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谈佛教人际关系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董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五十中讲:“净佛世界者,有二种净:一者菩萨自净其身,二者净众生心,令行清净道。以彼我因缘清净故,随所愿得清净世界。”自净是净他的前提。通过利他而自净,通过自净而净他。这是六波罗密的基本思路。要净他,除了首先得自净之外,还必须亲近他,调服他,摄受他。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使 “彼我因缘清净”的问题。古人讲:“未结法缘,先结人缘”。可见,结人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净化众生的前提条件。先结人缘,后结法缘,用法缘统摄、提升和净化人缘,最后达到人缘与法缘的不二。这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
  佛教特别强调摄受众生,亲和众生,与众生为友。其摄受的方法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学。佛教就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智慧、极有价值的方法和原则。这些方法和原则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若能如法地去生活,必定会拥有一个和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就是我们“解脱”的现实体现,就是我们“回家”的象征。无论人们在理论上把“解脱”的现实体现,就是我们“回家”的象征。无论人们在理论上把“解脱”和“回家”讲得怎样玄乎其玄,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无非就是表现为拥有一个和谐、圆融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的平等性、差别性和统一性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因此,当我们从“解脱”和“回家”这一终极层次来审视人际关系的时候,它的重要性才真正地被我们认识到。我们不能想象,在一个充满瞋恚、仇杀和暗算的社会关系中,人们会拥有一种解脱感和家园感。
  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可以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的“随喜功德” 、“恒顺众生”等,视为佛教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所谓四无量心,慈者爱护众生,与众生乐;悲者悲悯众生,拔众生苦;喜者见众生所作功德,心生欢喜、赞叹;舍者舍离分别、无爱无憎,等视一切。此四种心为佛教人际关系学的总纲目,它摄一切行,摄一切善。下面要讲的“随喜功德”、“恒顺众生”,实际上是对四无量心的阐释和补充。所谓恒顺众生者,即随顺众生、恭敬众生、承事众生、供养众生、饶益众生。所谓随喜功德,就是对众生身口意三业中所表现出来的、哪怕一丝一毫的善根、一丝一毫的功德、一丝一毫的进步,都表示由衷的高兴、赞叹和鼓励。
  为了更好地把这些为人处世的原则切实地贯彻到现实生活中去,佛教还特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做法和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有“四摄”、“四亲”、“六和”。
  四摄就是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布施摄。就是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别人,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痛苦和烦恼,并使他们因此而亲近我们、信任我们,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感化他们、激发他们向上向善做好人缘准备。布施摄的出发点是慈悲利他。它与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那种为了追求某种功利目的而暂时给予他人小恩小惠以图更大的索取和回报是有本质区别的。布施摄是无我的,不求回报的。它不是 “收买”,不是“金钱交易”,不是“贿赂”,而是一种纯粹的悲心摄受,其中没有掺杂任何个人的自私目的。
  受语摄。就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在肯定他们的长处、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处境的前提下,用光明动听的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摄之以诚,亲近他们,抚慰他们,鼓励他们,称赞他们,警策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踏上修学佛法、趣证解脱的正道上来。佛教讲 “口吐莲花”,指的就是爱语摄。平常,人们老抱怨人际关系不好处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太自私、太吝啬,以至连一句爱语也不肯布施给人家。大多数人喜欢恶语伤人,喜欢揭人家短处,喜欢给人泼冷水,喜欢求全责备,喜欢否定人家、贬低人家,喜欢挑剔,缺乏宽容和理解的精神,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喜欢嫉妨别人,喜欢幸灾乐祸,不太顾及人家的自尊心,不肯认同人家的选择,不愿意安慰人家、鼓励人家。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便互不沟通,互不信任,互相疏远,乃至互相暗算、互相争斗。佛教认为,爱语摄是解冻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爱语摄不同于 俗的花言巧语。花言巧语是以自私为目的,且言多不由衷,浮华不实。而爱语摄则完全是从爱护他人出发,是无我的,慈悲的。爱语是慈语,是悲语,是诚挚语,是光明语,是希望语,是振奋语,是催人向善语,是温暖语,也是智慧语。
  利行摄。就是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多说有利于他人的话,多起有利于他人的悲心慈念,多从行动上真心诚意地帮助别人,成全别人。利行与损人利己、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袖手旁观等是相互对立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难调,就是因为大家心里只装着自己,缺乏一种利他的精神。当大多数人都想占便宜,都想损人利己,当大多数人为了名利都互相暗算,互相拆台,当大多数人对他人的苦难和不幸都袖手旁观、麻木不仁,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同事摄。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多与他人接触,在与他人同工作、同学习、同生活、同甘苦、同患难的过程中,建立一种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信任的和谐平等的同志关系,从而渐渐地感染和引导对方,使他走向生命的圆满。同事与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独往独来、清高孤傲、自我封闭等等是相互对立的。
  四亲,又称“四亲可亲”,原意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具有四种品德和善行的人,我们应当亲近他。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视作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来接受和奉行。四亲的具体内容是:
  1、止非。帮助他人防非止恶,踏上正道。止非有四个方面的事要做:
  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遮,断止义。意谓见人将要作恶,能劝止、阻拦,使不发生。
  二者示人正直。要劝人止恶,自己必须为人正直,远离邪恶。
  三者慈心愍念。见作恶者不嫌弃,而能悲悯同情,慈心相劝。
  四者示人大路。帮助对方踏上光明正直的解脱之路。
  2、慈愍。爱护他人,同情他人,称赞他人,珍惜他人名节。慈愍有四个方面的事要做:
  一者见利代喜。见他人有利益之事,心生随喜。
  二者见恶代忧。见他人有不幸之事,为之担忧。
  三者称誉人德。见他人有功德,便称颂、赞叹。
  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见人说恶语损害他人名节者,能出面制止。
  3、利益。护持他人,使之安稳、上进。利益有四个方面的事要做:
  一者护彼不令放逸。护持他人,警策他人,使不放纵犯戒作恶。
  二者护彼不令放逸失财。护持他人,使不参与赌博、邪淫、交恶友等放逸活动,以免失损财物。
  三者护彼使不恐怖。保护他人,当其临厄难时,使之身心安稳,远离恐怖。
  四者屏相教诫。见他人有过错,便私下于无人处,耐心开示、教诲、训诫,不公开指责。
  4、同事。通过与他人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等方式,救护他人,饶益他人,教导他人,安抚他人,使之得正法、行正道。同事亦有四个方面的事要做:
  一者为彼不惜身命。
  二者为彼不惜财宝。
  三者为彼济其恐怖
  四者为彼屏相教诫。
  六和,又称“六和敬”。和者“外同他善”,敬者“内自谦恭”。六和原是僧团的组织原则,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它扩展到整个人际关系之中。六和的内容是:
  一者身和同住。就是说我们大家都要保持身心清净,和平共处。和者,互不侵犯,互不排斥,互不仇杀,相安无事。平者,互不歧视,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无分别。唯有身心平和,才能够相安共处;身心若不平和,相处的时候必有纷争、仇斗。身和同住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有平等心、包容心,都能够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吸毒等基本戒律(主要是五戒、十善)。若缺乏平等心、包容心、若不能持守五戒十善,则难以做到长久的和平共处。
  二者口和无诤。就是说,我们说话要讲礼貌,要讲道理,要尊重别人的人格,要有利于团结。换言之,就是要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要说真实语,和合语,清净语,慈爱语。不骂人,不诋毁人;要赞叹人,鼓励人。要口吐莲花,不要口放毒箭。我们说话要让人听起来如沐春风,要让人看到光明和希望,要让人感觉到亲切和温暖,安祥和踏实,而不是寒气逼人,毒气攻心,让人阴郁、丧气、绝望,或者起瞋恨,起烦恼,起贪欲。口和无诤是创造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常言道“祸从口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世间上有许许多多的痛苦、烦恼、仇恨和斗杀,都是由口不和而引发出来的。因此,要和平共处,不可不修口和。
  三者意和同事。就是说,我们要心气相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感情上,我们要相互沟通,互相认同,互相理解,互相接受;无嫉妒心,无排斥心,无瞋恨心,无 慢心,无幸灾乐祸心。当别人有了缺点,我们要带着慈心去帮助他;当别人有了进步,我们要怀着喜心去随喜赞叹;当别人有了不幸,我们要抱着悲心去救助他。意和同事强调的是感情的融洽,没有隔膜,没有贰心。
  四者见和同解。就是说,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求同存异”,达成共识,以大局为重。思想统一了,行为才能一致。对持不同意见的人,我们要宽容,要理解,不能排斥打击,要多做工作,耐心说服。作为持不同意见者本人,在保留个人意见的同时,亦应当以共同利益为重,以大众的幸福为重,不可以因坚持个人意见而牺牲整体的利益和幸福。
  五者戒和同修。就是说,大家都要持守戒律,遵守道德、法规和制度,不能搞特殊化。在戒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当我们自己行为符合戒律,符合道德,符合法规,符合制度,我们才能够起表率作用,才能够摄受别人,赢得别人的信赖和拥护。破戒毁约、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等,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不利于团体和社会的稳定,亦不利于个人自身生命的圆满。
  六者利和同均。就是说,在利益上,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共同分享,不能独占大家的劳动成果,也不能独占发展和致富的机会,不要制造贫富悬殊。大家都要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有利同沾。富者要经常周济贫者,帮助贫者脱贫致富。利益关系可以说是制约世间人际关系的根本。只有当利益关系理顺之后,人们才能够团结在一起。利益分配问题没有处理好,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在这里要注意,利和同均并不是平均主义。它的要点在于:在充分肯定个人业报差异的前提下,提倡慈悲利他,抑制个人的贪欲,趋向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平等无分别、共同解脱这一终极目的。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四摄”也好,“四亲”也好,“六和敬”也好,都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根本精神,都是对四无量心的具体实施和运用。由于它们均以慈悲利他为出发点 ,以帮助他人摆脱烦恼、获得解脱为目的,所以它们的摄受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它们不仅适用于一般的日常交往,还适用于企业、人事管理。它们对祥和社会、净化人心、完善人格等都具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它们是我们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争取世界和平的行动指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若能依此而行,必定会拥有一个清净、和谐的人际关系。那时,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就会大大减少。
  除上述“四摄”、“四亲”和“六和敬”等带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摄受方法之外,佛陀还就具体的人伦关系,如亲子、夫妻、朋友、师生等,提出了更为详细的处理办法。下面就亲子 、夫妇、朋友这三种主要人伦关系,介绍一下佛教的有关思想。(待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