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正文内容

三主要道讲述(十二):勉励修持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9日
来源:摘自《三主要道讲述》(三校)   作者: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八、勉励修持

  对佛道三根本的重要义理,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并隐居静处,激发精进之力,为实现终极目的进行修持刻不容缓。

  这是宗喀巴大师讲完三主要道后,勉励修持的结束语。在这里,宗喀巴大师强调了修持方面的一些要点,首先要对三主要道的义理进行正确闻思,通达理论之后,就要隐居静处,精进修持,争取在心中生起三主要道的证量。

正确闻思

  三主要道是三乘佛法的总旨,虽然只有三法,却包括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善法,是显教修持的根本,也是密法修持不可缺少的基础。我们大家都对密法感兴趣,也学了不少密法,但格鲁派的宗风是讲究显密双运,在显教的基础上进修密法,才有成就的可能。而显教的学习要从闻思修入手。比如你说众生是父母,如何证明?修密法要视师如佛,可上师怎么没有释迦佛那样的相好庄严?这些问题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完全是迷惘的东西,造成迷惘的根源,是缺乏学习和思辨。我们心中带着这样一大堆疑问,怎么能成就呢?修学密法最关键的就在于信心,边学边疑是不会有什么真实成就的。如何来断除这些疑惑?主要靠的就是闻思修,要广学多闻,深思实修。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一定要注重闻思修,要向即生成佛的目标努力。闻思修的时候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运用观察修来进行思辨抉择。

  据说天鹅能从奶和水的混和物中,汲取出牛奶饮用。我们也要从浩如烟海的佛法里,提炼出它的精华来学习。佛陀全部经典的精华要旨,正是三主要道,要把闻思修的重点放在这上面。为了方便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和受益,这里重点讲的都是一些实修窍诀。如果要从深度和广度加深理解的话,可以学习广中略的《菩提道次第论》。宗喀巴大师考虑到末法时代的众生,大多都没有时间来学习经论,于是把佛法的精要总结为《菩提道次第论》,然后又把《菩提道次第论》总结为《三主要道》。所以你们要是有条件有时间,就系统学习一些经论,比如俱舍、中观、现观等五部大论。没有条件就学《菩提道次第论》,以及参阅一些相关教授及著述,比如道次第八大引导,《掌中解脱》等等,这些都是成就者们修证的经验总结。要是再没有时间,那就学习《三主要道》。

隐居静处

  经过正确的闻思,通达了三主要道的理论,就要进行实修以生起证德。为了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实修的时候需要隐居静处,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只有在寂静的状态下,修持才会产生一定的成效。所以,远离那些喧闹的场所、不清净的环境是很重要的,这有利于我们的禅修,也有利于身心气脉的清净。如果不能避免那些热闹场所,被外界所吸引和干扰,心总是散乱的,无法静下心来进行观修,这就不容易获得成就。

  那么既然要隐居静处,是不是应当到深山里找个山洞,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样苦修呢?并不是这个意思,主要是指心应当远离喧闹。隐居静处不仅仅是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就可以了,内心还要远离世间八法的干扰。隐居静处进行禅修的前提是要通达理论,并具足福德资粮,在师长的指导下进行。我们常说要“闻思修”,在修之前不是还有一个闻思的过程吗?如果没有广博的闻思,没有通达教理,就独自一人跑到僻静处去闭关,既没有充足的福德资粮作后盾,又没有一定的护持方法作保障,内心还不甘寂寞,同样容易修出问题。密勒日巴在进入山洞苦修之前,不也是依止上师玛尔巴多年吗?

  以菩提心为摄持

  实修的时候要以菩提心作为中心。一切修持都应围绕着菩提心而进行,一切善业都应以菩提心为摄持。

  我们不能仅仅想到自己的享受,不能仅仅为了自己能获得解脱。一定要考虑到天下如母众生,要为了利乐众生而证取无上菩提,为实现这样的终极目标进行修持。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忧患意识,忧患如何使正法发扬光大,如何让众生离苦得乐,不至于被邪说误导等等。这才是作为大乘行者应当考虑的。如果总是考虑自身的利益,考虑自己是否能往生净土,是否能获得健康平安等等,这个境界就未免太低了一点。我们常常看到那些效忠国家的大臣,以及现代的伟人,他们整天所想的都是忧国忧民。譬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首先想的是天下疾苦,然后才考虑自身安乐。世人尚且有这种无私奉爱的精神,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更应该全心全意地利乐众生。为了如母众生的究竟离苦得乐而发心修证无上菩提,这才是我们修行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既然如此,道次第里为什么要分下、中、上三士道来修心呢?这是因为终极目标需要由一系列的阶段性目标逐步完成。三士道是我们到达终极目标前必经的阶段,所以三士道是共同必经之道,称为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和共上士道。下士道和中士道修持完毕之后,必然会进入上士道;要进入上士道,也必须先经历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阶段。下、中士道是为进入上士道而作准备的。这也是三主要道里把下、中士道的内容摄入出离心的原因。因为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前行,即使在修下士道、中士道的时候,我们也要把目标锁定在成佛上。如果由菩提心作为摄持,思维人身难得、苦谛等等的话,就不会成为真的下、中士道,而是共下士道、共中士道。所以,每次上座观修出离心的时候,我们都要先发菩提心:“为了能究竟成佛,我必须斩断对现世的贪著,因此现在需要修持出离心。”在观修菩提心时,也要先进行出离心的串修,生起了出离心的觉受后再修菩提心。虽然在讲解的时候,三士道可以分开来依次解说,但在实修的时候,每一道都应当与另外两道互为摄持,否则我们最初修“出离心”时,就不会成为大乘道了。

  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进入大乘道,而要另外设立下士道和中士道呢?这是为了利益不同根器的人。大乘根器者可以快速进入上士道,那些心量小的人也可以渐次修心,他们先从下、中士道起修,最终也能进入上士道。另外对那些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却自以为大乘行者、密乘行者的人,为了他们能正视自己所处的阶段,而分为三士道进行修持。因为菩提心的生起,是建立在不忍他人受苦的悲心上,而悲心来源于对苦的认识,我们只有先了解自己的苦,先解脱自己,才能感知他人的苦而生起悲心。所以,最初应在共下士道修心。否则,不可能真正生发菩提心而进入上士道。就像是楼房的地基一样,没有这个地基,你所谓的高楼大厦也只能成为设想中的空中楼阁而已。

  讲完这个三主要道以后,要是大家能遵循这样的次第,修行就不再是做游戏了。这三者就如同我们的腿、心和眼睛一样重要。试想,如果没有出离心,我们怎么会有起步运作的能力,向解脱的目标去迈进?没有菩提心,怎么能辨别是非善恶,不至于走入歧途?没有正见,怎么能看清前进的方向,明确修行的终极目标?尽管大家以前也学了不少密法,灌了不少顶,修持也有一些感应,但那毕竟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沙滩上的建筑也许能起一段时间的作用,但经不起风雨的吹打,终究是不坚固的。你们要是按照三主要道来修的话,终究能够到达圣贤们所达到的解脱彼岸,必定能获得解脱。解脱不是有三级解脱吗?即小乘罗汉的初级解脱,大乘菩萨的解脱,以及佛的终极解脱。我们只要达到小乘罗汉的解脱,也就不再受世间八法的干扰,内心不再被世间的苦乐所动摇,永远保持一种常乐我净的涅槃乐境。如果依照三主要道来修持,就已经超越了罗汉。因为罗汉仅仅获得自我的解脱,解脱了烦恼障而跳出生死轮回,但他还没有菩提心,不能破除微细的无明所知障。那么我们不仅能获得自我的解脱,还有了菩提心的种子,福德资粮很快就能圆满,就有能力带领众生一起迈向终极的解脱——成佛。大家如果想真正地修行,就应该踏踏实实按照这样一个次第来修学,这是一切欲求解脱者必经的道路。

  只有三主要道已经修到合格证量,我们才能再来修持一些甚深的无上密法,以取得即生的彻底证悟。如果不具备三主要道的基础,即使修持无上密法也是不会获得成就的。我们知道密法是非器莫传,对不具足根器者不能宣说密意,这在密乘戒律上有严格要求。如果要想学甚深的密法,就一定要根器成熟。那么如何来成熟呢?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是通过修持显教的三主要道来成熟自身,这是第一步显密共行道修习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密乘,进行成熟根器的灌顶和受三昧耶戒。这样才算是修学密法的根器成熟。灌顶分为一般灌顶和大灌顶。一般灌顶仅仅是加持性的,大家经常接受的大多都是这种加持性的灌顶,这种灌顶对根器的要求不高,修持它也能获得本尊的摄受和加持。但如果要想取得即生成就,成就本尊的果位,这种灌顶就显得不够了,必须要接受成熟根器的大灌顶。大灌顶不象一般灌顶这样可以公开,它对弟子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弟子必须根器成熟。如果弟子根器不成熟就灌顶,那么对师徒双方都有害,上师一般也不会轻易灌这种顶,必须要弟子成为合格的法器。大家一定要成熟自身,注重三主要道的修持,把自己锻造成堪受密法的法器。

  如果没有三主要道的基础,没有菩提心、正见而入无上密乘,我们时时刻刻都会触犯戒律。密宗十四根本戒中,其中两条就是“对众生缺乏慈悲心”和“持邪见反对性空之说”。没有菩提心和性空正见,你能不触犯这两条吗?如果没有戒律,你纵使能修到本尊现身,修到会产生神通神变,那也是不真实的,一般都是鬼神附体导致的现象。大家一定要明白,金刚乘是建立在大乘的基础上,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大乘的菩萨在度化众生时,感觉自身能力不够,为了能够快速、彻底地引爆潜能,才要进入金刚乘。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修密法呀?就是为了能更快更好地利益众生。如果我们没有菩提心,没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还修什么无上密法?众生都是父母,我们对父母缺乏一种爱心、慈悲心,这种罪过有多大!大家一定要升华自己,把身口意奉献出来,用彻底利他无我的精神为众生服务,这是金刚乘的戒律要求。

  密乘十四根本戒的“持邪见反对性空之说”,更是与缘起正见有关系。邪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执为实有的常见,执著诸法实有就产生贪爱之心;另一种是持空无的断见,认为万物空无就断除因果之说。而大多数修学密法者容易犯的毛病,是执为实有。认为所修的本尊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在打坐中见到一个什么影像,就认为见到本尊见到佛菩萨了,顿时欢喜若狂。若是见到一个恐怖的影像,就认为自己被魔盯上了,整天胆战心惊。你心里这么一起波澜,不管是欢喜的心态,还是恐惧的心态,就刚好为魔乘机而入,修到最后,你可能就真的着魔了。因为你把它执为实有,它就真的能产生作用。缘起的现象尽管没有自性,但它的作用并没有消失,只要有现象就会发生作用。

  藏地曾经有一个名叫邬玛巴的喇嘛,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还在童年的时候,就经常见到文殊菩萨现身说法,像你我之间这样可以相互对话,你想想这是多么的殊胜!我们许多人就是定中或幻觉中,出现一个什么影像或声音,都会感到无比高兴,奉为圣旨般坚信不移,何况这是菩萨的亲自现身。但是邬玛巴并不是很兴奋,因为魔也有可能幻现为佛菩萨的形象呀。如《大涅槃经》中说:“魔等尚能变化佛身。”怎么能肯定这一定是真正的本尊现身呢?于是他决定对现身的文殊菩萨进行考核。要是我们见到佛菩萨现身了,恐怕早就欣喜若狂了,哪里还管他真假?但邬玛巴就是这样的理智和严谨,他请了一位成就者帮他鉴定。那位成就者按照密续的内容,对现身的文殊进行观察和考问之后,告诉邬玛巴:“这应当是真正的本尊,不会有什么问题。”

  宗喀巴大师也是如此。他曾经多次亲见诸佛菩萨及本尊现身,如本师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无量寿佛、弥勒菩萨、白伞盖佛母等等。他在讲道次第的时候,龙树、无著、阿底峡等深观派和广行派的一切祖师,也亲自现身加持,直至法会结束。尽管获得如此稀有难得的境界,大师仍然认为是自心的幻化,不能执为实有,常以“诸法如幻”来观照自心。正如《金刚经》中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们观想诸佛本尊亦是如此,慈悲和智慧才是其内在本质,而形体是幻化无实的,如镜花水月一样无有自性。只有体认到这一要诀,修持才会有成就的可能。所以,我们修学密法要想有所成就,片刻都离不开菩提心的摄持,离不开性空正见的指导。一定要有三主要道的修证基础。否则,一辈子也不可能修出什么成就。

  遵循次第

  正如前面所讲的,按修学佛法的正确程序,应先修共同道,然后再进入密乘之门,最终才有获得成就的可能。但许多人却往往不按部就班,通常一开始就修学甚深密法,而对前面的基础不屑一顾。在不具备正确学法动机、不守护誓言戒的情况下,看起来好象是在修能即身成佛的无上密法,实际上却和求往生金刚地狱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大家不应该着急,一步一个脚印地按次第来,才是最为稳妥、安全和快捷的,可以避免误入歧途和走弯路。虽然现在对藏传佛教感兴趣的很多,但不少人是在显教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就急于修学生圆次第等无上密法。更有甚者连密法的基本理论都不通达,就开宗立派,著书立说,偏偏还窃居佛法善知识之位。所以特别缺乏像道次第这样能将一切佛法安立为成佛方便的教授,佛陀真正的教法几近隐没。当年,太虚大师就曾感慨说:“在西藏的佛法面临衰败,人们重视密咒而轻经教的时候,宗喀巴大师您宣扬了菩提道次第,激浊扬清而力挽狂澜。如今,汉地的教法如禅、净等也沦为荒芜,我仿效大师您的行径,扶持戒律、研究教理而进行拯救。您我虽然相距千年万里,却感到彼此之间志趣相当,无有隔阂。”

  因此,大家应该注重一些基础的修持。格鲁派的道次第教法是非常殊胜的,不仅有严谨的修学次第,也有实修实证的方法,从而避免了我们的盲修瞎炼。如果没有道次第的摄持,你纵使勤修甚深无上密法,也不会有丝毫成佛的可能。许多人用了多年的时间修学密法,从一个教派转到另一个教派,没有哪一个教派他没有修学过,换了一位又一位上师,换了一位又一位本尊,甚至无上密法也学了不少,但苦修多年却没有取得什么证德。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为什么呢?究其根本原因,这都和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有着直接关系。大家不要因为看到前面的目标很壮观,认为金刚乘能即生成佛,就不顾基础而妄求无上密大法。即使上师慈悲灌顶于你,我们也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是堪受此法门的法器?如果根器不相应,纵是勤修千年万载也不会有丝毫证悟!

  现在有些所谓的法师在讲经时,通过对佛经断章取义,宣扬一些他们自己所谓的“无上密法”,却看不起显密道次第,认为那是没有必要的弯路。这说明他并不明白显密之间深刻的内在关系,不明白密法的成就是建立在显教的基础之上,不明白密法必须要有菩提心的摄持和空性的指导。我们要知道,密法只是佛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离开了前面的基础,单独把密法从整个佛法体系中割裂开来,怎么会获得相应的成就呢?或许有的人会认为,历史上不也有许多大德是直接修密法而成就的吗?比如密勒日巴尊者,那就更是一个典型了,他们都没有修什么道次第呀。这是我们许多人的误解。道次第是必经的阶梯,没有经过道次第的修证,他怎么能成就?即使他在这一世没有修,你能肯定他前世也没有修吗?

  密勒日巴能即生成佛,并不是仅仅依靠密法,他在离别上师去山中苦修密法之前,就已经拥有了道次第的诸多证悟。他的许多证道歌都反映了这一点。譬如当他经过九年的苦行消业,终于求得上师传法并闭关数月后,他向上师玛尔巴汇报时的内容,正是对生死无常、轮回苦多、菩提发心等道次第的体悟。并且他在前世就已经修持过道次第的内容。他的前世是噶当派大德洽择却,曾经依止过阿底峡尊者许多年。阿底峡尊者即将圆寂时,洽择却请示说:“尊者您圆寂以后,我应当闭户专修。”尊者说:“这是恶行,应速舍弃。”洽择却又问:“我边说法边修行可以吗?”尊者说:“这也是恶行,应速舍弃。”这时洽择却就不明白了,于是他问道:“那么,如何才是真正的修行呢?”尊者告诉他:“舍弃执著此生的心念,就可以了。”洽择却听从了尊者的教诲,到热振寺的后山去修行。有一天他的朋友特来拜访,他整天都没有跟朋友说一句话,不断诵持“舍弃世间八法”,一心专注而修出离心。正因为他有前世的基础,才能在依止上师玛尔巴时,经过数月闭关,就依次生起了出离心、菩提心的证量。然后,到山洞去苦修生圆次第等无上密法,即身证取了佛陀的果位。

  我们大家应该把心放下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按次第进行修学。菩提道次第犹如一切佛法的藏宝库,我们所学的一切都可以归纳在里面。如果没有这样好的法门,不管学多少佛法,我们也会感觉到茫无头绪,丝毫没有成功的希望。你不要嫌按次第太迂缓,如果你这样去修学,走一步是一步,走一步离成佛近一步,比起自己乱撞就快多了吧。你不会走偏,走一步有一步的收获。所以,假如我们今天没有修风脉明点,这一天不算虚度。今天没有打坐参禅,这一天也不算虚度。但是如果没有修菩提道次第,这一天就是虚度了。因为出离心、菩提心、缘起正见才是修行的心要。有的人认为诵咒观想本尊才是正行,而这些只是前行,没有什么重要的,因此就放弃不修。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

  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端正态度,并生起弘大的心量:“如果需要的话,即使是一个道次第的所缘类,我也要花毕生的时间去修!”然而我们却时常颠倒,往往对世俗的事务怀着很大的热忱和执著,对佛法反而不感兴趣。如果我们具有这样的信念:“没有修不成的法!”并且努力实修的话,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修成一个所缘。为了一朝的功名,我们都可以寒窗苦读十年,为了解脱成佛,为什么就不能对佛法多多用心呢?用帕绷喀大师的话来说,我们怕修道次第胜过怕死,宁愿在那儿两腿一盘,两眼一闭,嘴里念念有词,恍恍惚惚一会儿,就认为自己是在修行了。修完后拍拍手站起来,“终于完成了一天的功课!”然后掐着指头算算:“修了这么久,我快成佛了吧!”这是大多数人一贯的修行方式。对不对?我们都怕开动脑筋,总想投机取巧修一个止观之类。但你要记住,如果没有前面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没有福德资粮的积累而去修止观,大多是流于昏沉或散乱,不可能进入甚深的禅定。你那只是换种形式的休息,只不过不打呼噜而已。

  有的人即使听闻了道次第,却没有脚踏实地地修持,只是在念诵时稍微闭闭眼睛,就指望能生起道次第的体悟,这种愿望也不太实际。正如格西噶马巴对他的弟子所说:“你说你观修了而不生觉受,你在什么时候观修了?白天处于散乱,晚上则陷于昏睡……你不要说妄语!”我们的情况比他说的更糟,我们连一座完整的法都没有真正观修过,却抱怨为什么还没有生起证悟,然后认为生起觉受太难了,成佛太遥远了。这是绝对错误的想法!

  其实道次第的修法并不难,完全是思维上的观修,只要如理思维抉择,很容易生起觉受,关键是大家愿不愿意去思维。我们人人都会思维,人人都会观察修,只不过都是邪思维而已,整天想的是如何赚钱,如何游玩,如何吃一顿美餐等等,整天思考的都是这些问题。如果把这个内容换一换,进行正思维,整天思考解脱的问题,那我们不早就成就了吗?

  精进实修

  要想在解脱道上有所成就,我们不应当有退怯的心理。不要埋怨自己智慧愚钝,或年龄太大,这么多东西修不完等等,然后把目标订得尽可能的低,挑选最简单容易的来修,甚至只作一点点日常念诵,或单修某一个法门,就期望一步到位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懈怠想法。我们要想获得成就,还是需要努力精进的。《入中论》中讲:“一切功德依赖于精进”,如果缺乏精进,就不会生起道地功德,只有经过长期的精勤修持,付出艰辛努力,我们才能收获成就的果实。因此,宗喀巴大师强调要“激发精进之力”,并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为了证悟中观正见,遵照文殊菩萨的教导闭关修持三十五佛,由于精进不已,地上的石板都被磨出一个深深的凹槽。大师作为至尊文殊的化身,尚且要如此示现,何况我等凡俗之辈?更是应该努力精进实修!

  那么如何激发精进之力呢?主要是依靠信念。我们修行的起步,首先就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如果我们对某种事物都没有信心,都没有产生希求的心愿,又怎么会去努力追求呢?我们要想学修有所成就,首先要树立起坚定不移的信念!但这里的信念,并不是让你去盲目迷信,而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理信。我们成佛的信心来源于对自身潜能的认识。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悟道之时,他以证悟的喜悦说到:“奇哉!奇哉!山河大地的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的智慧和成佛的因素!只因为妄想和执著而不能证得。若能放下妄想执著,则一切种智、自然智将任运显现。”这句话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希望和启迪,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的智慧和成佛的因素”,我们才有了解脱乃至成佛的可能。才有可能通过修行从无明中觉醒,根除烦恼和痛苦,获得永恒的安乐自在。我们之所以流转于生死轮回,而不能显发自性的光明,是因为有“妄想和执著”。而妄想执著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是我们错看真实而虚构出来的,由于抓住这虚幻的东西不放,才导致了我们有种种苦闷烦恼。所以你说成佛有没有可能?完全有可能!一旦放下妄想执著,则“一切种智、自然智将任运显现”,从而获得安乐自在的佛果。

  觉悟的佛陀与迷惑的凡夫,只是一个修与未修、证与未证的关系。假如我们现在只是一座原矿,那么佛陀就已经成为纯金。纯金是从哪里产生的?是从原矿中提炼而来的。诸法的法性平等,佛和众生的法性也是平等的,我们现在虽然还只是原矿,但和佛陀的含金量是等同的。只要经过提炼成为纯金,我们就是佛了。因此大家不要有怯懦的心理,不要埋怨自己根器不好,或年龄太大,恐怕今生成就不了等等。如果你抱有这样的想法,自暴自弃,那就可能真的什么也成就不了。

  阿底峡尊者被迎请到藏地的时候,大译师仁青桑波已经八十五岁了。这位大译师虽然学问在藏地无人能比,对教法的弘扬作了很大贡献,但修证方面却没有太大成就,非常傲慢,认为自己对显密教法已经完全通达,阿底峡尊者不可能再有什么法传给他。由于阿底峡尊者是藏王迎请来的,他不得不参与接待。阿底峡尊者见到他的时候,得知他精通一切显密经典,感到非常惊讶,赞叹说:“早知道有您这样的善知识在这里,我就没有来藏地的必要了。”随后,阿底峡尊者问他:“如果将所有的显密教法揉于一座之间,应当如何进行修持呢?”大译师顿时张口结舌,只好回答说:“那就依各自仪轨所讲的来修吧。”阿底峡尊者听了之后,遗憾地说:“这是要合一而修才容易成就的。看来我还是不能不来西藏啊!”大译师这才领悟到修持的要诀,他当下转变观念,对阿底峡尊者生起了信心,求取道次第的教授。然后在闭关房外筑了三道门,门上写道:“如果我心中生起刹那的贪恋此世之心,请诸护法粉碎我的头颅!”这样专心修持了十多年,获得了殊胜成就。圆寂时他的肉身化为光明,直接往生空行刹土。

  我们比这个大译师年轻,值遇的教法也更系统完整。他都能获得这样殊胜的成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成就呢?寂天菩萨说:“不应自退怯,谓我不得觉。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豸,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况我生为人,能辨利与害,若不废行持,何故不证觉?”佛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他以彻悟真理的智慧告诉我们:不应当对自己丧失信心,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的可能。就是那些空中飞的蚊虻、地上爬的小虫,如果它们发起精进之力,未来同样可以现证无上菩提。更何况我们生为具足修行良缘的人类,心智远远超越于它们,还能明辨是非善恶、利害得失,如果不废行持而精进修行,哪有不能成佛的道理呢?我们既得到了难得的具缘人生,又听闻到了甚深难闻的佛法心要,只要决心成功,就一定能够证得无上菩提!


【原书序】


  曾经读过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佛无灵》,其中有一段话令我至今记忆尤新。丰子恺是著名的散文家和画家,也是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的高徒。在这篇文章中,他对一些学佛时弊进行了针砭,我想足以引起我们的思索和反省。他说:

  “我十年前曾从弘一法师学佛,并且吃素。于是一般所谓‘信佛’的人就称我为居士,引我为同志。但是十年以来,这些人我早已看厌了。有时我真懊悔自己吃素,我不屑与他们为伍。因为这班人多数自私自利、丑态可掬,非但完全不理解佛的广大慈悲精神,其自利自私之欲且比所谓不信佛者深得多!他们的念佛吃素,全为求私人的幸福。好比商人拿本钱去求利。

  “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不反对。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顾他人,我瞧他不起!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乐道,引为佛佑;受了些小损失就怨天尤人,叹‘佛无灵’!他们平日都吃素、放生、念佛、诵经。但他们吃一天素,希望比吃十天鱼肉更大的报酬;他们放一条蛇,希望活一百岁;他们念佛诵经,希望个个字变成金钱……此外没有一句真正关于佛法的话。

  “我也曾吃素,但我认为吃素吃荤真是小事,无关大体。我曾作《护生画集》劝人戒杀,但我的护生之旨是护心……乃为爱护自己的心,使勿养成残忍……我所谓吃荤吃素无关大体,意思就在于此。浅见的人,执着小体,斤斤计较:洋蜡烛用兽脂做,故不宜点;猫要吃老鼠,故不宜养;没有雄鸡交合而生的蛋,可以吃得……这样地钻进牛角尖里去,真是可笑。若不顾小失大,能以爱物之心爱人,原也无妨。但这些人往往自私自利,有我无人;又往往以此做买卖,以此图利,靠此吃饭,亵渎佛法,非常可恶。”

  佛法本来是净化心灵之法,如果学习佛法之后,不但没有起到净化作用,反而使自心更为粗鄙,甚至让人耻与为伍,如丰子恺先生所说那样,“非但完全不解佛的广大慈悲精神,其自利自私之欲且比所谓不信佛者深得多。”这就令人深感遗憾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没有正确领会佛法主旨,没有将佛法与自心相结合所致。近年来随着藏传佛教在汉地的兴起,虽然修学者日益增多,但类似前面所说的弊病也不鲜见,许多人往往只注重形式上的修持,却忽略了心灵的修证,从而偏离学佛的正确方向。

  数百年前,当西藏的佛法由于朗达玛灭佛而没落之际,印度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也是同样地呵斥当时的西藏修行者:“不知道如何修心,没有慈悲心的所谓菩萨,只有你们这里才有!”鉴于当时的这种状况,阿底峡尊者没有广宏甚深密法,而是整顿作为基础的教义理论,系统传授修心教法,引导人们步入修行的正途。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修心教法,藏语系佛教才得以焕发勃勃生机。其后,宗喀巴大师承接阿底峡尊者的法统,将修心教法的研究修持推向顶峰,蒙古和西藏等地涌现出无数德高学优的高僧大德。这些圣贤修行有成后,并没有独享寂乐,而是选择重返苦难世间,以代代转世的方式利乐有情,形成藏语系佛教特有的神秘转世现象。他们的悲智之光照亮了整个高原,渲染和同化了整个民族。所以此修心教法功不可没。

  不管学习佛法的初衷是什么,共同的一点是为了离苦得乐。佛法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途径,是从思想言行方面入手,净化一切能导致苦的因——恶,培养一切能产生乐的因——善。如经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身语意一切修持的根本在于修心,这是佛法的根本和主旨。若违背这一根本,则身语等外相修持再好亦为舍本逐末。历代前贤大德们,都非常重视修心。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佛说诸善法,调心是根本。”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一切怖畏和痛苦,都是自心所产生。”“我们产生一念的清净心,就能获得受生于梵净诸天的果报。如果仅仅是身语勤行善业,则不可能获得这样殊胜的善果。”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是佛法的关键,不了知心的奥秘所在,纵然是精勤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仍免不了要在三界中毫无意义地漂泊。”

  佛法一切修持的主旨在于修心。例如小乘的阿罗汉名为“胜敌”,即战胜内心烦恼之敌。大乘的菩萨修布施、持戒等六度四摄十波罗蜜多也是为净化自心。“波罗蜜多”,是“圆满”或“到彼岸”之义,因为心灵自在圆满,故能到达解脱的彼岸。正如寂天菩萨说:“若须尽救众生贫,方名布施波罗蜜,现今尚有贫苦人,诸佛云何到彼岸?一切所有及其果,尽施于人舍心生,说名布施波罗蜜。”因此佛法的一切修持都是依心而修,外在的种种修持方式,都是净化自心的方便。《宝性论》说:“(心灵)污染未净者为众生,部分清净者为菩萨,彻底清净者即为佛。”通过修学佛法步入圣贤行列,就在于心灵的去染还净。三藏四续等一切佛经及其疏论的内容,摄归一点就是这净化心灵之法,除此外别无成佛之法。经过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代代相承,归纳整理的佛法修证体系——菩提道修道次第,即称为承教依次“修心法”。

  本书所辑的《三主要道》和《修心七义论》,正是新旧噶当派在修心方面的精要教授。《三主要道》是宗喀巴大师的修心名著,其内容是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即依出离心而入道,依菩提心而成佛,依正见而解脱,这是菩提道修道次第的教法精髓。《修心七义论》重点阐述了菩提心的修证,阿底峡尊者极为重视这一心要法门,以之作为自己一生中主要的修持,并把此法传入西藏,作为噶当派的重要实修教典,同时也为其它各教派所重视。

  对于浮躁奔忙的现代人们来说,少有系统修学的机缘,尤其需要一些简明扼要的教法。上述两部论正是这方面的殊胜教授。印藏两地获得殊胜证悟的诸多大师,视其为终生实修宝典,精勤修持,而让生命中充满了喜悦,并在菩提道上取得进展。我本人也从中受益匪浅。故在众弟子的请求之下,虽然学识浅薄,仍不揣浅陋,按照传承上师的教言,以自己所领略之义,承利他之心欢喜地作了一些开示。弟子们听受之后,发心整理,辑成此书。对此我非常感谢和随喜!若有错谬疏漏之处,尚请读者宽宥!

  现今重视菩提道修道次第,注重修心的修学者日益增多,这是极为可喜之事。对于那些追求菩提,向往善法光明的人们,相信这些宝贵的教法能有所助益。

  愿正法久住,菩提之光恒时照耀众生!一切吉祥安乐!

  洛桑成列·确吉坚赞

  写于第十七胜生木鸡年腊月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三主要道讲述(十一):缘起正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