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7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

    1360(藏字62)、北1361(日字11)、北1362(為字69)、北1363(成字13)、北1365(昃字61)、北1369(河字66)、北1425(寒字77);題為〈懺悔滅罪金光明經傳〉的有S。...

    鄭阿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74139116.html
  • 敦煌回鹘文佛教文献及其价值

    新发现,如近年通过对莫高窟北区的发掘,在编号为B31(1件)、B45(3件)、B47(1件)、B49(大量碎片)、B52(2件)、B53(4件)、B54(若干碎片)、B59(8件)、B77(4件)、B...

    杨富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75539130.html
  • 敦煌本《坛经》首章校释疏义

    指敦煌县博物馆藏敦煌遗书77号,从照片看,应为缝缋装,首尾完整。   斯本,指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斯5475号,从照片看,应为缝缋装,首尾完整。   旅博本,指原藏于旅顺博物馆敦煌本《坛经》,从...

    方广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3239244.html
  • 佛心禅话

    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

    慧律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0739437.html
  • 敦煌佛教灵应故事综论

    )、北1361(日字11)、北1362(为字69)、北1363(成字13)、北1365(昃字61)、北1369(河字66)、北1425(寒字77);题为〈忏悔灭罪金光明经传〉的有S。3257、S。...

    郑阿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4239477.html
  • 吕澂与熊十力论学函稿评议

    谓吾生非自有而索源於外,外源之有,吾又何从徵之哉!(注77)」  他为了这个问题,「尝徘徊两说之间,累然而不释也」。他其实是为後者的同源问题而烦恼。因既然生命有同一来源,我即为所生,我是偶然生者;生我...(注70)同上。  (注71)同上,P.2。  (注72)同上。  (注73)同上。  (注74)同上。  (注75)同上。  (注76)同上。  (注77)同上。  (注78)原注:易日富有之谓大业...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1539964.html
  • 在佛意与自意之间——民间唯识复兴思潮中的南欧学

    手但有假名’,故知龙树唯有因缘俗,遍计俗亦无。两圣三性初无少异,假名不坏、执相则无,缘生是有、自性则无,空显是有、别实则无。”(《大般若经叙》卷四,载《内学年刊》第4辑,第77 页)欧阳认为,龙树俗...

    程恭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1940043.html
  • 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兩個相關論題[*]──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下)

    研究》第48號(1992年)。   [77] 關於《慧日論》是針對《究竟論》而寫,其章節編排一律以《究竟論》之篇次為準,日本學者曾作出比較研究。參閱間中潤,〈《一乘佛性究竟論》と〈能顯中邊慧日論〉との...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640115.html
  • 麥積山133窟10號造像碑的圖像源流與宗教內涵 [*]

    )法華思想  (二)維摩思想  (三)說法圖與佛傳圖的圖像組合  p. 77  一、前言  造像碑的製作是佛教雕刻史上的一項輝煌的成就,它代表著雕刻技巧、審美觀念、與宗教內涵,是研究藝術史、宗教史...

    陳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740116.html
  • 《傳燈玉英集》卷十四補闕和研究[*]

    豫章王和文惠太子相繼薨,而且「武帝尋厭世」。《傳燈玉英集》敘述了整段故事,但是刪去了最後「武帝尋厭世」一句。[77]  p. 125  此外原《景德傳燈錄?諸方雜舉徵拈代別語》中亦記有罽賓國王與師子尊者...178。   [76] 參CBETA, T51, no. 2076, p. 433b22-25。   [77] 參CBETA, T51, no. 2076, pp. 429c21-430a1。   [...

    黃繹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74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