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般若摄颂>>正文内容

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0日
来源:智悲佛网   作者:索达吉堪布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视频WMV(152M)

思考题

1.译讲本经的缘起是什么?我们应怎样对待?

2.简述《般若摄颂》的功德及携带此经的好处。

3.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般若法门?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本来今天(2008126号)准备给大家讲《般若摄颂》,但因法本还没有到,所以先讲本经和般若的功德及重要性。

在座的道友都知道,佛经有佛陀身、语、意、功德、事业加持,及佛陀开许结集与亲口宣说七类,而《般若摄颂》乃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在显宗的经典中它异常珍贵。在藏传佛教中,大家都很重视《般若摄颂》,有许多老修行人都把它与《文殊真实名经》和《普贤行愿品》列为日常课诵,而且法本也经常不离身体。但现在部分年轻修行人好像并没这么重视,当然也有一部分非常重视,在学院中就有很多法师经常讲《般若摄颂》的课。可能这与法王的传承有关,因为法王如意宝以前不但讲过《般若摄颂释》[1],还讲过《般若摄颂》的颂词,而且他老人家也日日念诵这部经典。前一段时间,我就用法王如意宝一辈子念诵的《般若摄颂》给大家作了加持。另外,通过这次翻译《般若摄颂释》,我对本经的信心又增上了许多,相信大家在学习之后,也一定能对本经及般若法门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本来我想今年传讲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因为,虽然与《现观庄严论》相关的其他内容已经讲了一部分[2],但该论的颂词并没有讲,所以有这个想法。那为什么要改讲《般若摄颂》呢?一方面它们的内容是一致的,因为历代印藏高僧大德,像陈那论师、善宝论师等,都有将二者结合、对照而作的注疏或讲义。另一方面,并未见讲闻《现观庄严论》等同讲闻所有《般若经》的说法,而讲闻《般若摄颂》却有如是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中说:讲闻此经有讲闻所有般若的功德。再加上人生无常,对听者、讲者来讲何时出现无常都很难说,而在短暂的人生中,讲闻此经的机缘又极为难得,所以从功德的角度我决定先讲此经。

当然这也与年龄有关。在年轻的时候,自己对因明、诗学、文学和历史很有兴趣,因为当时自己很想成为因明辩论高手,以及成为擅长写诗作词与博通古今中外历史的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与年龄的增长,现在的我只会选择功德最大、对来世最有利且能令相续得到最大改变的法门,而对诗学、文法等却没太大的兴趣。或许个别道友也会有我这样的心态,因为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活着的时间不会太长。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才想每周都给大家讲一点般若。

当然,除了小乘根机或对空性法门有邪见者之外,大乘根机或前世串习过空性的人,对般若都会生起欢喜心。而实执太强则很难度化。记得当年阿底峡尊者在藏地时,有两位行为如法、戒律清净的比丘来亲近他,刚开始尊者为他们宣说有关律仪与人无我方面的教言,他们也有很大的兴趣。但当尊者讲解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观点时,他们却不敢再听下去,最后捂着耳朵恐惧地离开了。阿底峡尊者很感叹地说:光是戒律清净和行为如法也不能成佛,要想成佛就一定要有摧毁一切实执的空性见解,也即需要智慧波罗蜜多。由此可见,光是在行为上受持、口念佛号、表面做点善事,也不可能断除相续中的实执种子;因为这必须依靠般若的金刚智慧才能无余拔除,否则很难摆脱轮回。而想拥有闻受般若的好机缘,也要依赖宿世植下的福报。若无福报,其他因缘再怎么样聚集,也不可能听闻到这样殊胜的空性法门。

若能通达空性,其功德不可思议。全知麦彭仁波切曾说,世间功德最大者有三:第一、发无上菩提心;第二、宣说大乘佛法;第三、观修空性。按《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的教义,这三者当中,观修空性的功德远远超过前两者。《宗镜录》云:“如有颂言:若人持正法,及发菩提心,不如解于空,十六分之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为哪怕闻思修行其中一个偈颂,也能断除轮回的根本。《现观庄严论》云:“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就像孩子源于母亲一样,所有圣者的根本因就是般若佛母,也即佛、菩萨、声闻、缘觉皆依般若空性而生。若想永远是凡夫那就另当别论,若想真正跨入圣者的行列,般若则不可缺少。而得地菩萨也需要般若佛母的孕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可见能与般若结上善缘,这也极为难得。所以大家皆应对空性产生兴趣,因为有了兴趣才有进一步学习的可能。

对于此次传讲般若我有个要求:凡是这次听闻空性法门的人,都要发愿法本不离身体。当然像《系解脱》那样戴在身上也不太可能,因为这很不方便。但你不管到哪里,《般若摄颂》的法本都应带在身边,我想力气再小的人也能轻易做到这一点。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呢?《般若摄颂》云:“春季好时树叶落,枝不久生叶花果,谁手中得此般若,不久获证佛菩提。”佛陀是这样说的:在春季的大好时节,当某种树木凋萎的陈叶更换而落到地上时,人们就会知道树枝不久将新生出绿叶与花果;同样,作为行者,谁的手中得到了此般若波罗蜜多,他过不了多久就会获证诸佛的菩提。大家都知道,二转般若法轮全是了义法,并非引导某种根机的众生而作的方便之说;所以依靠它的加持,与之结缘的众生在很快的时间中就能获得解脱。但最关键的是,我们一定要对佛语诚信不疑。所以,即使不懂里面的内容,在临死之前法本也应经常带在身边。其具体要求则与出家人不离三衣的要求差不多,即不管住在哪里,都应将法本供在佛堂当中或放在净处,而须在别处过夜时则应随身携带。我想只要有心,这样的习惯大家都能逐渐养成。

这次我并不要求大家每天都读诵,因为这很难做到。以前我讲《金刚经》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发愿每天念一遍。但后来有些人因为特别懈怠而没有读,有些人则因每天都为三宝和众生的事业特别忙而没有读……但发了愿做不到也不行,所以这次我要求比较低,只要有正知正念的人都能做到。

即使我们不懂般若的法义,但只要能将法本带在身边,诸魔外道就不可能伤害我们。现在有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经常在包里放一把刀,我觉得这样的兵器最好不要带上。作为修行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用刀来维护自己,或者杀害别人,这是非常惭愧的事。其实,如果我们能经常带着般若法本,那除了前世真正造下了必须以生命偿还的业之外,一切暂时的违缘都能遣除。为什么呢?因为有般若的地方就能得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与保护。《般若经》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养佛,当供养般若。”因此,我们想供养诸佛菩萨,或者自己想成为人天应供处,就一定要携带般若经。可见以般若的威力来摄伏一切无比殊胜,这也是智者的选择。而我们能值遇这样殊胜的般若法门,也应无比高兴。

以前上师如意宝为弟众讲《般若摄颂》,有一天他老人家说:“今天早上我对妹妹说,虽然我们现在身体都不太好,但我们都应生起欢喜心。因为遇到这么殊胜的般若法门,前途肯定都是解脱,除此之外的去处绝对不会有。所以能在临死之前讲这么殊胜的法,我心中很是欢欣。”法王圆寂以后,道友们作的《备忘录》里面,就有当时上师所讲的这段话。的确,《般若摄颂》中的很多颂词都能让我们生起欢喜心。但这种欢喜并非听歌星唱歌或看明星表演而生起来的欢喜所能比拟,因为那样的欢喜毫无意义。

在座的人都知道,在世间中,一个迷迷茫茫的人来到舞台上,以他的舞蹈和歌声就能让很多人欢腾起来,这在电视中经常看得到。虽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快乐,但我觉得这种快乐带有刺激性和迷茫性,它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其欢喜的因只是一种表情或非常刺耳的声音等。而缘般若空性生起欢乐则与之完全不相同,因为这对今生来世都能带来极大的利益。《般若经》云:犹如孕妇怀胎足月临产时,阵痛是即将分娩的征兆;同样,有缘者听闻宣说如来智慧的般若法门后,生起欢喜之情与希求之心,那么此人将迅速证得大菩提。所以大家皆应生起欢喜心,因为听闻到般若法门就说明解脱有希望了。就像处于水中但被鱼钩已经钩着的鱼一样,很快的时间它就会被拉到岸边;同样的道理,既然我们已经遇到了般若法门,那在轮回中就不会流转很长时间,所以大家皆应对般若法门生起信心。

很多人都清楚,无论我们修加行时摆供桌也好,或者是平时布置佛堂,很多论典都要求,要陈设一尊释迦牟尼佛的像、一本《般若摄颂》和一座佛塔,以这三者作为三宝所依,代表佛法僧三宝。以前很多噶当派的大德都说,任何一个人的屋子、帐篷或茅棚里,只要摆着《般若摄颂》、佛塔和佛像,这个地方就变成了经堂。现在很多人在几十年中辛辛苦苦挣钱买房子,如果房子里有这些三宝所依,那就等于在这么多年中建造了一座经堂。若心里能这样想,我觉得辛苦也值得,否则就没太大的意义,因为家与人都是无常不实且不可依恃之法。

的确,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对自他都应该有利益。若能以般若与自他结下善缘,则非常有意义。如果听受其他经典为主,轻视般若,这也是一种魔业。虽然听受其他经典和论典有很大功德,但跟般若法门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般若摄颂》中说:般若是一切法的根本,如果这个放下来,而去希求其他的法,那就像一个人在找到大象后,还去寻找大象的脚印一样荒唐;也像一个人在得到美味佳肴后,为了吃得更好而去寻找其他低劣的食品一样愚痴。所以大家皆应重视一切佛经的精华——般若。

其实,藏传佛教最高的密法——大圆满和大手印所讲的内容也是般若的甚深意义。因为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莲花生大士、全知无垢光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在传讲最高的密法时,都要引用《般若经》、《现观庄严论》和中观论典来加以说明。而以《金刚经》立宗的禅宗又与最高密法的境界非常接近,因为在禅宗的公案中,很多弟子都通过上师的表示法获得了证悟。所以我认为,般若的意义跟密宗所宣讲的光明智慧的含义完全相同。故一切希求解脱者的相续中,皆应生起般若的智慧。

而听受这样的经典也是大家的福分,因为只要能如理如法地听闻,以前所造的许许多多恶业皆可通过听经而遣除。关于听闻般若的功德,我以前在讲《金刚经》时也讲过这样一则公案:宋朝有个姓朱的人,他平时很傲慢,也不信佛教。有一次路过寺院的时候,佛印禅师正在讲《金刚经》,他在旁边听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偈颂。之后他萌生修学之心,但一直没时间真实修持。后来他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梦中云游到一个地方,当时他进入一间厨房,里面有五个人正在喝汤,他也准备去喝。但有个人劝他说:你是听过佛法的人,不能喝这个汤,听了这话他就没有喝。醒来之后,因为这个梦很特殊,他心里有点不安,于是就到外面去散步。在散步的时候,正好进入梦中显现的地方,于是他沿着梦里经过的路向前走。经过一条小街之后,他见到了梦中的房子,于是他便进入那间厨房。这时一只母狗正好生了六只小狗,其中一只已经死了。他一下子醒悟过来,知道若不是听受《金刚经》这一个偈子,自己肯定已经堕入旁生当中。从此之后,他对《金刚经》(也称《般若三百颂》)生起极大的信心,有生之年一直修持。到89岁那年,他把所有朋友全部召集起来说:我要离开世间。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后来他说:“八十九年朱公,两手劈破虚空,脚踏浮云粉碎,立化菩提树东。”说完此偈后他便虹化而去,故汉传佛教中也有虹身成就。可见仅凭听闻般若的功德,也可免堕恶趣。

此次传讲《般若摄颂》,我是发了清净的心,毫无名闻利养的希求,也即并不希望在讲法后能得到供养、名声和地位。所以,凡是与此次传法结缘的众生,都能得到利益。虽然所获利益的大小取决于自己的信心,也跟前世的因缘有关,但总的来讲,对听闻者的相续肯定有利益。因为不但我们的传承极为清净,而且本经的教义也极其殊胜。

在汉传佛教中,以前《般若摄颂》并未得到广弘。虽然宋朝时法贤译师作了翻译,但根据史料来看,好像并没有人讲,也未留下注疏。但在藏传佛教中,《般若摄颂》却弘扬得非常广,很多格鲁、噶举、宁玛的寺院都在学习。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因缘,能让这一代和下一代的汉地有缘众生皆能了知《般若摄颂》。可能大家也清楚,《般若摄颂》是广、中、略三大般若的总结;在藏文中,《般若经》有十二大函,其精华要义就是《般若摄颂》,当然再简略就是《心经》。可见,学习本经非常有必要。

通过此次学习《般若摄颂》,我想很多人都有可能开悟,因为前世因缘好一点的,通过读诵《般若经》即可开悟。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相当多,像阿琼堪布,他在17岁就读了一遍《大般若》(指《广般若》),当读至“以幻对幻起执著”[3]一句时,便对般若的深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在一个冬天中,入定时便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出定时则始终处于如梦如幻的境界当中。在遣除人我执与法我执后,他对空性法门的定解也越来越深,从此之后对世间万法都断除了贪执。而我们要读《大般若》,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时间,恐怕对大多数道友来讲,这还是比较困难。但我们可以读读《般若摄颂》,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你最喜欢的词句来顿然开悟?对有因缘的人来讲,的确也有这个可能。

据《太虚大师自述悟道因缘》记载:他刚出家的时候,完全是为了获得神通,而且当时对仙道和佛道都分不清楚。学习《妙法莲华经》后,才知外道与内道的差别,后来他还进一步地学习了《楞严经》等经论。去藏经楼阅藏时,他在一段时间中喜欢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后来一位老和尚告诉他:你这样东翻西找不合理,读经应从头依次看到尾。于是他便依序从《大般若经》第一行开始一字一句地读。当读至《大般若经》中“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时,(这一句在《虚幻休息》中有引用,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引用。)身心全都变了,完全处于般若空性的境界中,而且二三十天始终不离这样的境界。从此以后,他便远离世间的执著,并最终成为对弘法利生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代高僧。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无论我们读任何一部经论,都应深解其义,而不能像藏地某些经忏师那样,对意义一点都不考虑,随随便便读过就可以了。汉地有些念经的人也是这样,对经文的意义一点都不关心,其实这并不是很好,而应了解所读经典的意义。若能这样,那很有可能在无意中就开悟了。记得来果禅师也是读《心经》至“无智亦无得”而有所省悟。在佛教历史上,很多修行人都因读《涅槃经》、《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而在心相续中顿然现前了证悟。当然,这种证悟也只是认识了一切万法的无为本体,并非原来不存在的东西现在重新获得。

当然开悟的因缘并不相同,有些因为读经而开悟,有些则以其他因缘现前证悟。记得虚云老和尚在56岁时带病在高旻寺打禅七,后因别人将开水倒在手上,致使杯子掉落地上,依靠杯碎的声音虚老在显现上开悟,并述悟道之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作歇)。”表面上看,茶杯摔碎了很可惜,但依靠这个声音,虚老将无为法的虚空在内的万法全都粉碎了,狂乱的心也当即息灭,从而安住在本来的境界中。若是平凡人,可能会说:你眼睛瞎了,怎么不看清楚,水倒在手上多烫!但老和尚不但没有这样说,反而陈白:非常幸运,通过这次生病等因缘,让我已经悟道了!虽然如此,但这也是长期熏修般若的结果。

还记得在《补续高僧传》中有一位自回禅师,(所谓《续高僧传》,则指继《高僧传》后,记载高僧事迹的历史文献,其中载有很多古德悟道的经历。以前,我很想将部分汉传佛教高僧大德悟道的精彩故事译成藏文,但一直没有时间。)他是东川合州人,虽然不认识字,但很仰慕空宗,后来在景德寺出家为僧。因世代皆为石匠,故他出家后也手不释锤凿地为寺院雕刻,且按禅宗的方法用功修行。一次,他遇到一块特别坚硬的石头,于是他用锤使劲地敲,此时火光迸射,(对于刻石头,我也有一些经验。如果石头是蓝色的,或者是特别硬的石头,那刻的时候就会散射火花。)当下他的心就获得开悟,于是口述悟道偈:“用尽功夫,浑无巴鼻,火光迸散,元在这里。”意思是说,他用尽了功夫,在全然没有巴鼻的状态下出现火光,此时他便认识到了心的本性——原来心的本性就住在这个地方。

可见,有时候心很容易开悟。也许电灯泡“啪”的一声,所有的妄心全都没有了;也许停电的时候,心性光明马上就显现出来……在藏传佛教中,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像麦彭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看过相关传记的人都清楚,他们也是在一种非常偶然的机会下开悟的。拿华智仁波切来说,他也是在所谓的“老狗”的声音中认识了心的本性[4]。所以对有信心的人来说,在一句上师的批评话语中,也有可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长久流浪的心也会从此找回来。作为佛教徒,广闻博学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认识自己心的本性更为重要,而这必须仰仗般若之力。

我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讲《般若摄颂》及般若法门的功德,就是为了让大家对般若法门及本经产生信心。因为有了信心,我们才愿意去实际行持,若没有信心,就不会去听闻;即使听了,也不愿意去思维和修行,所以大家一定要先了知功德。就像商人,他首先会考虑做这样的生意有没有利润,如果有他愿意去做,如果没有就不会去做。所以在闻思修行本法之前,大家一定要先了知它的功德,这非常重要。

我以前也讲过,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很多大乘经典的功德都不可思议。如藏文《大乘密严经》中说:谁能读诵或携带此经,即使造了五无间罪也能清净,而且此人也真实成了佛塔。《三摩地王经》(即《月灯三昧经》)云:“既出家已,于此三昧广能听受、读诵、忆持、分别其义、修行相应,以此善根于二亿劫不堕恶道。”《妙法莲华经》亦云:“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大乘宝王经》也说:“若有人能常时但念此经名号,是人速得解脱轮回之苦,远离老死忧悲苦恼。”……所以大家与其做一些无聊的事情、说一些无聊的话,还不如读诵大乘经典。真的,每当我翻阅藏文的《大藏经》时,什么事情都忘了,身心也为读经的功德所震撼。而我们的人身如水泡一样,什么时候灭也不知道,所以在死亡之前还是要多读大乘经典,尤其是一切佛经的精华——《般若经》。若能读诵,则很有可能开悟;即使没有开悟,对相续也有很大的利益。

以前我跟大家也讲过,有一位比丘天天都要读《般若摄颂》。在他的屋檐下住有一只燕子,有时候这只燕子在比丘刚开始念经时就飞走了,有时候读到中间才飞走,有时候整个《般若摄颂》读完了才飞走。可能这位比丘跟我们有些道友一样,有时起床早一些,有时起床晚一些。也许是燕子有时起来得早一些,有时起来得晚一些。但不管怎么样,燕子在比丘前圆满获得了《般若摄颂》的传承(意科喇嘛的《修行记要》中也这样讲)。因为圆满听受本经的缘故,这只燕子在死后就变成一个人,从小就能朗朗读诵《般若摄颂》。可见,哪怕是旁生,若能听完本经的传承,也能获得极大的利益。而我们现在是有信心、有智慧的人,若能认真听受,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正因为般若的功德非常大,所以释迦牟尼佛才在接近涅槃时对阿难尊者说:“即使你把我所讲的法全都忘失了,般若的只言片语也绝不能忘,当以对如来知恩报恩之心,受持此般若、切莫失毁。这一点理应铭记于心!”在藏传佛教中,很多《现观庄严论》的注释在最后都要引用佛陀这句金刚语,以让大家认真修学、弘扬佛陀所有浩瀚如海经典的精华——般若。当然,在座发大乘菩提心的道友都有这个责任,因为我们都是佛陀事业的继承者,或承担如来家业的人。既然如此,若我们对般若既没有好好地闻,也没有好好地思和修,对其他法却非常投入,那来到人间也没有多大的意义。相信大家只要能根据佛教经论的教证来思维,就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大家在听受般若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欢喜、恭敬之心如理如法地谛听。若能如此,即使因前世没有闻思的原因,今生比较愚笨——不能完全领悟所讲一切空性的真义,但对你的相续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即《摄功德宝经释》。

2见《智悲宝库·般若妙瓶》。

3即以幻化般的心对幻化般的外境起执著。

4详见《大圆满前行·华智仁波切略传》。

  智悲佛网 - 般若摄颂学习专栏 http://www.zhibeifw.com/study6.htm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般若摄颂浅释 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