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正文内容

三主要道讲述(二):选择上师的标准等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4日
来源:摘自《三主要道讲述》(校对)   作者: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赞叹供养


  向神圣的诸上师致敬!

  这是宗喀巴大师在造论之前进行的礼赞。为了造论得以圆满和不出障碍,造论者最初应做的是礼赞自己的上师或本尊。传统上每当造论的时候,都有这样一个开头作为开篇语。这个礼赞有什么作用呢?一方面表示所造的论著具有清净传承,是历代师师相承而法脉未断的正法,并不是自己杜撰的假法。另一方面是为了祛除魔障的干扰,使造论能够圆满完成。因为在著论时魔众会感到恐怖:“许多众生一旦得到此法,他们就能脱离我的魔掌而获得解脱!”于是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干扰,制造违缘。如何才能祛除魔障的干扰呢?一般都祈请上师加持,灭除著论过程中的一切违缘和障碍。

  宗喀巴大师在这里所礼赞的“诸上师”,有两层含义,总的是指广大行派与甚深见派等亲疏诸上师;不共的是指至尊妙音,至尊妙音也就是文殊菩萨。宗喀巴大师经常亲见文殊菩萨现身。一般来说,见到本尊现身有三种情况:梦中见、幻觉见和真实见。真实见又分为根识见和意识见,意识见是在禅定之中见到,根识见就如同日常中师徒见面一样,可以直接进行接触和交谈。宗喀巴大师是在根识见中亲见文殊菩萨,能从至尊文殊听闻一切显密教法。他经常与文殊菩萨会面,甚至连每天住在什么地方,携带多少侍者等大小事务,都要请示至尊文殊依教而行。

  有的人认为宗喀巴大师是以自身的智慧和功德来造论,实际上,大师的所有著述没有一篇不是至尊文殊所宣说的,至尊文殊赐给他的显密深法不计其数。在过去西藏一些大善知识没有通达的显密教授,大师都给予如理抉择,这些抉择并不是出于宗喀巴大师本人的主观臆造,而是至尊文殊亲口对大师宣说的。这样的教授在其他教派看来,大概会视为“净相”“近传”等传承而特殊对待,然而,大师仍然十分强调可回溯至正法源头本师释迦佛的“远传”,而从来不说“净相”“近传”之类的东西,这更是十分稀有难得的行传。

  譬如宗喀巴大师在著《菩提道次第论》的时候,向至尊文殊作了汇报,至尊文殊开玩笑说:“难道我开示的《三主要道》还不能包括所有的法吗?”大师回禀说:“我著的这部论,正是以至尊您所说的《三主要道》为命根,以《菩提道灯论》为根据,在这基础上,加上许多噶当派教授作为补充而成的。”从这个典故里,我们是不是更加感觉到三主要道的殊胜?因为这是直接从至尊文殊那里听来的教授,几乎就是文殊菩萨亲自撰写的啊!并且宗喀巴大师本身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这是藏传佛教各派都公认的,《妙吉祥根本续》、《空行秘密续》等众多经续中也如是授记。因此大师的教法也被称为“文殊教法”。我们总是向往文殊菩萨的无碍智慧,就是能到他加持过的圣地五台山去朝拜,都感到非常荣幸,现在能听闻到他亲自开示的教言,想一想这是多么难得!大家要生起一个信心来听受。

  总的来说,诸论典中礼赞的对象大多为“大悲”和“三智”。通常造经部的论著时礼赞诸佛菩萨,造律部的论著时礼赞一切遍知佛,造论部的著作时礼赞文殊菩萨,《入行论》等修心论典则礼赞“大悲”。宗喀巴大师著《三主要道》时礼赞上师,则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总的“道次第”、别的“三主要道”能在相续中生起,完全是取决于依止善知识,是通过如理依止善知识而生起的。如果对这方面的内容展开来讲的话,就要涉及到道次第中亲师法的具体教授,即如何亲近和依止上师,如何依照上师的教授来修心的问题。三主要道是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浓缩,而菩提道次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道之根本亲近上师法;第二是依止后如何承教依次修心法。为了便于大家加深认识,下面按照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来讲什么是亲师法。

  寻访合格的上师

  修法之初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格西博朵瓦说:“求解脱者最为重要的是上师。即使世间那些看似能模仿他人而会的技术,如果没有人指点也不会有所成就,何况我们是从无间恶趣而来,想要前往从来没有经过的地方,岂能没有师长的教导?”我们就是前往未知的旅途都需要一位导游,否则会有迷路的可能,甚至还会带来危险,何况是前往解脱之道?如果没有一位熟习全程的“导游”指引方向,仅仅依靠自己去盲目摸索,是难以成功抵达解脱彼岸的。学习一些世间技艺都需要师长的指导,修持解脱道又怎么能不需要师承呢?没有上师而依靠自己看书就能成就,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我们修学佛法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依止一位合格的上师作为指导。

  目前很多人都对藏传佛教感兴趣,认为金刚乘能让人们快速解脱,但是大多数人都只追求他们所谓的甚深密法,通过种种途径获得一些修法仪轨后,认为就可以终身抱本修持了,而把自己的师长抛在一边,对成就的根本——亲师法不予重视。认为密法就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只要得到一个“密笈”之类的东西,就可以无师自通而修炼成功。这实在是修学密法的一个典型误区。用这种态度来修学密法,和修往生金刚地狱没有什么区别,不但不能圆满无量功德,反而增长无量罪过。实在是让人痛心!金刚乘本来是快速成就的法门,但许多人却越修烦恼越重,越学违缘障碍越多,主要原因都是在亲师法方面出了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按照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对这方面进行一些讲解,这是相当重要的。

  依止善知识是获得一切成就的根本,不仅修持菩提道次第需要重视,对于密乘行者来说要想取得即生成就,上师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譬如我们经常羡慕那些大师的神通自在和智慧无碍,那么他们是如何成就的呢?是不是像大家认为的仅仅依靠获得一些甚深密法,进行闭关苦修就能达到那样的殊胜成就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当初阿底峡尊者从印度来到藏地时,仲敦巴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藏地有这么多人在修行,为什么成就者反而没有印度的多呢?”阿底峡尊者回答说:“大乘佛法的一切成就都是依靠上师而获得的,一切功德都是依靠上师而产生的。你们藏地行者对上师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把上师视为金刚持佛那样进行恭敬依止,而是当成一个凡夫来看待,这样怎么能获得成就呢?”阿底峡尊者作为一个大成就者,并没有讲什么传承或法门的殊胜,他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敬师,成就者少是因为如法依止上师的人少。

  从这里大家就可以知道,上师在我们的整个修行过程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众多经典里都说亲师是一切道的根本,是万般功德的源泉。藏传佛教后来能出现无数的大成就者,其根本原因也是在于他们对亲师法的认识,是因为他们对上师的无垢信皈。我们修学佛法要想快速获得成就,亲师法是最捷径之法。格鲁派的教法之所以能让修行者快速成就,重视亲师法正是其中一个根本因素。耳传教授里说:“上师即是本尊、空行与护法的总摄,从现在起直至成就菩提,除了上师外再没有别的皈依处。”把亲师法作为一切法的核心修持,并贯穿于修行的始终,这在格鲁派被视为不共教授。因此,格鲁派修得快的能在十六年内成佛,更快者只要三年的时间,甚至不需要像其他教派那样闭关苦修,就能轻易获得成就者比比皆是。

  明白了亲师法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实践上我们还要懂得如何亲近上师。并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上师的,在依止之前要先对上师进行观察,这是必要的一个环节。不要说寻找上师,就是向世间的师长学一些世俗知识,都要观察他的学问、特长、品德等方面的情况,都要向相关人士进行打听了解,更何况是寻找能指引我们解脱的上师?肯定是要进行观察,要观察上师是否具足善知识的德相!这是关系到生生世世苦乐的大事,必须慎重对待,怎么能把慧命轻率地交给他人?

  因为一旦建立了师徒关系,相对来讲就有一定的缘起,弟子造了什么业,上师也得承担责任,如果选择的上师不合格,造业往地狱跑,弟子也会紧跟在后面。就像拴在一起的两头牛,一头从悬崖上掉了下去,另外一头也—定会随之而下;或者像一条线上拴的两只蚱蜢,只能往同一个方向跳。也就是说依止什么样的上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弟子。对此,帕绷喀大师有一个比喻:就像什么样的模型能塑出什么样的泥像一样,因为上师的或优或劣,弟子也随之或优或劣。

  选择一位合格的上师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说,师徒之间一般要相互观察数年的时间,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师徒关系,这是比较理智和慎重的传统态度。然而现在的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似乎比较盲目和随便,许多人都是随便见到一个法师就依止,而不考虑对方是否具足善知识的资格。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因为我们要想获得解脱,就要学习无颠倒无错谬的正法,但现在的情况是不管有没有传承,有没有修证,似乎谁都可以解经说法,谁都可以成为善知识,其实宣扬的大都是一些个人观点,散布的大多是一些邪说谬论,把佛法弄得非常混乱。因此,对于真正想求解脱的人来说必须要慎重选择上师,要学会睁开慧眼辨别真伪,学会如何寻找和依止真正具足德相的善知识,这是我们步入解脱道之前必备的基础。

  选择上师的标准

  我们应当依止什么样的上师呢?这在经续中有具体的要求,而不是用我们自己凡夫的眼光来抉择。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选择上师不是看对方有没有名气和地位,有没有各种神通或神迹等等,而要看对方是否具备经续中所要求的那些可做上师的德相。

  在修学佛法的不同阶段,相应地有三种上师:小乘的授戒上师;大乘共同道的上师;金刚乘的灌顶上师。三种上师的德相要求各自不同。这里所讲的,主要是指大乘共同道的上师,具开示全圆道次第的能力。帕绷喀大师说,正如选择向导时应当找一位熟知全程的人,而不是仅仅知道一段路程者,我们要想通往解脱和取得佛位,也应当找一位能全程引导自己的上师。如果上师没有系统掌握显密教法,不能为我们引导全圆道,弟子纵然具足信心、智慧和精进,一辈子也只能修一些片面或单一的法,这样的话,我们即使拥有了具足良缘的人身,也不能获得太大的利益。

  大乘共同道的上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德相呢?《经庄严论》中说:“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悯为体断疲厌。”这是大乘道上师应具备的十种德相。下面我们进行具体阐述:

  一、持戒严谨

  持戒是为了调伏粗野的身心,息恶扬善,剔除身心的种种过失。对于一位合格的善知识来说,他肯定是护戒如护眼,微细的戒律都不会去触犯。否则,如果连自己的身心都没有调伏,自己都被烦恼所转,又怎么能调伏他人的身心呢?

  没有戒律是绝对不会有定力的,内心就像野马一样不会获得安稳。《别解脱经》说:“心马难制止,勇决恒相续,别解脱如衔,有百针极利。”我们要想制伏野马,只有用铁衔将它的嘴勒住,开始时它会烦躁难受,慢慢地就会安静下来。修行也如同调伏野马一样,要用戒律来调伏身心,不能随境而转,对于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对于该做的努力去实践。

  除了守持戒律之外,其它一切修持都不能调伏身心。比如通过修炼风脉腾身虚空,乃至于修持禅定数天不动等等,这些统统都不能调伏身心。因为外道也能修出各种神通,也能获得甚深禅定,但是他不能调伏自身的烦恼。曾经有个外道修持禅定获得成就,进入甚深定境许多年,毫不动摇。有一次出定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长得又长又乱,甚至有几只老鼠在里面做窝,于是生起了一个嗔怒心。因为这一念的嗔怒,他定力退失并堕入恶趣。

  不要说解脱成佛,就是我们想要在下一世获得人身,都必须要严守别解脱戒。因此佛陀说“戒行比生命还要重要”。舍弃了戒律,就意味着舍弃了下一世的人身。反之,在戒行与生命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愿舍弃生命也要选择戒律,尽管这一世的生命结束了,但凭借持戒的功德,下一世会获得更好的生命形态。

  或许有人认为:“如果我已经证悟了空性,那就超越了因果,可以为所欲为,不用再顾及什么戒律。”但是你要知道,空性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之上,没有戒律,哪里来的空性?没有戒律而证得的空性,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妄语!就像我们要想获得自由,只有遵守法律。你说我要绝对的自由,胡作非为,作奸犯科,那么你绝对不会自由,最终只能获得监狱中的那一点点空间。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想证悟空性,获得心灵的自由,就必须严持戒律,如法取舍善恶业果。

  二、禅定坚固

  作为一位合格的上师,有了持戒的基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禅定能力。禅定能让我们心神凝聚而不散乱,远离对外境的攀缘,调伏粗重的烦恼,内心安住于寂静状态。禅定也是获得智慧的必备手段。如果没有定力,内心整天处于迷乱之中,不清醒,怎么能有透视宇宙人生实相的洞察力呢?如同水清才能月现那样,如果水是浑浊动荡的,怎么能反映出月亮的倒影呢?只有当我们的心安定下来,才能产生敏锐的洞察力,才会有反映事物真实面貌的智慧。

  三、智慧具足

  作为一位合格的上师,还要具足智慧。通过禅定能通达无我的空性智慧,明白宇宙人生的甚深缘起,从而灭除烦恼趣入解脱。这是我们修行追求的主要目标,只有智慧才能灭除烦恼,才能使我们超越轮回。

  前面所说的具备戒定慧的功德,使身心达到寂静状态,是作为一位具格上师的最基本要求。对于一位真正的善知识来说,身心必然调柔,他有那种柔和的圣者风范。所以从一个人的外相,通常也能反映出他的内在修证境界。

  但是你也不能仅仅看他的外相,也许他内心已经处于寂静状态,而外在的显现却不如法,这也是有可能的。我有一位上师的脾气就相当不好,经常无缘无故地教训徒弟,有时甚至让人感觉不可理喻,但他是一位真正的成就者,据说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

  作为上师来说有时可能也会发火,但他的发火只是一种外相,内心不会受到影响。我们凡夫要是发火肯定血液上涌,满脸通红,但对于已经解脱了的人来说,他的身心不会产生变化。那他为什么还会发火呢?这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也许是故意示现忿怒相调伏众生,就像玛尔巴对待密勒日巴那样。还有的就是他已经断除了烦恼障,但所知障还没有断除,尽管烦恼的“根”已经没有了,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气还存在,所以还会出现那种言行。

  我们眼中见到的上师,往往和心目中想象的不一样。他看起来也会生病,有时也有烦恼,也不像佛那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你要知道,对于开悟者来说,他在外表上也许会显示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但他内心深处是没有的。他最起码已经出离了生死,在生与死之间是保持平等一味的。就如同镜中影象一样,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景象,但我们都知道那是虚假的,心不会为之所动。开悟的人看待外境也是这种感受。尽管他外表上看起来有苦有乐,生起病来好象也显得很痛苦,但他的心灵深处是平静的,并没有什么苦乐的感受。就像大海一样,虽然海面上波涛起伏,但海的深处却是平静的,不会受到风浪的影响。

  《普贤行愿品》里讲:“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这就是告诉你要胜解,要把信念建立在胜解的基础上。“上师作为诸佛菩萨的化现,尽管看起来也病得疼痛难忍,但这是他为了教化众生的示现,在他心灵深处肯定是没有这种痛苦的。”这样的认识就是胜解。上师们有时会呈现一种病态,为什么要这样示现呢?这是为了让你警觉:“像我这样都会有病,你以后不会有病吗?像我这样都会死,难道你就不会死吗?”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上师还有生老病死,还有烦恼,怎么会是证悟者呢?那么你这就是邪见。

  不管上师在外相上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一些原则还是不可以忽略的。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戒定慧。他最起码持戒严谨,护戒如护眼,微细的戒律也不会触犯。因为只有持戒才能得定,通过戒律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定力如何。有了定力,洞察力才会变得敏锐,才会爆发洞彻宇宙人生实相的大智慧!

  戒定慧虽然可以作为判断一位上师的标准,但这些也难以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辨别。因为禅定和智慧是一个人的内证境界,我们并不能直接感知和接触。能从外相上观察到的唯有戒律,但戒律的守持有时也不会真实体现于外相。这是一个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譬如曾经对佛法在西方的传播作出卓越贡献的创巴活佛,他原本是噶举的一位僧人,后来却还俗娶了一个英国女孩,并且酗酒和吸食迷幻药。他的这种转变太大了,从一个上师转变成一个“俗人”,在人们的眼中,这不是堕落吗?还有资格当上师吗?包括他的一些弟子都不理解。但是你不能仅仅看他的外相,关键是看发心和回向。他脱下僧袍是为了体验西方人的风俗、思想等等,然后研究如何阐述佛法能让他们理解接受,他最终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利益众生。

  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也是一位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他早年的时候放荡不羁,写了许多情诗,结果招致一些人的非议。同时又因为其它一些原因,政府革除了他的转世身份。他只好隐姓埋名到处流浪,有时甚至混迹在乞丐群里,游历各处佛教圣地。但令人奇怪的是,即使和臭秽的乞丐生活在一起,他的身上也总是散发出一种清香。他说:“即使混在乞丐群中,我身上这股香气也使人生疑!”这说明他多少世来,一直都是严持戒律的。只有长期持戒的人,身上才会自然发出戒香。这是足以令他感到自豪的,尽管他外形如同乞丐般的装束,但他的心灵绝不会是乞丐。到了中晚年的时候,他来到内蒙古阿拉善一带,致力于弘法利生的事业。圆寂后的肉身历经二百多年,仍然完好无损,这是非常殊胜难得的。遗憾的是在文革浩劫时被焚毁了,只有部分灵骨保存下来,阿拉善南寺至今还建有他的灵塔。

  由此看来,从外相上是难以辨别一位上师的。即使他外表上看起来不如法,我们又怎么知道他不是在守持菩萨戒呢?怎么知道他不是一位证悟高深的密行者呢?这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我们很难识别出来。这需要进行客观、周密、详细、长期的观察,才有可能得出真实的结论。因为菩萨戒的根本在于利益众生,只要你的出发点是为了利益众生,并在智慧的指导下,哪怕你杀生、妄语、行淫、偷盗,都没有什么问题,不会带来负面的作用。只要能对众生起到真实的利益,一些特殊情况是可以开遮的。正如佛经中讲的悲心船长杀死海盗以救船员的故事。还有大成就者谛洛巴,他的一位上师是智慧空行母,却以妓女的形象出现,谛洛巴白天捣芝麻卖,晚上到她那儿接受教法,经过多年依止后,谛洛巴获得了极高的证悟。

  那么对于这种种复杂情况,如何来抉择一位上师是否具格呢?主要看他是否把一切智慧和方便都集中到度化众生这一终极目标上。不管他有什么样的行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只要他的发心和回向是好的,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至于中间的过程和形式,并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噶举巴祖师就曾经说:“这位宝贵完美的上师,不论做什么都是好的,他的一切行为都是殊胜的。在他手中,即便是屠夫的坏工作也是好的,也可以利益禽兽,这是因为慈悲心的缘故;当他行邪淫时,他的品性增加,新品性产生,这是方便与智慧相结合的象征;他用以欺骗我们的谎言,只不过是善巧的标帜,他以之引导我们走上自由之路;偷走的东西将变成生活的必需品,可以舒解一切众生的贫困;当这么一位上师呵责时,他的话就是消除悲哀和障碍的有力真言;当他打你时就是加持你,可以产生二种成就,并且使所有忠诚和恭敬的人高兴。”

  四、德才优胜

  德行和学识必须高于所教对象,才能有教导对方的能力。这是作为上师的起码条件。

  如果能亲近学识渊博的善知识,即使自己没有积极地学修,在耳濡目染之下,也能获得一定的智慧和佛学知识。帕绷喀大师经常这样比喻:将一块普通木头和檀木放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会染上檀木的香气,如果放在发臭的木头之中,它最后也会被同化而变臭。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长期依止具相的善知识,也会熏染上他所具有的那些功德。

  中国有句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众生是具有可塑性的,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受到改变。就像“狼孩”的故事,有时候狼会把村里的婴孩叼走,出于某种特殊原因,狼并没有吃掉他,而是和自己的狼崽放在一起喂养。当小孩长大后,生活习性变得和狼一模一样,象狼那样四肢爬行,象狼那样嗥叫等等。据报道说,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好几例这样的情况,人们对狼孩进行专门教育,但他们已经不能再恢复人的智商,十几岁的狼孩,智力只相当于两三岁的幼童。这就是生长环境造成的悲剧。

  经验证明,环境对于修行会产生很大影响。如《亲友集》中说:“依止劣者会堕落,依相同者无进步,依优胜者有长进,故应依止胜己者。”从这个道理看来,我们要想在修道上有所进步,所依止的上师功德一定要胜过自己。

  五、广学多闻

  我们修菩萨行尚且发愿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何况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上师,更应该广学多闻,掌握丰富的佛学理论知识。如果我们只想独自解脱,那么选择和自己具缘的某个法门,依靠信心和精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成就。但对于讲经说法的大乘善知识来说,这就显得不够了,必须要掌握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如果能通达显密全圆教授,具有开示全圆道次第的能力,那就更为殊胜了。帕绷喀大师说:“如果亲近一位能引导显密全圆教授的好上师,我们就有听闻和理解全圆教授的缘分,对全圆教授能懂个大概的福报,也比具有别的功德来得大。”

  我们修学佛法要想获得最大成就,不仅仅在于自身的条件,不是仅仅具足信心、智慧和精进就可以完成的。正如浑金璞玉能被制成什么样的工艺品,主要是取决于工匠的手艺。我们在具足内因的情况下,最终能获得什么样的成就,也是完全取决于上师的教导。这就是为什么要依止一位具相善知识的道理。帕绷喀大师说:如果所依止的上师没有了解和掌握显密全圆教法,那么,我们这一辈子都只能修一些片面或单一的法,比如皈依引导法、本尊成就法、风脉修法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修得圆满的果位呢?即使获得暇满人身,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对于大乘道的善知识来说,除了要精通佛法修持理论,还可以适当掌握一些世间知识。就像你我之间要取得沟通,就要有共同语言,要通过你所熟悉的东西来表述深奥的佛理,你才有可能理解并接受。对不对?正如显密教言中说:“医方观星,占算兆相,利济人生,修习何害?”经中也说“菩萨若不学五明,不会成为遍知佛。”因此在藏传佛教里,寺院就如同一所所综合性的学府,除了教授佛法之外,还附设有医学、文学、天文、历算等“十明”学科。人们在钻研佛学和修行之余,还可以适当地学一些世间知识,用来服务众生。许多上师有的本身就是藏医,有的本身就是艺术家,如果大小五明都精通,那就更为难得了,这样的善知识就被称为班智达。

  六、通达真实  

  真实是指最究竟的中观应成见,也就是缘起性空正见,这是最究竟的空性智慧。作为善知识,对空性智慧的通达程度,也分为几个不同层次。虽然前面讲戒定慧三学的时候,讲了要通达无我的空性智慧,但那主要是指粗分人无我。作为开示全圆道教授的上师,应该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从大乘的唯识见,自续见,直至通达最究竟的中观应成见。即使不能实证到那种境界,最起码也应该通达中观的义理,在闻思方面对正见要有定解。否则,不但讲不好道次第里止观之类的法,连最基础的因果法也难以讲得透彻。因为中观应成见的一个特点,就是深刻揭示出了因果和空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理解了缘起性空的中观正见,才能明白在讲诸法性空的时候,为什么会因果不虚。如果没有这种正见作为指导,是很难把两者圆融起来的。

  七、精勤不倦

  这就要求上师不但要勤于闻思修,努力提高自己的内证功德,还要精进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既然为人之师,就要尽到师长的责任,勤于教导弟子。

  八、善于说法

  虽然具有前面所说的种种功德,但在给别人讲法的时候,因为拙于言辞而无法表达,这就不容易教导弟子。作为善知识来说,不仅要具备前面所说的功德,还要具备一定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能把要表达的意思准确地解说清楚,才能够教导众生。

  弟子闻思佛法的情况如何,从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上师也要承担一半的责任。我个人认为,作为上师如果能学习一些演讲技巧,可能对弘法大有帮助,能够带动起大家的学习激情。你看那二战时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他的演讲就非常具有煽动力,整个国家都为之疯狂,这就是语言表达的力量。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要像他那样狂热。但作为正法来说,在智慧和慈悲的摄持下,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以一个热忱的态度来修学,而不是让人一提到学佛,就联想到暮气沉沉的老年人。

  善于说法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能够用善巧方便来引导弟子,能够根据弟子的根器善为开示,转变弟子不正确的认知,引导弟子真正地步入解脱之道。这就是比较困难的事。

  曾经有一位名叫古哇巴的成就者,当地的国王去向他求法。他想:“我应该开示最殊胜的法!什么法最殊胜呢?只有空性,我就是因为证悟了空性而解脱。”于是每次都宣讲空性的道理。虽然他是出于慈悲,可是国王的根器不具足呀,理解不了这么深奥的东西,不明白他究竟在讲什么。结果国王越听越迷惑,一怒之下就杀了古哇巴。后来,国王遇到另一位较善巧的上师,让他从基础起修,渐引入道,最后终于证悟了空性。证悟之后,国王这才明白古哇巴所讲的教法,顿时感到非常痛悔:“这样一位圣者,我杀了他是多大的罪过啊!”然后在光明梦境中,古哇巴告诉他:“因为我以前不善巧观察根器,所以产生了这种过失。你可以到我曾经修行过的地方,进行忏悔。”

  由此可见,说法善巧的关系实在重大。即使你所说的是真理,可是说法不应机,不能因材施教又有什么用呢?不能根据弟子的根器善巧引导,说法就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

  不仅是讲经说法的时候需要善巧,对于弟子的修行方式,也有必要因地制宜善巧指导。譬如西藏供佛时常用的朵玛,是用当地特产青稞面制作的。那么在不出产青稞的地方,能不能用其它类似的食品代替呢?因为这是象征性的东西,只要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其内在涵义不变,能如法表达自己的敬意,为什么不可以呢?还有供佛时常用的一种涂香,在一些西方国家难以获得,有的上师就建议用现代的香水来代替,你说这是不是一种善巧?前往欧洲弘法的格鲁派高僧意希喇嘛,他就是用香水来代替传统的藏香。甚至在他讲法的时候,也是常用符合西方人的习俗和方式,来阐述藏传佛教的义理。因为这种种善巧,他赢得了无数西方信众,从而把藏传佛教传播到了西方。正如邬金莲师的预言:“当铁鸟飞翔、铁马奔驰的时候,藏传佛教会传遍世界。”藏传佛教现在已经传播到了西方许多国家,利益了无数西方信众,甚至涌现出不少的西方活佛,意希喇嘛这一世就转世到了西班牙,活佛不再是黄皮肤的“专利产品”。你说连外国人都出现了转世活佛,藏传佛教在西方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藏传佛教之所以能在西方发展壮大,除了深邃的佛法义理和广大的慈悲精神外,那些上师们的善巧也功不可没。因为无论是哪一派的高僧大德,在致力于西方的弘法事业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西方人对藏传佛教并没有多少认知,用什么方法才能摄受他们呢?这就存在一个善巧的问题。意希喇嘛就说:“习俗和文化并不重要,既然佛教过去曾传播到不同国家,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形态,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发展出西式的佛教呢?因为意大利文化永远也不可能变成藏族文化!”让西方人放弃他们的母体文明,而全盘藏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只要不失去佛法的核心思想,形式如何并不是太重要。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就深入到西方人的生活中,了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等,研究如何用他们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阐述佛法的义理。

  对于善知识来说,具备善巧是相当重要的。从他们身上能得到很多启迪。佛法的总旨是净化心灵,菩提道法又称为修心法。只要我们的心灵能获得净化,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对于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也可以不用遵循,并不会影响到你的解脱。对不对?正是如此,藏传、汉传、南传佛教才因地制宜,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修行的方式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结合当地习俗和文化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这是修行的善巧方便。当然,前提是要保持佛法本质不变,不能把一些非佛法的东西,一些外道的东西掺杂进来,那样的话就不是善巧而是变质了。

  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善巧方便,就难以在不同情况下,都能发挥出佛法应有的作用。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终极真谛,并不需要我们的改变或创新,但是如何阐述佛法义理,让人们能够理解和信受,从而发挥净化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佛法不离开世间法,当年佛陀教化众生的时候,就常常借用世间的各种譬喻来阐述。因为真正的佛法是一种内在证悟境界,并不能直接传达给众生,只有通过世俗的言辞、譬喻进行描述,人们才能理解其中相似的部分。而世间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社会、时代、文化在不断变迁,佛法的弘传也只有随顺这种变化,才能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在这方面,经常见到一些在海外弘法的上师,他们说法就非常善巧,抛弃了一些繁琐的东西,用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把佛法的精髓给你揭示出来,使其能够贴近我们的生活,体现出一种活生生的智慧。

  这样根据弟子的根器善巧引导,是作为善知识应具备的要素。譬如用浅显的现代语言来阐述佛理,用现代的题材来进行诠释,人们才容易理解和接受。否则的话,有些经典的文字本来就过于深奥,如果你再满口的“之乎者也”,满口的专有名词,理解你的话已经很难了,再通过你的话来理解经典的意思,那不更是难上加难了吗?讲到最后,大部分人都在下面睡觉、打盹,又有什么意思呢!善知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把佛法的真谛传达给人们,教导人们运用佛法来对治烦恼,渐引入道,且不说出离生死,最起码也获得暂时的幸福吧!所以佛法是非常生动灵活的,是一种活泼泼的智慧,它并不是那么教条,不是用来当作学问搞研究,也不是当作古董来考古的。只要能真正起到教化的作用,能让众生受益,形式和过程未必是那么重要!

  九、悲悯为体

  这是作为上师要具备的最主要的标准。对于真正的具德上师来说,他的内心必然充满仁慈和悲悯,具备那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他把弟子视为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一般都称自己的弟子为“孩子”,内心没有一点隔阂与执著,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乐众生。因为他已经断除了我执,领悟到自己和众生都是同一法身,自然而然就生起同体大悲。“这些众生和自己都是同一法身,我现在已经获得解脱,可是还有那么多众生在受苦。”他内心就涌起无比的悲怆——悲悯众生呀!由于悲心的驱使,他就会义不容辞地投身于利生事业之中。

  一般来说,世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世人所说的爱都是有条件有回报的。但对于具德上师来说,他的慈爱是真正的无缘无故,不讲条件不求回报,平等惠及每一位众生,从而成为生死海中苦难众生的依怙。因为他已经了悟众生都是自己无始以来的慈母。我们一般都称呼众生为“如母众生”,什么是如母众生?就是如同母亲一样的众生,不管是怨仇还是亲眷,不管是人类还是其它众生,从宇宙的长河看来,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和今生的母亲是平等无二的。因此他心中没有亲疏爱憎的分别,平等无私地慈爱每一位众生。 

  他整天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众生离苦得乐。他修法也是为众生而修,甚至在发愿中就说:“生为众生而生,死为众生而死。”因为众生的需要,他才倒驾慈航应缘而生;众生不需要了,他就主动离开这个世界。在这方面,我们凡夫就很惭愧了,众生不需要我们,我们也死皮赖脸地活在这个世上,因为我们不能自主生死呀!作为具德上师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乃至于他的每一呼吸都没有空过,都在做利益众生的功德。正如宗喀巴大师的传记所讲:他吸气的时候,观想把天下如母众生的痛苦和导致痛苦的因素,统统吸入体内代受;呼气的时候,把自己所有的功德呼出去加持一切众生,让如母众生获得幸福安乐。像这样活在这个世上一刻,就有一刻的价值,就能为众生带来利益。所以修行者常把上师观想在头顶,就是因为上师如同一个所求如意的牟尼宝,如同一把慈悲的大伞,能满足我们的一切善愿,能遮挡我们的一切灾难和不祥。

  十、断除厌疲

  这就是要求上师教导弟子时不能厌烦,要有耐心。上师的职责就是教导弟子,引导弟子趋向解脱之道,因此作为一位合格的上师,应当具备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我们依止的上师若没有耐心,而自己又实在太笨,学东西总学不会,结果上师就感到厌烦:“到一边歇着去!”这就不能对自己有太大利益。当然,前提是必须是真心学佛的弟子,才能要求上师对你耐心教导,欢喜回答你提出的任何问题。

  但是你也不要把这点当作一个理由,以自我为中心,而不管上师的弘法事务如何繁忙,整天废话,问一些与修行不相关的世间法,问一些无意义的问题,那样的话上师也会厌烦。譬如以前的博朵瓦,是一位修菩提心很著名的上师,有一天,当他正在为整理佛像、处理一些事务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有个人冒冒失失地闯进来,纠缠着他要求学法。结果博朵瓦只好大喊一声:“滚出去!”

  我们依止上师学法要有智慧,这是作为弟子最基本的条件。遇到了合格的上师,自己也要成为合格的法器,只有这种殊胜的师徒因缘和合,上师的慈悲、智慧才能把弟子转化和升华。经典里也讲了上师应该摄受什么样的弟子,如果自己不具备作弟子的条件,那就像世俗所说的“朽木不可雕也”,再好的上师也无能为力,也无法把你雕琢成美玉良材。  

  因此上师也有选择弟子的权力,是不是?你们要观察上师是否具足德相,上师也要观察你们是否具足法器。你们观察到上师不合格,说一声“拜拜!”如果上师观察到你们不合格,也可以跟你们来一句道别,《事师法五十颂》就讲了应该舍弃不合格的弟子。当然,对于一位具有菩提心的上师来说,他永远也不会舍弃任何一位如母众生,利乐众生是他生存的唯一目标。但是在说法度众的时候,却是需要随缘应机而度。对于不具足根器的弟子,是没有办法进行教化的,一切努力都会是徒劳无益。

  作为一名合格的弟子,需要具备什么要素呢?l、天资聪慧;2、没有偏见;3、追求进步。这三点是最基本的条件,上师也喜欢教导这样的弟子。大家可以掐指算一算:“聪慧?上师讲的我都能理解接受;有没有偏见呢?我对所有上师、教法都一视同仁,不搞小团体,不拉帮结伙、互相排挤;是否追求上进呢?上师每次开示我都能风雨无阻地前来听受,传的每个法我都以极大的热枕去修持,严格按照上师的教导修心,努力断恶行善,好,这一点也算合格。”这三点都满足了,就是一名合格的弟子。

  前面讲了作为大乘道上师应具备的十种德相。但在这末法时代,全部德相都具足的上师是非常难得的。宗喀巴大师说:“若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就是要能以戒定慧三学调伏内心,能慈悲教导弟子。这是作为上师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要具备这几种德相,我们依止后才能获得法益。

  如果是金刚乘的灌顶上师,那要求就更高了,需要具备十三种德相,掌握内外双十法。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参考相关经典。作为能给予传承或灌顶的上师,最起码要严持净戒,具足源自金刚持佛不间断的清净传承,善巧相关仪轨,并经过实际修证获得规定成就,或者完成规定的闭关修持,才有摄持众生的能力。这是金刚乘上师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以上是观察显密善知识的主要标准,我们应把这些标准牢记心中,然后去寻访这样的上师。对于真正的具德上师来说,他也欢喜那种比较理智的弟子,而并不希望人们盲目地依止。然而,我们常常把世俗的东西带到佛法里来,常常因为一时的感情冲动,就随随便便建立起师徒关系。而不严肃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认为观察也许会令上师不高兴,或说明自己对上师没有信心。其实,只要是真正的具德上师,就能经受得住你的观察,而且在观察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发现上师的闪光点,更加坚定对上师的信心。

  但是,上师功德的大小和弟子的缘分也有关系。能不能值遇到一个具格上师,理智的观察固然重要,自己的福德因缘更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有什么样的福德因缘,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上师。如果我们所依止的上师不清净,天天搞世间法,这也是由自己的缘分所决定的,如果自己没有宿世的缘分,就不会有值遇贤善上师的机会。在依止上师之前,除了要如理观察抉择,还要努力培植自己的福报,福报不够也碰不到好的上师。

----------------------

  ①宗喀巴大师的善说甘露《三主要道》,共分为序言、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序言又分为三小节:赞叹供养、发愿造论,劝请听法;正文也分三小节:出离心、菩提心、缘起正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