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课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4日
前面已经广讲了外道和内道所承认的实一之识根本不存在的道理,现在对这两个问题加以结尾。
寅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分三:一、破外境耽著为实一;二、破识耽著为实一;三、此二之摄义。
卯一、破外境耽著为实一:
虚空等何识,唯名诸显现,
现多文字故,明现为种种。
《俱舍论》当中讲到:有部宗认为所谓的虚空、无为法都是实有的。但实际上,经部以上都不承认虚空等实有。为什么呢?认知虚空的任何一个识——眼睛所看或者心中所想,仅仅是一种名称的显现,是由几个文字组成而已。还有非抉择灭、抉择灭等,全部由多个文字组成,而文字也并非一体而是显现为多种的。由于虚空本身并不存在,只是一种文字相,而文字相也是由众多文字组成的,所以,虚空等外境的实体不可能存在,无实法的本体也根本不存在。
这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外境虚空等是一种大无为法,本来就无有可分割的部分,因此执著它的识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说法不合理。不论虚空还是抉择灭、非抉择灭、真如等,任何识都不可能不依靠任何其他法而直截了当地去感受。因为我们心里想虚空如何如何,别人说虚空如何如何,实际只是“虚空”这个名称与分别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然后形成了一种分别念的影像而已,根本不存在一种实体的法。
真正的虚空是什么呢?人们只是将无有色法阻碍的行相这一点立名谓虚空,真正虚空的本体根本不存在。对于了知名言的人,只要听到了虚空这一名词,在心中也会如是浮现这一行相。而对不懂得任何语言文字的人来说,他的心中也无法浮现虚空这一概念,他虽然可以见到中间空洞洞的这一部分,但是根本不知道这就是虚空。一旦人们对他说:中间没有任何法的这一部分叫做虚空。或者,人们头顶上方不存在任何山河大地的那个部分叫做虚空。这时他才明白:噢……虚空就是不存在任何东西的一种法。
对于诸如瓶子等法来说,虽然不了知它的名称,但只要见到瓶子等的自相,在人们的心中马上就可以浮现瓶子,而虚空等无为法根本不存在自相,如果连虚空的名称也不了知,也就根本无法在他的心前显现如瓶子一般的行相。《量理宝藏论》中说[1]:虚空无有自相的缘故,不是现量;与其他法无有任何关联的缘故,也不能以比量来成立。因此,由于虚空远离了自相,何时何地都不可能在眼根、耳根、鼻根等任何一个根面前显现,如同离开了兔角的名称就不可能在心中浮现出兔角一样。
由于以任何量都不能成立虚空这一法的存在,说明虚空根本不可能实有。如果虚空并非实有,除虚空以外的其他有为法也就不可能成立实有。
不管是虚空还是龟毛、兔角等任何一个无实法,只不过是否定有实法的遣余部分,比如将有瓶子遣除之后的这一部分叫做无瓶,将具有阻挡的法遣除以后空洞洞的这一部分称之为虚空。所说的这些无实法,仅仅以名称就可以安立。
打个比方说,在一个四方形的房间里面,中间没有任何阻碍的空间就可以称之为虚空。那么,所谓的虚空是四方形的吧?并非如此。根据屋子的形状而使人们误认为虚空是四方形,或者认为圆圆的瓶子中的虚空是圆形,或者在山谷中向上仰望时见到三角形的蓝天。实际上,这就是承许虚空存在的迷惑根源,仅仅将未见到色法这一点作为虚空存在的依据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俱舍论》当中说:虚空分两种,即空隙虚空和庄严虚空。对于所谓的空隙虚空,很多小乘论师的观点也有所不同的[2]。按照《俱舍论》的说法,须弥山呈四方形,它的四面由四种珍宝组成,由于南赡部洲靠近琉璃这一面,由它所反射出来一种蓝光而呈现出人们现在所见到的蓝色天空。现在有些学说认为,蓝天是由大海的反光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庄严虚空。无论如何,空隙虚空和庄严虚空都不能成为虚空存在的一种理由。如果真正通达了虚空不存在,那么,任何一种实有法都不可能在外境上真实存在这一点,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了知。
卯二、破识耽著为实一:
有者若承许:识非现种种。
然不应真立,见害具相故。
下面从有境的角度分析实一的识不存在的道理。
有些人承许:识并不是显现为种种,而是一味一体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识是唯一一体的。这种说法不能成立,为什么呢?从眼根的角度来讲,同类的识虽然不能同时出现,但不同类的眼识可以有无数个,这样一来,又怎么会成为实一之识呢?如果说为实一,必定具有现量的妨害。
前面已经再三讲过:假立的一体多体可以成立,但真正实一的识或外境不可能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外境不存在实有的一,有境也不存在实有的一。从无始以来,人们都认为“一是存在的、多是存在的”,实际上,凡夫众生的分别念始终颠倒地认为:一个柱子、一个人……这些法都是存在的。其实这只不过是假立的“一”,所谓的“看见一个人”、“听到一个声音”等,只是将假立的“一”安立为真实而已。虽然只有假立的“一”,一切万法的实相都是空性的,但人们却认为“一”是存在的。
不论大圆满还是大中观,大家首先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理论与修行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应该先从理论上通达,然后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逐渐串习、修炼,相续中的执著逐渐逐渐可以转变,这就是修行的一种过程和方式。
麦彭仁波切在前文中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而且,万法如果真正实有,则会出现要么根本不可能显现、要么始终显现的过失,这样一来,如果存在一个实一的识,其本身也具有对常法所说的“无有功用”等过失,因此根本没有办法充当任何对境之识。
大家可以发现,我们对外境时而见到、时而见不到,心情也是时好时坏,分别念转变得特别快,所以,识不可能是一种常有的法。由此看来,任何宗派无论如何费尽心机观察、滔滔不绝讲说,也根本无法建立起一个“实一”之识。因此,这种宗派永远也得不到现见成果的安慰。
卯三、此二之摄义:
故现各种识,何时何地中,
如彼处异体,一性不合理。
以上分别从外境和有境上作了观察,应该了知,何时何地都得不到一种实有的法。由于“实一”的对境不可能存在的缘故,显现各种各样行相的这一识,在何时何地都如同所缘境互为异体一样,其本身也应该显现为种种,想要成立实有唯一的自性根本不合道理。
颂词当中的“处”是阶段的意思。也就是说,如同外境存在不同的阶段那样,识也存在不同的阶段,不可能成立为实有一体。
以下是上师仁波切在讲述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对现在修行人所作的一段开示,现整理成文字,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时候我见到一些人的有些言行举止的确很让人生起厌离心,这些人发心、工作还是非常辛苦的,但行为上始终让人看不惯。虽然理论上学了很多,但是在真正运用的时候,尤其在很多人面前非常喜欢“表演”。有关转神山的问题也是如此,这些人非常不稳重,每天不认真修行一直到处乱跑,不应该这样。前段时间很多人也是说:“坛城上显现了什么什么……”这是非常愚痴的一种行为。所谓的诸佛菩萨到底会不会这样显现也非常难说,如果没有任何显现,却认为“这是上师”、“这是观世音菩萨”的话,可能会导致很多人对佛法退失信心。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用每天学习的教理对治自己的烦恼、调整自己的相续,不应该像世间上的人一样,用一种迷信的观念来迷惑别人。
现在有很多人对五部大论基本上已经全部闻思了,但是很多人的思想还是根本不成熟。看见这些人的这种行为,的确是末法时代当中的末法时代,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也是没有任何必要,还不如自己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念观音心咒就可以了……我想这个时间已经到了吧!心里面经常会生起这种想法。
这也不是一两个人的行为,很多稍微有一点见解的、在学院住过一段时间,对理论、修行上稍微有一点觉受的人,经常都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我虽然没有神通,但是通过你们的一些思想动态或者实际行为,也可以推知未来的一些状况。我们翻开汉传、藏传的很多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朝代即将隐没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噩兆,就好像人死的时候最后出一口气,马上就没有了。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大家每天都是闻思修行,每个人都是非常平静的,但是现在,包括很多发心人员的语言和行为都是特别不如法,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象征?有关这方面,我以后也不一定会说,到时候每个人自己选择自己的路就可以了,因为说了也不一定会起作用,只是让大家不高兴而已,这样也没有必要。
[1] 《量理宝藏论》:无自相故非现量,无相属故无比量,是故所谓有虚空,绝无能立之正量。
[2] 有部宗认为:虚空实有,因为佛经中说地依靠水、水依靠风、风依靠虚空。经部宗则认为:任何法不存在的空间,名言上称其为虚空,它并非实体法,也并非变化之法,否则其本体不能成为无为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