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讲述(一):学习三主要道的意义
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罗珠丹巴活佛〕
我们这次所要讲的是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这是佛法的心要教授,是菩提道次第的精华要旨。正如帕绷喀大师所说:“菩提道次第是三世诸佛所共履的康庄大道,是三界中唯一的明灯,而三主要道就是它的心要或命根。”对于志求解脱的修行者来说,掌握三主要道的教授,远比获得其它一切成就更为重要。
佛陀的原始教法都是因时因地,应机而说,历经龙树、无著、阿底峡、宗喀巴等印藏两地的无数大师归纳整理,最终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修道体系,即菩提道次第。就像盘中散放的一颗颗珍珠,必须经过能工巧匠用线串连,才能成为更有价值的艺术品。历代大师、无数先辈经过不断努力,于万千佛经之中提炼出佛陀的主题思想,系统编排,完成以道次第为主线而贯穿所有佛法的全圆教授,使得现在的我们能从中受益——将一切佛法视为实修教授。因此,在正式开讲三主要道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其发展渊源作一下回顾。
道次第的发展渊源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博大精深。世尊利用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以无数善巧方便引导众生趣入解脱,度化了无量不同根器的有情。但在佛陀示寂后的两千多年以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烦恼和恶行日益增盛,慧力普遍降低,难以正确领悟佛陀言教的究竟意趣。因此佛法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人们的见解各异,分歧不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混乱时期,邪说纷纭,显密互相攻讦……如是种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与此同时,诸佛菩萨化现的大德们应缘出世,力挽狂澜,整顿佛教,阐释佛理,将佛法的修证理论体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建立起佛法的全圆教授理论体系。
当年,世尊观察到度化众生的因缘已成熟,于是从兜率天降临人间,降生为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示现八相成道的过程,出家修行,于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在梵天帝释的劝请下,依次三转法轮,将自己解脱成佛的经验传授给弟子们,分三个阶段向不同根器的弟子讲授了四谛、十二因缘等小乘法,中观、唯识等大乘法,以及金刚乘密法。
佛陀圆寂后的一段时期,佛法的弘传以小乘声闻部为主流。并且由于见解上产生分歧,原始僧团又分裂为小乘毗婆沙、经部等不同部派。为了解决这些纷争,尚在世的阿罗汉们三次结集,回忆佛陀的言教并进行记录,形成了后来的经、律、论等三藏教典。此后大乘佛法逐渐弘传开来。由于声闻弟子理解不了大乘教义,比如佛陀讲《法华经》时,即有五千声闻弟子退席不闻,因此在后来的弘传过程中,大乘佛法遭到声闻弟子的排斥,认为这不是佛所说的正法。这时有佛陀授记的龙树、无著等论师相继出世,他们依据佛陀的教言,分辨经旨为了义和不了义,树立中观、唯识法幢,建立深观、广行两大道轨,对大乘佛法加以整顿并广为弘扬。
龙树菩萨建立了大乘佛法总的规范。佛在经中授记说:“南方布达苇,有吉祥比丘,名号为龙者,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他前往龙宫请出人间已湮没了的许多佛经,并造了许多疏释来解释显密经续的要旨,从而破除邪说,使衰颓的大乘佛法得以振兴。其后有提婆、佛护、月称等无与伦比的论师,将他的教法发扬光大,开创了中观学派。无著菩萨则开创了唯识学派。他在鸡足山闭关修法,亲见弥勒菩萨,并到兜率宫听受弥勒菩萨讲授五部论,回到人间后,度化修学小乘的弟弟世亲皈信大乘,创立了唯识学派。此后大乘佛法极为兴盛,出现了无数获得自在的成就者。
这是佛法在印度本土的弘扬概况。其后,藏传佛教全面承接了印度的佛法并发扬光大,使其远远超胜于佛法的故乡印度。
在藏王拉托托日年赞时代,天降《诸佛菩萨名称经》、《宝箧庄严经》等经书,由于当时藏地还没有文字的产生,无人认识,被视为“玄秘神物”进行供奉,成为藏地最早出现的佛经。到观音菩萨化身的藏王松赞干布时,派大臣图弥桑布扎前往印度,学习梵文并仿其创造了藏文,翻译大乘经典,建立大小二昭寺等,使佛教正式传入西藏。到藏王赤松德赞的时候,静命堪布、莲花生大师等善知识相继被迎请来藏弘传显密佛法,出了不少依教修行的成就者。佛教在藏地逐渐兴盛起来,涌现出精通梵藏语言的无数大译师,翻译了各种显密经续及疏释,形成了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盛况。
后来朗达玛篡位,大灭佛法。整个佛教被破坏无余,中断了七十多年后才逐渐得以恢复。由于间断日久,原有的教法已经变得混乱不堪,有的甚至与本土宗教的教法相互混杂,致使人们难辨真伪。于是,仁青桑波等一些大译师到印度重新求法,藏王也迎请印度的一些大班智达来藏弘法,传授戒律,翻译经论,建立讲听制度。在这些高僧大德的努力下,藏传佛教又日渐兴盛,涌现出不少学优德高的成就大师,开创了新派密咒之端。形成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等众多新兴的教派。比如萨迦派的创立者滚嘎宁波,原本是出身于修持旧派的家庭,由于认识到旧派教法已不纯正,修学不可能得到相应成就,就把旧派的经典、佛像、法器等藏于塔中,前往印度学习清净的显密佛法,回藏后形成了萨迦派教法。噶举派也是如此。出于对旧派教法的失望,琼布大师和玛尔巴译师前往印度、尼泊尔等地,修学清净的显密佛法,回藏后分别建立了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两大传承系统。
在复兴佛法的诸多新派中,阿底峡尊者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前弘期的佛法由于受到朗达玛破坏而断流,导致邪说猖獗,伪法盛行,佛陀的全圆教授支离破碎,人们不能把全盘教法视为实修,即使通达一面之见者也为数不多。虽然诸多有识之士前往印度求学,努力复兴佛法,也大多注重于密法方面的修学,在教理方面不能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于是藏王迎请印度的大班智达阿底峡尊者,前来藏地整顿佛法。尊者承接龙树、无著的深观、广行两派传承,以《菩提道灯论》统摄了佛陀一切言教的内容,建立了噶当派的清净法统。将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摄入三士道教授之中,作为全圆道进行系统完整的修持,这就是“噶当”的涵义。噶当派对其它教派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比如噶举派的冈波巴,就将噶当派的道次第和本派的教授融汇,而著成道次第论著《解脱庄严宝论》,成为噶举派的重要教典。作为后起之秀的格鲁派,也是在噶当派教法的基础上建立的,称之为新噶当派。
阿底峡尊者的法统延续三百年后,佛法又渐衰微。僧侣戒行不严,教风不正,显密互斥,思想混乱,邪说盛行。这时被人们尊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出世。他力挽狂澜,整顿戒律,培植僧才,振兴佛教使其长久住世。为从教义理论上去芜存真,大师遍学一切显密教法,全面承接龙树、无著、阿底峡的三大传承体系,汇集一切法统,对显密教义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将修持理论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峰,建立起完整的菩提道次第修道体系。
宗喀巴大师对藏传佛教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人们称为“雪域一切圣哲之首”。他掌握了显密全圆教法,达到了教证圆满的无上境界。由于往昔曾于自在王佛前立下深弘誓愿:“愿于未来五浊恶世时,广弘甚深中观义理和金刚乘妙道。”以是愿力,大师遍学和摄集各派一切显密教法,并通过真实会晤文殊菩萨等诸圣尊,在至尊文殊及历代祖师的现身指导下,通达了显教甚深微妙的中观义理缘起正见,以及密续即身成佛的幻身光明双运道,以显密道次第高度概括整个修行成佛的心要。至此,对佛陀全圆教授的修证理论体系的研究,在宗喀巴大师这里达到了顶峰。其教法延续至今依然久盛不衰,造就了灿若星辰般的无数成就者。
道次第的传承可以直溯至释迦牟尼佛。一切佛经事实上都是道次第的内容,正如帕绷喀大师所说:一切经中究竟了义的《般若经》,正式宣说“甚深道次第”,由文殊传于龙树,形成道次第“深见派”传承;隐义宣说“广大道次第”,由弥勒传于无著,形成道次第“广行派”传承。阿底峡尊者分别从金洲大师处听受广大道次第,从明杜鹃处听受甚深道次第,著成摄集一切显密教典内容的《菩提道灯论》,息灭了藏地那些支裂显密教法的邪说鄙行。三百多年后,在雪域圣教再度衰微之时,宗喀巴大师完满无缺地承接了道次第深见派、广行派和修行加持派的传承,在阿底峡《菩提道灯论》的基础上又造菩提道次第广、中、略论,使圣教重现光明。当宗喀巴大师向一切道次第传承上师祈请时,整个资粮田圣众现身说法达一个月之久,最后阿底峡尊者为宗喀巴大师摸顶祝愿:“去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吧,我将作你的助伴!”而当《菩提道次第广论》进行到毗钵舍那章时,至尊文殊亦现身劝请和敦促,宗喀巴大师才完成了这部包含加持宝藏的大论,这部论也可以说是对《菩提道灯论》最深广的诠释。后来,宗喀巴大师又针对众生的根器,造了较为简明的《菩提道次第略论》(即中论。——原注),以及更为精要的《菩提道次第极略论》(即略论,又称《四十五颂》或《菩提道次第摄颂》。——原注))
一切佛语现为教授
前面概述了菩提道次第的发展渊源。如前所述,道次第论是经过历代祖师的不断演绎及传承,最终由宗喀巴大师在文殊菩萨指导下总结出来的成佛大纲,是从三藏教典中系统梳理出来的佛理精要。而《三主要道》正是它的心要教授。例如宗喀巴大师在著《菩提道次第广论》时,向至尊文殊汇报说:“我之所说正是以《菩提道灯论》为根本教典,并以此三为道之根本而说的。”这里所说的“道之根本”就是三主要道的内容。
正如帕绷喀大师所讲:“我们要想利他就必须成佛,要想成佛就必须懂得修法,为了修法就必须要听法,而所听之法又必须是一种无谬之道。”必须要这样来抉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三主要道”呢?因为这正是成佛的无谬之道。成佛的途径被称为菩提道次第,而“三主要道”是道次第的精髓。这是诸佛菩萨共同践行的解脱之道,是下至声闻缘觉,上至菩萨佛陀都必经的道路,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有教法的核心。如果我们以清净心去研习,并精进实修,那么一定能引导我们走完成佛之路。
这是我们一切修持的根本。一旦获得这方面的教授,我们就会明了如何修行,就有信心向解脱乃至成佛的目标努力。否则的话,佛陀针对众生的不同根器宣讲了无量法门,流传下来三藏四续无数显密教典,以我们凡夫的智慧,如何能在短暂的一生之中学完,并从中抉择出一条解脱成佛之道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佛法是对治烦恼疾病的良药,由于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佛陀开出的药方也就不一样。佛陀根据不同的根器对症下药,时而说有,时而说空,时而说了义,时而说不了义,这在我们凡夫看来似乎相互矛盾,根本就没有办法理解佛究竟在说些什么。只有依循祖师们抉择出的系统教授,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是佛的方便权说,什么是佛的究竟密意,才能将佛的一切言教运用于实修。正如有的大师比喻说,佛的原始经教好比未经加工的羊毛,龙树、无著等论师们的论著,如同将羊毛梳理为毛线,而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所著的道次第论,则将这些线编织成了完整的成衣。成衣能让人们直接穿着,并发挥了全部羊毛的作用。道次第论正是如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教法体系,它适合于任何根器的需求,并且不舍一法,把一切佛语都现为实修教授。我们一旦理解和掌握了它,就能了解佛的真正密意,通达一切圣教都互不相违,同时一切谤法之罪自然灭除。
然而有的人却提出这样的观点:不能学习祖师们的论著。认为一切菩萨的论述及后世的注解固然高明,但真正的佛弟子不应以论藏作依据,应当直接研究原始佛经。这个观点表面上看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是非常荒谬的。佛经都是佛应机说法,因材施教的原始记录,由于每个人的根器不同,佛开示的法门也就各不相同。我们凡夫并没有佛遍知一切的智慧,怎么知道哪一个法是适合于自己的根器呢?如果没有传承上师的论著作为引导,怎么能直接领悟佛经的甚深义理?怎么能仅靠自己直接研究佛经,采取生搬硬套的方法,就妄图获得正确的修行之道呢?譬如我们学习医术,是不是直接就背诵药方,不管患者是什么病,随便拿过一个药方就给对方抓药?这肯定不行。我们要先学习系统的药理知识,通达理论之后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同理,佛法是治疗众生心灵疾病的良药,佛经相当于佛“治病”的原始药方,如果没有诸佛菩萨所化现的历代祖师们的演绎,把药方整理成系统的药理体系,我们根本就难以掌握正确的修持方法。
祖师们的论著究竟能不能成为我们学佛的依据呢?当年在印度,祖师们每造一部论都必须由国王主持诸大班智达进行审查。即使是阿底峡尊者那样一位公认的大善知识,当他著出《菩提道灯论》之后,还要经过印度诸大班智达的审查,合格后国王才下令予以流通。审查的标准是什么呢?按照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讲的,最起码要符合三条原则:必须符合经典教义;不宣扬外道的观点;符合解脱的目标。这也是藏传佛教各派在著论时都共同遵循的原则。如果这样的论著都不能作为依据,那什么样的才能作为依据?不依循先贤圣哲们的引导而行,不以前人的修证经验为借鉴,难道还要一切从零开始,以自己凡夫的智慧去盲目摸索?这显然是不明智的。我们只有依止祖师们的论著,依止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才能自在地遨游于佛经浩海,汲取并圆满受用佛法甘露。
《三主要道》是宗喀巴大师为其弟子擦廓·阿旺扎巴所著的道次第心要教授,全文虽然略至仅有十四个偈颂,却统摄了三藏教典的一切佛法义理,是整个菩提道次第的精髓。宗喀巴大师在雪域被公认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他在涅槃前显现出光明圆满的童贞文殊相,面容如满月般的圆净。他历来都被认为具有文殊的无碍智慧、观音的无缘大悲和金刚手降魔的能力。因为观音菩萨代表诸佛的悲心,文殊菩萨代表诸佛的智慧,金刚手菩萨代表诸佛的力量,所以作为这三位菩萨的总集化现,大师又被人们尊称为“第二佛陀”。他示寂之后曾经数次重现人间,为弟子克主杰解答修行上的问题。他的肉身一直保存到当代,可惜在文革时期被烧毁了,烧毁时头颅从塔里飞出来裂成三片,分别显现为观音、文殊和金刚手的形象。这样一位具足教证二量的圣者,我们应当对其教言生起坚定的信心,认真听闻《三主要道》的教授并作修持。
历代大师对《三主要道》的注解很多,我们此次主要按照吾等法王帕绷喀大师的《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来讲解。帕绷喀大师是近代振兴格鲁教法的一代宗师。大师密名“德钦宁波”,“帕绷喀”则是一种避讳的尊称。他是极喜观音、胜乐金刚、黑行者等诸多圣尊的转世化身,同时也是当年宗喀巴大师赐予《三主要道》的阿旺扎巴的转世,幼年时还被认证为章嘉国师的一位转世化身。宗喀巴大师的所有显密传承他几乎都拥有,除了进入色拉寺遍学一切显密教法之外,他还依止主修菩提心的达波上师,用了数年的时间来闭关专修道次第。他的敬师精神以及严谨持戒、精勤修证等,对当时的藏传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吸引无数高僧大德云集于座下学法,现今格鲁派在海内外弘法的格西、仁波切,多半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甚至包括甘丹法台和班禅大师等格鲁派的掌教法王。汉地著名的能海上师、法尊法师、观空法师等,当年也是历尽艰辛前往依止大师及其弟子。他一生中精勤讲修著说,具足教证功德及说法善巧,摄受了无数僧俗信众,对教法的弘传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因此大师及其弟子康萨仁波切,向来被誉为西藏佛法的日月二轮。在当年藏地的一切显密教法,特别是菩提道次第教法衰微之时,正是大师从根本上加以救治。
一切佛经精华要旨
帕绷喀大师对《三主要道》非常重视,一生中宣讲了多次。这里的“三主要道”与道次第中的“三士道”,虽然在立名和科判上稍有差别,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三士道”是指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而“三主要道”则是指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因为科判分法的不同,所以另外有一种引导传承。
根据帕绷喀大师的开示,一切佛经之义都可以摄入“三士道”,而“三士道”又能摄入“三主要道”,因而一切道最终都可以摄入“三主要道”而修。可见,由历代祖师们所抉择并不断传承下来的这一佛法心要教授,总摄佛陀所有教法,是一切诸佛菩萨所亲证的成佛大纲,是任何一种根器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都必须共同经历的过程。我们一旦领悟其内涵,就能正确掌握修行的纲要和主旨。在格鲁派的无数大成就者中,虽未涉足甚深密法,一生中仅仅修持菩提道次第,却获得殊胜证悟的比比皆是,两者互摄而即身获得圆满成就者更是浩若繁星。
因此,学习《三主要道》对于我们的修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帕绷喀大师所说:“这个三主要道是一切佛经的心要精华,所有经论之义都可以摄入三士道次第中,三士道次第又可以摄入三主要道。”
那么是如何摄入的呢?帕绷喀大师说:“要知道所有经论之义说的都不外乎是帮助我们获得佛位的方便,为了获得佛位就必须学习方便智慧二因,这二种因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菩提心与正见二者。为了使这两个在相续中生起,就要把自己耽着轮回圆满的心整个地颠倒过来,这种希求自己解脱轮回的合格出离心生不起来,希望其它有情解脱轮回的大悲心就不会生起,所以没法不要这个出离心。为了成就佛的色身,必须积集福德资粮,这主要归究于菩提心。成办法身智慧资粮中最重要的是正见。因此一切道要都能摄入三主要道而修,这是至尊文殊直接赐予宗喀巴大师的殊胜教授。”
“最初没有出离心,就无法使心趋向佛法。”我们之所以步入解脱道,最初是出于出离心的推动,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不会使心趋向佛法,不会对解脱真正感兴趣。即使得闻佛法,我们也不会受其教化,依然会沉迷于对神通、财富、健康等世间法的追求,就是不会想到要追求解脱。只有出离心生起来了,感到贪著现世没有任何意义,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对佛法产生兴趣,才会认识到必须修持佛法,追求纯乐无苦的涅槃寂静。“没有菩提心,佛法就不会成为大乘道。”不管再怎么修布施、持戒、忍辱等菩萨行,也不过是徒有其名而已,不会成为真正的大乘菩萨,一切修持都不会成为大乘佛法。如果连大乘道的资粮都不具备,我们就更不要侈谈进入金刚乘了。“没有正见就无法断尽二障。”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无法断除二障,就无法脱离轮回乃至于成佛。“所以这三者被称之为‘三主要道’”。
总摄一切显密之道
帕绷喀大师又说:“‘三主要道’就像是能支撑一切道的主心木,不管你是修显还是修密,决定需要由这三种道来摄持。”
这就是说不管哪一宗哪一派,不管是修持显教还是密教,只要你修持的是佛法,只要你的目标是追求解脱成佛,就必须要具备这“三主要道”,由“三主要道”来摄持一切修持。
三主要道的内容是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这三者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分别是解脱的因、一切智的因和对治轮回的因。
如帕绷喀大师所说:“凡是出离心所摄持的,就是解脱的因;凡是菩提心所摄持的,就是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具足遍知一切的佛位。——原注)的因;凡是正见所摄持的,就是轮回的对治法。”我们知道,世间法里的哲学、物理学等学科都讲因果规律,认为这是一切事物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寻求解脱的出世间法里,同样离不开这个规律,我们要想解脱就要种下解脱的因,要想成佛就要种下成佛的因。否则,没有前因又怎么会产生结果?解脱的因是出离心,成佛的因是菩提心,对治轮回的因是缘起正见。我们生起了出离心,纵使享有天人之乐也感到索然无味,因为明白一切轮回盛世的本质是苦。所以追求解脱,希望获得那种超越生死轮回的涅槃之乐。我们生起了菩提心,就会考虑到所有众生的幸福安乐,不忍自己独自解脱,追求能自利利他的佛果,希望能帮助所有众生脱离生死轮回。那么对治轮回之法,则意味着通达缘起正见,仅仅有出离心和菩提心,还是不能真正获得解脱,必须要有缘起正见的智慧,才能真正地超越轮回。
“否则的话,你便会造非福不善业堕入恶趣,造善业生于欲界天人中,造不动业生于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中。”我们成佛的过程,就是修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的过程:修福德以成就佛的利众色身,修智慧以成就佛的自利法身。福慧资粮是如何产生的呢?福德是从善行中产生,智慧通过止观而获得。但是你要记住一点:如果没有三主要道作为摄持,即使勤修种种善行、禅定,也仍然是轮回之因,不会转化为成佛的福慧资粮。譬如没有出离心作为摄持,我们就不会考虑后世,不会考虑要跳出轮回,这样的话,你必然会为追求现世圆满而造恶业,也就是非福不善业,积攒一些堕入恶趣的资粮,如果没有菩提心作为摄持,即使我们精进于各种善行,也只能受生于欲界天,而不会转化为成佛的福德资粮。如果没有正见作为摄持,即使止心修定,那也仅仅是造一些不动业,受生为色界或无色界的天人,而不会获得成佛的智慧资粮。
所以帕绷喀大师说:“如果没有‘三主要道’的摄持,无论你假装修什么法:风脉明点、大手印,大圆满、生圆次第等等,这一切除了是轮回的因外,一点也不会成为解脱或一切智的因!”我们修持任何一种高深大法,都必须要有这三种道的摄持。如果没有“三主要道”作为指导思想,即使修持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手印和大圆满等大法,你也不会获得解脱乃至成佛,仍然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虽然这些法是解脱成佛之法,但是你不会修出相应的证量,法不会在相续中产生作用。有的人修了多年密法,却没有多大成效,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我们说某一个法的殊胜,是对与之相应的根器来说的。如果没有“三主要道”作为修证基础,那么任何一门高深大法,对于你来说都没有任何殊胜之处,因为你的根器与之不相应。
噶当派有一个大格西浦穹瓦,曾经问过京俄瓦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善巧五明,获得坚固的三摩地,具足五种神通,获得八大悉地;另外一种没有上述成就,只是对阿底峡尊者的道次第教授获得一个坚定的信心,但还没有在心中生起三主要道的证量。这两者之中,不知您选择哪一种?”这是一个很诱惑的选择。其中一方拥有许多殊胜的世间成就:善巧五明就是精通世间的一切学问,比如语言学、逻辑学、音韵学、医学、建筑学等等;坚固的三摩地就是进入甚深禅定,大家能入定几个小时都不容易,他却能入于定境数年或更长的时间;五种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等神通神变;八种悉地是能隐身、神行、土行、金丹、宝剑等。这些悉地不要说八种,就是获得其中一种,都是非常稀有难得的。比如仗着宝剑就能飞行,类似于神话传说中的剑仙之类,这在我们凡人看来,简直是不可能的事,近乎天方夜谭。而另一方只获得“菩提道次第”的教授,而且还没有修起“三主要道”的证量,只是对此生起一个坚定的信心。这个问题如果让你来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我们先来看看圣贤们是如何抉择的。京俄瓦回答说:“阿阇黎呀,不要说道次第在相续中生起,就算是知道一点点的道次第,我也宁可选这种。因为我以前曾经无数次地善巧五明,能经劫入三摩地,具足五种神通,获得八大悉地,却不能超越轮回。但是,如果我能对阿底峡尊者所说的‘菩提道次第’获得决定,那么我一定能够遮退轮回!”遮退轮回也就是超越生死,获得永恒的自在安乐,不会再有烦恼痛苦的伴随,前面那一种如何能与之相比?由此可见“三主要道”的重要性。
但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如果在解脱道上涉足未深,就会觉得这只是一般的理论说教而已,没有什么神奇和高深的。许多高僧大德讲经说法,通常在讲授道次第方面的内容时,难以进行下去,就是因为众生的认识问题,很少有人会对此感兴趣和给予重视。人们通常都喜欢大成就者们的超常神通和无碍智慧,喜欢佛陀的相好庄严和身上散发的光环,就是不愿意了解和学习他们在成就之前所经历的过程。佛陀在《百喻经》中讲过一则关于“空中楼阁”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有一位财主见到别人的一栋三层楼房,其中的顶楼非常漂亮,他羡慕不已,于是召集工匠,要他们也建造一个相同的第三层搂。工匠们先筑地基,逐层把楼房建好后,财主却大发雷霆,他说“我只要空中的那第三层楼,你们怎么把第一、二层也建出来了?”这话是非常荒唐可笑的。是不是?没有第一、二层楼的基础,却想在空中造出第三层楼,这怎么可能呢?
可是在解脱成佛之道上,许多人却和那个财主一样,热衷于建造空中楼阁。佛陀所传的教法从究竟而言都是为了成佛,所有修持的目标最终都是导向佛位。正如经中所说:“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但是为了方便摄引众生的缘故,佛陀把教法权分为小乘和大乘两个阶段,大乘中又派生出能速疾成佛的方便道——金刚乘。这三乘教法实为一贯体系,犹如三层楼房,必须按次第从低到高逐级安立。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作为基础的第一、二层楼,忽视小乘和大乘(即般若乘。——原注)的修持,直接就起修作为第三层楼的金刚乘。这怎么可能修得起来呢?如果连小乘、大乘的证量都不具备就修金刚乘,那是妄谈。
对于修行人来说,小乘、大乘的界定并不是从外在形式来划分的,不是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根据所修法门说这是小乘行者,这是大乘行者。我们究竟属于哪一乘,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内在发心,是按照心量来划分的。法门仅仅是净化心识的方便,即使所修的是大乘法门,也未必一定能获得大乘果位,修小乘法门者,也未必只能成为小乘行者。因为“乘”是譬喻运载我们渡过生死苦海而到达解脱彼岸的载体,“小”与“大”是指载客多少。只能运载自己解脱的是小乘,能运载众生解脱的就称为大乘。不管我们修持的是何种法门,如果仅有寻求一己解脱的出离心,这是小乘;具有救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就是大乘,即使修小乘法也能成为大乘道。如果连出离心与菩提心都不具备,则尚未进入佛法的大门,即使妄修金刚乘的无上密法,也无异于披着密法外衣的外道。
即使修到了金刚乘教法,也要按一定次第拾级而上。金刚乘分为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其中能即生成佛的是无上瑜伽部。无上瑜伽又分为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两个阶段,圆满次第中的光明和幻身双运,这是金刚乘修证佛位的最后一个步骤,一旦修持合格,我们就证得了圆满的佛果。但是不能一开始就修它,在没有修出光明和幻身之前,如何双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先修持风脉明点,以产生光明和幻身。但是如果没有本尊的加持,仅仅以我们凡夫的能力,是不可能完成这一目标的。因此修持圆满次第之前,要先修持生起次第的本尊观,净化我们执著于自身的世俗观念,把凡俗之身转化成空明无二的本尊身。要想生起次第观修成功,就需要先把自身和环境观空。如果执著色身和环境的世俗观念仍然存在,如何能幻化出本尊和坛城?观修本尊成功的前提,是要先摧毁我们旧有的世俗观念,否则是观想不出来的。即使勉强观出来了,也只是意识中幻化的影象,不会是真正的本尊显现。在完整的本尊修持仪轨里,生起本尊之前,都有一个观空的过程,首先要把自身和环境观空,然后才从空性中渐次显现出本尊形象。这里就蕴含着缘起性空的道理。要先把执著于庸常自我的意识空掉,再从空性中生起本尊身。如此显现的本尊才是清净的本尊。
证悟空性是显教修持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以,金刚乘又是建立在显教的基础上。显教的修持分为小乘和大乘两个阶段。如前所说,判断大小乘的标准为有无利他无我的菩提心,有无救拔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的悲愿。要想产生这种大乘的发心,自己首先要有强烈的寻求解脱的小乘发心,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想解脱,又怎么能想到要去解脱他人?因此,大乘又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因为急欲解脱自身的苦而产生了小乘发心,进而推己及人,为了解脱他人的苦就产生了大乘发心。当这种大乘的菩提发心达到一定程度,急欲解脱众生之苦,寻求以最快的速度成佛,由此就进入了金刚乘。所以小乘、大乘、金刚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修道体系,在成佛之道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离开任何一个步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对于成佛来说都是不完整的,都不会成就圆满的果位。
对于佛所说的每一个法门,我们都应该知道在整个成佛过程中,是处于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是在什么阶段来修持的。就像下棋一样,必须从全局加以把握,才能决定什么时候走哪一步棋,以便赢得终局的胜利。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却不会这样去正确认识。通常是只要得到某一个法,譬如诵诵密咒,练练风脉,就以为学到了即生成佛的无上密法;或念一声佛号,参一句话头,就以为能够“解脱”或“见性成佛”了。像这样置全圆道体而不顾,断章取义地修法,纵是经尘劫沙年,恐怕也难证无上菩提。
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说的三藏四续无量法门,没有哪一个法不是对我们说的,没有哪一个法不是我们需要的。佛是不妄语者,是真实语者。如果你认为只有这个法才是有用的,而其它法都是多余的弯路,那不就等于说佛讲了废话吗?不就等于是在谤佛谤法吗?《摄研磨经》等众多经典中都说,一切佛语所讲都是成佛方便,如果对佛所说的经典按照自己喜好去分别取舍,就会产生谤法的罪业。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一切教乘互不违背,一切佛语均属教诲。”我们必须对此生起定解。要认识到在整个成佛的过程中,佛所说的每一法都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应修学相应的法门而已。就像一个人要想在数学方面有所建树,成为一名数学家,那么有关数学方面的知识他都要学习。但是当他还处于小学阶段的时候,只适合学一些加减乘除等基础知识,如果越过这个阶段,直接让他学习中学的有理数,大学的高等数学等等,他能学懂吗?到了大学时代,他不再需要学习小学、中学的数学,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他也不可能学懂高等数学。所以,在成为数学家的整个过程中,虽然不同的阶段要学不同的内容,但所有的东西他都要按次第学习。我们在成佛的道路上也是如此,必须掌握从凡夫到佛地的全圆教授,并按次第修学,否则不可能证得圆满的果位。
然而有的人却倡修所谓的“咒印”,认为仅仅修某个咒印,就能“见性成佛”,认为已经掌握了密法的精髓,却视其它法门为多余。这是由于不了解显密道次第所导致的过患。比如说:“我的法门是密宗的心髓,属上上乘无相密法,修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能直下见性,不和其它有相密法相共,……既无加行与前行的繁琐仪轨,更无观相成功后再行化空之烦劳”,“西藏密宗要走很多弯路”,“生圆次第是兜圈子”,无上密的虹身成就“不过是宇宙间一游魂”等等。自诩为是密法方面的“专家”,却恰恰暴露了自己无知的“家底”。他哪里知道显密教法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哪里知道藏传佛教成佛的严谨和完整之次第?要知道成佛是一种智慧的成就,并不是依靠断章取义地抽出某一个法,就能获得遍知一切智,就能成就双运金刚持的圆满佛位的。
无限悲悯苦海众生的大悲心,和洞彻宇宙人生真谛的智慧,两者发挥到极致才能成就无上佛果。佛陀被称为两足尊,就是福德和智慧圆满具足。成佛的过程,就是积聚福慧资粮的过程。以大悲摄持而圆满福德资粮,以空性摄持而圆满智慧资粮。如果说密宗比显宗殊胜的话,就在于它能通过种种殊胜的方便法,迅速圆满成佛所需的福慧资粮,把显教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完成的资粮,用短短的时间乃至于一生就能完成。修持前行等法就是为了积攒福慧资粮,怎么能把修积资粮说成是“繁琐仪轨”、“弯路”而加以否定呢?没有福慧资粮,如何能见性,更何况成佛?加行、前行就相当于做饭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事先没有准备好所需的米、面等物,你用什么来做饭呢?这种“画饼充饥”式的说法,正是出于对金刚乘密法的不了解。
我们要想成就圆满的佛位,并不仅仅是“见性”而已。“见性”是什么呢?“见性”相当于大乘五道中的见道,属于智慧资粮,最终只能证得佛的自利法身。见道后还要经过漫长的修道,具足能利乐众生的报化身,才能成就三身圆满的佛位。相好庄严的功德报身,是多生累劫修积善行、培植福德资粮的成果,这在显乘里只能靠自己一点一滴地经劫苦修,而金刚乘则可以通过生圆次第等无上密法来快速完成。金刚乘之所以有别于显教般若乘,就在于它有快速修积资粮的方便法。而在“见性”证空方面和显教般若乘并无二致,证空是三乘共有之法。只有生圆次第等快速修色身的方便法,才能真正体现出金刚乘成佛的迅捷特色。怎能视之为“弯路”、“过渡法”、“兜圈子”,甚至于诽谤为“外道的说法”呢?如果离开了这些方便法,仅讲“见性”,则所谓的金刚乘“密法”也就不复存在。金刚乘本身就是建立在显教的基础上,生圆次第正是在空性上起修的,何来“观相成功后再行化空之烦劳”?无上密的虹身成就正是《心经》所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甚深境界的体现,又岂能认为是“宇宙间一游魂”呢?因此,这些大声疾呼“不要诽谤密宗”,自诩为弘扬密法的功臣们,恰恰就是诽谤密法的“勇敢先锋”。如果仅是针对个别化机的方便说法,则另当别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实在是一种误导。不圆满的法门,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圆满的成就。
必须系统学习世尊的全圆道教授,按次第修行,才能快速获得解脱成佛的圣果。金刚乘也是全圆道教授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修持金刚乘的无上密法能即生成佛,能在短短的一生圆满相当于三大阿僧祇劫的福慧资粮,成就破除一切障、圆满一切德的佛果,但如果不具备前面显教的基础,不以全圆教授来摄持,仅仅修无上密法也未必能成佛。要想成就圆满的佛果,则在修持密法之余还要具备许多条件,必须要重视道次第的基础,以三主要道来摄持一切修持。
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弘法的时候,有一位印度人来看望尊者,尊者见到同乡很高兴,就询问起家乡那边的情形。于是印度人说:“我们那儿有一个人修喜金刚,最后只得到一个小乘的罗汉果位。”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新闻了。因为喜金刚是无上密续即身成佛的大法,道果法里主修的本尊就是喜金刚,他修这样的大法,怎么最后只得到一个小乘的果位呢?这在当时成了大家的笑谈。但是阿底峡尊者听后,反而为他感到庆幸:“他仅仅修持大法却不重视基础,没有堕入地狱就已经非常幸运了,何况还证得一个罗汉果位!”
可见没有道次第的修证基础,不具备三主要道的证量,一味只修持金刚乘大法,就如同建造空中楼阁一样,不但没有快速成佛的可能,还有速疾堕落的危险。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因为解脱成佛的一切要素都在显教里,而这个要素即是“三主要道”,密法仅仅起一个加速成就的作用而已。离开了三主要道的摄持,仅仅修持金刚乘密法,是不会导向解脱成佛之道的。
放下一切甚深教授
至尊文殊对宗喀巴大师说:“如果你不能依‘止观’见到轮回过患与解脱利益的正念正知,背弃虚荣,不能系念于生死丑陋,解脱胜利,熟习所缘生起出离心觉受,不管你再怎么熟习善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绝不会成为解脱之因。真心求解脱的人起初应将其它一切所谓甚深教授放下,应作‘分别修’以生出离心。”
如果不能认识到轮回过患和解脱利益,而生起出离心的觉受,那么你不管再怎么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善根,都不会给你带来解脱。虽然你修的是解脱成佛的法门,但是因为没有出离心,你的目标不是追求解脱,所修功德就不会转化为解脱的资粮,自然也就不会获得解脱的结果。如此看来,在心中真实生起出离心的觉受,这才是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对于真心求解脱的人来说,在没有生起出离心的觉受之前,任修一切高深大法都没有意义,我们应当暂时放下那些所谓的甚深教授。否则一切修持除了成为轮回的因外,绝不会成为导向解脱的因。
那么如何才能生起出离心呢?需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生死轮回的过患,其次是思考解脱的利益。
我们为什么没有生起出离心呢?因为对世间的富贵安乐抱有幻想,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充满痛苦的火坑,反而把它视为一个乐园而恋恋不舍,于是就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因此要想生起出离心,就要先认识到生死轮回的过患。生死轮回有什么过患呢?我们后面讲到轮回苦多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轮回有种种的苦,只是我们对苦的感受已经麻木了,或者没有认识到,常常颠倒想而已。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轮回纯苦无乐的真相,认识到这种生死流转带来的痛苦,我们才会不满现状,寻求改变,希望能获得一种永恒的安乐。那么,到哪里才能找到永恒的安乐呢?只有解脱!因此下一步就是思考解脱的喜悦。你看诸佛菩萨都已经获得解脱了,解脱以后,他们恒住涅槃的大乐境,永远快乐,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如果没有获得解脱,哪怕你具有天人的福报,还是有痛苦,天人也有“五衰”等种种苦啊!
这样长期思考轮回的过患和解脱的利益,就容易激发起效仿圣贤的思想和言行的决心,认识到要向诸佛菩萨们学习,舍弃世俗而追求解脱,这时出离心就生起来了。因为趋利避害是一切众生的共性,我们都希望逃避痛苦,趋向安乐,所以用这一点来修出离心。通过这种善巧的方法,先让我们认识到轮回的痛苦,摧毁旧有的贪恋世间的俗虑,使我们对现世的希求彻底破灭;然后再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安乐所在,建立起一个新的希望。如此,我们就愿意解脱了,为了解脱而一心一意地修法。
至尊文殊菩萨又说:“大乘行者应花数座时间,依止作意自利过失与利他功德的正念正知,熟习所缘以生起觉受。不然的话,修什么都不会成为大乘道。因为作意自利的关系,诸善根只会成为‘下劣菩提’的因,就像不熟习依止出离心正念正知的所缘,一切善根便会随世间虚荣而转,只能成为轮回的因一样。所以先把密法等所谓甚深教诫放下,最初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觉受,是完全必要的。这些生起之后,一切善根便自然而然成为解脱与一切智的因。因此,如果有人认为这些法不值一修,那是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修道的要点。”
以观察修生起觉受
如何进行思考以生起这些觉受呢?这里提到了一种修法,即“分别修”。“分别修”也叫“观察修”,是菩提道次第的特有修法。就是在禅定中思考问题,用智慧来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觉受的一个过程。比如以思维轮回过患为例,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轮回的种种过患之后,只是对此有所了解,仅仅是获得一些知识而已,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激励作用。我们必须要把这些问题拿到禅定之中,在寂静专注的状态下,进行反复的思维抉择,观察体悟,直至在心中产生相应的觉受,改变自己原有的心相续,心和法融为一体,真正生起对轮回的厌离感。这就是“观察修”。只有“观察修”才能带来这种证量。
“观察修”和心定一处的“专住修”有什么区别呢?“专住修”传统上译为“奢摩他”,即心缘一处的修定法门,专注于一个特定目标,制心不动。许多人都认为只有专住修才是正确的修持,观察修会对此产生障碍,应当摒弃。甚至一谈到修持,就认为一定要什么都不想,让思想一片空白,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禅定”等等。这更是一种错误的见解。那些痴呆者或植物人也是什么都不想,吃几粒安眠药也能达到这种不想的“境界”,但这对解脱有什么用呢?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讲“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他也反对这种修法。可是长期以来,很多修行人就是不求闻经解意,以为修行不可以有分别心,修法时不能有思想念头,把观察当成修行的障碍加以摒弃。这说明我们还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止和观。
修行就是要进行思维抉择,不用这种修,不会产生明辨真理的智慧。许多经论里都讲过这个问题。比如《解深密经》说要“如其所闻,作意思维。”我们听闻佛法、念诵经典的主要目的,不就是为了理解其中的意思吗?通过学习佛陀的思想和智慧,来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这就需要进行思维抉择。正如我们想要吃饭却不去动手做,整天在那儿念叨菜谱,念了半天,也不能把肚子念饱啊!念菜谱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知道如何做菜,然后再亲自实践,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所以,不要把念诵仅仅作为某种禅定法门来修,虽然那样也有功德,能种下少许善根,但更重要的是要思维其中的义理,用以转化自己的心识,这才能真正发挥修法的作用。佛陀曾经教导弟子说:“对于我所说的每一句教言,你们都要像甄别真金那样仔细对待,不要因为是我说的就相信。”有的人理解为这是佛的自谦之词,佛认为自己讲的也不一定都对,因而告诉弟子不要盲从权威。然而佛作为遍知一切者,所讲的东西怎么还会有错呢?佛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正是要求弟子们进行观察和思辨抉择,只有通过这种观察修的转化,才能在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接受佛的言教。
虽然有的法门讲“不思善,不思恶”,但那是从究竟意义来讲的。从空性的角度来说,不管善念还是恶念,观其自性都无生无灭,空不可得。因此不执着于妄念,任其自生自灭,则自然融入虚空,显现本有的大光明——这是修证的一种境界。所以慧能大师说“老僧不断百念”,因为妄念本空,又何必去断除它,头上安头呢?所谓“不思善恶”,仅仅是针对上述特殊情况讲的。有的人却误认为修持就是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思想念头。要知道佛所说的“无分别”,是指在胜义谛中,诸法的法性相同,从这个角度说诸法无分别。但佛还有妙观察智,万事万物犹如在掌中一样清晰明了。否则,如果佛连五谷都不分,是非都不明,像这样的“傻瓜佛”,谁愿意去做?我们之所以会沉溺于轮回,正是因为无明。无明的对立面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破除无明。修行要善于观察修,要越修越有智慧,越修越不迷惘,越修越自在。如果整天不思善也不思恶,是非不分,善恶不明,思想越修越迟钝,这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动物也不思善不思恶,它只靠本能来生活。萨迦班智达也说:“愚痴的人来修大手印,只能成为畜生道的因。”
所以在宗喀巴大师的教法里,特别提出“观察修”这样一个特殊教授。这也是其他教派所没有的一种修持方法。虽然很多教派也承认这种修法,但却缺少像这样完整系统的修持理论体系,缺少能用于思辨而获得定解的正确教理。这种方法就是在修定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按照教理进行深入的思维、观察和抉择,止观交替进行,以解决我们心中的困惑和执着,同时经过禅定力的转化,心中自然会生起相应的觉受。同时,这种修法也能解决修定的问题,通过积极的观修和引导,心念自然专注,不会产生沉掉的过患,不求入定而自然能快速入定。然而有些浅薄之士却认为,格鲁派只知道研学经教和因明,整天辩经,可能没有什么实际修持。这是不明白“修法”的真正涵义,不明白“观察修”也是一种修。我们和谁辩论呢?是和自己辩!辩论的受益者正是自己。为了显正破邪,固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因明学,但真正的思辨观察对象是自己,无明、愚昧、怀疑、烦恼等等,这些覆盖在我们光明心上的敌人,才是思辨观察的主要对象。只有通过如理思辨和观修,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法理,在心中树立起光明智慧的旗帜。
我们修持“三主要道”,修出离心、菩提心、缘起正见,都是以上述“观察修”为主。这是实修道次第的精要教授。只有通过观察修,我们才能在心中生起三主要道的证量。不用这种修,是不会真正产生任何觉受的。最后只能成为所谓的“教油子”。就是听闻了不少教法,知道生死无常,知道轮回过患,也知道解脱胜利……,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心中却没有生起丝毫觉受,仍然贪爱世间,仍然执著自我,丝毫不能对治烦恼。这就是没有通过“观察修”,将教法转化为内在觉受而导致的过患。
一切所作皆是佛法
帕绷喀大师说:“一旦在‘三主要道’中生起某些觉受,那么你的一切所作都能成为佛法。”就是说,只要在出离心、菩提心、正见方面进行观修,并且生起相应的觉受,在这些觉受的摄持下,你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佛法。
修学佛法是非常自在灵活的。并不是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非得要参禅打坐才是佛法,非得要念经诵咒才是佛法。这不一定。我们的修持能不能成为佛法,完全是取决于内在觉受,而不在于外相如何。如果心中没有生起对法的体悟,则外相修持得再好,所做的一切也未必是佛法,或许是魔业也不一定。如《华严经》中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因为佛法分为“教”、“证”二法,真正意义上的佛法指的是“证”法,称之为法宝。故《金刚经》中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法是内心的一种自证境界,不可思量,不可言诠,远离一切声音、名字、章句、形相,语言文字只能起到一种表述作用,故“无法可说”。外在的念经诵咒、参禅打坐、布施持戒等修行方式,只是引导内心获得佛法的方便,并不代表拥有了佛法。只有把教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体悟,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佛法。
佛法的主体框架正是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三者。如果心中生起了三主要道的觉受,不管外在的形式如何,统统都是佛法。不管是出于慈心而现欢喜相关怀众生,还是出于悲心而现愤怒相断除他人恶行,统统都是佛法。即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俗事,乃至于看似“恶行”的言行,只要有这“三主要道”的摄持,统统都会转化为佛法方面的修持,可以圆满解脱成佛的资粮。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就曾以种种形象而行菩萨道,乃至于“现为魔身,而行佛业。”“三主要道”就像一个净化剂,也像一个点金术,能净化和升华我们的一切思想言行。所以,要想使你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能成为佛法,就必须在“三主要道”中生起相应的觉受。
如果没有“三主要道”的摄持,“那么无论你做什么,都不外乎是轮回之因。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如果没有多方观修生死过患,破除对生死盛事的贪爱;又没有以正观慧如理观察无我之义;又离开了修习愿行两种菩提心。那么一切善行,除了少数依殊胜福田力之外,其余的都是庸常集摄而转生死轮。’”宗喀巴大师在这里就讲得很清楚,如果没有“三主要道”的摄持,我们所修的一切善行,不会是“法”轮常转,而是生死之轮常转。即使是修持能解脱成佛的法门,也仍然超脱不了轮回,最多只能上升到人天善道,一切所作所为都只能成为轮回的因。
因此帕绷喀大师说:“如果我们要想修真正的佛法,就必须使自己的一切所作成为解脱与一切智的因,为了这一目的,就应该在‘三主要道’中生起觉受。这三者就如同‘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或命根。”
值此良缘,我们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听闻这教法心要。听完这个教授之后,大家要独居静处,运用“观察修”来如理观修,对“三主要道”生起坚定的信解和觉受。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