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烦恼对治>>正文内容

正见的义理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2日
来源:摘自《三主要道讲述》   作者: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要认识到世间的和超世的一切事物,出于因果而丝毫不差之理,同时,观念中的执著之物一个个消失,便步入了诸佛欣慰的轨道。

 

  我们之所以流转于轮回之中,根本的原因是我执无明。为了断除无明,就必须生起通达无我的空性智慧。如果要详细抉择什么是无我空慧,需要配合“七相观察”或“四扼要观察”等诸多正理来讲。这里只略讲一些正见的要点,让大家有所认识。

  我们要想证悟空性以获得解脱,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是空性,认识到证空时所要破除的对象。这就像抓贼一样,你首先要认识到贼的形象,然后才不至于抓错,否则即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会无济于事的。

  什么是空性呢?是不是打坐时处于无意识状态,认为这就是空性?错了,这是断灭空,并没有明白空的真正内涵。证悟空性所指的“空”,不是指那种什么也没有的空洞无物,而是指自性空无。我们讲空并不否定事物现象的存在,而是为了破除其“自性”,任何事物都没有所谓自性的存在。它是我们观念中的执著之物,是把事物执为实有的那种虚构意识。它是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因为执实而产生贪著,因为贪著而起惑造业,从而感受种种苦乐升沉。

  空性总的来说就是缘起性空。因为缘起而自性空,因为自性空而缘起。如《中论》中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根据空的对象不同,可以划分为二十空、十八空、十六空等等。但从总的方面来说,主要是指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主要指自己,除此之外的他人和一切事物都属于“法无我”的范畴。什么是“我”呢?这里的“我”不是指“你我”的我,而是指事物能够不依赖其它条件而独立存在的自性。这种自性恰恰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没有这种自性,因此是“无我”,无我也就是“性空”。

  即使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现代科学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在不断深入,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电子构成。这样不断分解,分解到最后是夸克,认为夸克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这是科学界目前的认识。但科学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最后必然会把这个结论推翻。佛陀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宇宙中根本就没有一个最小的单位存在,没有永恒不变、能独立存在的自性。即使寻遍全世界,你也不可能找到这样一个不依因缘条件而能独立存在的最小单位。虽然人们观念中都执著于有一个永恒独立的自我存在,在不加思辨的时候,常常把这个身心结合体当作“我”,但是若用科学的显微镜来观察,观察到的是什么?只能观察到一些细微的电子在旋转。对不对?如果再高级一点,用缘起正见的显微镜一看,什么都没有,根本就没有一个能独立存在的自性。这种自性的不存在就被称为“人无我”。如果再扩展到一切内外情器的范畴,那就是“法无我”。这两种“我”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我们观念中虚构出来的自性,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而已。

  既然本来无我,那么观念中的“我”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是由名言安立而来的。譬如你叫张三,那么这个张三是如何诞生的呢?是先有一个能取名字的对象——身和心的结合体,然后刚好有“张三”这样一个名字,而你又恰恰扮演这个角色,于是把这个名字安立在这个身心结合体上。“好,我就叫张三!”观念中这个“我”就存在了,“张三”的名字也起好了,于是一个能独立存在的张三就诞生了。别人一旦提到张三,我们心里就会起反应,要是听到有人在骂张三,我们马上就会警觉:“怎么,他骂我?”这个“我”就出现了。然而你在哪里呢?他是骂你的鼻子,还是骂你的眼睛?哪一个是你?你的这个“我”在什么地方?在你的身上,永远也不可能有“张三”的那个细胞存在。即使把你层层分解剖析,也无法找到这样一个独立、永恒的自我,它根本就不曾产生过。这种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却能鲜活地显现在我们观念中,就是所谓的“自性”。这种自性是不存在的,因此是“性空”。

  然而我们却常常颠倒,认为就是有一个“我”存在。在不假思索的时候,通常会认为这个身和心的组合是我。但是若仔细寻伺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意识深处,也没有把这个身心结合体当作是我,这个“我”超然独立于身心之外。例如这是我的思想,这是我的意识,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财产,这是我的眷属……这些统统都是属于我所拥有。我们一辈子都是在为这个“我”服务,整天吃美味的食物,整天听美妙的音乐……投入整个身心操劳一辈子,都是为了博得其主子的欢心。那个主子不就是“我”吗?

  这个“我”究竟存不存在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说这个“我”存在的话,它会存在于什么地方。因为这个“我”是在身心结合体上安立名言之后出现的,所以只能有两种情况:它要么和身心是异体,要么和身心是一体。除此之外,不可能再有其它的存在方式。

  如果说“我”和身心是异体的话,那么除这个身心结合体之外,你还能在什么地方找到“我”的存在?找不到!即使找遍整个宇宙,你也不可能找到它的藏身之处。并且,如果它独立于身心之外的话,别人打骂这个身体,又关这个“我”什么事呢?可是,这个“我”偏偏要跑出来喊冤,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可见它和身心并不是异体的,不会存在于身心之外。排除了异体的可能,那就只剩下一种结论:“我”和身心是一体的。

  如果说“我”和身心是一体的话,这里有一个典故:在本师释迦佛的时代,有一个外道问佛:“既然‘我’不存在,那么是谁在说法?谁在听法?”刚好旁边有一头牛,佛就问他:“这头牛是有还是没有?”外道回答说:“有呀!”于是佛陀进入甚深定,用幻变的力量把牛变成各种部件,皮毛、骨头、血肉各放一边,然后指着这些东西,再来问他:“哪一个是牛?牛在哪里?”外道顿时目瞪口呆,他找不到牛的存在了!那么我们人也是这样的,要是把你也分解成各种部件,你说哪一个是你?你说你是张三,这时你还能指出张三在什么地方吗?你就找不着了!可见这个“我”和身心也不是一体的。如果是一体的话,即使身体分解开来,换一种组合方式,这个“我”也应该继续存在,而不是就此消失。

  既然不是一体的,又不是异体的,那么除此之外,这个“我”还能存在于哪里呢?就再也没有它的藏身之处了吧!所以,这个“我”根本就不曾存在过,它是人们观念中虚构的产物,是一种执为实有的虚妄意识。正如龙树菩萨所说:“人乃非土也非水,非火非风非虚空,非识一切皆非是,除此之外哪有人?”

  然而这个明明不存在的东西,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熏染,在我们的意识中却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观念中就有它的一席之地,所以称为俱生我执。这是导致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是我们一切苦乐的感受者,指使我们生起种种烦恼苦闷。譬如一旦有人触犯到自身利益,这个“我”就会跑出来,生起一个嗔恨心,进而还击对方。别人要是打你一拳,你就会感觉到很痛:“唉呀,我好痛!”你这时不妨问一问,你在哪里呢?甚至别人骂你,这还是无形的东西,你也感觉受到了伤害。长期以来紧紧抱着这个“我”不放,被这个虚无飘渺的东西蒙骗,一辈子都在为它服务,被它牵引着流转于生死轮回,不断地遭受种种的冤枉痛苦。

  乃至于在睡梦之中,对这个“我”也念念不忘,梦中依然有一个同样的我在活动,同样有手有脚有身体,同样有各种苦乐的感受,梦到美味也会垂涎三尺,梦到苦难也会悲痛流泪……你清楚地意识到这就是“我”。然而,此刻你的身体正在床上安息,你的感官功能已经停止作用,又如何会出现在梦中呢?这个所谓的“我”,它又是如何出现的呢?仍然是你意识里虚构出来的。因为平时执为实有的心太强烈了,这种习气导致梦中也依然执著,依然放不下“我”的存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俱生的本能反应。

  我们证悟空性所要破除的,正是这种意识里虚构的自我,是这个观念中的执著之物,而不是破除这个身心结合体。所谓的破除,并不是说要把原来就有的东西给破坏掉,而是认识到它本来就不存在,不再被它欺骗蒙蔽。

  如果把这种认识从个人的“我”扩展开来,那就属于法无我的范畴。比如你看张三不顺眼,殴打对方一顿,觉得很解气,因为是“我”打了“张三”。可是你仔细剖析,从自己的角度来说,这个“我”并不存在,那么从对方的角度来说,这个“张三”又怎么会存在呢?实际上是两个身体之间的碰撞,可我们不会这样认为,不会认为是在打这个身心结合体,而是实实在在地打了“张三”一顿。那么你所认为的张三,不也同样是意识里虚构的“张三”吗?本来是一种缘聚的现象,我们却偏偏要把它执为实有,赋予一个能独立存在的自性,认为是“我”在打“张三”。其实两者皆空不可得,都是观念中虚构的产物。

  我们生病也是这样的。当你患了某种疾病的时候,这个病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尽管看起来似乎有病的这种现象,但是你连这个“我”都找不着,你观念中“我的”病又怎么会存在呢?就像皮与毛之间的关系一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主体的“我”都不存在,依附于“我”的病又怎么会存在?它存在于哪里呢?所以,我们所谓的“我”或“我有病”,都是把现象执为实有之后,紧紧抓住不放的一种虚妄颠倒意识。

  正如“杯弓蛇影”的故事。有一个人到朋友家去饮酒,回来后就病倒了。朋友来探望并询问病因,他告诉朋友说:“那天在你家饮酒的时候,酒杯里似乎有条小蛇,我不注意就吞了下去,这实在是太可怕了,我恐怕快要生命不保了。”朋友听后感到很奇怪,酒里怎么会有蛇呢?回去后抬头一看,见到墙上挂有一张弓,顿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于是把这个人再次请来,告诉他说:“你在上次饮酒时吞的那条小蛇,其实是这张弓在杯中的倒影而已。”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后,他当下浑身轻松,所有的病痛也不药而愈。他之所以会患病难受,是认为自己误服了一条小蛇,其实哪有什么蛇存在呢?这是他以假当真而产生的一种错觉。由于把这种错觉执为实有,从而导致了他的恐惧和痛苦。当视弓影为蛇的错觉消除之后,这种实有的虚构意识也随之破除,痛苦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所以通过空性智慧的光辉照耀,驱除内心的无明,观念中的执著之物一个个消失,由此产生的一切烦恼痛苦也就荡然无存,我们当下就获得解脱,步入诸佛欣慰的轨道,安住于自在安乐的涅槃之境。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