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出离心>>正文内容

为什么要修出离心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4日
来源:摘自《三主要道讲述》   作者: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若无正确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间幸福,就无法进入根除烦恼的涅槃乐境;迷恋尘世的意识是锁链,求解脱要发彻底的出世心愿。


  我们这里所讲的出离心,是指策发其心厌离轮回,欲求解脱的出离心。这是最初的出离,总摄了下上道和中士道的内容,是步入解脱之道的第一步。

  我们为什么要修出离心呢?我们要想脱离轮回,就必须要生起求解脱的出离心,否则会由于贪著轮回而无法解脱。正如一个长期关在牢笼中的囚犯,如果他把牢笼当作乐园恋恋不舍,不想脱离这个牢笼,你说他有没有逃离的可能?肯定没有什么希望!如果他对自己的处境无法忍受,积极地想尽一切办法要出去,那么终究有一天会脱离牢笼!同样的道理,我们是处于生死轮回的牢笼中,如果从来都不希求解脱,又怎么会有解脱的可能呢?如果整天都想脱离这个牢笼,整天思考这个问题,不断往这方面修正目标,为了解脱而努力修学,那么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出离轮回而获得解脱。

  我们解脱的起步正是从出离心开始。首先要生起厌离现世和轮回,希求自我解脱的出离心。如果对世间的东西都放不下,又怎么能有心修习正法呢?我们要想真正修习正法,就必须放下对现世利乐的贪爱。对于初学者来说,出世间法和世间法是无法双运的,你决不可能一边搞世间法,一边修出世间法,两者都想取得圆满是很难的。通常只能有一种选择:要么满足你对现世的贪爱,得到一些名利之类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世间法;要么断除你的贪爱,断除种种烦恼,而获得出世间法方面的成就。

  目标决定结果,这是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我们的修持能够成就一个什么果位,完全是看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取决于所修持的法门。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善事,所修的一切功德,它能根据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未来结出相应的果实。如果没有建立起追求解脱的目标,而贪著于现世利益,那么,一切修持都只能转化为世间法的成就,而不会获得佛法方面的果实。

  有的人也许会认为,追求自我解脱的出离心是小乘的,如果目标是成佛,那就不一定需要出离心,有大乘的菩提心就可以了,因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因!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你的菩提心是怎么产生的?是来源于利乐有情的大悲心。为了究竟利益有情而立志成佛,这是产生菩提心的前提。大悲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大悲心来源于对众生苦难处境的深刻同情。而对苦的认识首先是起源于自己,如果对自己的苦都认识不到,又怎么能感受他人的苦而产生悲心呢?自己都不想出离轮回苦海,又怎么会想到要救度众生离苦得乐呢?

  我们通常都会错误地认为,小乘和大乘是各自独立的修证体系,因此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同的两种心境,没有什么关联。但从修心的角度来说,它们其实都是源于同一种心态,只是对象不同而已。因为不忍自己受苦而寻求解脱,这是出离心;然后推己及人,不忍众生受苦而欲解脱他们,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最初起因是希求解脱的出离心。如果对自己的苦都不想解脱,又怎么会想到要把别人的苦拔除呢?自己都把轮回当作乐园贪恋不舍,又怎么会真切地希望把众生度出轮回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却自翊为大乘行者,整天说要成佛度众生,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尽管菩提心是那么的殊胜,但是在它前面还有很多基础。没有出离心而妄谈菩提心,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

  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如果你只想解脱生死,必须具备出离心;如果你追求的是成佛,还是要具备出离心。出离心如同火箭的第一级推动力,能把我们送到解脱之道上;菩提心犹如第二级推动力,直接把我们送往佛地。没有第一级推动力,第二级推动力就无从说起。

  西藏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藏王用整个国库的黄金作代价,把阿底峡尊者迎请到西藏之后,许多修行多年的喇嘛都去求法:“可能会传授一些殊胜的密法,传一些我们藏地没有的大法,这位大善知识肯定有!”他们都想象得十分美妙,跑到阿底峡尊者那儿求法。结果尊者就让他们修出离心,修慈悲心。这对于他们来说感到非常的失望!这就是没有认识到佛法的核心所在。阿底峡尊者因为洞察到出离心的重要性,总是对人们说:“你修皈依吧,你修业果吧!”只要向他求法,他就传皈依法和业果法。即使对那些出家多年的僧人,也让他们修这些大家都不屑一顾的基础法。于是人们给尊者起了个绰号,称他为“皈依上师”、“业果上师”。

  这里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虽然密法是很殊胜的大法,但密法的殊胜之处在于它的方便法门能加速我们的修持进程,而不是仅仅修持密法就能解脱和成佛。解脱的因是出离心,成佛的因是菩提心,对治轮回的因是缘起正见,离开了这三个要素的密法修持,绝没有解脱成佛的可能。最低限度也要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修持密法才会真正有所利益。这也就是说,虽然我们都渴望无上密大法,但是为了进入无上密乘,必须要在心中生起菩提心。为了生起菩提心,必须先生起无法忍受有情遭受痛苦折磨的大悲心。为了生起悲心,必须先对自身的处境生起出离心,即修皈依和业果等法,否则无法对他人生起悲心。

  因此,大家不要好高骛远,要按照次第起修,才是最为稳妥和快捷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