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中观庄严论解说>>正文内容

第十课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2日
来源:智悲佛网   作者:索达吉堪布讲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十课

音频MP3 / 配套文本 (32'17” 39M) 视频WMV (60M)

现在正在学习《中观庄严论释》的总义,也就是《中观庄严论》所讲的内容,前面已经大概叙述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关于二谛,由于各宗派的智慧层次不同,外道以及佛教有部、经部的观点也出现了不同。现在正在讲唯识宗对二谛是如何承许的。

唯识宗认为:一切万法是以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而显现的。既然如此,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按照这种观点,现在所看见的高山、围墙以及住宅等万事万物,究竟是如何存在的呢?麦彭仁波切站在大乘唯识宗的观点回答说:外境的一切无情法并不存在,全部是自心的迷乱显现。这一点,通过透明的水晶球作了比喻。下面进一步对此观点作解释。

如同长久串习贪欲恐怖不净观等一样,以无始时来久经熏染的习气作为缘,造成心识显现为身体受用住处等千状万态的事物,

不仅器世界的山河大地等可以现前,而且有情世界的身体等也可以显现,这就是众生长久以来对实执进行串习的结果。

在这个世间上,很多众生串习各种各样的迷乱习气,比如串习贪欲、串习恐怖、串习不净观等。

串习贪欲的人,他的相续中始终贪著一些人或财物。如果整天这样观想的话,那么,这个人会在他的梦中出现;继续观想下去,有时会感觉真正的人已经出现了。有些人精神错乱时,感觉这个人真的已经来到自己面前,这就是过分串习贪欲而显现的外境。

还有些人,对外界的人或事物一直特别害怕,始终感到恐慌不安,认为自己面前出现了毒蛇或怨敌等恐怖外境,他每天都这样观想。最后,梦中确实显现了自己的怨敌。再继续串习下去的话,即使白天,自己根本不愿意见到的怨敌也会出现。这也是串习过多的一种表现。有些人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狐仙、鬼神等附体,实际上,这都是自己对恐怖形象的一种串习。他们经常认为我的身上有什么什么”,整天这样观想,最后,狐仙、鬼神等外境也真的会在他耳边说话,或者在他眼前出现各种各样的恐怖情景。这也是对恐怖串习之后出现的一种画面。

此外,小乘对治贪欲的一种观想——不净观[1],从最究竟的观察而言,就像《入中论》所讲的那样,这也是一种颠倒作意。比如你整天观想三十六种不净物[2]、观想白骨,最后看见人的时候,马上会把这个人看成骨架,有这种情况。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串习。从前,龙猛菩萨的弟子观想自己的头上有角,最后,角真的出现了,不仅自己可以摸得到,而且别人也能看得到。他自己从山洞里出来的时候也非常困难。后来,龙猛菩萨又让他观想这个角不存在,如是观想之后,角真的消失了。佛经中也曾记载:鹿野苑有一位老妇女,她把自己的身体观想为老虎,最后她真的变成了老虎,把整个城市的人全都吓跑了。

众生的串习力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对现在的闻思修行和生活的任何景象都可以串习。如果你的嗔恨心特别大,整天对嗔恨进行作意的话,最后嗔恨的各种景象一定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如果是贪欲过多的人,由于从来不知道对治贪欲,一直随着贪心而转,最后,所贪著的各种情景也会浮现在自己面前。所以,众生面前出现的很多景象,都是分别念造出来的。

此处用了三种比喻,如同长久串习贪欲、恐怖、不净观一样,以无始以来久经熏染的习气作为缘,最后心识也会显现身体、各种各样的房屋、瓶子、受用等。

然而愚痴凡夫全然不知这实际上就是自心的本性,反而认为外境在那边,内心在这边,所取能取各自分开、互相隔离、真实成立,

一般的凡夫人根本不知道,一切万法的显现就像梦中的错乱意识显现一样。他们认为,有一种坚固不坏的外境真实存在。尤其很多愚痴的众生误认为:外境真正实有坚固地存在,能取所取是分开的、互相隔离的、真实成立的。也就是说,所取的外境瓶子在这边,执著瓶子的心识在那边,二者可以隔开,中间有一段距离,而且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这并非事物的本相,完全是一种遍计妄执或错乱幻觉,好似不了知梦中的大象为自现而执为外界真正的大象一样。

如同一个人梦到一头大象,梦中,大象时而表演、时而发出吼声。愚痴的人们在做梦时,误认为大象真真切切地存在,时而追逐大象、时而害怕大象等,出现各种各样的情景。

不仅唯识宗抉择万法唯心的这一观点,甚至大圆满也是如此抉择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的有些修法:首先将万法抉择为心,然后将心抉择为离戏,这是非常深奥的修法窍诀。但愚痴的众生根本不知道,人们所见到的万事万物并不是事物的本相,只不过是心的一种错觉、心的一种幻相而已。

当然,对于“柱子不存在,柱子是自己的心”这一点,凡夫众生不可能马上理解其中的甚深含义。但从道理上应该知道:外境的柱子与梦中的柱子没有任何差别。以此类推,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外境所现的万事万物只不过是心的一种幻觉,根本不可能真实存在。然而,人们根本没有通达这一点,由此对外境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执著。因此,大家首先应该从理论上了知这一道理,然后再逐渐逐渐串习,自己对外境的贪执也会渐渐消失的。

如是二取正在显现时,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不会超离自明自知,仅此一点从二无我的反体而言已完全探究到了真正圆成实本相的堂奥。

虽然外境上有能取所取的各种万事万物的显现,但是正在显现的时候,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也根本不会超越自知自明。

外境正在显现的能取所取就叫做遍计法。这些法,全部是依靠清净和不清净依他起[3]而显现的。从内观的角度来讲,依他起的上面根本不存在人我和法我,也就是说,心的本体上不存在人我和法我,从这一角度来讲叫做圆成实,也就是胜义谛。虽然不存在,但外面各种各样能取所取的一切现相依然显现,这就是世俗谛,也叫做遍计法。

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也讲到:唯识宗是非常深奥的大乘宗派,这一宗派在见解上唯一的不足,就是承许依他起心识实有,除此以外,唯识宗的观点,即使大乘中观也会接受的。

如果详细分析心识显现形形色色万物的道理,首先务必要从八识聚之理入手,

唯识宗认为,外境的一切万法都是心和心所的显现。而心所包括在心王当中,心王则可分为八识聚——六识聚(六识聚,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加上阿赖耶识、染污意识。也就是说,整个心识可以包括在八识聚当中,依靠八识聚的习气熏染,最后可以出现外境各种各样的一切现相。

方可弄得明明白白,为此当从无著菩萨的论著中了解有关八识聚的深入细致的论述。

万法是以“心”来造作的,“心”是以八识聚为主而显现的。那么,要想深入细致地了解有关八识聚的道理,就应该详细阅读无著菩萨的论典——《瑜伽师地论》。

现在汉传佛教认为,《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而藏传佛教的很多论典说是无著菩萨造的。实际上,弥勒菩萨除《弥勒五论》以外,再没有造其他论典。我想,唐玄奘翻译的时候,可能梵文本不太清楚或者作者的名字有一些失误,如此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依据表明《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

大家应该清楚,一切万法是由心来造的。关于八识聚如何由习气染污从而显现各种各样事物的原因和道理,在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当中讲得非常清楚。

由此可见,如果对各论中所出现的有关依他起是胜义还是世俗的说法要点一窍不通,则势必会像巴瓦匝草一样心里杂乱无章、混成一片。

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如果对这一问题一窍不通,那么学习唯识宗等大乘论典时,你的心必将一片混乱,根本不能清楚地了知相关的各种道理。对此,麦彭仁波切用巴瓦匝草作为比喻进行了说明。

所谓的依他起,就是指自明自知的心识,它是一切清净法和不清净法的来源。那么,依他起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呢?从显现能取所取的这一角度,可以将它归属于世俗谛的范畴;人我和法我在依他起上不存在,能取和所取在依他起上不存在,其本体是一种自明自知的离戏[4],从这一角度来讲,应该将它归属于胜义谛。

如果没有如此理解,你的思维就会完全错乱,如同巴瓦匝草一样根本分不清楚。“巴瓦匝草”是藏文音译,如果翻译出来,《藏汉大辞典》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是马兰草,还有就是菟丝草[5]。观空法师写作“菟丝草”,多识写的是“马兰草”,以前法尊法师也是直接音译为“巴瓦匝草”。但是,根据汉文和藏文的一些资料来看,“菟丝草”可能更好一些,《辞海》当中也说:“菟丝草是千缠万绕之思绪的一种比喻。”

麦彭仁波切的这个比喻,不仅仅是针对依他起来讲的。不论学习中观还是《俱舍论》,对各个宗派或很多论典的关键要点如果没有通达,则对胜义谛、世俗谛、依他起等很多法,讲也讲不清楚,思维的时候也思维不清楚,就像巴瓦匝草一样。

所以,依他起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的思路会变得特别清晰,否则就根本无法分析了。

实际上,依他起如果从究竟实相意义这一立足点出发,则可归属于胜义的范畴;倘若从现相的角度来衡量,则可摄于世俗谛之中。这是关键的意义。

对于依他起,人我和法我或者能取所取在它的上面根本不存在,从这一究竟实相、一切万法的自性角度来讲,依他起属于胜义谛的范畴。实际上,心识的本体就像透明的水晶球一样清净无垢,但在外面放置各种颜色的布时,它也可以显现各种不同的形象,从这一角度来讲,应该是世俗谛。

唯识宗认为,即使断除了非心自性的一切客尘,然而自性光明的心识甚至在佛地也不会消失,而依旧作为显现刹土与()身的本基。

唯识宗认为:虽然已经断除了非心自性的所知障和烦恼障的客尘,但是心的自性光明,从凡夫地一直到佛地都不会转移,也根本不可能消失,依然是存在的。如果这种自明自知的心识不存在,成佛时,各种各样的刹土以及甚深的如海功德也就不可能显现,因为没有显现的来源。所以,唯识宗一再强调:心识的光明应该存在。

密宗和中观宗解释《宝性论》时,虽然都承许自性光明,但密宗所承许的自性光明、如来藏本性,和显宗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如来藏光明,与此处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的自性光明具有很大差别。有什么差别呢?中观应成派或密宗当中根本不承许自性光明实有,而唯识宗承认从凡夫地到佛地之间的心识光明是实有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如果通达这一点,对于唯识宗的缺点和密宗、中观宗的优点,都可以轻而易举通达。

唯识论师满以为自宗的二无我已经十分完美了,原因是他们已将以遍计法而空与无本性生等许为法无我。

唯识宗自认为:自己这一宗派不像小乘有部宗和经部宗一样,已经将人无我和法无我抉择得非常完美、非常圆满。

为什么呢?一方面,任何一法都以遍计法来空,不存在能取所取;另一方面,所谓的产生无有丝毫的本性,唯识宗将这些承许为法无我。

对于人无我,唯识宗已经圆满抉择了,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对于法无我,他们承许以遍计法来空的圆成实,而且不承许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并认为所谓的产生和坏灭无有丝毫自性。针对这两点,唯识宗认为:自宗已经对法无我作了圆满的抉择。由此,唯识宗认为自宗已经圆满抉择了二无我。

可是,当用中观理来观察分析时,就会发现,由于他们承认现基心识真实存在,因而并未彻底圆满法无我的体相,只是相近的法无我而已。

依靠中观理进行观察就很容易发现:他们认为依他起心识成实存在。这样一来,在整个万事万物当中,如果一法成实不空,就不可能将法无我抉择得非常圆满。因此,以中观理来抉择时,可以了知唯识宗的法无我抉择得并不是很圆满。如果见解上抉择得不圆满,所谓的证悟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唯识宗在见解上的欠缺就是这一点。对于这一问题,大家一定要清楚。

这一宗派主张:只有通过兢兢业业地修持二资粮道才能成就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

他们自己认为:只要兢兢业业地精进修持二资粮道,最后,真正的佛果也是很容易获得的。

当然,这只不过是唯识自宗如此认为而已。如果真正以大乘其他观点来衡量时,唯识宗根本不具备成佛的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胜义中仍然承认一种实有的法存在。

《功德藏广疏》也对这一道理作了分析:虽然唯识宗认为自宗抉择得非常圆满,依靠唯识理精进修持,最后可以获得圆满的佛果,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成就佛果,还必须依靠大乘的道理抉择见解,再继续修持,才能获得佛果。

有些人可能会想:声闻缘觉都有自己的解脱,那唯识宗怎么会没有自宗的解脱呢?

所谓的解脱也并不相同。小乘只是人无我的解脱、阿罗汉的解脱。按照小乘自宗观点,也可以成立经部和有部具有断除人我的阿罗汉果位。但从大乘观点来讲,所谓的解脱必须是获得佛果。而唯识宗的见解当中有一个自明自知的心识成实存在,如果这一点不空,在依他起实有这一基础上,想要获得佛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对此,很多论典也有阐述。其中,《功德藏》认为:从见解的角度来讲,唯识宗连一地菩萨的见道都得不到。如果没有获得见道,不可能获得修道;如果没有获得修道,无学道更不可能得到。这样的话,又怎么可能获得佛果呢?有关这方面,《功德藏》引用很多教证和理证作了说明。

当然上述这一观点,唯识自宗根本不会承认。即使不承认,这一点以理证也可以成立,通过理证来成立时,他们根本无法反驳。

在世俗谛名言中,菩萨要心怀救度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愿,披大盔甲,久经无数劫再三励力修行无量无边二资粮道,从而证得一切智智的果位,满足所化有情的心愿。

从抉择见解的角度来讲,唯识宗的观点稍显不足,但从世俗名言角度而言,唯识宗对于五道十地的抉择,可以说是完美无缺、非常圆满。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为了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首先要发菩提心;然后披上精进的盔甲,在三个阿僧祇劫中积累无边的资粮;最后获得功德圆满的佛果;获得功德圆满的佛果之后,无勤地饶益无边的众生。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无著菩萨的论典中讲得非常清楚。

抉择胜义谛时,承认自明自知的心识成实存在,这是唯识宗唯一的缺点。而在抉择世俗名言时,不论是龙猛菩萨还是月称菩萨,或者圣天菩萨、寂天菩萨等等,他们在世俗名言中所建立的观点,根本不可能超越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对世俗谛中如何发心、如何积累资粮、怎样经过五道十地等广大的道理,讲得非常细致。之所以将唯识宗称为广大行派,其原因也在于此。龙猛菩萨通过中观的义理、对万法皆为空性的道理作了详细抉择。因此说,两位开宗祖师具有不共的特点,无著菩萨的不共特点则体现在安立地道功德这一方面。

然而,这并不是仅仅历经一生一世就能一蹴而就的,心相续的功德需要循序渐进,最终方可圆满具足一切智慧与功德。

所谓的佛果,并不是仅仅在一生一世中就可以获得的,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不断增上所有功德,最后方能圆满成就无上佛果。这就是广大行派的特点。

很多论师认为:龙猛菩萨是中观宗的创始人,无著菩萨是唯识宗的创始人。为什么呢?龙猛菩萨的甚深见派,主要是从中观见解方面来讲;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主要是从世俗名言角度进行抉择的。

所以,宁玛巴的很多论师经常说:“见解上应该跟随龙猛菩萨,行为上应该跟随无著菩萨。”你的见解如果跟随龙猛菩萨,就可以圆满抉择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的究竟奥义;你的行为如果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来行持,也绝对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广大行派的这一宗旨合情合理,因此,必须以这样的名言安立方法奠定牢固的基础,再进一步拓宽广大的轨道。

从世俗名言来讲,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非常合理。大家对这样的名言安立方法,一定要打好稳固的基础。

我们要明白,众所周知的无著菩萨所开创的广大行派是所有大乘不可或缺的一大关要。

无著菩萨所开创的广大行派,并非仅仅是唯识宗的教派,也不是世俗名言中范围很小的一种教派,而是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甚至包括密宗在内的所有修行人,都应该依靠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来修持。

麦彭仁波切在下文还有其他论典中都讲到:唯识宗和中观宗只是在见解上稍微有一点差别,在五道十地等修行和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差别。如此宣说的原因就在这里。

唯识宗的这一法理作为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可以说是千真万确,但美中不足的是,此宗耽著自明心识的自性成实存在这一点实属所破。

无著菩萨所创立的广大行派,从世俗名言角度安立的地道功德等,千真万确、无有丝毫错谬。然而,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我们再三提及的,耽著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成实是唯识宗的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此处的所破。

大家应该知道,各个宗派都有一些不同的所破。比如,小乘宗承许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实有,大乘唯识宗承许自明自知的心识实有,中观自续派承许显现分实有,这些都是所应遮破的。中观应成派无有任何所破之处,它是所有见解中至高无上的,它所抉择的教义完全符合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

中观宗经常将上述观点结合起来宣说,比如名言依靠唯识理安立、胜义依靠中观理安立等,但其中存在的不同之处,大家一定要清楚。有些人认为:汉传佛教以唯识宗为主,藏传佛教以中观宗为主。实际上,汉传佛教也并不是完全以唯识宗为主,对中观宗也非常重视,只不过他们没有真正的传承。这样的话,理论上不一定能够抓住要点。唯识宗的论师也是如此,他们对自宗基道果或者二谛方面的要点根本讲不清楚。

有些道友,不管讲经说法还是自己讲考,一定要从理解上抓住要点,这一点极为重要。否则,只是大概大概地讲一讲,根本没有抓住要点的话,无论说多少语言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一直以来我最反对的是什么呢?就是抓不到要点。有些人口才不是特别好,但从理解上已经抓住了要点。如果没有抓住要点,“本论当中说自明自知的心存在。释迦牟尼佛的佛经中也说,心本来无有自性,自性就是光明。”这种说法,说“对”也不敢说,因为二者毫无关系;说“不对”,释迦牟尼佛在其他经典中也确实说“心的自性是光明”。就这样一直等着,想听听下一句会不会抓住要点呢?后面又紧接着说:“万事万物都是无有自性的,为什么没有自性呢?因为中观论典中说是无有自性,无自性有什么教证、理证呢……”文字上这样写,口头上也这样说,这种做法和讲法是我最反对的!

当然,我自己是非常愚笨的人,没有资格这样说。但是,在享受麦彭仁波切真正的智慧结晶的时候,自己自然而然地也想讲一讲这方面的道理。所以,《中观庄严论释》总义当中,每一句话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大家千万不要随随便便放过。

关于内外道对此二谛的各自观点以下行文中也稍有阐述。在此只不过是简单扼要地叙述了二谛的观点而已。

下面是麦彭仁波切暂时休息时写的一个偈颂。

慧浅多言有何用?

如命诸根之本源,

彻证各宗深要慧,

似天鹅于水取乳。

此为暂停偈

“慧浅多言有何用”,智慧浅薄的人说得特别特别多,但是有什么用呢?根本抓不到重点,没有什么用处。

“如命诸根”,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人身上有二十二根,其中命根是其他所有根的来源。我们如果抓住了各种宗派的如命根般的甚深要义,对此彻底证悟并以这种智慧进行取舍,了知哪些是该舍的、哪些是该取的。就像水和奶汁混合在一起时,天鹅依靠它自己的特殊能力,可以将奶汁吸取出来一样,具有智慧的人,对各种问题的取舍也是很容易的。

也就是说,智慧浅薄的人说得特别多,但始终抓不到如命根般的要义;而具有高深智慧的人,说的不一定特别多,但能抓住如命根般的要义,像麦彭仁波切在这里只用一些简略的语言,已经将唯识宗的观点及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作了圆满宣说。

因此,如命根是诸根之源一样,彻底通达各宗派的要义是非常重要的。诸位不论学习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或者学习印度的各大论典,最关键的就是要了知其见修行果方面的要义。如果这一要义已经掌握,其他一些分支的语言、分支的道理,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说也可以、不说也可以;如果如命根般的要义没有掌握,无论如何宣说实际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第十课

25、唯识宗承许外境的山河大地等均不成立,那么,对于众生面前亲眼所见的各种显现又作何解释呢?

26、为何将有部、经部以及唯识宗全部称为有实宗?它们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27、所谓的依他起属于胜义谛当中不是世俗谛当中?请以理加以说明。

28、密宗、中观、唯识所承许的自性光明是否相同?

29、依靠唯识宗所宣讲的教义修持能否获得佛果?为什么?请对此宗观点详加分析其优点及缺点。



[1] 小乘当中的一种观修方法,也就是为了对治四种贪心修持九种想。所谓的四种贪心,执著形色而起的贪心;执著显色而起的贪心;执著柔和所触而起的贪心;对恭敬、利养而起贪心。九种想就是指浮肿想、啖食想、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虫啖想、焚焦想、离散想、不动想。其中浮肿想和啖食想主要是对治形色方面的贪心。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主要是对治显色方面的贪心,虫啖想和焚焦想是对治所触的贪心,不动想和离散想可以作为由恭敬利养所生之贪心的对治。具体观修方法,详见索达吉仁波切著《俱舍论讲记》。

[2] 人的身体由骨血、屎尿、鼻涕等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根据不同的经教论典,也有三十二种不净物的说法。乔美仁波切在《山法论》第二十八品中说:“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在贪执异性时,应当观人身为盛满不净粪的花瓶,并了知外相虽整洁,但里面极为肮脏,上下身皆为血肉、屎尿、脑髓、脓涎、鼻涕等三十二种不净物,这样的不净身体哪有可贪之处呢?”

[3]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不清净依他起:是指现于各自根门前的一切迷乱显现,诸如由习气增长而形成的土石山岩等不清净之器情相。清净依他起:指清净刹土与现在佛净见境中的刹土、七宝以及光芒耀眼的无量殿等一切现相。

[4] 《入中论》当中讲到:唯识宗也承认离戏,但这种离戏并未超越实法。

[5] 菟丝草:俗称菟丝子。蔓生,茎细长,缠络于其他植物上。花淡红色。子可入药。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第九课
下一篇:第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