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8)
第八节课
思考题
36、为什么要断除对亲人施主的贪执?你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做的?
37、现今社会上骂人的术语层出不穷,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你应当以什么样的语言如何跟别人交谈?
38、既然凡夫人不可能没有烦恼,那么当烦恼生起时,自己应该怎么做?假如听之任之,将会导致什么后果?
39、凡夫人回向时无法以三轮体空来摄持,那怎样才能获得与之相等的功德?请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40、作者是以什么发心、如何造这部论典的?你对此有何感触?
41、学习了《佛子行》这部论典后,你对佛教的认识上有哪些改变?
此课音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audio0/fozixing08.mp3
此课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video0/fozixing08.wmv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己三、于施主断除贪恋:
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
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
为追求名声地位、财富利养而发生争执,主要是以贪执亲友或施主所致。现在很多人希求财富恭敬等世间八法,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矛盾,失毁自己的闻思修行等正法行为。大家都清楚,佛法就是教法和证法,这要依靠闻思修行来弘扬,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光是修经堂或者作慈善,只是佛教的一种象征而已。倘若整天争名夺利,为了名闻利养而奔波,那绝不可能有闻思修行的机会。所以说,对亲人施主的贪执一定要断掉,断除贪执就是大乘佛子的崇高行为。
现在很多人对施主的执著比较严重,“这是我家的施主”、“这是我的大董事长、大老板娘”,很多人特别喜欢用好听的名称来称呼,修行人整天贪执他们、与他们联系,逐渐相续中的佛法功德会毁坏的。以前的一些禅师,如虚云老和尚及其弟子,终年与世隔绝,在山里精进修行,看了他们的传记,确实非常随喜。噶当派和我们宁玛派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是毕生住在寂静的山洞里,朝拜了他们的修行圣地,也是羡慕得不得了。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与世人关系不是很密切,不像现在所谓的修行人,整天在电话本上写黄老板、白小姐、苟县长、朱书记……作为一个修行人,除了必需的生活资具和简单的斋饭外,应该像蜜蜂在花中采蜜一样,在不损害施主、也不损害自己的情况下,与施主淡淡相交。以前老堪布给我们讲的时候说:“施主对你非常热情、经常供养,但你以后不联系他的话,可能他觉得你没有良心。世间人的观念就是这样,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需要有一种礼尚往来。可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整天在这上面纠缠不清,修行一定会受到损害的。”
所以我们对施主亲友不要过于贪执,即使不能断掉所有的关系,也不要动不动就打电话。那天我问一个道友:“听说你电话打得比较多,为什么?”他说:“我给施主打电话,他对我恩德很大,买房子都是他给的钱。经常不联系的话,害怕他生气,所以我一个礼拜打一次电话。”这样做真的对修行没有多大意义,小乘律部中云:“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利养和名声是愚者特别喜欢的,它能毁坏自相续中的善法,犹如宝剑斩断人头一样,会彻底断除自己的修行。
古大德最害怕与世人有牵连,而现在的初学者根本不知其中厉害,反而认为供养的施主越来越多,自己修行越来越成功。这个颂词主要是针对精进修行的出家人,但对在家人也同样适用,如果经常被名闻利养所束缚,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讲了利养的22种过失,又讲了断除利养的14种功德,最后告诉弥勒菩萨:“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
放眼整个世界,世人终日奔波忙碌,不外乎是为了名利。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镇江金山寺,他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千帆竞驶,便问寺中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了?”“二十多年了。”“你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的船只有多少?”老和尚说:“只有两只,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乾隆皇帝听后连声称赞:“妙、妙!”
确实,站在四通八达的城市街头,行人车辆川流不息,人们无非是为了地位名利而奔波。其实世界如此广大,一个人吃得也不是很多,想生存并不需要那么劳累。但现在的世人就像蚯蚓一样,即使大地非常广袤,它也害怕没有吃的,成天在地里钻来钻去。究其原因就是自己的贪欲无法控制,所以接连不断地在忙碌。
在如今的末法时代,修行的违缘比较大,尤其是出家人,能从名闻利养中解脱出来的少之又少,犹如火中红莲般罕见。阿底峡尊者说:“紧紧缚出家,利养与恭敬,彼中得解脱,犹如火中莲。”外境的诱惑特别强,在这样的氛围中,无论汉地还是藏地,出家人不顾利养,一心一意地忆佛念佛,精进修证,希求菩提正道,真的是寥寥无几。
现在已经入秋了,藏地会变得越来越冷,过一段时间,很多“高僧大德”就会纷纷跟汉地联系,每天都要翻日历,考虑什么时候出发才吉祥。虽不能排除个别大德是去利益众生,但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利养。因此阿底峡尊者的那句话,希望大家能牢牢记住。现在外面很多违缘自然具足,修行的顺缘极其微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以知足少欲的心态,修持传承上师留下来的甘露教言,对一切财物名声都不贪求,才有机会获得解脱。无著菩萨云:“知足具慧最富裕,不贪一切最快乐。”这句话讲得非常好,一个人若具有知足少欲的智慧,那他已经成了第一富翁了,什么都不贪执是最快乐的。否则始终贪得无厌,纵然拥有世间上的一切,心里仍会觉得不快乐。比如一个家庭里的人,倘若没有严重的贪心嗔心,纵然不是很富裕,每个人也会有安全感,过得特别开心;如果一个人贪心特别大,嗔心特别厉害,就算他有几百万的财富,全家也会不快乐。
所以调整自心非常重要,假如整天都希求名闻利养,那就不叫修行人了。不管是居士、出家人,大家应该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追什么?不断去追会不会很累?自己能不能真正厌离这些?只有经常以传承上师的教言来调整相续,生活才会过得比较充实、有意义。
本论若结合噶当派的教言来讲,每个颂词应该可以发挥很多内容,但是鉴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只是作个简单介绍。
己四、断除说粗语:
恶言刺伤他人心,亦失菩萨品行故,
莫说他人不悦词,杜绝粗语佛子行。
如果不经观察随便揭露别人过失,说特别难听的粗语,将会扰乱他人的心,对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则失毁了菩萨的高尚行为[1]。因此,不管在什么场合中,与什么样的人交往,都应该说温和悦意、具有实义、吐词清楚的语言,千万不能说让人不欢喜、刺伤人心的话,杜绝粗语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大乘行人的三门当中,语言戒律至关重要。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一定要说柔和的语言,千万不能说刺伤人心的话,如果说了悦耳的语言,说者不会染上罪业,且生生世世都会种下善妙菩提的因缘。现在有些人可能是道德修养不够吧,说一些有意义、慈悲菩提心方面的语言,怎么样也憋不出来,而说些乱七八糟,尤其是骂人的脏话就非常有能力,嘴巴也特别会说。有些佛友也是如此,让他讲个简单的显密教言,好像嘴里含了石头一样,一个字也吐不出来,然后若说别人的过失,那时候石头已经拿出来了,口才相当好。
现在的社会特别颠倒,网上尽是教你骂人的窍诀,什么骂人网站、骂人大全、骂人的精彩故事、骂人的片段等等,造恶业的话,一个比一个厉害。有些人写书也是让人怎么样锻炼口才、怎么样骂人,那些没有道德、修养不高的人,对于这些一学就会。以前我们在读书时,开始时什么汉语都不懂,但是汉族骂人的话,我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这种教言在肚子里很丰富。可能你们很多人也是这样,跟素质比较低的人接触久了,对高尚的知识一无所知,但那些不堪入耳的话,随随便便就能说得出来。
其实说话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如果自己为人处世、道德教养不错,那么跟别人交谈时,语言柔和悦耳,所讲的内容也处处是道。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别人说特别刺耳的语言,好长时间都没办法恢复过来。我们藏人有些说法是:“虽无箭尖利刃语,亦能刺入人心间。”“用刀砍的伤口有愈合的机会,恶言的创伤很难以愈合。”
我们应该经常观察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没有这种机会,也没有这样的学习环境,甚至学校里的有些老师,也无法给他带来正面影响。然而若从小就呆在善知识身边,这方面会培养得很好,根本不会说那些话。《亲友书》用蜂蜜、鲜花、不净粪,分别比喻了悦耳语、真实语、肮脏语这三种语言。我们修行人应该接受前两者,尽量说具有实义的悦耳语、断除妄语的真实语,不然的话,一开口就说妄语,说话水分很重,这样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认为说粗语比较有力量,说粗语容易承办事情,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么一个寓言:北风和南风比武,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猛厉地刮起来,那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那人渐渐觉得浑身暖和,继而解开扣子,脱掉大衣。良言好比南风,粗语就像北风。愚者认为做事情时,必须用粗暴的语言才能成功,而有智慧的人以婉转的语言就能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
当然,我说是会说,真正去做的话,恐怕很多道友会笑我的。但是笑我也无所谓,我按照高僧大德的教言宣讲,并没有说我百分之百能做得到。可是道理确确实实是这样,我自己也有信心每天往好的方面发展,这种愿望一直也没有舍弃过。我有时候非常非常羡慕阿底峡尊者说的一句话:“恒常面带笑容、以慈悲菩提心、远离一切嗔怒、以公平正直来交谈。”我再重复一遍,“恒常面带笑容”,不要愁眉苦脸,让人看了就不舒服。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的业力吧,长着一脸忿怒相,再怎么笑也没办法。(我看你们每个人现在都面带笑容,好像特别慈悲一样,如果时常都能这样,那真的非常好。但等一会儿下课后,也许为了一件小事就开始发怒,脸上的皱纹马上积聚起来了。)然后是“以慈悲菩提心、远离一切嗔怒、以公平正直来交谈”。与别人交谈时,不要掺杂自私自利的心、污辱攻击的语言,说这个过失、说那个过失,好像已经天下大乱了,一开口就让人觉得不舒服。
我们凡夫人应该有一种约束。不过以前不懂佛教的有些道友,现在好像懂一些了,不管做什么事情自己都会注意,这真的是个进步。否则,肆无忌惮地说粗语,很可能会导致特别可怕的后果。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喂鸡的时候,邻居的鸡也跑过来抢食,他可能脾气不太好,拿石头把鸡的脚砸断了。邻居看见后骂道:“哪个狗杂种敢砸我的鸡?”两人从破口大骂到大打出手,最后一人开枪打死了对方四个人。为了一句粗话,竟然失去了四条宝贵生命。
所以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语言品》中说,世间上的友好与冲突,全是依靠语言而产生,假如说话不掌握窍诀,可能会酿成大错。作为一个修行人,若连基本的语言规范都不了解,那是值得惭愧的。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法者,一定要搞明白如何跟别人交流,并且杜绝说粗语的过失。
戊三、修学断烦恼之理:
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众生具有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在分别念的诱导下,逐渐在相续中串习成熟,积习难改。因而,一定要执持不能忘记善法的正念、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之宝剑,一旦烦恼刚开始萌生,马上用这种武器斩草除根,阻止它在相续中继续蔓延,毁坏自他的善根。所以,立即铲除一切烦恼,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一个凡夫人,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无论你是出家人、在家人,肯定都有贪心嗔心。其实这只是你不用窍诀而已,真正用窍诀的话,每一个烦恼都可以对治。以前成千上万的修行人,都是通过对治烦恼而获得了成就,涅热巴格西说:“烦恼伺机出现时绝不能懈怠,要立即以对治消灭它。如果实在不能消灭,依靠供曼茶罗、忏悔罪业、祈祷上师本尊、观想而诵猛咒,便可使之销声匿迹。”上师如意宝也常说:“凡夫人不犯戒律、不生烦恼是很难的,但如果有了猛厉的对治心,即使生起,时间也不会太长。若能时时祈祷根本上师、本尊、护法,纵然产生了天大烦恼,依靠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也会马上断掉的。”《赞戒论》的后面还说,祈祷莲花生大士,能够遣除一切违缘。所以大家在修学过程中,遇到违缘的时候一定要对治。
现在很多人不重视对治烦恼,天天希求表面上的神通神变,实际上这不是正法。仲敦巴尊者说过:“若成为烦恼的对治则是正法,否则是非法。”正法与非法以能否对治烦恼来界限,不管是修什么法、做什么善事,关键看自己在对治烦恼方面有没有起作用。如果起到了作用,那就是正法,一定要继续修持。
我们生起烦恼时,要像朗日塘巴尊者所说:“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一旦发现自己生起特别可怕的烦恼,马上要强行断掉。以前藏汉有许多修行人,假如自己生起了猛烈烦恼,就不吃不喝,用种种方式来惩罚自己,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倘若没有这样,一旦烦恼在相续中串习下来,要改的话难如登天。不要说无始以来的烦恼,就算即生中两人产生口角,过了几年仍会耿耿于怀。
习气是很难以对治的,不仅是凡夫人,即便阿罗汉也不例外。曾有个阿罗汉五百世投生在高贵家族中,养成了傲慢的个性。有一天他来到恒河边观赏风景,恒河水神非常欢喜,连忙上来迎接,恭敬地说:“万分荣幸,尊贵的阿罗汉您老人家来到恒河边,参观我们美丽的风景,欢迎光临……”不等说完,阿罗汉打断她的话:“你这个小奴仆,还不快快断流,让我过河!”水神气得浑身颤抖:“普通人都不会这样叫我,你一个阿罗汉,竟然如此污辱我。”她立即跑到佛陀那里去告状。佛陀静静听着,然后说:“你不要伤心,我叫他给你赔礼道歉。”说完便和水神一起来到恒河岸边。
听了佛陀的教诲后,阿罗汉向水神道歉:“小奴仆,对不起。”水神更加气愤了:“佛陀,您看,他还在骂我!”佛陀说:“没办法,他不是故意的,这是他累世的习气。”可见习气相当难断,目犍连尊者也因前世当过猴子,证果后时常在僧众中跳一跳,走路的威仪出一些问题。还有些阿罗汉,由于以前当过其他众生,也会突然大声呼唤等等。
有些出家人在众人前威仪非常如法,走路也好、说话也好,特别调柔,看起来都起信心,但若没有上师、道友时,行为也不一定是这样。以前有一个道友,我每次看到他,不管是走路、说话,威仪相当如法,吃饭时好像嘴都不用动,慢慢慢慢就吞下去了。但有一次我偷看他时,他在屋子里把衣服全部脱下来,一个人乱跳乱舞。所以,有些习气真的很难改掉!
戊四、修学以正知念而成办他利:
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
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
总而言之,上述教言归纳起来,即佛子应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昼夜六时观察自心处于善、不善何种状态,行为到底如法、不如法。那用什么来观察呢?用正知正念。若不具足正知正念,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很多人修行之所以不成功,关键在于没有正知正念,因此寂天菩萨说:“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他合掌诚挚地祈请十方修行人,时时刻刻用最大的力量来护持正知正念,假如失去了正知正念,那就如同毁坏了宝瓶一样,灌多少甘露也无济于事。
打个比方说,我叫迈克尔的话,经常都要提醒自己:“迈克尔,你在做什么?有什么起心动念?今天为什么要出去?心会不会散乱?”时时对自己加以观察,修行就会成功,否则随心所欲、放任自流,随便怎么样都可以,那真的很危险。
三藏十二部经论的教言,归纳起来就是时时护持自心、观察相续,并要成办利他事业。朗日塘巴格西说过:“大乘的所为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再没有了,因此要披上利他的坚韧盔甲。”其他修行教言中也讲过,一切威仪当以菩提心摄持,要将菩提心放在首位。
在座诸位都已经发了菩提心,想守护她的话,务必具足正知正念,同时要帮助他人、不损害众生。昨天我引用了一个教证说,涵盖大乘之一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过失和维护众生。这是所有教证的总结,好比做数学题时最后得出结论一样,前面所讲的经论窍诀之精要,就是具足正知正念和利益他众!
戊五、善根回向圆满菩提:
如是勤修诸善根,为除无边众生苦,
皆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我们所积累的有漏、无漏一切善根,为了遣除无边众生的苦恼,应以三轮清净的智慧回向无上菩提。
众生的痛苦并不是通过其他方式来遣除的,也不是要天天赚钱或者制造一些化学物。许多科学家绞尽脑汁,发明这个、创造那个,只不过是给众生暂时提供一点方便而已,无法从根本上断除他们的恐惧和痛苦。要想真正断除无始以来的各种痛苦,必须要依靠智慧波罗蜜多,以清净能回向、所回向、回向方式三轮执著的智慧,为利他而回向大菩提。
当然,这样的智慧,一般的凡夫无法证悟,但如果以利他心来回向,也照样可以获得这种功德。《入行论》云:“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但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以此心态进行回向,即可获得无上佛果。
这种回向的功德也非常大,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形象善法,《无尽慧经》中说:“善根回向菩提,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穷尽。”这是为什么呢?佛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定获如是果。”一切善恶的划分全部依赖于自己发心,无论在何地、发何愿、作何回向,以诸佛菩萨的加持和自己的发心力,最后肯定会成就的。
尤其《普贤行愿品》,是汇入大菩提的金刚语,念诵它来回向,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无著菩萨在做任何善事的末尾,都以“文殊狮利猛勇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作了广大回向。我们回向时也应如此,假如时间比较充裕、各方面因缘具足,则要念《普贤行愿品》等长的回向文;如果没有条件的话,以简单的金刚语作回向也可以。
回向的时候应该想:“我今天所造的以此善为主的三世一切善根,全部回向给有情众生。”回向,有赐给、给予之意,即把善根给予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不是回向给爸爸妈妈升官发财。(你爸爸现在升官也老了,该退休了,回向也没有什么用了。)现在很多人回向的就是眼前利益,经常想自己不要生病。其实明天的《快乐之歌》中会讲到,生病、不生病都应该很快乐。
世间人的回向,跟大乘的回向完全不相同。大家学佛也不能太世间化了。许多大德讲经时,害怕下面的人接受不了,就专门讲符合他们口味的语言,这样一来,不能以佛法度化他们,反而被他们度化了。因此方向不能搞错,给他们正确指点之后,是大乘根基的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后也会按照大乘教义去做的。
我们作为凡夫人,正如《前行》中所说,恐怕做不到以三轮体空来回向。如果观想往昔的诸佛菩萨、高僧大德如何回向,我们也如是回向,这种回向与三轮体空的回向没有差别。故而大家在回向的时候,应以这种方式来摄持,这是相当重要的!
《佛子行》的三十七颂已经讲完了,下面开始讲末义。这个比较简单,所以不广说,只是在字面上解释一下。
甲三(末义)分五:一、为何如何造论;二、无误宣说;三、谦虚请求宽恕;四、造论善根回向菩提;五、具四圆满之结尾。
乙一、为何如何造论:
为利欲修菩萨道,依照经续论典义,
诸圣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颂佛子行。
本颂讲了无著菩萨以何发心、如何造这部论典的。
他说:“我造《佛子行》是为了利益想修学菩萨道的善缘者,希望未来和现在的大乘行人,依此能得到殊胜的菩提妙果。在造的过程中,并非以分别念自我杜撰,而是依照三藏四续部、阿底峡尊者为主的噶当派大德的教言、传承上师们的窍决,汇集成了这样的三十七个颂词。”
作者造论是有依据的,不像现在的有些人,讲经说法、著疏造论从来没有经教出处,想什么就说什么,自己的话已经成“金刚语”了。要知道,因果真的非常可怕,讲法者给人传授务必要谨慎,最好能够引经据典。我为什么经常用教证呢?就是害怕自己讲偏了、讲错了,按经论的内容去讲应该比较保险。
现在很多人不管是造论、说话、给人开导、经常是凭自己的感觉去做。凡夫人的感觉没什么可靠的,即使像无著菩萨那样了不起的成就者,也没有说“《佛子行》是凭我的想象撰著的”。凡事依靠经论教证,我觉得这在藏传佛教确实有优势。
当然,像我这样的讲法者,特别低劣,很惭愧的。如果真正是大格西、大堪布,肚子里全部是经论宝库,不管讲什么法,一下子来一个教证,一下子来一个理证,都是印度藏地、经典续部的教言。有些老堪布真的让人特别佩服,他们平时讲法、跟人交流,根本没有世间的粗语绮语,全部是《入行论》怎么讲的、《亲友书》怎么讲的、《华严经》怎么讲的、《法华经》怎么讲的……动不动就冒出一个教证,一点也不费力。不像我一样要想半天,有时候偈颂想不起来了,有时候出处想不起来了。
所以大家应该多背一些,我今天是第三次要求你们背《佛子行》了。学院的道友应该在10月1日之前背完,其他菩提学会的成员,甚至凡是听受这部法的人,都一定要背。小学生没有背“一三得三、二三得六”的话,用起来翻书是很麻烦的,假如这样的教言都背不下来,那还闻思什么?如果能背诵的话,以后也可以多引用教证:“《佛子行》中说远离恶友佛子行,你就是恶友!”(众笑)
乙二、无误宣说:
因吾慧浅无修行,虽无智者所喜词,
然依诸多经论故,此佛子行定无谬。
无著论师说:“我的俱生智慧非常浅薄,修行智慧也极其微弱,所以在造论过程中,没有智者所喜欢的华丽词藻。”这是他的自谦之辞,看传记我们也知道,他对五部大论完全精通,非常了不起。
他又说:“但也不是凭空捏造、凭想象臆造的,因为我参照了经论的诸多窍决,故从内容上来讲,《佛子行》绝对不会有任何错误,后人依之修行应该不会走偏。”以此让我们生起信心。
乙三、谦虚请求宽恕:
而诸佛子广大行,如我愚者难测故,
相违不符等诸过,诸圣者前祈宽恕。
“尽管我认为《佛子行》没有什么错谬,但想来想去也有点难说,毕竟一切佛子的行为浩如烟海、高深莫测,像我这样智慧浅薄的人,实在是难以揣测。因而,倘若词句或内容上有错误,或者有上下不符、互相矛盾、不符实际等过失,我诚心诚意在诸佛菩萨、空行护法、高僧大德、传承上师及十方信士面前忏悔,恳请你们予以宽恕。”
我们平时做一件事情,就算自己很有把握,保证不会有错误,但为了让别人感觉舒服,觉得不傲慢,也应该说些谦虚话:“万一有错误的话,我还是忏悔。”这就是智者的表现。寂天论师在《入行论》开头,也说自己没有利他心,所以真正有利他心、具智慧的人说谦虚话,大家也知道他肯定在说方便妄语,并不是真的。
乙四、造论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愿众有情,以胜世俗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边,大悲怙主观自在。
以此宣说佛子学处所生的善根,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愿他们通达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不堕入有寂二边。
世俗菩提心是愿众生获得佛果,胜义菩提心是通达万法的实相。依世俗菩提心不堕入寂灭边,依胜义菩提心不堕三有边,所以依靠这两种心不会堕入二边,现前大悲观世音菩萨那样的圆满菩提。
乙五、具四圆满之结尾:
此佛子行,是为利益自他而教理法师无著于水银宝洞撰写。
水银宝洞,又名屋齐宝洞,是离拉萨不远的地方。我们学院的有些法师曾去过,说洞里有一尊无著菩萨的塑像。我倒是很想去,但一直没有去成。因为《佛子行》的加持非常大,藏地各教各派没有一个不学的。说实话,各派在所学的论典方面,本来是有一定的隔阂,就像汉地禅宗和净土宗的关系一样。然而这部论典,不管什么宗派的人都在学,凡是大乘修行人对这部法的信心都非常大。
如今《佛子行》已被译为英文、日文、中文等多国语言,无论是哪个教派的高僧大德,对学习本论都非常赞叹。我们若能每天观修的话,菩提心一定会越来越增长的。因此上师如意宝经常强调让我们读诵,传承上师的教言和金刚语的缘起不可思议,大家若能把它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修行,尽管只有三十七个颂词,但它的内容也包括了生生世世的修行目标。
当然,我们是业力深重的凡夫人,这些完全能够身体力行,确实有点困难。可是以这么好的法经常约束自己、提醒自己,如来藏的光明定会自然而然现前的。在那个时候,任何烦恼也不能摧毁我们,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具有正知正念或者体悟空性的人,成千上万的烦恼魔军也无法危害。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堂课讲本论作者所造的《快乐之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1] “四摄”要求恒常用爱语来利益众生。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