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众法学泰斗相聚北京龙泉寺畅谈佛法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0日
来源:大公佛教综合   作者:大公佛教综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众法学泰斗相聚北京龙泉寺畅谈佛法

  近日,著名法学家孙国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吕世伦教授、朱景文教授和张志铭教授等中国人民大学一批泰斗级的前辈教授们,走进龙泉寺与学诚法师一道就佛教文化方面作座谈交流,畅谈佛法。这么多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力的教授同台演讲,尤其在一座佛教寺院,可谓难值难遇,自然精彩可期。

  学诚法师:宗教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任重道远

  学诚法师在座谈交流中提到,对于宗教的功能,如何在国家的法律体制下,把宗教的事情做得更好;同时如何把有关宗教方面的法律在今后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使得更加体系化,让宗教的活动能真正在我们国家的大的原则下纳入一个法制化的轨道,这之间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事要做,这也要依赖于学术界相关法律专家研究机构,以及宗教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孙国华教授:佛教和法学是有相通的

  佛教对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大有可为!

  今年已九十高龄的孙教授,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声音洪亮。孙教授谈了他对佛教的理解和体会:

  法学是讲法律的,佛家也讲法,佛法无边,法轮常转。我不太了解佛法跟法学讲的法到底有多大区别?但是我觉得他们有共通的地方,共通的地方都是要讲道理的,讲人生的需要的,讲人应当怎么样生活,讲人的精神应当是怎么样的。人有物质生活的需要,更有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精神生活有时候有很大的力量,很大的支撑。佛教从古印度传到中国,又跟儒家道家的理论思想相结合,形成我们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的理念、佛教的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它里边有哲学,宇宙观、人生观等各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说,讲法,我们这个法,法律的法也是要讲道理的,不讲道理的法那叫恶法,有一句话不是叫恶法非法嘛。所以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都要讲道理。法是理与力的结合,理是要讲道理,力是有一定的强制力,这个强制力也不一定是国家的强制力,一种内心的强制力也是强制力,但是主要的是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而且理是基本的,力是必要的。我想佛家的文化里边也是有这种东西的,教人怎么样生活,教人怎么样处事,教人怎么样对待心灵的平静,教人怎么样与人为善,教人怎么样对待求得心灵上的安慰、解脱,求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所以这方面是一种很大的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这种力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

  孙教授今天来到龙泉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佛教文化的遗产,在哪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孙教授更是殷切的勉励大家:“我觉得佛教的同志啊,佛学的大师们,可以做好多事情,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一份力量,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现在我们还有好多没做起来,这方面是大有可为啊!”

  孙教授激昂的声音回荡在讲堂中,激励着在场的每个人,这位谦虚和蔼的老人家,说得铿锵有力,精彩的分享结束,他说:“我这个年龄大了,说话好象是也不那么逻辑了啊,谢谢大家!”如此的谦卑,灿烂的笑容,爽朗的笑声,大家在鼓掌声中更是一种钦佩。记得他一开场就说:“我是来学习的,也是来结缘的。有一句话叫‘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今天能够这样见面也是前世有缘。”一下子就与大家的心拉近了。他在后面的提问环节,还用说文解字又给我们说了“法”字,进一步阐述了法学和佛法的渊源相通。

  吕世伦教授:宗教应该予以发展,而不是压抑

  今年81岁的吕世伦教授,也同样精神饱满,神采奕然。吕教授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了对宗教的观察。小时候常跟父母去烧香磕头,但是宗教究竟是什么并不了解。虽然村里有四五座庙,但解放后都作废了。改革开放后,确实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的政策也逐渐地落实,但吕教授举例说在大学时期学宪法学科,老师布置了一个论文,题目就是“宪法规定有宗教信仰自由”,在现实头脑中也没有这种观念,所以就写不下去。那是1954年的情况了。

  今天来到龙泉寺,吕教授有一个感慨,就是这个地方人们所崇信的是精神世界,和山下北京城里头人们所崇信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里的世界是个心灵世界,那个世界是个物欲的世界,尘烟滚滚,熙熙攘攘,人们所崇尚的是什么呢?利来利往,钱来钱往。所以今天到龙泉寺有一个感想,如何用我们精神方面的来平衡这个物质世界。把他们从物欲横流导致很多的恶行,把他拉过来。这是很需要的。世界各个大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还有我们本土的儒家道家,它的基本精神都是劝人向上的,要做一个善人,不要做一个恶人,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宗旨。这一点对我们整个社会是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我们到这儿来参访,比较山下的情况,和这儿的情况,使我们知道引导人们确立一个正确的精神发展方向是多么重要!

  吕教授提到,“习近平主席说做中国梦,梦是什么?我觉得梦就是理想,日语理想就叫梦,理想是什么呢,最核心的就是信仰,就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所以我觉得在今天宣传宗教里引人向上的东西是非常需要的,只有正气盛行起来才能把恶习压下去,才能拉过来。理想是精神世界的东西,并不是物质世界的东西,积极的物质世界是以积极的精神世界所创造出来的,所以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有精神有理想,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宗教这个精神是应该予以发展,而不是压抑的。”在上午的座谈中,吕教授也引用了习总在巴黎的演讲,谈到佛教文化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朱景文教授:改革三十年最大的遗憾是信仰缺失

  每次到宗教场所,都觉得是一个精神上的震撼,与我们平常所居住的物质世界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个信仰的世界,是管人的灵魂的场所。由此我想,我是学法学的,我的专业关注的是法律,但是宗教跟法律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可以简单这么说,我们讲的法律是管人的行为的,如果一种思想不涉及到行为,法律想管也管不了,这是确确实实的。

  过去我们中国封建社会里头曾经有一罪名,叫做腹诽罪,我没有言语,我没有说我诽谤谁,我也没有对上面大不敬之类的话语,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什么意思呢,心里想的就是要推翻我的政权或是你要颠覆我的政府,所以定名叫腹诽罪。大家想想这样一种罪名怎么可能能够实施。也就是说法律对这个领域,比如说我们今天强调建设法律工作,法律工作应该越来越重要,但是它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并不是在什么领域法律都能够起作用,这个是我们在座的老师们共同的一个专业,也就是说我们这个领域是管人的行为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者违法的标准只能是一个,那就是法律,你不能管人想什么或者不想什么。

  但是我们看到另一个领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领域,宗教的领域当然不是说不管行为,但主要我想它涉及的是人们的信仰,是灵魂的世界。刚才孙老师吕老师都在讲这个问题,就是作为人的信仰在讲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向上或者我信什么东西。过去我们中国包括儒家作为传统,所谓信和诚,讲作为信仰的领域,这东西你说它的作用多大。我不是否定物质力量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种信仰的力量在后面支撑的话,有些事情我们所看到的事情简直是不可想象,而且这种信仰的力量今天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经常说物欲横流,我们物质世界这样一种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了,改革三十多年来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变化,我想无论是佛家的还是我们世俗的人,每个人都会感到,如果没有这些变化的话,我想我们这个场所也都不可能存在。所以我说这个力量确实是很大的。

  但是另一面这三十多年来,我们也确实看到的一面就是精神方面的信仰方面的缺失。我所说的精神方面的信仰方面的现实是不仅仅指宗教的,因为有人信宗教,有人不信宗教,所谓有神论和无神论这样的一种区别,而且即使是宗教的,也可能是信这一种宗教也可能是信另一种不同的宗教,但是无论怎么说,整个东西,我们现在都说,大家都在感慨,哎呀信仰没了,什么都不信了,这信仰缺失影响到了什么。可能不仅仅是你精神世界你管不了的这个法律管不了的领域,法律管得了的这个领域当信仰没了的时候,许多本来能够通过某种手段调控的问题,现在也变得调控不了了,所以现在当我们谈到建设法制国家的时候,从中央到学者都在呼吁,要建立法制信仰,这种法律信仰有的时候我们看不到的,有些,我们的所谓高官们一方面大喊大叫说要建设法制信仰,要建设管理方面,贪腐非常普遍的这样一种存在,对老百姓来讲,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我们看到的比如说所谓中国式的过马路,根本置法律于不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信仰的缺失所造成的这样的一种灾难性的后果,决不仅仅是人的精神世界上的东西,因为人离开了精神,离开了所谓精神世界,你自己的行为必定要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过去有一句话叫做“如果没有精神,人会变成一种行尸走肉”。所以到这里来,这样一个神圣的殿堂来这是我的一个最深的这样一种感受:人不能离开信仰而活着!

  张教授在上午的座谈中提到,虽然自己平时在各种场合说着各种各样的话,但今天来到佛门,见到学诚法师,面对这么一群“真诚的眼神,纯净的表情”的人,“觉得心里有一点隐隐然不安——就是面对很真诚、很挚诚的人有点紧张。”张教授如是真诚的跟大家分享,“那就老老实实地说一点我自己对宗教或者是对佛教的一点非常皮毛非常粗浅的认识。”

  因为我是一个学者,是搞法律研究的,法律法学是入世的学问,而我坐在这里,以我现在这样一个背景要跟大家谈一点出世的教育,你们就知道我为什么是那么得窘迫坐在这里。我就谈一点点,以一个入世人的立场,谈一点我对出世的这种宗教、特别是对佛教的一点体会。

  龙泉寺是一个佛教寺庙,它是一个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辽代,但今天的这个寺庙今天坐在这里,这么大的讲堂是近五六年的事情了吧,特别像中国社会,从社会改革开放追溯起来也非常得短,但现在从物质层面讲已经非常现代了,发展非常快。龙泉寺短短几年也是发展非常快。那佛教是什么?

  第一句话,我想讲,佛教是一种精神信仰。它是一种信仰,而我们人生是不能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我们就不能安定,不能安定我们每天都会这样躁动,惶惶不可终日。那么我们分析起来看,我们这个不安定从哪里来的,是基于我们的无知,如果你对这个宇宙,对世间万物,世间万象你都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那你是知,知而后定,那么我们所有的不安定,实际上是产生于我们的无知、不知,由于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感到疑惑,我们疑惑会感到很茫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怎么去跟对方、跟他人去遭遇、去接触,不知道怎么叫得体,这个时候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因为无知不知而产生的这种心灵的不安稳,而不安稳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成为一种病,而这种病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我想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安定,我们很怕不安定,但是由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它确实是一个大千世界,我们很难因为由这个了解知道而获得这种安定。那我们怎么样才求得这种安定,我想要通过信仰,通过这个精神信仰来获得这种安定。我们讲人是一个灵与肉的一个结合,我们是有灵的,我们是有精神的,是很生动的这样一个个体。我也注意到龙泉寺有很多的出家法师都是从大学读博士,有清华的,有工大的,很多都是理工科的高材生,我想你们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走到龙泉寺,你们为什么都遁入了空门,我想大家可以好好地想一下这个问题,其实他们搞质量的搞工程的,对我们的物理世界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远远要高于我这样一个文科生,但是我想你们之所以选择了出家,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这个世界可能永远展示给我们一种甚至说在更大比例上展示了一个我们作为人类无法纯净的这样一个空间,那么这个时候要通过我们的心灵,要通过我们的精神想象来加以填补,那么作为精神上的这种活动就是信仰,这个信仰支撑是靠什么支撑的?不是靠科学是靠诚心正意,我们讲诚正意,信则灵。而科学永远解释的是一个有限世界的问题,所以我们讲,学理的讲科学是什么?科学是真理,实际上最新的研究告诉我们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一个可证伪的概念,讲的是科学是有边界的,我们就是在边界的意义上我们才知道,而超过了我们这个边界上,要付诸于我们的正心诚意,要诉诸于我们的精神信仰,所以我想佛教是什么?佛教是一种精神信仰,科学只是我们解决我们人生对认知世界的部分问题,而我们遇到的更多的问题也是我们的精神活动,我们信仰。所以我面对大家那么诚心正意的面孔来讲,我永远不敢说我知道。因为我知道的东西可能你也知道,而我知道的东西可能也是非常非常有限的那么点滴,而你的想象你的精神世界远远要比我丰富。所以这是第一点。佛教是什么,我想是一种精神信仰。

  第二个我的感受,佛教是什么?佛教是一种智慧之学,佛教是一种哲学。佛教是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无限空间里宇宙空间确实展示了一种非常具有逻辑性的这样一种解说,给出了一种回答,那么它的回答我想这是一个很高深的学问,从几千年延伸到现在,延续不断,它讲的是空,有无论,讲的有无相生的问题,它讲的是因缘和合的问题,它讲的是世间的这种因果律,我今天上午也讲,世界有千万种道理可以讲,但是在我看来最基本的一个道理就是因果律,就是讲因果,凡事皆有因果,所以佛教从古印度传到现在,特别到了中国又对我们中国的世界对人生的这种看法,结合了我们讲的儒家道家当然也包括我们法家的传统理论学说,甚至结合了中国人生活的这种样式,所以使得它非常地博大精深,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其实我们搞法学的也是在告诉别人,事情是怎么样的应该怎么样,而佛教我想它给出的回答也许比我们法学的更加博大精深,所以佛教是一种智慧之学,是一种哲学。

  第三个体会,我觉得佛教是一种生活样式,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选择信仰佛教,我们从事佛教这样一种生涯,实际上是我们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是象我们之前认为的不是那么合理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在我们俗世的人的观点来看可能佛教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比较消极的选择,但是在我看来不是这样的,尽管我今天还是一个大俗人,也许哪一天也跟你们一样,成为你们中的一员。(掌声雷鸣)为什么?因为你选择佛教就意味着你选择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说它是有意义的?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因为每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在追寻意义,那么意义从哪里去获得,我想这里可能需要处理好一种关系,我想无非这个关系就是出世与入世,有限跟无限,或者我们叫精神与肉体,无非是这样一组一组的概念,我想无论我们是在无限的意义上解决问题,我们在出世的意义上考虑问题,我们在心灵的意义上考虑问题,我们都是在追寻意义,而我们在有限的意义上去考虑解决问题,我们在入世的意义上考虑解决问题,我们在肉体的意义上去考虑解决问题,我们讲的它追求的东西都是什么都是功利,我们讲宗教的信仰,它讲的是圣洁,你考虑我这一生怎么样过才能真正有意义,你为什么会去想这个问题,因为你知道人生苦短,人生有限,而在我们这么有限的人生里面我们努力到极致了,我们获取的只是功利意义上的成功,而我们不可能有一种很久的价值,所以我们人生的苦恼简单讲起来,就是怎么样去克服我们自己的人生的短暂,短暂人生的有限而给我们带来的那种困惑,我们怎么样在有限的人生里面去获得一种超越的一种永恒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在这方面我们包括利已和利他,我们的意义都是在克已的意义上产生意义,而在我们利已的意义上永远不可能有跟我们同道分享的意义。所以我现须讲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克已,意味着超越,超越有限,超越入世,超越我们简单的肉体的愿望,这种欲望这种需求,而去追求无限利他意义上的意义。

  具有这样三个理由,我觉得佛教确实在我们这个社会,所以我们选择了佛教,我们就是选择了一种有意义的有境界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应该引起特别重视的,而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需要思考和反思的东西特别多。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领导人出去,受到的一种,我们知道,在法国受到那么一种隆重的地位的时候,南方人说中国人是一睡狮,而这狮醒来的时候,我们确实在物质的层面,精神的层面,我们确实已经不可小觑了,但是中国现在缺什么?我想缺的是一个丰富的心灵,是一个强大的心灵,缺乏的是一种文化的软实力,在这方面我觉得宗教包括我们佛教都担负着绝对不可以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发展到今天,中国人需要信仰,需要宗教信仰!

  冯玉军教授:龙泉小寺,世界影响;当代工作,千秋意义。

  在佛法的殿堂里,几位学者畅谈信仰和佛教文化。这样的交流与互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上午的座谈中,冯玉军教授提到,这是他第二次来龙泉寺,第一次是在2012年,那次他来寺里还作了题为《法制、宗教、道德之关系》的讲座。而学诚法师也曾两次在中国人民大学作讲座。一次是2008年作《佛教文化的普世价值》讲座。一次是2012年作了题为“佛教与社会建设”的讲座。座无虚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天来寺看了一个介绍片《一个外国人眼中的龙泉寺》,短短的十几分钟视频,感触良多,简单的一个总结,就是:“龙泉小寺,世界影响;当代的工作,千秋的意义。”冯教授觉得龙泉寺所作所为都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学诚法师:现代佛教如何让主流社会接受?

  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历经劫难,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如今这个时代,社会民众对佛教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佛教自身还处在发展中,相当于是严重的供不应求。长期以来,不少人又对宗教有误解、偏见等。龙泉寺这几年的发展,也是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弘法之路。

  随着国家对宗教的作用的提升,宗教环境特别是佛教的作用能够发挥的越来越好的话,那么也会有大量的工作和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我们也很重视同各个领域各个级别的合作,这个很重要,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的一个组织,都需要通过不断寻求合作的整个过程中来发展壮大自己,不可能单干,单干肯定干不成。所以我觉得本行业需要合作,跟其他一些相关的行业也需要合作,人大的宗教与法律在这块非常有特色,今后我们很愿意与人大法学院一起共同努力。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