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古今历代佛菩萨绘画造像艺术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古今历代佛菩萨绘画造像欣赏

唐代观世音菩萨像

当代佛像观世音

 佛像虽然有千万之多,但相貌、体态、神情都大致相仿,他们的区别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饰、背光、莲座有所变化而已。佛像的相貌、神态就是:安祥、静穆、崇高、完美。特别是佛像的眼睛,虽然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佛像的造型有过诸多细微的变化,但始终是那样的具有超然的特质,这和其特殊的造型以及雕刻手法息息相关,在这些表象之后又不能不看到诸多更深一层的原因,正是由于历史背景、传统观念以及人为的影响造就了中国佛像造像的特殊之处。

  随着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随之兴盛,其中佛像、菩萨像等雕塑艺术成为佛教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印度,佛教文化与佛像艺术伴随佛教的向外传播,开始与世界各地文化艺术融合、发展。据有关文献显示,佛教大约于1世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佛像雕塑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很多出土的文物中的雕像造型生动优美,神采奕奕,这表明中国古代的雕像已经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的佛像艺术有了很大的推动,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佛像雕塑艺术宝库。对中国传统雕塑产生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由以表现人和动物为主题,变为着重表现佛、菩萨的宗教信仰崇拜;在技巧上由简明质朴发展到了精巧圆熟;在风格上由雄伟、挺秀转为庄严、富丽。

  一、佛教的传入与中国佛像艺术的起源

  印度佛教的传入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逐步深入到中国内地的。佛教最初的传入与中国的本土文化是有矛盾的,它经过不断的适应,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中国佛像受印度佛像影响最大是“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中佛像有很明显的艺术特征:身材匀称,其佛与菩萨像一般都体型高大;前额较宽;鼻梁高挺,眉细而长;嘴唇薄;头发和髻呈波纹状,呈螺旋状;衣服及带饰都如印度人;衣服紧贴在身上。中国佛像对此吸收并进行了演变。

  二、中国佛像艺术的特点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从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其中对中国古代佛像艺术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佛像一般在两个场所,一是佛殿,二是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和犍陀罗佛像一样,把佛及其胁从弟子均塑造成亲切微笑的青年形象。原因是早期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因之前早吸收了大约公元前一世纪时西方希腊雕刻艺术的影响,开始雕刻佛像、菩萨像,也就面部像希腊人,甚至有的佛头像与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头像很相似。佛穿的袈裟很轻柔,而菩萨像则像腼腆的少女。

  佛教东来之初曾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经过百余年到了汉末,佛陀与道教的区分仍不很明确。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促成了佛教艺术的第一次大繁荣。魏晋以来清淡成风,士族们不事生产,轻视劳动,以体态轻盈为修身宗旨,以秀骨清像为审美范式。在姚秦时期的麦积山石窟中佛像表情刚健,线条分明,袒肩露胸。

  唐承隋制,注意廉政、用贤,发展经济与加强教化并重,唐朝实行宽容开放的文化政策和宗教政策,佛教得到自由的发展,这就加强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佛像造像至五代两宋便走向人间化、世俗化。宋代佛教造像有新的意趣和风貌,特点就是观音菩萨的造像进入兴盛阶段。佛教造像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日趋注重表现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这丰富了佛教艺术曲折反映现实的能力。这样才能表现佛像超凡脱俗足以感人的内涵,才符合其独特的美学观念。

  三、中国佛像艺术的时代精神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也必然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精神,即圆融无碍、宗法伦理、男女同尊和天人合一的精神。以下分别解释了这四种精神。

  圆融无碍,释义“圆满融通,无所障碍”,为顾全大局、不偏执、消融一切矛盾、和谐的意思。弘扬佛教圆融精神,对促进各宗教、各种文化的交融,乃至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于古代中国的发展十分重要,促进了它本身文化创新的意义。

  男女同尊的精神在佛像造像上得到了体现,中国男尊女卑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在佛像艺术上表现出来的确是男女同尊,有佛、观音,男女的造像代表,这也充分说明了佛教对中国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在性别发展观念上具有进步的意义。宋代兴起的观音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中国道教精神的精髓,但佛教与之相融后,也吸收了进来。表现在心性上,认为天与人是由一种心相联系,佛教较之其他的宗教更为人性化,它把佛看做人而不是神,人性本来就是佛性,这就是佛教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中国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国传统信仰基础上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也是折射中国佛教精神逐渐物化的过程。

  四、结束语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雕塑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像艺术的前进。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宽容的国家,特别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吸收并创新,不断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佛教造像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日趋注重表现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这丰富了佛教艺术曲折反映现实的能力。佛像造像艺术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我们不仅要好好保护它,更应该多去了解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佛教内在的精神思想,使佛像艺术与中国的文化、艺术之间紧密相连。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