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僧俗人等礼佛图
在第28窟主龛左侧还有一幅长约1米,高45厘米的“各民族僧俗人等礼佛图”壁画。画面中描绘有50余人,分4队排列在山谷间。第一排5人,身着红色、黄色袈裟,头戴平顶、尖顶、方形...
格桑益希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1893342.html
-
观音菩萨塑像的手中,心中祝告:“若我二人能往生净土,愿杨枝7日不萎”。到第8天,果然更加鲜翠。二人非常庆欣,昼夜观佛、念佛不舍。经过5个月时间,二人在观想念佛中,觉得身临净土宝地,见观音、势至二菩萨,...
文豪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1593661.html
-
六趣不能摄其生,力负无以化其体,眇渀[5]惚恍,若存若往。五目莫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窈窈冥冥,谁见谁晓。弥伦靡所不在,而独曳于有无之表。然则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ldquo;无为”,但从文义上看应当是“有无”。
[5]亦作漭。
[6]指东汉严佛调或三国时期吴支谦的译本。
[7]据《高僧传》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记载...
麻天祥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1993674.html
-
下等留5人。其余僧尼并外国僧人一律还俗。寺非应留者,限期令当地政府毁撤,并派御史分道督之。寺庙财货田产一起收归官府,撤寺的建材用来修葺公房驿舍,毁撤寺庙的铜像、钟磬用来铸钱。到八月,全国共毁大中寺院...
任杰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2393685.html
-
信仰,影响很大,使该宗在中唐以后广泛流行。九世纪时,传入日本,使“极乐净土”的理想广为传布。
(5)“悲智双运”的道德。佛教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慈悲与智慧,它是大乘菩萨的两面德性。“慈悲”是对众生的...
赵馥洁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2493688.html
-
彰显并走向全国,使长安成为当时中国最具神圣意义的佛教中心;5、佛教与道教、儒教在这里发生冲突,也是在这里互补,并在这里走向交汇圆融,三教和谐共处的关系在此形成;6、佛教文学尤其是佛教诗歌、佛教的绘画和...生产。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僧人,给予救济,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至1955年西安市共计拨救济款5 000多万元(旧币),1956年,几个有土地的寺庙成立了西安佛教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社),慧雨任社主任,...
增勤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2693695.html
-
的第1面第1~2行:Anuaausuubuturur一句后,画有一只狼。在第5面第8~9行:uqarnuausubuturur一句后,画有一兀鹰图。第6面第4行:Qatnaausuubuturur一句...相同,同书卷二、卷三,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1984年版简称为“MⅡ”、“MⅢ”。
李树辉:《古代突厥语方言研究——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七》,刊于《喀什师范学院学》2002年第5期,...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10294493811.html
-
《成唯识论述记》中说:“契经所言不离身识,即是第八(阿赖耶识)。”[[5]]这个“不离身之识”的体性正是小乘佛教所没有证得的,他们也不能在亲证真心八识的基础上断除一切无明烦恼的种子。从大乘佛教的视野...,《六门教授习定论》,《大正藏》第31册。[5]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大正藏》第43册。[6]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大正藏》第十四册。[7]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
孙劲松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9474294077.html
-
的,如果佛像的鼻子和吊线砣不平行,而是左右摇晃,那么佛像就是在动,否则的话就是我们看花了眼。他们马上就拿来了吊线砣,一量确实是每隔3、5分钟,佛像就动几下,每次动的时候佛像鼻梁就偏离垂直的吊线。这个...忙着洗漱。在寺中居住多年的居士早已经习惯并享受早起的静谧与快乐。在城市生活的我等以晚睡为资本的懒虫们,着实为此为难了一回。
5:00,早课开始,营员们跟随法师齐诵《净行品》。
《净行品》是...
马明博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9474794088.html
-
精通佛法、安养晚年,还让他们的子女没有了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做这样的事情比单纯的放生意义更大。
5、不要想着通过放生会长命百岁,这种想法不符合佛教的教理教义。人生是无常的,正因为无常,所以要做些符合...
佚名
|佛教观点|佛教视角|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285294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