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信息公告>>正文内容

1月22日河北唐山兴国禅寺举行公益古琴培训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古琴 

  大唐兴国禅寺定于1月22日(周日)下午举办古琴培训,届时会邀请古琴演奏家亲临讲解指导,欢迎广大古琴爱好者、音乐爱好者、佛乐爱好者报名参加!大唐兴国禅寺期待您的到来!有无古琴演奏经验均可报名,欢迎交流结缘!

  联系电话:

  17732594499(周师兄)
  13784381638(本权大和尚)

古琴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琴家创作了3000余首琴曲,其中有一部分今天仍然可以被当代琴家演奏。古琴以她优美的音色和沁人肺腑的旋律被历代文人所喜爱、所传承,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并流传至今的活的音乐。2003年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佛教传入中国也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特别是晋代以后,佛教禅宗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那么,古琴和佛教在历史上曾经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其实,佛祖早已就在以琴说法。佛教《四十二章经》中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以琴为例讲解了修行的方式:有一位沙门夜间诵读迦叶佛留下的教诫,他的声音很悲恸、紧张,自感惭愧,想要退却道心。佛陀问他说:你以前在家时,曾经做什么事情?沙门回答说:爱弹琴。佛陀说,如果琴弦松弛了会如何?那就弹不响了。如果琴弦太紧,又会如何?那琴弦就会断了。琴弦松紧适中,不紧不松,又会如何?会弹出美妙和谐的音乐。佛陀说:沙门修行也是如此,心如果调适合宜,那么就可以修成佛道。如果修行得太急,身体会疲倦;身体疲倦了,心便会生出苦恼;修行便会退步。修行退步心灰意懒,便离开佛道很远。修行要制心于一处,心清净安乐,佛道便不远。这不正是佛陀以琴说法的例子吗?

  古琴与佛教融合后,佛教思想对古琴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从古琴文献来看,对古琴美学思想有直接影响的是禅宗的顿悟说。最早把禅理与琴学联系在一起的是宋人成玉磵,他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则无所不通。”这种思想后来被明代著名哲学家、文人李贽加以发挥,李贽认为“声音之道可以禅通”(《焚书·征途与共后语》)。明代《溪山琴况》的著者徐上瀛晚年曾寄居僧舍,所以佛教思想对他有较大的影响,他曾提出:“修其清净贞正,而藉琴以明心见性。”直接将抚琴与观修自心、明心见性联系了起来,将鼓琴看成自我修行的一个过程。

  成玉涧结合禅修,对古琴指法提出了八个字:“吟猱亲切,下指简静”,左手吟猱表现韵味应和右手骨干音更为切合,不宜过度;右手则以“立声孤秀”的单指指法为主。这为古琴“清微澹远”的主流审美立下了规范。

  僧人弹琴在唐代文化界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唐诗中描写古琴的诗最有名的是李白的《听蜀僧睿弹琴》,还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白信道教,他其实还有不少写道家的诗里提到过古琴,但都不如他写僧人弹琴的这首有名。王维、白居易也有不少诗提到古琴,他们本来就好佛,创作中自然也留下许多佛家思想的印迹。

  可见,在中国古琴文化的发展历史上,琴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是琴乐和佛教两种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而这两种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贯串着北宋一百多年中,就有一个师徒相传、人才辈出的琴僧系统。他们始终在琴界有着重要地位。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