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文化>> 诗偈格言>>正文内容

佛教讽喻诗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9日
来源:空林人生佛教网2010年1月27日   作者:慎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古代佛教界曾涌现过许多诗僧和文人。他们常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宣扬佛理,抒发自己的对佛法和人生的感悟。同时,他们也十分关注世态人情,在诗歌中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作无情地嘲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讽喻诗。这些诗歌在当时对挽救世风,换回良知,起到了催人警醒的作用。

  唐代著名高僧三圣继昌禅师就是以擅写讽喻诗而出名。继昌禅师曾以上堂法语富含禅机受到当时禅子的爱戴,前来亲近他的禅子闻风而至,一时间门风大盛。如他上堂:

  木佛不度火,甘露台前逢达磨。惆怅洛阳人未来,面壁九年空冷坐。
  金佛不度炉,坐叹劳生走道途。不向华山图上看,岂知潘阆倒骑驴?
  泥佛不度水,一道灵光照天地。堪羡玄沙老古锥,不要南山要鳖鼻。

  这几句上堂法语成了他接引学人的著名法语,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继昌禅师不仅在修证上卓有成就,而且他还以冷眼观世情,写有一首讽刺那些不重视人的真才实学,而只以衣冠来待人的小人。诗云:

  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
  近来世俗多颠倒,祗重衣衫不重人。

  诗中表现出继昌禅师对于当时富家子弟竞相斗富,奢侈荒淫的糜烂生活十分不满。认为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艰难困苦,他们这样不顾别人的死活,而只管自己享乐,没有丝毫的同情心。禅师认为他们虽然富裕,但并不值得羡慕,人生的价值和乐趣并不在于物质的富有,精神生活的富有才是最有意义的。继昌禅师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常处于禅悦之中,自然也不失去生活的乐趣。所以禅师认为“百衲高僧不厌贫。”此外,世俗之人只知道从一个人的外表来评判一个人,却不知道以人的内在来评判。这种“祗重衣衫不重人”的风气形成,真是人世间的颠倒错乱。

  其实,判断一个人,不能仅凭他的衣冠和外貌,而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品行和学问。如果仅仅以貌取人,有可能使那些衣冠楚楚,善于投机钻营的小人得到重用,而大批品行高洁,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被排斥在外。这样的事在我国历史上就经常发生。在孔子的身上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也错了。

  事实上,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德高僧和文人学士,都是全身心专著于自己的道业和研究,对于衣着打扮从不在乎。如现代著名高僧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宋果禅师等高僧,他们住世时的穿着都非常朴素,往往一件长衫缝缝补补一穿数十年不肯舍弃,他们的惜福精神给后人竖立了一座丰碑。如果仅凭衣着来看待他们,谁能知道他们就是引领时代潮流的一代高僧呢?

  著名学者张岱年、钱学森、季羡林、袁隆平等都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的专家,而他们的衣着却非常普通,但是谁又会因为他们的衣着朴素而否认他们的成就与价值呢?

  尽管如此,现代社会还有许多以貌取人的人。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就遭遇过这样的事情。他在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期间,有一次到西安参加一个会议,其他与会人员在登记时都亮出写有自己头衔的名片,接待人员都给予热情接待。接待人员见余秋雨穿着平平常常,对他不理不睬,等到将前来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全部安排好后,才漫不经心地安排余秋雨,此时的余秋雨已经等得有点不耐烦了,于是他也拿山表明自己身份的名片国家级戏剧专家,1:海戏剧学院院长。负责接待的人员早闻余秋雨的大名,当知道这个穿着随意的人是余秋雨时,连忙道歉。

  在历史上还有许多人以“针线”为喻,讽刺那些以衣冠取人的势利小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东坡居士在刚贬官黄州1的时候,很多人只晓得他的名气,认不得人。一天,他微服进城去视察民情。他走到高升店,听说一群要进京应试的举子在店里吟诗作赋。苏东坡心头痒酥酥的,想进去看看,哪晓得被门口做针线活的老板娘挡住了,说:举子老爷作诗,不准闲人进去。苏东坡说:我也喜欢诗,想去凑个热闹。

  老板娘把苏东坡上上下下瞄了几眼,看他素衣小帽,心想,这老头儿酸不溜湫的还想做诗?于是,鼻子一哼说:会做诗嘛做一首给老娘听听,看是白菜丝还是萝卜丝?

  苏东坡哪里受得这份气,正要冒火,忽然从店子里走出几个举子。他们看了看苏东坡,便请他随便来一首小诗。苏东坡也不推辞,说:你们出个题目吧。

  一个举子指着老板娘用的针线说:就以这针线为题。苏东坡微微一笑,随口说道:

  二分白铁打磨成,一拱一拱往前行。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众人一听,大吃一惊。忙问姓名,才晓得这老头儿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那位阻止苏东坡进去作诗的老板娘一听这首辱骂他的诗,羞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与此相类的诗歌还有破山明海禅师所作的《题针》诗:

  此针本是铁造成,一头尖来一头浑。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破山海明(1597—1666)禅师,是明末清初西南最著名的禅师,清代以来几乎整个西南的禅宗丛林都归宗于他。相传破山禅师归老于双桂堂之后,天下信徒莫不尊仰其名,四方前来朝拜者日渐增多,但破山禅师却一身破衲,形若乞丐,每天仍坚持在寺中劳作。

  成都有位官员前来拜谒,在山门外看见一位衣着破烂的老僧在坐在太阳下面缝补僧衣。他就上前询问破山禅师是否在寺内,破山此时年老耳聋,没有听见官员的问话,也没回答他。官员恼羞成怒,指着破山禅师就是一番臭骂。这位官员进了寺庙,一问僧人,才知刚才被他骂的那位老僧就是破山明海禅师,他惊惶不已,跪地忏悔。破山就作了这首尖酸刻薄,泼辣之至的《题针》诗送他。

  唐代诗僧寒山子一生写了数千首诗歌,留传至今的有三百多首。寒山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是讽刺势利之—,人的。如《东家一老婆》云:

  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
  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
  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
  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

  寒山子这首诗歌讲述了曾经与他为邻的一老妇人,在五年之前还是一贫如洗,常常还要依靠寒山的接济度日。现在这位老妇人时来运转,不仅摆脱了穷困的局面,而且还成为一个贵妇人。变得比寒山富有的贵妇人在富贵之后,没有“常将有日思无日”,反而嘲笑寒山现今的贫穷困苦。

  寒山指出,在老妇人过去不如他的时候,他也曾嘲笑老妇人的穷酸生活,而到如今自己反而被老妇人所歧视。寒

  山在这首诗歌中以辛辣的笔触嘲讽了那些小人得志后得意忘形丑态,告诉人们在得意之时休笑失意之人。民间有很多谚语,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些俗谚都告诉我们,世事无常,一个人的贫富贵贱通常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今天的富人有可能变成明天的穷光蛋,今天的穷人也有可能一夜之间暴富,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学问才能现在不如我们而看不起他们,说不定哪一天他们突然会超越我们。如果我们现在歧视他们,到时间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嘲笑的对象。历史上曾有这样的事例:

  汉代朱买臣,家境贫寒,每天上山打柴,必定带书,路上一边担着柴担,一边大声念书。他的妻子多次劝他不要读书,认为是没有用的,而且遭人笑话。但朱买臣不理睬她,反而更大声地朗诵。妻子见他如此贫穷,便要求离婚。她还嘲笑朱买臣说:“像你这样的人,最后只能饿死沟中罢了,怎会有富贵的一天呢?”朱买臣没有办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朱买臣凭着刻苦努力终于做了官,任会稽太守。有一天他乘车到了吴界,看到了他的前妻正与后来所嫁的丈夫为太守的车马铺路,前妻见到朱买臣,羞愧不已。朱买臣便让随从将前妻与她丈夫安置于官邸后园住下,每日供给饮食。有一天,前妻跪在他面前请罪,请朱买臣与她恢复夫妻关系。

  朱买臣取来一盆水泼在地上,让前妻收回来。答应如果能将泼出去的水收起来,就与她合婚。妻子见合婚无望,便自缢而死。这就是“覆水难收”成语的来源。假使朱买臣的妻子不嘲笑买臣,并安心支持丈夫的读书,相信她也不至于有这样的结局。

  在古代,还有许多诗僧写有劝喻是非之人的诗歌。清珙禅师是元代著名高僧,在日常禅修之余,清珙禅师尤擅长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歌独具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清珙禅师写有一首《裁缝诗》: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尽量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何曾量。

  诗以裁缝裁衣为喻,来指责那些喜欢打听别人隐私,到处传播是非的人。这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放着自己的事情不做,每天只知道说东家长,西家短。他们还善于挑拨离间,对张说李的不是,对李说张的过错。人际之间本来和睦的人际关系,经过他们的挑拨,变得紧张起来。清珙禅师对这些人斥责的同时,也告戒这些人,不要每天只知道说人是非,应该多反观自身,找出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在与人相处时要多思己过,少论人非。

  佛教的讽喻诗作为一种内容特别的诗歌,如清心剂,对揭露时弊,匡正人心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阅读这些讽喻诗,不仅能够自我警示,而且还能促使我们扭转世风,开创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新局面。

  (《空林佛教》2010年第一期)

 

标签:格言|诗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不气歌
下一篇:阿弥陀佛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