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教授登扬州讲坛讲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佛教文化
2011年4月16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顾问、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田青教授作客“扬州讲坛”,主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佛教文化》。田教授结合自己一生的研究实践心得,畅谈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一课题,深入浅出,给人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个新的概念。
1
“非遗”从新名词到热点
放在几年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很多人搞不清什么是“非遗”,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就在今年,我国还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一件大事。在中国,有关文化的法律有两部,一部是《文物法》,一部就是这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当然,这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少数学者的建议,到最后成为国家意识,体现了全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去年,我在参加一个会议时,介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时,用了这样几句话来概括:起步晚,速度快,成效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在外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产生的,人类进入到20世纪后半叶时,产生了两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概念,这都是人类进行思考的成果。一个是经历了科技进步之后,人类开始考虑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进步对人类所赖以栖息的地球,到底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大气层被破坏,地球变暖,物种消失,这时的人类开始思考。还有一个,就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一些自古就有的精神价值取向有时变远了,这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开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人类让想象成为现实
现在科技的进步,让人无比惊叹,那些过去只存在于《西游记》、《封神榜》中的神话故事,现在有的成了现实。几十年前,谁能想象,几乎每个人口袋里都有一部手机,可以和几千公里以外的人进行对话?我昨天飞到南京,今天到扬州,过去的旅客要经过多少天的长途跋涉,才能“烟花三月下扬州”,现在几个小时就成行了。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如此庞大的国家,如此快速的速度,真的了不起!要知道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都是以百年计的。今天的生活,和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在我小时候,买什么都需要票,粮票、油票、肉票……每个人每个月只有几两肉票。我还记得,一次去买皮鞋,在百货大楼里凭票买,不是什么时候都有,去了还要排队,结果排了一半,营业员说“41码没有了”,我就只能回去了。
后来,我把这个经历告诉给我的儿子,他听到之后很惊奇,问“难道不要挑款式吗?”还真没有款式可以挑,男式皮鞋都是一个样子。现在去商场买皮鞋,有上千种的选择。
可是,现在也有一些问题。比如,缺少感情,现在的皮鞋样式很多,但是过去的鞋,都是奶奶、妈妈纳着鞋底做出来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鞋里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同样的,现在的衣服都是成衣,过去都是奶奶、妈妈做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针一线都是有感情的。
现在的生活,共性远远超过个性,孩子们吃快餐,在同样的时间,看着好莱坞大片,各地的孩子都在上互联网……就连梦想都是一样的,一些男孩子想要某品牌的新鞋,一些女孩子想背上某品牌的新包。如今的孩子,可能知道他最喜欢的外国歌星的星座、爱好、喜欢的香水,却对历史文化不大了解。我曾经在大学里讲课,问学生们一个问题,知道奶奶的姓名吗?不少人答不上来。
3
不能丢失传统文化
我们不能丢失传统文化,不能让很多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宝贝,在奔跑时从我们的衣袋中跑丢了。
现在有的城市,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把原来的老建筑推掉了,建成的新建筑千篇一律。我经常到外地出差,一觉醒来,不知道身在何处。因为城市面貌、酒店格局,差不多。而扬州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上,就做得很好,保留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古建筑。
现在大量农民工进城,这是民众的自发自觉,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农村的空巢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离开家乡就割裂了哺育他们成长的乡土文化。在今年春晚上,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演唱了一首《春天里》,有很多人都说,他们唱得很真诚,很感人。我也有这样的感触。可是,他们唱的不再是豫剧、越剧、京剧,或是山歌,而是流行歌曲,摇滚。那些民族的乐曲,他们不大会唱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文化会出现单一化。
4
文化不能千篇一律
以前,在和一位欧洲学者交流时,他说很羡慕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这么多的民族,还有多样的艺术。而在欧洲地区,现在文化逐渐走向单一,整个西方的戏剧还剩下什么呢?话剧、芭蕾舞剧、交响乐,其他就没什么了。在欧洲,几乎找不出一棵几百年树龄的大树,因为当年工业革命,提供给火车的动力,就是木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有400种地方剧种,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也面临着新的课题。不少剧团的团长,想出了一样的办法,请来著名的编导队伍,请来话剧的舞美,电影的化妆,打造出一出声光电效果极好的戏来。可是,最后老年人不爱看,因为和以前的戏不一样了,年轻人同样不爱看,觉得不伦不类。
我在大学讲课,讲昆曲和古琴,有个同学问我,他不大喜欢昆曲怎么办?我说,你也会老的,昆曲已经等了你400年,不在乎再等你30年。
5
“非遗”是精神“DNA”
对于中国人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区别于外国人,生物基因之外的精神基因,是中国人精神的“DNA”。这是除了会说中国话,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共享的道德标准和审美观念。
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隐退有着自身的原因,比如很多劳动歌曲,插秧歌、伐木号子等,都是在共同劳动时产生的,现在没有这种密集的人力劳动模式了,这些“非遗”的传承自然就遇到了新的问题。
在当初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时候,我始终参与。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的认识不一样,因此有很多困难。几年前的央视青歌赛,有一个节目最后得了银奖,非常棒,是土家族的一个表演形式,叫撒叶嗬,我对此了解。我当时做评委,心情很激动,说:这是土家族在葬礼上表演的音乐舞蹈。他们的人去世了,表演这个撒叶嗬三天三夜。一个民族,这么达观地对待生死,他们用如此美好的音乐,来为死者送行,为生者祈福。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
佛教文化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已有四五十项。我们把它们保护起来。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来自佛教的语言。大量的佛教文化存在。比如重要的艺术门类雕塑和佛教有着很深的联系。如果没有佛教,中国就没有雕塑史。
总而言之,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尊敬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善待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作自己的贡献。
【问答】
问:在孩子的教育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答:文化,必须要从小培养。我今天早上吃扬州的早餐汤包,如果你从小吃汤包的,到外国去生活五十年,你可能朝思暮想,你会魂牵梦绕。为什么?你儿童时期受的文化,就像母语一样,跟你一生血肉相连。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孩子从小认识。比如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就做了一件事情古琴名家名曲进百校,从大学、中学到小学。在小学里,我们用一个课时,到一个班上,请古琴名家给他们介绍古琴,告诉他们这是世界遗产,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孔子弹过,诸葛亮弹过,然后再讲几个故事。让孩子再弹一弹,听一听这琴音。这是播种童心,就是在儿童心里播种下古琴的种子。不见得这些孩子将来都学古琴,但是这几颗种子到了合适的时候,就会发芽。离开故土的人,多年之后忽然听到乡音,家乡的戏剧,就像闻到小时候妈妈做菜的那个味,这感觉是不一样的。当然,推广中也有难点,一些认识还需要统一,一些海归把西方的东西看得特重。另外还有师资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很对的,因为它是有地域性的,每个地域的特色不一样。可以让孩子从小熟悉了解本土当地的文化,非常好。 (图:祁连山、建平,文:桂国、王鑫)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