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20%就能让你的寿命增加20%
2007年11月,澳大利亚科学家公布的最新研究显示,少吃20%就能让你的寿命增加20%,这能否让你放下手中的刀叉筷子,向健康投降?
“少吃点”可以带走内脏中囤积的脂肪
在公元前400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告诉我们:胖人要少吃,因为肥胖之躯不会一成不变,只会每况愈下;病人要少吃,因为病人疾病处于“高峰”之时,饮食最好处于低谷,否则饮食就会成为病情恶化的催化剂;老人要少吃,因为成年人体内有充足的“热量”,因此需要充足的食物,否则会消瘦,而老人之躯需“热量”少,犹如炉火只需少许“燃料”,燃料过多反而会使其熄灭。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这位圣人的箴言,“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从2007年年初到年底,在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上查找“calorie restriction”(限制热量)和“restriction diet”(控制饮食),相关条目早已超过百万;而在全世界最大的医学文献检索系统PubMed上,相关专业文献已达将近1万篇。即使你不懂“血脂沉降指数”这些专业的术语,但美国布法罗大学2007年12月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个叫“少吃点”的家伙可以把内脏和血管中囤积的脂肪“赶跑”,提高运动和反应能力。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少吃点”更是妙不可言——不仅餐后血糖不会让你“难堪”,对于长期的血糖稳定也是好处多多。除此之外,也有大量研究显示,“少吃点”可以降低心脏病和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美国尴尬”和“法国悖论”
尽管科学家们如此殷勤,但民众似乎并不领情,再多的利好消息也不能阻止他们的腰围跟着食量一起疯长。
在美国,胖人多已经成为一大知名的人文景观。据美国全国卫生统计中心的报告,美国男性的平均体重从上世纪60年代的166磅增加到现在的191磅;女性的平均体重从140磅增加到现在的164磅。美国成年人中肥胖一族或超重的人高达61%。肥胖率增加不仅是不好看那么简单,人们罹患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的风险都会随之增加,美国仅2型糖尿病患者在近10年中就增加了50%。
美国是“快餐王国”,快餐店的行销手段也是人们越吃越多的强大推手。在麦当劳等快餐店中,“套餐”是人们最普遍的选择,汉堡包加上炸薯条和一杯可口可乐,使人们在主餐之外又额外摄取了更多热量。麦当劳汉堡套餐的热量也从最初的590卡增加到今天的1550卡。在美国电影院中都售卖爆米花,从小号包装到中号包装,顾客只需多付71美分,却会多摄入500卡的热量。近几年的包装越来越大,超大号爆米花的包装就像个“大购物袋”,一袋的热量就高达1160卡,其脂肪含量相当于一个人三天的标准摄入量。
如果让大胃口的美国人来到饮食精致小巧的法国会怎样?答案就是:当然吃不饱!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尴尬”——因为全世界的餐馆都填不饱他们的肚子。一位曾到法国旅行的西斯先生就表示,法国菜肴虽然好吃,但份量太少,一顿四道菜的大餐从头吃到尾他都没觉得饱。不过,西斯先生也承认,法国人普遍比美国人苗条。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证明,67%的美国人外出用餐时,不管食物分量多大,他们都会吃得干干净净。
那么,法国人的健康是靠饿出来的吗?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在一段悠闲的午餐时光中,法国人吃下去的食物并不比美国人少太多,但他们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和患心脏病的几率却比美国人低得多。这一著名的“法国悖论”的原因在于:他们餐桌上的内容不是食物而是欢乐。他们会放松心情,放慢饮食,承认人类对进餐的固定需求,从而让副交感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保持最佳的消化和吸收状态。
“韩国人的正餐,被我们误认为点心”
不光美国人去了法国会尴尬,中国了到了邻国日本、韩国,也可能碰到同样的尴尬局面。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程义勇就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记得那年去韩国参加亚洲营养学大会,在开幕式上,东道主韩国营养学会也为我们准备了丰富可口的韩国美食。由于宴会采用的是分餐制,所以每人面前都被摆上了一盘精美的食物,里面品种很多,韩国营养学会的理事长边介绍韩国饮食的益处边告诉大家该怎么吃,一盘吃完后,我们都等着上主菜,他却宣布宴会结束了。韩国人的正餐,居然被我们误认为开胃的点心!”
除了惊诧两国人的饭量差异外,我们也不得不感叹,这种“意犹未尽”的状态,其实是最健康的。以往大家都觉得,有了饱的感觉才可以放下筷子,其实这时早已超标了。长期让自己处于饱的状态,人体对食欲的调控机制就会慢慢失灵,对饱的感觉变得迟钝,这就陷入了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
饮食是一种情绪宣泄
人们虽然看到了胃口变大的既成事实,更看到了各种饮食相关的慢性病在不断蚕食我们的健康,可惜却无力改变现状。据《纽约时报》12月22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指出,曾尝试限食减肥的人,有90%以上都失败了,56%变得比以前更胖,更有20%左右的人患上饮食失调综合征,并伴发躁狂、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想这个问题。不是人们吃得太多导致情绪低落,而是心理一直在“暗处”操纵着我们的食量。
此前,芬兰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大规模调查,共收集了超过5000名成年人的资料,对压力、进食和肥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越是压力大的人越容易因进食而肥胖。而且在压力下,这些人更容易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如香肠、汉堡、比萨和巧克力。
可以看出,压力是导致食量增加的罪魁祸首而不是食物本身。并且,对于男女双方而言,对“压力”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据瑞典地方新闻网12月25日报道,瑞典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在男性中,“单身、失业、对工作不满意”是压力暴食的最主要因素;而对女性来说,“缺乏感情支持、感到孤独”会让她们吃得更多。 换句话来说,很多人寄望于用压力控制饭量,让自己少吃,其实是走了一步错棋。压力并不会使人日渐憔悴,与此相反,压力越大越久,其瘦下来的希望就越渺茫。不幸的是,在面对压力时,这些人并不能用适当的方法来调节,他们所习惯的缓解压力的方式只有一个——食物,而且是高热量容易令人发胖的食物。吃东西可以令他们感到舒适和放松,但吃完以后,留下来的除了增加的体重还有不断的懊悔。
所以,想让自己从控制食量中获益,不仅要多听营养学家的建议,更要多听心理学家的建议,因为这些心理学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如果你真的控制不住让自己少吃,不妨试试在心情沮丧的时候听听音乐、逛逛街,而不是打开冰箱的门和电视机。
“不是胖人,是所有人,不论大人小孩,都该少吃些了”
“如果有人说控制饭量只是胖人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研究热量与衰老超过50年的悉尼大学教授亚瑟·埃弗瑞特这样告诉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的记者,“不论大人、小孩,就是没有任何肥胖症状的人,也该从现在开始减少食量,因为我们不会像豹子那样每天奔跑,所以压根儿不需要吃那么多东西。”
亚瑟认为,如果你做不到减少20%的饭量,那至少也该减少5%,“汉堡吃剩最后两口时,就把它扔掉吧,可乐也不要喝到见底,这就是5%!” 此外,亚瑟表示,让人们多吃得另一个原因就是餐馆的食物分量增长得太快。“以前的一个三明治刚好是一顿的分量,现在我会先把一半打包,再吃另外一半。” 其实,在中国,在外就餐导致热量摄入超标也是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可以这么说,只要你在外吃饭,热量超标是必然的。”程义勇表示,“更何况,200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1/4的中国人每天都会在外就餐。”与此同时,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率合计也超过了23%,虽然和美国有差距,但也为慢性病提供了大批“储备军”。
所以,既然在外就餐成定局,而4000万糖尿病患者、1.6亿血脂异常患者、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又迫在眉睫,我们在加强营养教育的同时,更该督促餐饮和食品制造企业发挥责任心,为大众提供小份的菜品和小包装的食品。同时,就个人而言,程义勇也建议大家根据运动情况来调整饭量,而不是知道自己吃多了才去运动。如果运动充足,可以在下一顿或下一天稍微多吃点;如果基本没运动,那嘴上也该“省省”了。
用“心”吃饭身体好 如果说少20%热量是营养学家给我们的建议,那么,心理学家则会告诉你,像法国人那样用“心”吃饭才是“少吃多健康”的王道。台湾注册心理师邱永林指出,有许多的热量其实是被“不经意”吃下去的,很多人习惯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或吃零食,事后却不清楚自己到底吃了些什么东西,这是对身心都不健康的吃法。
所以,欧美正流行一种兼顾心理减压的饮食法,即“用‘心’饮食”(Eating Mindfully)。这种饮食法,关注你是否饥饿、孤独、痛苦、无助,并为这一切开出处方。换句话说,为什么吃和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当你真正用“心”吃饭的时候,你会知道能果腹远比饥饿幸福。所以,不妨在吃饭前进行以下七个步骤,也许会帮助你对自己有全新的认识:
1.手中拿起一片面包,仔细看着它,想想你会用怎样的词来形容它;
2.把这片面包拿近,试着“看穿”它,你看到了什么;
3.闭上眼睛,花半分钟仔细闻它,想象大片麦田正迎风摇曳;
4.撕下一小块面包,轻轻放在嘴边,试着体会它的触感;
5.然后,小心地将一小块面包放进嘴里,感受它的丰富味道;
6.用非常慢的速度,品尝每一口面包并想象食物能带给你能量和营养,直到吃完整片面包;
7.心里洋溢着感谢,向所有制造这块面包的人道谢,农民、厨师、司机、售货员。 尝试一下以上七条,心平气和,你会自然而然少吃,以往觉得难吃的蔬菜沙拉,也会在这一刻变得美味。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