟,你这一念的心本身就是不开悟的心。不开悟的因怎么会有开悟的果呢?只有在每一个当下就是这么样的清楚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做观呼吸?观呼吸这个字,我们回到印度的梵文仔细推敲一下:古人叫做 安那般那 的修行,就是印度的梵文 安那般那 ,就是呼吸的意思。可是这一个梵文的字,最重要的是后面那四个拼音 SATI SATI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觉知、觉察。吸气的时候我觉知我在吸气,呼气的时候我觉知我正在呼气;我这一回气吸得很长,我知道我吸得很长;我这一回气吐得很长,我知道我吐得很长;我吸进来的是冷的空气,我呼出去的时候是温暖的空气。 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睡知睡 ,息就是呼吸的意思。

诸位,最重要的不是叫你到禅堂去呼吸!因为我们不进禅堂一样可以呼吸。但是因为禅堂暂时把外缘隔绝,禅堂暂时让我们进入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所以叫我们到禅堂去用功。用 sati 的功,就是觉知的功。觉什么?从呼吸下手。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呼吸,知道怎么觉知你的呼吸,诸位你想想看,我吸一口气,我的觉知在那里,我呼一口气我的觉知也在那里。那请问:从我们生下来到我们死亡,我们会不会停止呼吸呀?不会呀!所以为什么佛陀教我们最原始的修行方法,就是这个观呼吸,或者叫数息。其实不一定要数的,重点是在觉知,而不是在那里数。因为当数息的时候,如果你数得非常机械, ——“ 1 2 3 …… 9 10 …… 当你数得很机械的时候,这时候觉知已经不见了。有口无心啊!你的念并没有放在这个呼吸上面,这时数得没有用啊!所以整个数息的重心,或者整个观呼吸修行的重心,是在我们对呼吸的觉知。因为我们在呼吸中不断地增强这个觉知,因为呼气也是觉知,吸气也是觉知,所以一呼一吸这个觉知一直在那里。就好像我们在扇火,我们在生火的时候,就扇啊扇啊扇啊,那个火就慢慢地越来越旺,你的觉知就会越来越强。于是洗碗的时候觉知在那里,念念分明地洗碗。在这个洗碗当中,每一个动作本身其实都是在增强我的觉知。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请问洗 200 个碗,跟在禅堂坐一支香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为什么五堂功课里面吃饭也算进去呢?因为每一口饭我们清清楚楚地嚼。念念分明地嚼饭的时候,那一个觉知本身跟在禅堂数息的时候那个觉知有没有两样呢?没有两样啊!这个就是虚云老和尚在开示录里面教我们的 功夫成片

功夫怎么成片呢?你进禅堂有觉知,出了禅堂就没有觉知;坐香的时候念念分明,洗碗的时候满心不耐烦,这功夫怎么会成片呢!功夫成片就是:我在禅堂坐香的时候是这样子的,从禅堂里走出来做每一件事情都一样,都一样地觉知啊!觉知的本质是没有两样的。诸位,佛教它是一个追求觉知的宗教,佛就是觉的意思。佛这个字来自印度的梵文 bodhi ,就是不断保持觉知,活在觉知当中的那个人他叫做佛。佛教这个词已经把整个佛教的本质说得非常清楚了,只是我们从梵文翻译的时候,没有把 bodhi 这个字直接翻译成觉,而把它翻译成佛。所以逐渐地,有的人对佛教不认识,他把佛当作神啊!跟我们不一样,好像当作神明而已。其实人人是佛。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都有这个觉性,佛教就是这样一个强调觉性的宗教。所以如果我们念念都在觉知当中,一呼一吸就是这个觉知,举手投足、语时默时就是这个觉知。当你这个觉知不断增强的时候,当你念念分明 —— 不是偶尔一念分明——当你念念分明的时候,你念念都是佛啊!念念都与佛没有两样。

一行禅师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用西方现代的话讲,他说,我们跟佛有什么不同呢?佛叫 full time Buddha , —— full time 就是全知的意思。我们一般人叫 part time Buddha ,就是偶尔是佛,大部分的时候不是佛。为什么?偶尔觉嘛!大部分时候在不觉中。进禅堂是佛,出了禅堂就不是佛了;听师父开示的时候是佛,不听师父开示的时候、跟朋友讲话的时候就不是佛。所以都是佛,只是“ full time ”跟“ part time ”的不同。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由“ part time Buddha ”渐渐趋向于“ full time Buddha ”的过程。我们如果借用来果禅师的话讲: 修行这件事情就是 两个字而已 。我们一般人对习气是熟的,对修行是生疏的。修行就是让我们对修行越来越熟,对习气越来越陌生。就是对习气要做到由熟转生,对修行用功这个事情要做到由生转熟,所以我们今天要讲“ EQ ”。

我觉得我们第一个要重视的事情就是觉知。——第一是耐烦,第二就是要觉知。我们看看刚才我讲到的一行禅师洗碗这个例子:开始是抗拒的,可是慢慢地在抗拒的当中,当你的觉知(念念分明)带进来之后,这个念念分明的功夫把你那个不耐烦的心转化掉了,开始转化了。所以我觉得,诸位在修行这一条路上将来成功与不成功,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大成就?就是我刚讲的,跟美国的企业界没有两样,你的“ EQ ”绝对占 76% 以上的重要性,“ IQ ”我想只有占 24% 而已。所以第一是要耐烦,第二要觉知。随时都要把握到这个觉知的特质,不断地在觉知上面做功夫。今天譬如常住说要我们扫地了,扫地本身也要有觉知。就是说扫地这件事情,不要把他当作一件事情交差了事。如果你今天做一个事情只是为了交差了事,那个事你是为别人做的。可是如果你是念念分明地去做这一件事情,就是做常住交待给我的工作,扫地也好,这一件事情就变成我的修行的一部分了,做这件事情的过程里面觉知增强了。如果我们离开了觉知的本质谈佛法的修行,可能就有所隔阂。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抓住修行的本质讲修行,可能就如——套用虚云老和尚的一句话 冷水泡石头 ,你泡一万年还是石头!为什么强调冷水?冷水是没有觉知的。石头本身没有觉知,你又把它放到冷水里面有什么用呢?所以修行就要把觉知带到生活里面来。

这个觉知用另外一个话讲就是念念分明。我们看三十七道品,每一个项目都离不开念,正念分明。四念处就是讲念。我们的念头要寄托在、安住在四个重点上面, 身、受、心、法 ,四念处,离不开正念,正念的四种修行。然后我们看五根五力念根念力都还是正念,八正道也是正念,四神足也离不开念。然后最重要是七觉支。七觉支有两部分,一部分属于我们禅修过程里面比较动态的那一部分;一部分属于我们禅修过程里面比较止、比较静态的这一部分。择法觉支就是我们在用功的过程里面随时要觉察我现在用的方法是不是正确的,你对这部分要保持觉知;精进觉支,当你懈怠的时候,当你头低下来了,当你背弯下来了,你有没有觉知;精进觉支,打起精神来;喜觉支,在用功的过程里面,你用功得力了,喜感觉上来了。这个时候心容易浮动,所以需要另外三个觉支:除觉支,干扰的念头来了,哎,放下,扫除这个障碍;定觉支,用定觉知让这个心定下来;舍觉支,就是连对这种喜乐的感觉,对这种定的感觉你都要能够放下,你才会成功自己。可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跟喜觉支这是动态的一部分,静态的这一边除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两个怎么样保持平衡呢?动跟静之间怎么样平衡呢?靠中央的念觉知,只要你正念在那里,就好像飞机有平衡仪一样,你就知道怎么用,这个翅膀就会平衡,这个动静之间就有平衡了。念觉知,整个三十七道品总核心就是正念分明的功夫,所以为什么我们吃饭的时候,要一口一口饭念念分明地吃;喝水的时候百分之百的精神,念念分明地喝。赵州茶,一样都在喝茶,为什么还要造出一个赵州茶的名词呢?这不是玩花样的。念念分明的喝下这口茶,你在念念分明喝这一口茶的时候,这个喝茶本身就是大圆镜智现前。你在喝茶当中,因为这一念心就在这里,所以你整个起心动念,你整个话头动,就在当下,功夫就在那里。所以佛教的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本质。

觉知如果细讲就非常非常之多了,不是今天的有限的时间可以跟各位做详细的报告。不过再从刚才讲的耐烦到这个所谓的觉知,我想还有几个重点要跟大家说明。

在美国讲“ EQ ”的这套现代理论的时候,讲到同理心这个词。也就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设想,是一个人的领导能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基础。为什么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为什么这么普遍?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成为这么多众生的一个最大的依靠?我想观世音菩萨名号的观世音三个字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从他内在的修行来讲,他是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是他个人的修持。观自在菩萨他修什么法门?他修的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使他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自己能够转化一切的烦恼。但是他在利益众生方面,为什么成为众生的最大的一个依靠呢?因为他 观——世——音 。为什么不是用听而用观呢?用心来听叫做观。有人虽然听可是不用心啊!所以这个字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为什么用观这个字,真是精彩呀!

用心谛听一切众生的心声,为什么?同理心啊!我们如果凡事都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想,第一你知道对方真正要的是什么,你知道对方真正在说什么。待人要待心么!你现在要做一个管理者,你先要知道被管理者他的想法是什么。我们这个三归里面讲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那个 统理 就是协调的意思。你要跟别人协调,你先要了解对方的思维是什么,这个统理心把它不断不断地扩大就是所谓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为什么叫 同体 呢?因为你永远都是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

所以我们讲这个“ EQ ”,第一讲耐烦,第二讲觉知,第三讲同理心,也就是讲慈悲心。佛教讲慈悲这两个字真是精彩!现代西方人都讲一个“爱”字。有人望文生义,说佛教只讲慈悲不讲爱。讲这种话的人第一对爱的本质是无知的,第二对佛教也是无知的。爱是什么呢?我有什么高兴的事情赶快要跟你分享啊!你看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不就是这样吗?有什么好东西好吃的赶快要跟你分享。如果你有什么病痛,我要替你分担啊!我替你病好了!你不要生病。如果爱的本质是这样子的话,佛教慈悲两个字不是讲得更清楚吗!

慈悲是什么?慈是什么?慈者与乐也。慈就是把快乐给众生,也就是跟众生分享喜乐。什么叫做悲?拔苦啊!别人在苦难当中我要帮他从痛苦中拉上来,拉出来,所以悲就是分担众生的苦难。那请问什么叫做爱?爱难道不是跟众生分享你的快乐,为众生分担他的痛苦吗?所以佛教讲慈悲是把爱的本质做了最充分的诠释。可是现在有的人望文生义,说: 哎呀,你们佛教只懂得讲什么慈悲慈悲的,根本不懂得爱! 讲这个话的人是不懂得爱。这个慈悲其实就是同理心,所以我们今天要讲“ EQ ”要重视同理心。

再者我们讲“ EQ ”,有一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讲“ EQ ”的当中我们要重视转化而不是转移。什么叫转移?有的人一生气就摔杯子,那叫转移。因为他很气,他没办法承担这个气,所以他就希望借摔杯子的动作把气转移掉。转移有很多的后遗症。第一,转移的时候,不但没有把你的气真正的转移掉,——转移本身就是一个重复性的动作。就是你每一次转移的动作本身都让你那个气再重复一次,只要重复一次他就增强一次。所以常常摔杯子的人一定是本来摔小杯子后来慢慢摔大杯子!还有的人摔枕头,还有的人撕掉什么好东西,还有把家里的花瓶砸破,砸到最后没的砸了,这就叫转移。我们修行不是做转移而是转化。好像原来这个冰块,它慢慢的温度增加之后冰块就溶解了,就化坏了。我们中国文化这个字是很美的,很有深义的。转化,慢慢地转化了。

为什么呢?我们不用功以前,听到别人讲什么不顺耳的话马上就生气,就觉得不对劲了。慢慢慢慢我们开始用功,用一点功夫了,做一点观呼吸了。经常做早晚课,慢慢地洗碗的时候开始耐烦了,发脾气的时间在减少,发脾气的时间延后了。所谓延后的意思就是说,本来一分钟就发脾气,或者当下就发脾气的,现在呢?想想。当然有的事情实在是太让人心烦了,所以实在忍不住了!但至少是减少,就是你发脾气会减少。然后你会发现,本来发了脾气,过了三个月都还觉得理直气壮的,现在开始用功之后发现,三天以后就发现前天发的这个脾气是不太对的;然后再用功一点的话,第二天就知道不对了;再用功一点,发完脾气就知道不对了;再用功一点,快要发脾气就知道不对了。再用功再用功再用功,你那个话头参得好,这个东西才要酝酿就知道要化了,要转了。

转化,修行就是转化啊!所以我们不要讲一个修行人,一个出家修行人,或者一个在家学佛的人,说: 唉呀!你们这些学佛的,怎么脾气这么坏! 我们不要这样讲。我们讲说: 噢!原来你这个发了脾气三天都还不知道,现在一天就知道了;原来三天都不肯道歉,现在一分钟之后呢,赶快就道歉。对不起!刚才脾气发错了。 这个叫做进步。我觉得,如果我们看一个人修行好不好,我想恐怕不只是看他禅堂一天坐几支香,可能要从生活上来看他的转化的功夫如何更重要。本来坐的不安稳,本来洗碗不耐烦,现在越来越耐烦,越来越享受洗碗了。转化,功夫是有进步了!你看说那个人在我们常住几十年只会洗碗,现在问题就是在这里:你会吗?你能够洗得像他那么安住吗?那样的法喜充满吗?你能够洗碗的时候像跟他在禅堂坐香一样的自在吗?如果洗碗洗得这么自在,这样的念念在觉知之中,那叫做观自在菩萨啊!如果你是观自在菩萨,你还怕有人不来拜你做师傅吗?要有真功夫啊!真功夫在那里?在转化!

所以我们要小心一点,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常常做一些转移性的动作?常常找一个人、找一个东西来转移我的压力?来转移我内心的不平衡?然后旁的人就变成你的受难者?就变成你的垃圾桶?尤其是我觉得有一点要很小心,就是说,当我们心里面有委屈的时候 , 我们要找人诉苦。

我觉得啊!我们要承认释迦牟尼佛很高很高的智慧。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这个世界取了一个绰号你知道吗?叫 娑婆世界 这个世界本来没有名字么,不过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很有智慧,他就把这个世界叫做 娑婆世界 诸位都知道 娑婆世界 的意思, 娑婆 我们古人把它翻译叫做 堪忍 啊! 堪忍 是什么意思,受得了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不怎么好过,但是呢,只要想过还过得去。你说怎么好么,好不到哪里去,受得了罢了,这个世界叫做 娑婆世界 你看什么人自杀,我很少听说自杀的人有什么身体残缺的,都是身体很完好的。但是怎么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为什么?一个念头,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全就过不去了!所以你想在这个世界里面继续地观呼吸,你就要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叫做堪忍。

四圣谛的第一圣谛叫苦圣谛。佛祖已经讲得这样的清楚,这个世间的本质就是苦。所以在这样一个苦的世界里边,你要有一个本事—— 堪忍 ,也就是要有这个功夫:我愿意忍!所以台湾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他很有智慧,他讲一句话很多人都欢喜。他怎么讲啊: 受苦了苦,受罪了罪,受不了呢,了不完! 这个话很有意思。因为你想想人生啊!你知道释迦牟尼佛又给我们这个世界用一个名词来解释,来形容,叫做什么呢? 有漏世间 请问什么叫 就是缺陷,这是一个永远有缺陷的世间。 就是时间, 就是空间,也就是一个有缺陷的时空。只要我们一生下来我们就进入一个有缺陷的世界。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要追求没缺陷的结果这是不可能的!什么事情你都会发现:这个地方照顾到了,那个地方好像又疏忽了,这个地方处理得很好,那个地方呢,好像又有一些状况会出来。

菩萨道就是这样的,永远都是在处理麻烦。那你如果有耐烦波罗蜜,你觉得处理麻烦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这就是菩萨道的常态。因为你耐烦,所以麻烦就不麻烦了;因为你不耐烦,所以麻烦永远地麻烦!那你要不要学这个耐烦呢?你学到了耐烦就什么都好办了!就好像车子的轮子是圆的,所以它走起来永远是很顺的,你路再怎么样不说,因为轮子是圆的么!所以走起来就顺了。如果那个轮子是方的呢?有的人的车轮是“方的”啊!再平的路他走起来总是坎坎坷坷啊!为什么啊?因为你的轮子是方的,没有转化么!因为你不能转化你自己么!

所以台湾省很多人喜欢这一句话啊!学佛的人就是要知道受苦了苦,受罪了罪,你如果今天受不了,明天就了不完!所以佛教的智慧是这样子活的东西,佛教绝对不是在跟我们讲一些跟我们不相干的事情。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说他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光谈哲学是不行的!你要回到人生,回到生命本身!因此当我们讲“ EQ ”的时候,我们要非常察觉注意到转化的重要性。转化,我们不管是出家修行也好,在家学佛也好,转化是我们的一个很核心的功课。所以你看看一行禅师来到我们这里,或者走到哪里去,大家对他的一个基本了解,就是他的招牌叫做什么?他的招牌菜叫做步行禅。那为什么一行禅师要到处推广这个步行禅呢?因为你知道,人有一个最大的烦恼啊!就是贪嗔痴。里面最难治的就是这个嗔!其实如果从学佛的一个次第来讲的话,“嗔”这个字不是最后的功课,最后的功课是“愚痴”那个“痴”!可是在我们起眩耀的时候,最难对付的功课是“嗔”这个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今天只要说对师父有一点不满意啊,所有障碍都来了!诽谤的话来了,还有什么挑拔离间啊什么都来了。抗拒啦、分化啦,统统来了!

嗔心很可怕!初学佛的人啊,如果不能对治这个嗔心的话就障碍无穷。重重的障碍!那你想人在生气的时候打坐坐得来吗?越坐越生气呀!对不对?你一坐下来把 所有事情想得更清楚,怎么想都是我对他错么!所以你生气的时候不能打坐。散步!这个时候就要步行禅,所以初学的人要善用步行禅。为什么很生气?那走走路总可以么!对不对?走路的时候是有要领的,我一步一步配合着呼吸。你在走路的当中,——因为我们生气,生气它本身是一种气,所以借着走路的那个步伐,——如果你生气的时候走路走得很快那就没有用啊!你得走得很慢,因为借着那个步伐让那个气缓和下来。你如果是生气的时候打坐,就好像紧急刹车么!那紧急刹车的结果是什么?你车子在高速公路上面时速 140 公里 ,紧急刹车,结果一定翻车么!就是很生气么!所以步行禅的意思就是让你把那个车子放慢,慢慢慢慢,到时候就怎么了,一趟步行禅修下来了,那个气没有消到八九分,也已经消了两三分了。

这步行禅是有用的。步行禅就是用转化的方法,但是深层的转化,就是比较深的“ transformation ”的话,要打坐,一定要在禅堂里面实现,所以步行禅其实是要跟坐禅交叉使用的。我觉得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的话,你看那个第三参,参什么法门啊?第一参就是参步行禅。善财童子到了那个山上要去见这个善知识呀!七天找不到,最后在哪里找到啊?原来师父啊在他山徐行,那就是修步行禅。徐行,“ slowly walking ”,慢慢走,这个善知识呢在他山徐行。可见这个修步行禅不一定在哪里的,在别的山岗里照样可以修行,所以你看看五十三参第一参就是参步行禅。我没有乱讲啊!师父你鉴定一下啊!你看看这个四十卷华严里面讲得清清楚楚的。所以诸位这个法门要善用,八万四千门我们就是要善用这些法门。佛法里面很多法门其实都是帮助我们转化。譬如说你生气的时候你就修步行禅啊!散步回来之后也不要急着上坐,喝茶!“ tea , 还有茶禅,喝茶也是禅。

尤其是我们今天在这个柏林禅寺,我们寺的赵州茶是扬名天下的,天下的人来到柏林寺就是要喝一杯赵州茶!那么今天这赵州茶,你看看你在喝茶的时候,只要你是心都放在这个上面,——就是我在喝茶这个事情上面,这个时候你在喝茶的这个当下,你自己的起心动念是非常清楚的,这杯茶其实只是变成了一个心的镜子。但我希望你下次喝茶不要去看镜子,我这只是一个比喻呀!比喻的东西不要执着,所以一行禅师讲这个茶禅有三个原则,第一呢要坐来来喝,因为坐下来才从容啊,从容很重要啊,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从容。我们根据西方现代医学的发现,人的脑电波从一般的所为贝他波要进入禅定波,禅定波叫热他波, 进入热他波之前, 它中间要经过一个阶段叫阿尔发波,也就是 7 14Hz 之间,换句话说,你没有经过一个从容的阶段,是不可能进入禅定状态的。

我们现在佛教里面这种禅定的这个功夫,在西方它是用医学去检测,是可以测得出来的,跟你那脑波的活动是有关系的。所以如果我们的心是匆忙的,我们怎么可能进入禅定呢?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从容。我有时候也会觉得一行禅师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其实慢不是重点,从容才是重点。因为一般人啊!它功夫不到那个地方,稍微步伐快一点他就不从容了。他心更急了,当然真正高的境界动静一如,慢的时候很从容,快也一样从容啊,不过要带领大众,就尽量做一些 慢的示范 ,所以喝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坐下来喝。第二呢?喝茶的时候这一念心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你这一念心就在当下,你说那《金刚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怎么会跑出一个当下的这一念心呢?哎!当下这一念心也不可得,只是叫你念念分明,保持觉知而已。哪来的一个当下的这一念心呢?只是一个觉知罢了!

这个觉知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但是通过去,通现在,通未来,重心是在你的觉知上面。所以我们在喝茶的这个当下,要保持当下这一念心,就是心不要被过去所牵引,也不要被未来所牵引,在喝茶的时候绝对不要动一个念头,说 我要去办什么事! ,连这个念头都不要,你就是完完全全在那个当下,坐在那里喝茶。第三,要很有尊严地喝完这杯茶,这个感觉知道了吗?喝了!不需要花一个小时,不要花两个小时,我觉得日本人的茶道好像就太过了,所以它叫茶道不是叫茶禅。就在那个当下,即使是几分钟的时间,我就是那么从容,那么自在的,那么有尊严的把这个茶喝了,这也是一个转化的方法。

从步行到我们喝茶,然后洗碗,——我们今天讲洗碗讲得次数特别多啊!我在美国在很多地方演讲,有时候如果是在家的菩萨们啊,我都强调,如果听完演讲回家不洗碗的男人永远不会开悟。常常洗碗的人比较有机会开悟啊!但是方法要带进来,就是那个念念分明的功夫要带进来,任何人都有机会。那最深层的转化功夫,是要在深层的禅定中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强调很多功夫要在禅堂中来进行。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在高旻寺,也是在禅堂里面开悟的。不是说禅堂以外不能开悟,但是禅堂给我们一个不干扰的环境,让我们容易做功夫。

所以这次我们谈到“ EQ ”,转化而不要转移。再来呢?我觉得我们讲“ EQ ”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第五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要重建,不要重复。我们在佛教里面有一种最深的心理学,就是法相唯识学。现在在美国有很多大学里面讲心理学呀,都已经开始讲佛教的法相唯识学。西方人过去没有探讨到这么深的地方。西方对潜意识的探讨,是从弗洛伊德的病理的研究开始的。就是针对一些精神病的患者,作了一些很深层的研究后发现,人的潜意识里面有不同的自我形态。但是不是只有精神病患者才有潜意识啊?每一个人都有潜意识的,而佛教对这个潜意识方面研究是最深刻的。所以美国现在比较好的大学,如果他们能够请到适当的师资的话,一定要讲到佛教的法相唯识学。一行禅师在欧美受到这么大的欢迎,而且让美国心理医师都要参加他的禅七,就是因为他对佛教的法相唯识学是下了功夫的。他去年出了一本新书,英文叫《 transformation at base 》,如果翻译成中文可以把它叫做《唯识五十颂》。我们历史上有《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他老人家做了五十颂,把传统的法相唯识学跟中观揉合在一起。这本书非常好!我想也许大和尚将来可以把这本书介绍到研究法相唯识学的学者,非常重要。那么从现代的心理学研究,到我们佛教讲的法相唯识学,你就可以发现人的潜意识对你的行为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我举一个例子,我自己亲身的例子:我一直有一种很激烈的反应,就是任何人只要碰到我的脖子,我就突然非常的生气,平常所有的修养都不见了。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人家碰我的脖子我的反应那么激烈。有的人是被我吓坏了,说:“ 看你平常修养好像还有个样子,怎么碰到你脖子会那么生气呀? 后来就是在禅修的活动里面慢慢去觉察,为什么我这个反应会这么激烈?才知道在我小时候啊,我在我们台湾的东北一个小镇。我们那个小镇有一个很特殊的东西,叫做冷泉。我们一般温泉出来的水是热的,可是我们家乡那具泉水出水是冷的,一年四季,永远保持 15 。泡那个冷泉真是舒服。冬天如果是10 以下的时候呢,你去泡反而是温暖的,因为它是 15 啊;夏天如果是 20 30 啊,你去泡它是凉快的,就有一点冬暖夏凉的感觉,所以从小喜欢泡这个冷泉,因为就在我家走过去 5 分钟不到的路程。

我那时候是小孩子么!很多大人啊,就有虐待狂,看到我们小孩子泡得很舒服,他就跑过来把你头压下去,或者是掐住你的脖子让你去喝冷泉的水。所以就造成我的脖子好像童年时代那经验就跑出来了,就那种抗拒呀!挣扎啦!整个那种不舒服的感觉都跑出来了。这个是什么?这就是重复。就是说当有一种因缘接触到你的时候呢,用唯识学的话讲就是说你所有的那些种子马上就现起,就现行了。所以我慢慢就学习在这一部分,我应该重建。所谓重建的意思,就是说我对童年的经验应该付予一种新的诠释,我应重新解读我自己的童年经验。就是说我已经长大了,而且人家碰我的脖子时我又没有在泡冷泉。对不对?所以他并不是要把我压下去,就是说你那个过度反应是不需要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像有的女孩子,明明是个女性,老是要装作一副男孩子的样子,俗话讲叫 男人婆 ,这是有童年背景的。这个童年的背景是什么呢?通常如果这个女孩子小时候父母亲常吵架,吵架的时候母亲总是被爸爸欺负。至少在小孩子的心里面,觉得母亲被欺负了。那么这么一来呢,这个小女生就觉得家里就是没有男孩子,所以妈妈要被欺负。潜意识里面她就觉得我应该扮演男生,才能够对抗父亲欺负母亲这件事情。所以他潜意识里面就不断不断在增强一种想法,就是我要男性化,因为只有男性化才可以保护妈妈。可是在心理学里面,会发现另外一个事实是什么?通常这种非常男性化的女生,跟母亲的关系一定处不好。因为她一方面要保护母亲,但是另一方面她又看不起母亲。认为母亲你为什么这么软弱?你为什么不懂得反抗父亲?你为什么不能够反抗父亲给你的欺负?她的心里是矛盾的。

每一个人都有童年经验。现在西方心理学家发明了一个名词,叫做童年自我,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童年自我。我们所谓的修行,其实就是一个人心量的自我重建。你想想看,我们小的时候,事实上爸爸妈妈,没有谁教他做下个好的爸爸妈妈啊!他们就是这样约定俗成:反正人家都结婚了,结了婚都生小孩,生了自己的小孩,然后就用自己知道的那一套方式去管教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亲,实际上是不知道怎么样用最好的方式把孩子带起来的!如果说父母亲对我们的管教方式有不妥当的地方,实际上父母亲本身也是受害者啊!因此,我们必须在修行的过程里面,在禅修的过程里面,重新去认识我们的童年自我,重新去解读我们的童年自我,重建我们的童年自我,从自己的童年经验去发展出来一些正面价值。

譬如说我小的时候,妈妈老是指责我的错误。我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学生啊,三十年跟母亲不说话。后来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啊,你对老师有一份恭敬心啊,就要寄 100 美元说要供养老师,我说我接受,但是你要替我完成一个任务。他说: 老师什么事情? 我说: 请你写一封信给你的母亲,而且用这 100 美元钱供养母亲! 因为他在美国工作。她说: 老师我只供养你,我不是要供养我的妈妈的!还要写信啊! 我说: 那你如果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就不接受你的供养。那 100 美元跟我不相干! 千说万说他终于做了,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母亲,附上 100 美元。这不得了了!她母亲马上打电话到美国去。母亲在电话里面痛哭流涕,后来她放弃了美国的工作,放弃了美国的身份回到台湾,一直陪着妈妈,直到她妈妈前年往生。

为什么她这样的痛恨母亲,而且三十年跟母亲不说话?我在一次对话里面才了解到,原来妈妈从小就是挑剔她。她在学校考试得 95 分,妈妈就说人家都考 98 分你为什么考 95 分?母亲永远都是 恨铁不成钢,恨女不成凤 就总是觉得这个孩子不够,就不给她鼓励。她说,我妈妈从来没有给过我一句鼓励的话 我就说啊,其实真正的受害人是你的母亲,因为她一定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面被教育出来的!她一定是在非常困难的环境里面对失败有一个强烈的恐惧感,所以才会那么害怕你在学校里面比不上别人,所以你将来在社会上可能就竞争不过别人, 所以我觉得你的母亲心里面有好多好多的担心啊!为什么你不能够对帮助你的母亲去转化呢?就这样千说万说,她才答应写信给妈妈,而且附上 100 美元。我觉得这个事情让我很欢喜,比我拿到 100 美元更欢喜。如果她不能原谅妈妈是她这一生最大的遗憾!

我现在举的这个例子就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叫“ EQ ”。“ EQ ”就是自我创建。——重建我们的童年经验,重建我们的童年自我,而不是重复。重复的意思是你对自己的童年自我,你对自己童年时期所形成的性格,跟童年时代所引起的心里的某一些挫折就是不转化,你就是卡在那个地方。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不同的经验吧!我自己的生命中也遭遇过一些很大的生命的转折,但是我每一次在遇到生命这个大转折的时候我就发了个愿,我发愿我这一生不要有任何人因为我而受同样的苦!所以我们讲“ EQ ”呢,我觉得这种自我重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自我重建,我们老是重复我们一些童年的东西,老是重复我们性格里面不能克服的——譬如说一件事情来了,马上就紧张,整个人说话就不理性了。

古人讲 暴虎冯河 ,就是因为你没有重建的能力,没有发展转化的能力。我们看到太多太多的人,一生就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向下沉伦,在不断的转移中迷失了自己!我想佛教讲的修行,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自我转化,自我重建的过程。我想诸位如果对这一层有所体认,你真的就可以帮助很多很多人了。就像一行禅师他为什么在欧美那样地受到欢迎?我觉得我们要不要学习一行禅师的法门并不重要,但是一行禅师用佛教协会的思想,用佛教协会的方法而能够引起西方人对佛教的兴趣,这样的一个新的努力,是我们要学习的。法门很多嘛!我们也不一定要学一行禅师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超越一行禅师。

一行禅师去年在美国出一本书叫《 anger 》,中文可以翻成《忿怒》。这本书光是第一版的版税就 60 万美金,书一上市的时候一个礼拜卖了 10 万本,我想他大概是全世界最有钱的出家人。今天早上一行禅师还告诉我,美国的出版商跟他预约(这书还没有写好),他今年要出一本新书叫做《暴力的终结》,第一版预付的版税一百万美金。我们要晓得呢,现在一行禅师一年在美国卖的书超过 60 万本。我们今天如果到美国去印一万本的善书、佛书还不晓得要送给谁!可是美国人可以花二三十美金去买他薄薄的一本书,然后一年卖 60 万本。我这样讲的意思是,他用佛法让西方人主动来亲近佛法,他没有经过任何的包装,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每一个人我讲的是佛法啊!而西方人如果不是得到很大的受用,他不可能花钱去买这些书的。佛法在西方已经成为西方人最热烈的追求!在美国的大学里面专门教佛学的教授超过 300 人。我们中国的佛教,在唐朝以前都是印度的诵经师来到我们中国,可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出现一个新的名词,叫唐僧,就是我们中国本土的师傅。从印度来的诵经师叫 番僧 ,就是从那边来的人。我们要注意到,现在已经形成这样一个新的趋势,在欧美现在出家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你看一行禅师带来的就是欧美 10 几个国家的人,所以佛教是未来世界的一个主流。

我非常诚恳地希望借着今天师傅给我的这个机会,大家立一个大愿,立一个大志来迎接未来世界的需求。一行禅师这几年因为师傅的因缘到大陆来,他很诚恳地告诉我一句话,他说到西方弘法人才真的不够,他说中国是一个佛教的底子很深的国家,他希望中国优秀的僧青年将来能够来承担这个责任。因为向西方人弘法不是少数人的事情!那么我们今天讲的这个“ EQ ”跟讲佛法有没有两样啊?一样的!西方人就是还不懂佛法,所以他只能用“ EQ ”这个名词来讲一些比较深的东西,我们诸位有佛法的底子,再熟悉西方人现代的语言,这两者一结合,水到渠成。

标签:|人生|EQ|情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