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缘众生>>正文内容

弘一大师教你分辨: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迷信?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9日
来源:凤凰佛教   作者:弘一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徒礼忏诵经,异教徒及非宗教者也常常误以为迷信。 

一、礼佛

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

因为这是表示佛菩萨的形象,我们才要恭敬礼拜他,并不因为他是纸、土、木、石。如我们敬爱我们的国家,要怎样表示尊敬呢?用颜色布做成国旗,当升旗的时候恭恭敬敬向国旗行礼,我们能否说这是迷信的行为?天主教也有像,基督教虽没有神像,但也有十字架作为敬礼的对象,有的还跪下祷告,这与拜佛有何差别呢?说佛教礼佛为拜偶像,这是西洋神教徒对我们礼佛的意义不够理解。

至于香花灯烛呢?佛在世时,在印度是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的,灯烛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洁。信佛礼佛,一方面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以表示虔敬,一方面即表示从佛得到光明清净。并不是献花烧香使佛闻得香味、点灯点烛佛才能看到一切,西洋宗教尤其是天主教还不是用这些东西吗?这本是一般宗教的共同仪式。礼佛要恭敬虔诚,礼佛的时候要观想为真正的佛。如果一面拜,一面想东想西或者讲话,那是大不敬,失掉了礼佛的意义。

二、礼忏

佛教徒礼忏诵经,异教徒及非宗教者也常常误以为迷信。不知道“忏”,印度话叫忏摩,是自己作错了以后承认自己错误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在过去世以及现生中,谁都做过种种错事、犯有种种的罪恶,留下招引苦难、障碍修道解脱的业力,为了减轻及消除障碍苦难的业力,所以在佛菩萨前、众僧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

佛法有礼忏的法门,这等于耶教的悔改,在宗教的进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忏悔要自己忏,内心真切的忏,才合乎佛教的意思。

一般人不会忏悔,要怎么办呢?古代祖师就编集忏悔的仪规,教我们一句一句念诵,口诵心思,也就是知道里面的意义,忏悔自己的罪业了。忏仪中教我们怎样的礼佛,求佛菩萨慈悲加护,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道杀生、偷盗、邪淫等的不是,一心发愿改往修来,这些都是过去祖师们教我们忏悔的仪规(耶教也有耶稣示范的祷告文),但主要还是要从心里发出真切的悔改心。

有些人连现成的仪规也不会念诵,就请出家人领导着念,慢慢地自己不知道忏悔,专门请出家人来为自己礼忏了。有的父母眷属去世了为要借三宝的恩威来消除父母眷属的罪业,也请出家人来礼忏以求亡者的超升。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为了铺排门面,为了民间风俗,只是费几个钱请几个出家人来礼忏做功德,而自己或不信佛法,或者自己毫无忏悔恳切的诚意,那是失掉忏礼的意义了。

佛教到了后来,忏悔的意义糢糊了。学佛的自己不忏,事无大小都请出家人,弄得出家人为了佛事忙,今天为这家礼忏,明天为那家做功德,有的寺院天天以佛事为唯一事业,出家人主要事业放弃不管,这难怪佛教要衰败了。所以忏悔主要是自己,如果自己真真切切的忏悔,甚至是一小时的忏悔,也是超过请了许多人作几天佛事的功德。了解这个道理,如对父母要尽儿女的孝心,那么为自己父母礼忏的功德很大,因为血缘相通、关系密切的缘故。不要把礼忏、做功德当作出家人的职业,这不但毫无好处,只有增加世俗的毁谤与误会。

三、课诵

学佛的人,在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面叫课诵。基督教早晚及饮食时候有祷告,天主教徒早晚也要诵经,这种宗教行仪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为了这件事情,有几位问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问题就大了。我的母亲早上晚上一做功课就要一两个钟头,如学佛的都这样,家里的事情简直没有办法推动了。在一部分的居士间确有这种情形,使人误会佛教为老年有闲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学。

其实,早晚课诵并不是一定诵什么经、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可以随心所欲依实际情形而定时间,主要的须称念三皈依,十愿也是重要的。日本从中国传去的佛教,净土宗、天台宗、密宗等,都各有自宗的功课,简要而不费多少时间,这还是唐宋时代的佛教情况。

我们中国近代的课诵:一、是丛林所用的,丛林住了几百人,集合一次就须费好长时间,为适应这特殊环境,所以课诵较长。二、元明以来佛教趋向混合,于是编集的课诵仪规,具备各种内容,适合不同宗派的修学。其实,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间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总之,学佛不只是念诵仪规,在家学佛绝不可因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

四、烧纸风俗非佛教

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为了简省就改用纸来代替,到后代做成钱,元宝、钞票,甚至于扎房子、汽车来焚化,这些都是古代传来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不是佛教里面所有的。

这些事情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做儿女的对父母表示一点孝意。自己饮食,想到父母祖先;自己住屋穿衣,想到祖先:不忘记父祖的恩德,有慎终追远的意义。

佛教传来中国,适应中国,方便的与念经礼佛合在一起,但是在儒家“送死为大事”及“厚葬”的风气下,不免铺张浪费,烧得越多越好,这才引起近代人士的批评,而佛教也被认为迷信浪费了。佛教徒明白这个意义,最好不要烧纸箔等,佛教里并没有这些。如果为了要纪念先人,象征的少烧一点,不要拿到寺庙里去烧。免得佛教为我们受罪。

五、抽签、问卜、扶乩非佛教

有些佛寺中,有抽签、问卜甚至有扶乩等举动,引起社会的的讥嫌,指为迷信。

其实纯正的佛教不容许此种行为,有没有效验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如果过去及现在作有恶业,绝不能靠趋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修善得善果,作恶将来避不了恶报;要得到善的果报,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一切事情如法合理的作去,绝不使用投机取巧的下劣作风。这几样都与佛教无关,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应绝对避免这些低级的宗教行为。

【法师简介】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在家时是民国时期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先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大师出家后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律藏,著书说法,实践躬行,著作《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及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合为近现代佛教律学研究巨著。凤凰佛教《般若讲堂》栏目今日刊登法师开示如上。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