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4812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丛林基本知识

    要义,制忏文十卷。请僧忏礼,夫人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遂流传于世,称曰“梁皇忏”(见《释氏稽古罗二》)。  放“焰口”与放“蒙山”:这两种都是对饿鬼施水施食,救济饥渴之苦的一种宗教仪式.焰口...独觉身3.缘觉身4.声闻身5.梵王身6.帝释身7.自在天身8.大自大天身9.天大将军身10.四大天王身11天王太子身.12.人主身13.长者身14.居士身15.宰官身16.婆罗门身17.比丘身18....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65464349.html
  • 潮汕庵寺一览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后,宗教自由恢复,1981年6月西岩被潮阳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得宗教活动场所登记。1984年起由住持释宽慈(1918-1999.2.19)募资,修复宇舍13座,...在家佛教信众缺乏学佛场所。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实,皈依三宝的在家佛教弟子呼吁早日恢复奉佛社,在省佛协秘书长(后为副会长)、邑人黄礼烈(1930—2001.12.24)的斡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11164569.html
  • 关于〈读后感〉一文之回应

    批评。  82.5.11 于 编辑室  摘自《僧伽》第2卷第4期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35764733.html
  • 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3)

    十法界。所  以共有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  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很明显,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没有主观的思维,就没有了...

    任继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70764792.html
  • 何光沪:“实有是”与“空无非”

    基督教历史上的所谓否定式神学,即不能说上帝“是什么”,而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的理论,是基督教在这方面的“空无非”思想的突出例证。在现代,被称为“基督教文化代言人”的哲学家神学家蒂里希(P. ...

    何光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75564846.html
  • 华严判教理论辨异

    ’等者,当知此并已亡诠显理,何复将此立为能诠?若此是教,更诠何理?”又谓:  若许离言,总应名顿,何有五教?若谓虽说离言不碍言说者,终圆二教亦应名顿,以皆离言不碍言故.……盖知此所立顿,但是余教所...

    吴可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72664923.html
  • 自我观念的症结

    一(Brhada^ranyaka Upanisad.I,IV,1)所载的是:  “最初,这里只有原人(Purusa)样子的自我(a^tman),他  顾盼四周,除了自己以外,甚么都看不见。他最先说:...

    黄俊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11165040.html
  • 中国艺术精神的演进(1)

    倾倒,烘造成“过江佛理尤盛”的局面。  因为佛教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生死、人生这些哲学的根本问题,它进一步强化了人的迁逝感和社会流行的清谈之风,从更高的层次把自然时空的迁逝与生死、人生联系起来,对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5065242.html
  • 中国艺术精神的演进(2)

    碑铭》中,有一段涉及“雪山童子”和“芭蕉之身”的话:.  雪山童子,不顾芭蕉之身;云地比丘,欲成甘蔗之种。  《王右丞集注》的注释者赵殿成,对“雪山童子”的注文是:  佛入雪山修行,故谓佛为“雪山童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5065243.html
  •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1)

      [1]法无碍.于名句文能诠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有滞碍,故名法碍。   [2]义无碍,知教法所诠内容之义理而无滞碍。   [3]辞无碍,又云词无碍,于诸方言名辞通达自在无碍。   [4]乐...

    任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13865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