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两晋时期越窑青瓷所见的佛像装饰 谢明良 故宫学术季刊第三卷第一期 1985.秋出版 页35-55 -------------------------------------------------------------------------------- 页35 一、 前言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汉代。文献记载东汉永平八年(六五年 )明帝之弟楚王英,已曾「为浮屠斋戒祭祀」(『...
谢明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2870916.html
-
正 及地方人士重新组织,改名为「普化堂」,会员二十余名,除继续宣 讲劝善外,每年聚会一次,互相研究改良社会气之道 ( 注 35)。 除了对一般民众进行社会教化外,黄玉阶对监狱囚徒的教化工作 的... 及明治 35 年 9 月 23 日所载,本文从其说。 ( 注 21)《台湾日日新报》,明治 34 年 12 月 18 日。议兴善社。 ( 注 22)根据王见川的田野调查,彰化朝天堂藏有普愿社所...
李世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3370921.html
-
-399及33。 页165 多注释。(注 35 ) 《盂兰盆经》在印度不曾发现,盂兰盆会在印度也不可考了, 这显示中国思想文化不但接受外来信仰,并具有融摄、转化力 量,使得佛教在流传过程里,... 说,并在一定意义程度上补充了内容,形成中国色彩其浓的中 国佛教,中国佛教也因此以孝道伦理显现出与印度佛教的区别 。 ─────────────────────────── 注35:同注20,...
王志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4370925.html
-
注37)这个见地很显然并非单纯着眼于舍离烦恼的杂染,而是从「无生、 页35 无灭、无染、无净」这个可以和「毕竟净」等同为一的修证义理出发,方才归结到「色清净」(ruupa-pari'suddhi)...,《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5卷第2号(1987年),页83-85;谷口富士夫,〈『现观庄严论』?佛国土〉,《日本佛教学会年报》第58号(1993年),页13-24;真田康道,〈『八千颂般若经』????...
蔡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33571037.html
-
1900年(明治33) 30岁 出版《大乘起信论》英译本(欧朋.柯特出版社),引起学界注目。 1905年(明治38) 35岁 宗演再次访美。担任宗演的讲演翻译,在美国各地巡游。 1907年(明治40...(昭和35) 90岁 10月,大谷大学为铃木举办90大寿庆贺宴会,铃木学术财团出版祝寿纪念论文集《佛教与文化》。辞去大谷大学教授职务,成为该大学名誉教授。在大谷大学供职期间,铃木担当的教学门类主要为...
邢东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2171086.html
-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Vol. 1, no. 3, pp. 35-80. 2. Diana Paul, A Prolegomena to the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unpub. paper. 19. Takasaki, p.35 and p.189. 236页 arya-dharma ...
恒清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2671091.html
-
(注 35) 再来讨论〈杨文〉如何断章取义曲 ──────── (注34)参见〈杨文〉,页 115。 (注35)参见《陈书》第六章,尤其在第四节〈一念三千之展 现〉之「破执」与「随缘」部份,...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3671101.html
-
,党项被迫内徙,党项旧地入吐蕃党项内迁到陇右庆州一带,与当地的吐蕃人交错杂居。又常与吐蕃姻援,联合对唐朝进行侵扰。[35]西夏政权建立后,在不断吸收汉传佛教文化的同时,还吸收藏传佛教文化。据《木雅五贤... [35]《新唐书·党项传》载:“先是,庆州有破丑氏族三, 野利氏族五,把利氏族一,与吐蕃姻援,赞普悉王之,因是扰边凡十年”。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 6217页。 [36]此条史料引自张云《论...
孙昌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5971181.html
-
「感应之事,是佛境界,示同于外,理不可请, 内实常存。」(注34) 「法性照圆,理实常存,至于感通,岂暂废耶﹖ 」(注35) 由此得知,道生把感应视为「理」或「法性」(诸法的本性) ,...应」 (大正藏卷四五,而一五八中)。 (注 32)﹕卍续藏七四册,四○页。 (注 33)﹕卍续藏一五○册,四二一页。 (注 34)﹕大正藏卷三七,页三九四中。 (注 35)﹕大正藏卷三七,页...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0671323.html
-
35) 我们既然不想信宗密自己宣传的世系, 也不相信裴休 碑文转述的传法世系, 所以我也就不敢轻信裴休碑文 里说的「能傅会为荷泽宗, 荷泽于宗为七祖」的一句 话了。 在同篇文章的另一处地方,...。参阅入矢义高整理及日译本,「禅?语录 8」,第三—六页﹔及同书第一六八页,柳田圣山 所著「解说」。 (注 34)﹕见前引镰田整理本,「禅?语录 9」,第二八九 ~二九○页。 (注 35)...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147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