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6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观学知见书目举隅

    》 第五章,(台北市:法  尔,民77),页147-165。   7. Kajiyama, Yuichi, "Madhyamika," 收于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英译均译自藏本,根据148一书所述,146、147二书舛误颇多,早已过时。149、150 二书均各自伴有藏籍高僧的科判与疏解;就中,149所附随的是宁玛派(rNin ma pa)学者Mi pham 的...

    万金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4849011.html
  •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

    ;。(注3)   因此,中国佛教经典的译出,虽早有后汉明帝时,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于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的传说。然依译经史,则谓译经第一人为安世高,其于汉桓帝(147-167在位)时,译出&...

    杜正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82149096.html
  • 杨惠南著:《金刚经》的诠释与流传(2)

    后天尘劳所蔽,欲人在此中,分别人心道心,非有观照觉察之功不可。”[147]  -------------------------------------------------------------...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949243.html
  • 晓云法师的佛教教育志业—理论与实践

    校风,更可为教育界注入一股清流。”147这也是晓云法师所衷心期盼的!最后谨述引述郭荣赵先生(曾任华梵工学院第二任院长)在〈晓云法师和她筹创中的华梵工学院〉(1987)的赞词,以总结晓云法师对佛教教育的...》,页1-42。  53 释晓云,《觉之教育.佛教文化发展基本要素》,页18。  54 释晓云,《佛语垂光》上册,台北:原泉出版社,1988年,页133─147。  55 释晓云,《佛学演讲集、今日...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0449318.html
  • 多向探索的魏晋南北朝学术(2)

    本土化准备了条件。  佛教经典的汉译,始于东汉后期。公元147-148年间,西域僧人支娄迦谶、安世高分别到达洛阳,着手译出了最早的一批汉文经典,比如著名的《四十二章经》等,在汉代已译成汉文。  三国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4049543.html
  • 《百丈清规》与中国佛教僧团的管理创新

    第198页。47.李瑞爽前引书第287页。  48.52.《旧唐书》卷127《删汰僧道议》。  49.《新唐书》卷147《李叔明传》之《汰僧道议》。  50.《宋高僧传》卷20《释圆观传》,《大正藏》...

    王永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1649636.html
  • 敦煌新样文殊画稿研究——兼谈新样文殊造像及其相关问题

    介绍[7]。另外张广达、荣新江二先生对这一问题也有论述 [24][ p69-147] 。又荣新江先生在2000年敦煌纪念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精彩讲演,谈到于阗人对敦煌石窟艺术诸如瑞像图、...

    沙武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4050117.html
  •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的科罚制度研究

    经行而谨慎。若有不凭条式,随意施行,上座各罚麦柒斗,的无容免,新戒决杖十一,莫言不告。更若官巡□祈之时,一仰当团僧祗当者。(后缺)”[4][P147]对不遵循道场道场规定课念的僧徒和道场负责人寺院上座...

    郑炳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0150292.html
  •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2)

    ,非心能生一切法,亦非心与缘和合能生一切法。反之,只一切法是心者,亦非一切法生心,或一切法与缘和合而生心。《止观》自问云:   心起必托缘,为心具[147]三千法?为缘具(生)?为[心、缘]共具?为离...] 见T46,p55a。   [147] 此处的“具”应解读为“生”的意思。   [148] 见T46,p54a。   [149] 《中观论颂》云: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4250525.html
  •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

    称为“念佛三昧”或“观佛三昧”。得此三昧也就见到以大慈悲为体的佛心了。 以忆念观想弥陀色身而得往生之说,在支娄迦谶(147~~?)翻译的三卷《般舟三昧经》也有这样的阐述,如说:GCK@15>“...

    向学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335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