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文化教育>>正文内容

“好人”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坏—— 《玫瑰坝》的典型人物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来源:腾讯·大家 2013年4月17日   作者:西门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当代小说不再看重典型人物,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典型人物形象已经被前人总结得差不多了。比如唐吉诃德、哈姆雷特,这些人物已经化身文化符号,你一提到他们,无须解释,对方马上心领神会。中国文学中也有这样的几个典型,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很能概括中国人。

  现在要在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是不易的,现代文学于是改变策略,不以这个为标准,有的甚至不追求人物形象的突出,反而是弄得面目模糊,也是一种美学追求。

  最近读谢宝瑜的长篇小说《玫瑰坝》,惊讶地发现,他的写作仍坚持传统的趣味,在生动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是一个典型形象,是能代表中国人中的一个类型,说是填补了空白也不为过。

  《玫瑰坝》写一个四川乡村从土改起到文革中的变迁,涉及人物众多,个个都非常鲜明。印象最深的除了男女主人公,当属一位配角:王守伦。

  王守伦一直好逸恶劳,是当地有名的光棍,没粮了就替人家做做短工。土改队来的时候,他正好撞上。一心以为撞了大运,以为对方是打家劫舍,男女共睡的土匪,便立马要求入伙。而土改队的三位年青干部,也照搬教条,马上发现他最赤贫,阶级成分最好,是最有革命性的。王守伦从此一跃成为当地最革命的人,未来一片光明。当地族人也改变了看他的眼光,觉得游手好闲原来也是一种好品质,是贵人相。于是,族人替他挑选了好姑娘,以免将来为恶,好有个管束。但组织发现了这一点,是成分不好的人在腐蚀干部,强迫退婚。王守伦虽然不明就理,但学习很快,能忍则忍,很快入党提干,成为了当地最大的干部——乡长。

  这位本土干部展现了极有趣的两面性。一方面,他是土皇帝,他像中国人想象的皇帝一样,以追逐女人为乐事,特别在大饥荒年代,用粮食就能换取一个个女人的肉体。但他又是本土出身的农民,知道农业是怎么回事,于是悄悄让农民增大自留地,让农民有更多的土地自己耕作,同时自己又爱偷懒享乐,上面的政策他常常糊弄敷衍,当地乡民于是在大跃进大饥荒饿死了不少人后,又得以喘息生存。

  和王守伦截然相反是男主人公冯东明。冯东明从学生时代就信仰共产主义,积极投身革命,1950年成为土改队年轻干部,到玫瑰坝进行土改。但他家庭出身不好,父母有产,舅父逃去了台湾,这成为他的终身污点。他一直努力要求进步,却因出身的原罪,长期被党拒之门外,一再考验。他有知识有才华,开设识字班讲课生动,写公文条理清晰,主持大会能言善辩。但他长期不被重用,眼见经他亲手培养的年轻人,一个个入党升官,他却只能原地踏步。

  他苦闷之下也不曾动摇信念,总以更纯粹的理想要求自己,凡事克服自己的私念,努力做到比别人更加“革命”。在处决地主的时候,本为书生的他,也能拿起枪。到死者家中讨要子弹费,他也并无障碍。他相信,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理想,为了消灭阶级剥削,为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为了全人类更美好的明天。就算有时遇到的事情与自己的人性冲突,他也认为是自己的理解不足,更加潜心研读革命著作,努力理解眼前一切。常见风波一浪接一浪,他又学会了谨慎为人。比如,在反右之初,“引蛇出洞”时,他本来也准备出来提出意见,但慢了一步缓了一下,便救了自己,没有被打成右派。从此更是见惯风浪,小心行驶万年船。

  有时,明确遇到恶事,比如,领导用权力抢走了未婚妻,他也从自身找缺点,认为是自己外形不够威猛,后来明白真相后,又认为那是个别腐败分子,不能代表党。

  他是善良认真的人。他救下患了麻疯病的人,他相信科学进步,引进更高产的庄稼品种。同时,他也一板一眼地执行上面的指示。但各种指示严格执行下来,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

  在小说中,作家借其他人物曾对此现象有过议论,对比这两类人。

  “好人要是中了邪,就比坏人还要可怕。好人以为自己是对的,没有什么可以顾忌,所以特别心狠手辣,即使是杀人也不会眨眼睛。……相反,那些坏人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因此,他们干坏事的时候有个顾忌。”

  坏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人的常识出发,哪怕自私,也会考虑不竭泽而渔。而“好人”,只信理念,惟上是从,不会怀疑,没有个人思考,做出来的事情就不从人性出发,权力越大,危害越大。

  小说中的冯东明十分典型,当眼前世界离他想象的盛景越来越远时,当他只能靠情人的权力入党时,他心里失望,但并不抱怨,他谨小慎微地应对局面,哪怕面对家人,也决不肯说出真话,在他的口中,大饥荒饿死人是暂时的,普通人被打倒是暂时的,而主流终是好的,未来会替这些小错误平反的。他自欺欺人,永不肯面对现实,在怀孕的妻子被强制劳动的时候,甚至想以男色来为妻子换取暂时的安全。

  可作家一点也“不留余地”,让现实血淋淋地逼近,最终,面对妻子的惨死,冯东明再躲无可躲,只能疯掉。

  王守伦的形象有点像一个“同去革命”的,成功了的阿Q,冯东明却是一个全新的典型形象。但这样的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陌生,他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人。有多少人,面对不公不义,既缺思辨又无勇气,最早以为是理想,后来想的是保全自己和家人,以为自己正直、善良、坚持原则、服从命令,实则懦弱自私,甚至助纣为虐,不肯把枪口抬高一寸。

  我们从大量的这几十年的史料能读出,从不少人关于这几十年的个人回忆传记也能发现。这几十年,中国既有勇于承担的人,更不乏冯东明这样的人。

  《玫瑰坝》用小说展现这样人物的内心和表现,在复杂的历史面前,文学的角度更有可能潜入人性,更深地挖掘出悲剧根源。在那样的状态下,没人可以幸免。也期望未来,更少人成为冯东明,当每个人都开始思考,不放弃人的底线和原则,人人皆不安全的怪圈才会被打破,悲剧才不会重演。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