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无疆爱有声——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记
青海新闻网讯
(一)
有朋自远方来。2009年7月28日至30日,夏都西宁迎来高朋满座。
由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系主办,《中国民族报》、西北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协办的“教育与宗教慈善暨第三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会议在此成功举办。
在历时三天的论坛大会上,举行了六场讲座和发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论坛的大会交流发言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教授魏德东、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院马丽蓉、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季芳桐、江南大学宗教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邓子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冯今源以及一些省内外及国际性慈善机构的与会者,围绕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模式,就宗教与教育公益事业的基本理论;中外宗教界参与教育事业的历史经验;当代伊斯兰教的宗教公益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界参与教育事业的经验;宗教公益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等论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与会者一致认为,民间慈善公益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些具有区域性、民族性的慈善公益组织,已经成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身份承担起了社会慈善公益的职能,积极参与推进民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应该说,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取得的巨大成果。而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为更广泛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教育、医疗救助和扶贫济困等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帮助,也会对青海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据悉,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等单位先后举办了两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宗教公益事业论丛》第一辑(《中国宗教公益事业的回顾与展望》),在宗教、学术、慈善等社会各界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是2007年6月16日由爱德华基金会和进德公益社会服务中心共同赞助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论坛围绕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展开研讨,提出宗教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切入点是公益事业,论坛出版了“宗教公益事业论丛”第一辑《中国宗教公益事业的回顾与展望》,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反响;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于2008年11月20日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佛学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联合主办召开,讨论了汶川地震救灾的经验与启示,大陆佛教及慈善事业的模式与实践,从多方面深化对宗教公益事业价值的理解。
本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倡导“同行善举,和谐共生”,与会代表众多,职业构成面广,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代表会聚一堂,以慈善为共同话题,以和谐为宗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使论坛成为平等对话的平台,并以共同关注社会慈善事业为切入点,积极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宗教界在公益事业中的作为。
(二)
本次论坛为期三天,除安排了“教育与宗教慈善理论”、“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与慈善”、“伊斯兰教与慈善”等七场专题大会发言外,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还举办了“和谐之美”论坛书画摄影展,共展出全国各地书画家和摄影家们的精美作品100余幅。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在与会期间欣赏了穆斯林书画展,参观了具有浓郁青海地方特色的穆斯林家庭,感受了穆斯林的生活方式;还游览了青海湖、贵德黄河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大美景象。代表们醉心于青海的大美河山,感受了青海和谐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对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清真饮食文化更是赞不绝口。
本届论坛也是迄今我省规模最大的一次用理论探索引导宗教与民族教育文化发展的盛会。
而作为本届论坛的东道主——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多年来以扶贫济困,发展民族教育为己任的慈善实践,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于2004年3月1日经省民委批准成立,2004年6月1日在青海省民政厅依法注册,是一家非营利民间慈善公益社会团体。五年来,在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和各位领导的正确领导及大力扶持下,该救助会围绕"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扶贫济困"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工作。
以教育救助为己任,截止到2009年2月14日,救助会通过不同方式资助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达855名;中、小学生736名。从2005年1月起,与数所省内外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合作,开展了“了解青海、支援西部”的社会实践及支教助学活动,287名志愿者为民和、循化、化隆、湟中、大通、祁连等7县29所中、小学校的424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支教助学活动。参加支教助学活动的志愿者有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2006年寒假还有一名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畲族姑娘参加了支教助学活动。另外,救助会还和中央民族大学团委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和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签订了合作开展支教助学活动工作的有关协议。
医疗救助也是该救助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5年开始,救助会和青海红十字医院、解放军第四医院、青海省康乐医院等开展面向边远地区贫困人群的“送医送药”义诊活动,截至2008年底已累计为423名少数民族贫困患病群众减免医疗费用达41万余元。深入民和、湟中、大通、贵德、循化、化隆、平安等地开展了多次医疗义诊活动,出动车辆36台/次;行程达4300余公里。在救助会志愿者的精神感召下,225名医疗义务工作者和医院医护人员主动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携带便携式B超、心电图等医疗设备参加活动,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护人员参加活动达36人次,近5000名回族、汉族、撒拉族、藏族患病群众受益。
而扶贫济困更是该救助会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从2005年开始,每年用社会各界捐赠的近60余万元的面粉、大米、食用油和牛羊肉等捐赠物资,慰问边远山区的贫困户,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得到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也会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救助会“力所能及、拾遗补阙、源于社会、惠及穷人”的服务社会的善举,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今年4月,省委书记强卫在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工作汇报上作出重要批示:“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所开展的教育、医疗救助和扶贫济困活动都很有意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民间慈善公益社团的作用,是我们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望救助会的同志们继续努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更大贡献。”
(三)
美国宗教史学家安德鲁斯说过:宗教是慈善之母。而我国宗教文化的突出特点更是行善积德。佛教倡导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基督教倡导博爱济世,扶人于难;伊斯兰教倡导“敬主爱人”;道教倡导“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人们也常说: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慈善公益事业关键在于实践。
随着党和政府民族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人们对于宗教社会服务功能认识的转变,我国宗教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迅速,宗教界积极发扬服务社会、行善济世的传统,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青海省宗教界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救灾赈灾、捐资助学等慈善公益事业并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宗教界应有的贡献,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一支有生力量。
第三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已降下帷幕,宗教与慈善公益事业的话题留给我们许多思考。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会长韩文科说:“本届论坛的顺利举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政策、学术研究以及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和积累的结果;是我省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经济飞速发展的结果……”
大爱无疆泽万物,时雨润物细无声……(作者:冶生福)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