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烦恼对治>>正文内容

如何看“众生自性是佛”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3日
来源:2017-01-03 嘎玛仁波切原创 昌列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导语:众生,是被烦恼和所知二障遮覆的自性佛;佛,则是清净二障,如来藏完全显露的离垢佛。两者的差别在于业力清净与否。虽然我们是未来佛,但现在还必须不断修行,时时擦拭染污,最终才能圆满究竟佛果。

  所有众生的相续,不论是否证悟,都具足如来藏。《喜金刚 · 二品续》中有记载:“众生本为佛,然因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和佛,在如来藏上平等无二,那两者到底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在于业力。

  众生是佛性还被烦恼障、所知障遮覆的自性佛,佛却是已经净化了二障的离垢佛,也就是如来藏完全显露的佛。

  所谓客尘障,“客尘”二字,很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烦恼障、所知障等垢染,都不属于光明的佛性,而是外来的沾染。就像光明的宝珠被尘埃所遮覆,只要清净了尘埃,宝珠就能显现原来的纯净明亮。

  尘埃是尘埃,宝珠是宝珠,不能因为宝珠上有尘埃遮覆,就说宝珠变成了尘埃。

  同样的,众生具有佛性,是从实相上来说的,必须通过智慧净除障垢之后,佛性才会显露。也就是说,离垢清净佛,是自性清净佛性的自然显现,并没有另外的佛果可得。

  所以,虽然我们是未来佛,还是必须不断修行,必须“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如此才可以圆满究竟的佛果。

  虽然每个凡夫俗子都具备佛性,却因客尘污染,不得明心见性。客尘污染就像天空本来很晴朗,太阳放射出灿烂的光芒,但因为云、雾、霾、尘的作用,往往会将太阳遮住,让我们无法看见。这正如没有成佛之前的凡夫之心。

  禅宗六祖慧能有一个四句偈非常有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佛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六祖当时已经证悟空性。就好比一个从梦里醒过来的人,告诉我们:“梦就是梦,你做恶梦也是梦,你做美梦也是梦。只要醒过来,梦皆不存在,又谈何做梦呢?”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偏偏只喜欢大师们觉悟后的境界,通常忘记自己这棵菩提树要悉心照料,自己的明镜台上有客尘污染,需要不断地努力擦拭。

  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不要说用明镜照自己的脸,连镜子是不是镜子都搞不清了,这个镜子就叫做如来藏。

  我们的身体是本具佛性的坛城,可这个身体的坛城,这棵菩提树已被污染了,充满了已成熟和即将成熟的业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不欲临苦等等人世间的苦难,我们一直都在感受着,因为无明覆盖,人们个个“苦此不疲”。

  我们的这棵菩提树要茁壮成长,需要经常修剪残枝,我们这个明镜台,也要不断清洁,净化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思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