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化生活>> 孝亲尊师>>正文内容

佛门孝道:孝为戒本 孝道无尽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8日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5-09-08   作者:光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8月28日,即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一年一度的盂兰盆节。杭州灵隐寺隆重举行了盂兰盆法会,以诵经、传供等方式,感恩佛陀教给众生如何孝敬父母六亲的功德,也以诵经礼佛的功德,为与会善信超荐七世父母及过往冤亲,并回向法界众生,同祈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作为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盂兰盆节由来已久。早在佛陀时代,印度就有过盂兰盆节的传统。据《大盆净土经》记载,当年,印度的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茉莉夫人等,为求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都曾经依照《盂兰盆经》造500金盆供养佛和僧众。盂兰,是梵语Ulambana的音译,意思是“救倒悬”;盆是汉语,泛指一切盛食物的容器,如碗钵等。盂兰盆,即用干净的容器盛上种种净洁的美食,供养十方僧众,以此解救在地狱中受苦的累世父母。
  这一盂兰盆供的传统最初源自《盂兰盆经》中佛陀的弟子目犍连救母的故事。据记载,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证得神通之后,想要救度父母得离业报,以报亲恩。于是,运用天眼通的能力遍寻,却看到其母堕于饿鬼道之中,皮骨相连,不得饮食。目犍连尊者立刻以钵盛饭,用神通力送食物给母亲吃。但由于其母受恶业之果报,饭食未入口皆化为火炭。目犍连痛哭流涕,悲痛不已,向佛陀请求开示解救亡母的方法。佛陀为其孝心所感动,但由于其母业报太深,不是目犍连一人的能力可以救度,佛陀便教他在农历七月十五众僧结夏安居圆满的日子,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等供养十方僧众,依仗十方众僧修行的力量,以及供养僧宝的功德,救得亡母脱离饿鬼道之苦。后来,这一做法便流传下来。根据佛陀的说法,佛弟子欲行孝顺,都可以于农历七月十五奉行盂兰盆供,用以救度现在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使现在父母身体安康,无有烦恼,使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盂兰盆节,是佛教的“孝文化”节,是佛教为传承孝道、提倡孝亲感恩而设立的节日。自古以来,佛教都是一个重视怀恩报德的宗教,“孝”在佛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释迦牟尼佛就是佛门孝道最伟大的诠释者。佛陀身体力行,生生世世报答父母之恩,常常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以身体血肉等供养。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六度集经》《贤愚经》中,佛陀曾多次告诉众比丘,无论出家在家,都应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佛陀自身就是因生生世世奉持诸佛至孝之行,功德无量而最终成就佛道。成道之后,佛陀仍然在人天众生前示现孝亲的行为,为父母说法,引导父母正信佛法,往生极乐世界。除了佛陀及其弟子外,后世的许多高僧大德也有着感人的孝亲事迹。如道丕法师日夜诵经寻得父骨;虚云和尚为报父母深恩,3年朝礼五台山;本焕老和尚“燃身灯送母”等,无不诠释着佛门的孝亲传统。
  佛经中,关于孝亲的佛句不胜枚举,其对“孝”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和全面。佛教认为,孝顺父母,不仅要恒久地从物质上供奉父母,更要从精神上给他们以慰藉,进而化而导之,使其彻底地摆脱烦恼痛苦。从广度上来说,佛门孝道更是将这种孝推而广之,扩充至一切有情众生。“孝名为戒”,而戒为成佛之本,则孝是一切做人、修行之根本。《梵网经》中讲,“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因此,佛教的孝是贯穿时时处处的真情,是推及一切众生的悲悯,修行即修孝顺之行。诸佛菩萨甘愿付出,承担苦难,誓度众生,就犹如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之行。
  “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在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孝”不仅是佛教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甚至构成了中国伦理道德的根基。从各种耳熟能详的孝子故事到各大朗朗上口的儒家经典,孝敬亲长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时时刻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人格养成。佛教传入以来,传统的孝文化与佛门孝道更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历史上高僧大德们克尽孝道、感天动地的孝亲故事,破除了世人对“出家乃不孝之举”、“释氏无父”的误解,更彰显了传统孝文化与佛教孝文化在僧人身上的完美结合。
  当今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关爱老人、传承孝道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15年是灵隐寺连续第三年举行盂兰盆节孝亲感恩行活动,灵隐寺希望能借此弘扬佛教的孝道文化。同时,呼吁社会大众继承发扬孝顺父母、慎终追远的中华传统,呼吁传统孝道文化的回归,营造孝亲感恩的社会氛围,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