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禅定禅修>>正文内容

作人不要一副讨债的面孔|打坐不要一副死相(南怀瑾)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3日
来源:石井中华传统文化学会 - 石井论坛 2014-9-25   作者:南怀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讲到乐观的人生,那是非常重要的。《黄帝内经》上讲“外不劳形于事”,尽量做到生活恬淡、清静。“内无思想之患”,不但没有仇恨、怨尤的心理,心理上没有仇恨人,没有发脾气,没有恼怒,没有嗔恨的心理,在佛学里讲就是有“慈悲心”,有爱人的心,而且思想是非常宁静专一的。“以恬愉为务”,每天都是快乐的,人生是乐观的。

  我也常常讲,不晓得怎么搞的,我们黄种人有个特点,尤其中国人,都有一种讨债面孔的样子,态度也都很难看。在美国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朋友问我,南老师,你们中国人会不会笑啊?他问我这个话的意思我懂了。我说对不起,中国人当然会笑!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好象是一种仇恨的面孔,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跟你们不同。在美国,路上看到人都“哈罗”,说句你好啊,不管认识不认识,脸上肌肉拉一拉,这是美国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不同,小孩路上看到人,如果喊一声“喂1”,爸爸会说:“死相,人都不认识,叫个什么!”我就告诉他,我们中国黄种人是这样教育出来的。

  的确如此,我们中国人见人都没有笑容,没有“恬愉”之颜,不是乐观的表情。尤其是在银行里,现在银行好一些,过去银行柜台小姐、邮局卖邮票的小姐,你给她钱,她那个脸拉下来不晓得多长,很讨厌。说到恬愉,学佛有四个字叫慈悲喜舍,这个喜很难,但是人只要一笑,整个脸上肌肉拉开,脑神经马上松开了。所以学笑很有道理,大家都需要。

  《黄帝内经》接着讲“以自得为功”,自由自在地生活。“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有这样的修养,身体不会衰老,精神不会散失,自然可以长寿了。这都在讲人生的修养,哲学的修养,是最高的人生哲学,人生的价值观、人生的修养都在这个医学里头。我们普通把《黄帝内经》当医学看,其实一切都通通包含在内。

  整理自《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

  打坐的时候不要面带死相,不要挂个讨债的面孔,你看有些人打起坐来那个面相不得了的很危险,如果这么一副面孔,你的脑神经永远不会清净。俗话说“喜笑颜开”,一个爽朗的人面容都展开的啦,所以学佛是四个字“慈悲喜舍”,你内心如果没有做到先假装嘛,外表笑咪咪的,好像很慈悲也很喜。千万不要像很多学道学佛人的面孔,有些人修道打坐,一副讨债的脸孔,还想把宇宙间的气吸进来归到自己身上,那个贪心比谁都大。佛菩萨的脸孔、姿态都很慈悲,只有布施出去,不希望收回来;只有帮助人家,不求回报,那才是学佛人的心肠。

  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个美国人问我,你们中国人会不会笑啊?我给他问得很难过,中国人是不大会笑,后来我答复他,这是我们教育文化、教育背景跟你们不同。外国人像美国大人孩子在街上走路,随便认得不认得“Hello”打招呼,眼睛看到手摆摆“嘿,好啊”叫一下,这是外国文化。中国人如果一个孩子出去哈啰,妈妈一定说,“神经啊你!人都不认识,你叫个什么啊!”你看这完全是教育不同,所以中国人看到人是一脸死相的,都是一副银行讨债的面孔,学佛可不要这样啊!

  慈悲喜捨,尤其你们是出家人,所以丛林下山门外第一个佛像就是大肚弥勒佛,哈哈一笑,你看到人“阿弥陀佛”一笑,谁都觉得这位师父还不错,如果你看到人都板着面孔,那多讨厌啊。脸带笑容,所以我们在台湾十方禅林,我就定了好几个穿衣镜摆在禅堂里,自己对着镜子看吧,看你那个死相要不要得,免得我管你,然后打打坐觉得不对了,自己改过来,慢慢练习改了,也是在转变自己的头脑。人生难得一笑,一笑啊头脑神经整个放松了,真的哦,头脑就放松了,笑是不要钱的多种维他命,多吃补身体的,多笑身体就健康,不要一副死相那个样子。

  你要注意了,在修行过程中每天没有进步,心境上没有喜悦,闷闷的、经常昏昏的,喜悦心没有起来。你们有没有喜过啊?死板板的坐在那里,喜悦心生不起来,看一切众生就不会有高兴的面孔。你说你天天打坐,没有用的,没有得寂止之乐啊,虽然是在打坐,坐起来是一付讨债的面孔,在那里装死相,然后坐在那里很难过。身心真正得到清淨,得到禅定寂止之乐,全身每一个毛孔都是乐的,是真的喜乐之相,可是你功夫不到它起不来。必须要智慧朗照及身体上的气脉通了,自然会达到慈悲喜舍的境界,就不会再挂着那张讨债的脸孔。这个时候才能使法喜自然现前,而不是装装样子的。

  很多人打坐都是那一副死相、讨债的面孔坐在那里,所以我常常叫你们打坐要笑啊,假装笑没有关系啊,笑久了假的就变真的了,这是真的哟!对人笑总比对人哭好,对不对?你慢慢笑久了,脸上肌肉松了,变成真的习惯了,别人一看这个人蛮慈祥蛮和气的。如果总是看到你那个死相,多讨厌啊!

  整理自《南禅七日》《达摩多罗禅经》《南怀瑾老师讲宗镜录》《南怀瑾老师讲准提法》《楞严经讲座》

  ------------------

  佛讲一切法无相,尤其在《金刚经》中,明确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经》也讲“诸法空相”。既然强调无相,为什么又说成佛的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净土经典也讲佛菩萨“相好光明无等伦”,为什么?在解脱道上,一切无相才能空,才能证到形而上本体。相好庄严还是由功德来的,所以要修一切功德,学会看相就知道,世上很多人都是讨债的面孔。讨夫妻债、讨儿女债……满街都是这种不友善的面孔,很多机关单位中服务的人也是,一个欢喜的相都没有。有些长得很漂亮的人,看了却让人很讨厌。所以这一生,要多跟人家结欢喜缘。不要见了人,老是挂起那讨债的面孔啊!

  学佛不是空口说白话。譬如讲慈悲,你能做到慈悲吗?看到人那个面孔就一脸死相,好像讨债的面孔,慈悲喜舍一点都没有。你对人家笑一笑这一点布施都做不到啊,就是那幅死相的样子瞪起眼睛看人,以为这个是佛法。庄严肃穆,实际上死相,人缘都不结嘛。任何众生都喜欢菩萨的慈悲喜舍,你要注意哟。

  就拿喜心来说,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烦,别人看到你也烦死了,脸孔像讨债的冤家,一点喜心都没有,你还能度众生?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来。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悦之心,真学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个神情,脸上的细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欢的,即使他在骂人打人的样子都是慈爱的。

  真得定、得道的人,外表相貌具足圆满,即使最丑的相也转庄严了。我自己在参学经验中,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些小说也写得对,说入定的人宝相庄严,脸相变了。如果打起坐来,满脸苦相,背还窝着,说入定了,那是绝无此事的。真得定了,色身气脉必然通的,所有神经细胞自然会松开(不是散掉),脸色自然是端正柔和的。所以相好庄严是从功德来的,什么功德呢?戒定慧的功德。修心能改相,这是必然的。

  得了定的人,身心都起变化,儒家说变化气质,自然与一般人不同了,并不用什么其他特别的打扮。我提醒过大家,不要认为学佛了,外形就可以邋遢,你仪容还是要端正。你看,没有一个佛菩萨像是不装扮的,身上挂的戴的满满的。只除了一位地藏王菩萨,他是出家相,可是他的头发刮得比鸭蛋还光,也是装饰。但是过分重视外形也是不对。所以真修行,不装饰或过分装饰都不对,因为不合中道。

  身心能转变,一切功德庄严就具备了。这要随时修惭愧心,就是谦虚,就是随时反省自己的过错,这就是惭愧心。真正知道惭愧的人,是正修行人。惭愧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一件衣服,随时忏悔反省,改进自己,修到{3}时,身心自然会转变。虽然没有修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一定与众不同。

  一个人要想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庄严,是要靠修来的,要前生福德修来的。你这一生多用笑脸迎人,他生来世长一个人人都喜欢的面孔。见到人用那个讨债的死相,他生来世长一个处处惹人讨厌的脸。要相貌庄严,甚至于依报好的环境,就要修福德啊!

  你们千万不要像一般学佛修道人的作法铁青着面孔,千万不要带着那副死相。你看看学佛的人几乎没有几个人做到“喜舍”,没有几个人能在脸上带个喜容,个个几乎都是讨债的面孔,只要一学佛一身的“佛气”,看起来很严肃。学佛的人有四种最根本最重要的行为:慈、悲、喜、舍。有的同学面无笑容,一付来讨债的样子,再不然就是一张嗔恨的脸孔。所以我要你们学佛第一步先学弥勒菩萨那个欢喜佛的笑容,尤其打坐时两条腿在痛,你就一边痛一边笑嘛!笑上三年,你笑惯了,你就是不讲话脸上都有笑容的。笑有什么好处?你一笑神经肌肉都松了,打坐咬紧牙齿,何苦呢?所以打坐要先把脸部神经拉开,学菩萨微笑嘛,一笑脑子都松开了,脑神经整个拉开了,眉毛舒展开来,你看塑的菩萨像坐在那里慈眉善目,这是要学的。

  整理自《维摩诘的花雨满天》《论语别裁》《楞严经讲座》《南怀瑾先生答问集》

  *******************************

  南怀瑾先生著述 陵迦仙音整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