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汉传佛法>> 教理释疑>>正文内容

惟贤法师答: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赵朴初老居士提出的人间佛教,以及印顺法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8日
来源:   作者:惟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惟贤法师答: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赵朴初老居士提出的人间佛教,以及印顺法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人生佛教,是太虚大师首先提出来的,在人乘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学菩萨。人乘就是明因果,作三皈、守五戒、行十善,这一步走好后,在此基础上,修解脱行,发菩提心,学菩萨。他讲的这个人生佛教与做菩萨、成佛是联系起来的,并不是说离开佛菩萨来谈人生,如果离开,那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生。“人成佛即成”,这个思想与成佛是直接挂钩的。
  太虚大师在临终前四天将刚刚编好的《人生佛教》一书赠与赵朴初,授意他继承人生佛教思想,在新中国予以发扬光大。于是赵朴初老居士在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来:今后中国佛教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就是人生佛教,是继承人生佛教而来的,其核心思想是:立足于人生,趣向于佛陀。结合新的历史时代又有具体内容:一个思想,三个传统,五个建设。这是赵朴老为了发展佛教,为了国土,为了救度众生,为了继承太虚大师的遗志而阐扬出来的思想体系。
  一个思想:佛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不能与社会脱离。这是契机的。
  三个传统:农禅结合、加强学术研究、增进国际友谊。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是契理的。农禅结合,指要劳动、要学习、要修行;加强学术研究,就是要把那个迷信消极的外衣去掉,把真理摆出来,才能说服人,让大家信服;增进国际友谊,历史上有鉴真大师、玄奘法师、法显法师等很多法师,与国际方面的交往都是以佛教真理交往、和平交往。这就是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我们现在为了增进国际和平,就要发扬这个传统,以佛教真理进行交往。所以政府也很重视,希望佛教从这方面作出贡献,继承传统,又结合形势。
  五个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这五个建设相当重要,佛教要健康发展,内部没有这五个建设,其他无从谈起。
  所以说,赵朴初老居士所提的人间佛教是在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基础上发扬出来的,是直接传承太虚大师的思想的。
  至于说印顺法师所提出的人间佛教,他是站在印度佛学《阿含经》的基础上,提倡以人为本的精神。他认为在中国大乘佛教方面,像《起信论》、《楞严经》这些是中国的佛学,缺乏印度的根据,是后来发展的。他这个讲法是站在人本主义进化论、考据论角度上讲的。人本主义是在欧洲15世纪以后,因罗马崇尚神权,由于反对神权、反对罗马而倡导“以人为本”,其主要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位,认为在人的世界、人的主体性世界之外并无其他世界。
  那么从佛学观点来讲,完全以人为本,与我们十法界的圣贤法界——菩萨和佛脱节,那么你想解脱,如何才能解脱呢?你想学菩萨行,如何学呢?菩萨要修四无量心、四摄、六度,你光是做人能办得到吗?你单纯讲做人,而不讲发菩萨心,那么试问你怎样去修菩萨行呢?那样就不能修菩萨行了。你单做个人,就是人天乘的人,等于儒家一样,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八德,是那种人,那个就比较狭隘。
  而佛法讲的人是很广大的。太虚大师讲,做一个人,首先要做一个完人,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明因识果,保持人身,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后就要做超人,修解脱行,少欲知足,宁静淡泊,求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超人以后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萨,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愿、大无畏的精神,发菩提心,修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去救苦救难,度脱一切苦厄,这就是成佛的因。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因此,印顺法师所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一方面是基于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而来的;另一方面还有他自己的一些思想,他们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这可从当年太虚大师对印顺所著《印度之佛教》一文所写的《议印度之佛教》和《再议印度之佛教》两篇批评文章,即可看出他们各自的佛教立场。太虚大师认为:印顺法师能阐述印度佛教之流变与说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是其优点;“然亦因此陷进锡兰之大乘非佛说或大乘从小乘三藏演绎而出之狭见”。正是在这种佛教思想史观点上的不同,太虚大师在“人间佛教”这个问题上对印顺法师作了批评:“佛法应于一切众生中特重人生,本为余所力倡,如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人乘直接大乘,由人生发达向上渐进以至圆满即为成佛等。然佛法究应以‘十方器界一切众生业果相续的世间’为第一基层,而世间中的人间则为特胜之第二阶层,方需有业续解脱之乘及普度有情之大乘。”因而在解脱的对象里,不能将“人间”单纯地割裂出来,“原著以《阿含》‘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有将佛法割离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之趋向,则落人本之狭隘”。

--------------------------------------------------------------------------------------------------------------------

扩展阅读:

惟贤法师佛教文集

惟贤法师佛教问答

惟贤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http://www.fjdh.cn/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