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1,《法语》,(台北,新文丰,1992)。
﹣德清:《示径山西堂灵智鉴禅师》,《梦游集》卷6,总页304。
﹣德清:同上卷1,总页75—76。...
陈永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80962416.html
-
学报》2000第七期:27-76 《〈祖堂集〉词语试释》,蒋绍愚。《中国语文》1985第2期:142-147 《〈祖堂集〉词语选释》,吕幼夫。《辽宁大学学报》1992第2期:46-48 《〈...
章正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82862438.html
-
的重要作用。 中庸的修法主要是明“诚”,中道的修法主要是“观” 法,二者都是向内而不是从外面寻觅解决途径,这是二者修“中”方法的相同之处,所以儒佛两家的“中道”之说都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学,[76]因为...》卷10,《大正藏》42,160a。 [76]对于这种说法,学者及古德已多有论述,可以参考近代国学大家王恩洋先生的《人生学》 (《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第5卷)。 [77]参见娄良乐《儒家的中庸和佛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0362458.html
-
’。”(76)支遁使人们对佛教般若学的“空”的理解从王弼、何晏解《老子》的阶段进到了向秀、郭象解《庄子》的阶段,支遁的意义在於“将佛教般若学的深奥道理与玄学思辨的最高成就融汇,并在佛教徒之外,影响了...,,第二二九页。 (73)同注(9),,第二二二页。 (74)同注(62),第一八O页。 (75)《支遁集》补遗,第二至四页。 (76)同注(8),第五三七页。 (77)同注(8),第五三九...
张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0862531.html
-
,当然对佛教的推行更有利了,这种诠释方法称为“格义”(76),大概效果不错,所以有不少僧侣就以这种方式来诠释佛经。但道安发现不管是格义佛学或以《般若经》的空无之义来与玄学相接,虽有助於佛教势力的推展,...宗,二、本无异宗,三、即色宗,四、心无宗,五、识含宗,六、幻化宗,七、缘会宗。宝唱之〈续法轮〉文见於安澄《中论疏记》卷三,《大正藏》第六十五册,第九十三上。(76)按《高僧传·义解一·竺法雅》中说:“...
蓝日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0962532.html
-
清净妙法门。持戒行忍辱,修习诸禅定,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无相行,二者有相行。76 故知,此法华三昧行法分为无相行和有相行两种,大师即以此二种行法为中心而展开了详细的...》第46册,第697页下。 76 《法华经安乐行义》,《大正藏》第46册,第698页上。 77 《法华经安乐行义》,《大正藏》第46册,第698页中。 78 《法华经安乐行义》,《大...
可 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42462664.html
-
履也。」[74]。这是顺着《礼记.祭义》:「礼者,履此者也。」的解释来解释「礼」义。[75]《礼记.乐篇》载:「履者,人当履而行之。」、《玉篇》:「言而可履,礼也。」[76],「礼」为「实践」的意思...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辞典出版社,2003年第2 刷)第1828页。
[74]见许慎着,上引书,第2页,下栏后半页。
[75] 见杨家骆主编,上引书,第67页。
[76] 分别转引自杨家骆主编,上...
吴昫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62862680.html
-
搜集过程76 参、兴办事业资料的分类78 肆、兴办事业资料的初步分析78 第六节、台北市寺庙问卷调查数据特性80 壹、问卷设计考虑与问卷内容80 贰、问卷发放与回收过程80 参、问卷资料的...
陈木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52463030.html
-
卍续藏经76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卍续藏经82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成唯识三十论直解》,《卍续藏经83册》...
陈进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53463041.html
-
不论处境顺逆,总是勤勤恳恳,不惮辛劳,鞠躬尽瘁,为法忘身。 1984年4月9日,这位博学高行把毕生精力奉献于国家,奉献于佛教的传奇人物,终以劳累过度,怀着改革佛教的未竟之志,不幸圆寂,终年76岁。法师...
朱 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54463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