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空性正见>>正文内容

智敏上师: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5日
来源:密法之光 2019年7月31日   作者:智敏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们先把五蕴认识了,然后再分析“五蕴皆空”怎么空。学了七十五法,知道五蕴——色受想行识里边,每一个蕴包含哪些法,具体有哪些东西都知道了,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要“照见五蕴皆空”。怎么空呢?我们要了解五蕴皆空,第一步先要了解五蕴是什么东西(比如打仗时先弄清楚敌人是哪个,就不会乱打了),然后,在五蕴里边看它到底空不空,一步一步来。

  “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就是观自在菩萨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一个智慧。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理解空性的智慧,用这个空性智慧在五蕴那些具体的东西上去观照,就是观察了。

  上次我们讲过,空性,不是离开具体的事物另外有一个空性,就在事物的中间,我们分析它本性是空的,都是缘起假安立的,这个就是它的空性。所以,我们要理解空性,一定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依这个具体的事物才能够讲它的空。空是依据“有”的事物来显现出来的,假使离开了具体存在的事物,这个空就莫明其妙、无所寄托。空跟有,并不是分开的。

  佛教里面讲二谛:世俗谛、胜义谛。以圣者的眼光观察任何事物,就发现它本性是空的,当下都是假安立的,自性空,这个观一切法空的谛(真理)就是胜义谛;而从名言——从古以来流传的言说、概念这一方面来观察,就是世俗谛,观它的缘起幻化。我们一开头讲宇宙真理,讲了那么多时间,就是为了理解般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用上了。观察甚深空性的,叫胜义谛;观察缘起如幻的那些现象的,叫世俗谛,世俗谛与胜义谛就是一个东西的两面观。

  缘起法是当下变化的,没有固定的、独立存在的、实在的东西,所以它叫作空。也正因为它是空,所以在这个空中可以千变万化。如果这个空是凝固的,那么这个缘起法就变不出来了。所以说空跟缘起这两个是互相配合、互依互存的,不能离开缘起找空,也不能离开空,突然说一个缘起。这个概念我们先要知道,然后再慢慢一步一步深入下去。

  一、先要了知缘起的五蕴是什么

  龙树菩萨教我们怎么下手去研究空性呢?他说,研究法的空性,先要把缘起法领会,“先分别诸法,后入毕竟空”,先要把法的具体缘起了解了,然后从缘起没有自性的方面去透入自性空。这是龙树菩萨教我们研究空的下手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以前讲过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法住智这个智慧,就是研究缘起的,我们把缘起法的智慧——法住智得到之后,然后得到空性的涅槃智,这个涅槃就是无余涅槃——阿罗汉得到的最高境界。

  涅槃智就是了解空性的智慧。龙树菩萨再再地教导我们,我们要想得到空性的智慧,一定要先得法住智,把一切法的缘起研究透了,然后就在这个地方观察它的本性空,就是涅槃智。所以这个次第一定要记住。我们说空性不能突然地研究出来的,要从缘起的法上去研究它的本性。

  这里我们就很明确地看出如何照见五蕴皆空。你说把五蕴抽掉了,“反正一切法空,五蕴不要讲的,就是空就完了”,那么请问:这个空是怎么个空法?空从哪里来?正因为五蕴本身是缘起的,没有自性、没有独立存在性,才在这个中间透现出它的本性空。所以,我们要知道五蕴皆空,第一步要知道五蕴是什么东西,第二步,就在五蕴里面看它到底有没有自性,一步一步推下去。

  要得到空性的次第,我们还要再进一层分析一下。从世俗谛的缘生法(因缘和合的生灭法),慢慢地通达一切法空,这是我们要达到性空真谛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正知正见,就是一定要从缘起这个法上进入法空。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观念深刻地固定下来!我们把它分两步:第一步,要了解因果缘起,这个缘起是有因果规律的,造什么因、感什么果,必然不爽的,这个一定要明白。明白之后,“先得法住智”,法住智就是明白缘起因果变化规律的智慧。第二步,再观察缘起的每一个法,它不能独立存在,不能长久地常住,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可以拿出来,这样透下去、贯彻下去,就发现它的自性本来是寂灭的,就是自性空。所以说我们要得到自性空的涅槃智,一定要从法住智——观缘起的这个智慧下手。

  所以,“照见五蕴皆空”,我们第一步先要把五蕴是什么讲清楚。五蕴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因缘所生法,我们要知道。色蕴包含的是哪些东西?受蕴又是哪些?想蕴又是哪些?乃至识蕴是哪些?这里面的每一个,比如色蕴包含了五根、五境、无表色,五根是什么?五境是什么?这些都要明明白白地知道。一切都是缘生法,先要知道具体的五蕴,那就要对照参考前面的五位七十五法表,把五蕴是什么弄清楚。

  二、没有一个流转的补特伽罗我

  五蕴,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坚实的、不变的、不依靠其他而存在的东西,五根、五境都是一些缘起的法。这里慢慢来,我们一个个地说。我们研究佛教、修行佛法,最迫切的问题是了生死,了生死就在我们自身这个“身心”上下手:这个身心到底是什么东西?流转生死的“我”是什么东西?我们先找出来。

  一般的有情就执著这个五蕴。我们身上这个五蕴,感觉、概念、联想、意之造作乃至了别的心,这些都属于精神状态,即受、想、行、识;而物质的基础,身体的皮、肉、筋、血等等,那是四大,就是色法,也即色蕴。我们整个身体是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互相协调而动作、思维,好像是有一个统一的主宰在里面,实际上是五种东西的协调作用,没有一个真正的所谓的“我”在里面。那么要如何把它破掉?第一就要“照”,用般若来照,把五蕴跟“我”的关系照出来。

  第一步,先看我们这个概念上的“我”——流转生死的“我”,也有说是灵魂、神我等等(宗教上、哲学上安立的名字很多),这个东西跟五蕴的关系到底如何?我们要破的就是这个流转生死的灵魂,或者神我,或者什么个体。就我们现在的身体(五蕴)来看,“我”跟五蕴的关系只有两种:要么五蕴就是我,要么我跟五蕴不是一个东西,在这两个关系之外,没有第三种关系了。这个我们要肯定下来。我们要破的就是“我”,这个“我”,要么就是五蕴,要么跟五蕴是分开的,第三种情况是没有的。这个都是讲因明、讲逻辑的问题,比较细致,但也不是顶难的,所以我们讲一下。

  (一)破“五蕴就是我”

  这个肯定下来之后,第二步我们就观察:假使五蕴跟我是一个的,讲不讲得通?五蕴有色、受、想、行、识,到底色蕴是我、受蕴是我、想蕴是我、行蕴是我,还是识蕴是我?这五个东西到底哪一个是我?如果都是我,那我就有五个。我们说,我只是一个,哪有五个我呢?而且不仅五个,色蕴里面就有五根、五境、无表色,十一个;受蕴里面,一个受心所;想蕴里面,一个想心所;行蕴里面有四十四个心所,还有十四个不相应行;识蕴是一个心王,那么我有七十五个!最起码是七十五个我。这个合不合理?那是根本讲不通的,哪来的七十五个我呢?那还叫什么“我”?既然是“我”,决定是一个。孙悟空拔一根毫毛一吹就变出一个孙悟空,那是神话,并不是他真的有八万四千个孙悟空,那是不可能的。一般所谓的流转生死的“我”只是一个。从这里推论,“五蕴就是我”不合理,不能成立。

  (二)破“蕴外有我”

  那第二种情况就可能了,“五蕴不是我”。如果说五蕴和“我”不是一个,五蕴是工具,“我”是来驾驶它的,那么这个在驾驶的“我”在哪里?流转生死的是什么?我们再三地观察,再三地找,除了五蕴之外,我们自己想想看,我们这个身体、精神的综合体,它除了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再找第六个东西,能不能找出来?找不出来。找不出来,那么“五蕴不是我”也不成立。五蕴跟我的关系怎么安立呢?那就是这个我是假的、没有的(假我)。

  所以说,佛教里面,从理论上破“我”就是这么破下去的。这是最简单的,依四种情况1来看。在《入中论》里面,以七个条件来看,那就更仔细一点。这里就不介绍了,因为比较深,这个问题是中观的核心问题,观察这个补特伽罗我到底有没有,要破这个东西。

  我们要照见一切法空,先要把补特伽罗我破掉,把这个我破掉了——“五蕴皆空”。这个空怎么空呢?五蕴——色受想行识等于一个房子,里面是空的,没有这个补特伽罗。五蕴里面没有这个流转生死的补特伽罗,流转生死的我是没有的,先破掉这个我。这样把五蕴里边的我破掉了,说“五蕴皆空”。这不是五蕴自身空,叫“他空”,空的是“他”——其他的东西,五蕴本身还没有空掉。这是第一层,是低层次的“五蕴皆空”。

  三、五蕴本身也是空

  然后更进一层,反过来看,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些法有没有自性?它们都是依缘起条件互相推移、互相依赖、互相共存的,是不能独立自在存在的,是没有一个常住性的、实在的东西可以拿得出来的,本身也是缘起法,是靠人家把它凑起来的,人家散掉了,它也没有了。缘起法就是空性。

  所以说一切法都没有自性,就是自性空。但是自性空的法可以作因缘,能够产生果法。果法跟它的因缘却不是同样的,这个果法有它特殊的样子、特殊的作用,看起来好像是生起了一个新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虽然是性空,缘起如幻的作用还是有的,这就是我们世间的幻相。从这些地方去好好观察、透入,再回过来一照,就知道五蕴本身也是幻化的东西,自性也是空的。这就是“自空”了。五蕴本质是空的,这是高层次的“五蕴皆空”,五蕴自性空。前面空的是人,后面空的是法。

  所以说我们“照见五蕴皆空”,最起码的,要理解什么叫五蕴;五蕴空,先空人我;然后再空法我。这三个次第,才是包涵了“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话完整的意义。我们不要很笼统地说“五蕴皆空,什么都是空”,那很肤浅,没有一个深刻的概念。

  我们讲《心经》,讲五蕴皆空,至少要讲这三层:照见五蕴,先把它照了;然后皆空,人空;再进一层,法空。这样对“五蕴皆空”才有一个比较踏实的理解,这样的空才是彻底的五蕴皆空,一切法全都没有自性的。如果再深入地讲,那还要多,但是最起码的,要了解这三层。所以说《心经》,念是容易念,理解起来还是不太容易的。这三层是比较简单的,希望大家能够接受下来、理解下来,这样对“五蕴皆空”才有一个具体的、踏实的概念。

  注解:

  1《中观论》(龙树菩萨著,姚秦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观因缘品第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节选自智敏上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